孔孟之道起源孔孟,经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的千锤百炼,不断点结完善而成的中华文明精髓!只是贯之以孔孟头衔而已,附属于治国大道之下的教化之道,其仁、义、礼、智、信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相处的基本道德真谛。在人民中间,倡孔孟之道则社会和谐,逆孔孟之道则社会乱象丛生。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还是不要提孔子吧,孔子自己提了他的理论是儒家思想了吗?老子也没说自己讲的就是道家思想,而且道教起源于很后很后的东汉末年,是这个组织里面的人奉老子为道祖的。相信儒家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主要贡献在于打造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宗法观念。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宗法观念都是与现代社会相冲突的。这是中国社会发生周期性震荡的根源。其实古代中国社会治理方面自秦代以来就很发达了,这是法家的功劳。但在宗法方面全面采用儒家思想,导致中国社会实际上存在两套法理体系,即宗法治家,王法治国。对于民众而言,宗法高于王法。古典宗法甚至赋予族长剥夺家族成员性命的权力。武则天王法上取得了皇位,但在宗法上她无法摆脱已经形成的宗法传统。宗法观念是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驱动力,也是王朝腐败的原动力。当然,儒家思想也在客观上提供了一个延续中华文明的人文环境。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国人的宗法观念。小说《家》,《子夜》,《祥林嫂》等都是当时的年轻人对宗法观念的反抗。这也是为啥当时很多名人都有父母娶的媳妇,又有自己找的爱人。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思想把人都变成提线木偶了。
其他网友回答: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仁者爱人就是中国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稳定,国际关系和睦相处。和现在国家政策有共同点就是做人做事要有信用,有爱心,外交要有信义。其实和西方国家主张的民主,平等,信用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抹黑中国文化主要是国外反华势力。
其他网友回答:核心思想就是礼制。对政治和生活当然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约束知识分子知行,安抚人心,教化群众,稳定社会秩序。
儒学的理想是建立道德型社会,从社会主体——人的角度,直接将军社会管理,管好人,开化人,秩序良好,社会就容易走向成熟和繁荣,这是儒学的初衷。
但是儒学天然具有法制意识和逻辑思维淡薄的缺陷。这就导致儒学不能强有力的缓和阶级矛盾,上不能有效制约权力,下不能给予人民群众最大自由,农业文明时代也不利于高等物质文明的变革。
之所以仍旧认同儒学的积极作用,是因为其已经对中国人的道德和性命之道做了极其广泛的阐述,对中国人的教化十分有用,已经融入为人处世之中。
一个人你能否发达那是未知数,但是入世却是必然之路,既然入世,你就无法摆脱对生死、善恶、利义的制约,这三大制约因素,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开化必然走的路,是不可能避开儒学发挥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儒家思想概括为八个大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他网友回答:今天的很多社会公德、个人修养都能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如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应该是道德修养吧,其实孔子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我们应该都学过“季氏伐颛臾”那篇,孔子认为,国君做出错误的决策,是辅佐的官员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他的弟子冉有季路失职了。
孔子的这种思想,在明朝发展到极致,明朝的士大夫以死谏为荣,为了阻止皇帝犯错,情愿被皇帝打死。
从道德上讲,这已经非常非常道德了。
但是,孔子又从来不质疑国君的权力,不思考问题的根源,只会用道德感化,这就是儒家令人纠结的地方,所以类似行为被总结为愚忠。如同那些南宋和明朝自杀的士大夫。忠诚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于事无补。
对治理国家来说,道德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道德可以解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不解决,国家就会受伤乃至崩溃。比如掌管军队却不会打仗,治理水患却不懂治水,即使道德高尚,结果还是害死人。
总的来说,儒家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但单用道德肯定是没法治理好国家的。偏偏儒家只重道德,轻视技术,所以,这个问题无解。
如果非要在政府里边给儒家找一个位置,我觉得古代的谏官就比较合适,其它位置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