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从自己读书,到后来教书,我曾经读过、教过让我和我的学生热泪盈眶的经典课文。
这些课文不但感动学生教育学生,而且感动老师教育老师。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正确的价值观呢?
一:爱国主义价值观。
希望多一些这类课文。
如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岳飞。
二:宏扬亲情、孝(父母长辈)悌(亲爱兄弟姐妹)。
三:行为道德规范
四:遵守规则的教育
应该加强这一类的课文编入,看看现在的社会,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太多了。
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教育。
这一类课文应该增加,老师更应该做到。
六:人文主义教育
这一类现在课文比较多,应该坚持。
记得过去有几篇课文,如原小学课文《一件运动衫》、《斑羚飞渡》、《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再如原初中课文《小巷深处》《背影》。
都是感人至深的好课文。
七:行为习惯教育
这一类也非常少,应该更多的加强。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生一辈子,很多时候影响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
八: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爱护动物、富有同情心的教育。
九:乐于分享、拒绝过度自私(自私是本性,关键是不要过度自私,过度自私就叫精致利己主义)的教育。
十:胜不骄、败不馁,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精神。
十一:诚信侍人、服膺真理、勇于担当、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教育。
十二: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这方面的教育。
总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是是教育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来抓,一些经典的培养学生价值观的课文也应该保留。同时,这也应该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共识和共责。 其他网友回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是传递教育的最好方式,孩子从你身上学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的人生观也会是积极向上的。其次,要借事说理,从一件事里会反应出很多的道理,你若能言传身教,孩子必能刻骨铭心,也为他以后人为处事找到了方向。最后,要学会表扬孩子,孩子是需要表扬的,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一颗希望的种子,他必定会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我觉得人的“价值观”只有在学习,实践中认识,感悟,形成才是靠谱可信的。创建自己或家庭的史馆可能有助于您的良好价值观的确立,下面我的这篇文章也许对您的问题会有所启迪。
清明祭奠与教育观察线上座谈会
一个多月来,我都在为【我的宗亲馆】的搭建和教育观察活动做着筹备,直到4月3日上午“清明祭奠与教育观察线上座谈会”顺利举办完,心里才觉得一件事终于有了个交待。
我觉得,“天下史馆”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注册使用,必须得典型案例引路,尤其在建立学校教育者和家长的信任和认可上,更需要榜样的力量。
一、【我的宗亲馆】的创建
“天下史馆”APP--“我的史馆”的特点:以时•空轴为序,采用独立自建或找史官代建或家人、同事、同学共建的方式进行,创建工作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无限增添或修订单元(展版)。每个单元有4种表达方式,即:记事,相册,视频,音频。视频可添加5段。
可以说,“我的史馆”就是把地面展馆(如:纪念馆,博物馆)搬到了网络上,而且表达方式更多样,更丰富,更便捷,更廉价,更高效!
通过创建【我的宗亲馆】,我感到,“我的史馆”创建和宣传展示史馆,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创建者主动学习并逐步具备自媒体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写作,诵读等表演表达能力,集成运用图文,音视频编辑技术的能力,创新运用各种软件和自行打通的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多方的领导、交际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力、毅力、拼搏力。
二、我的教育情结
我是做教育出身的。长期以来,我一直试图在市场上找到一款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产品,它具有游戏化,自设计,自创造的特点。“天下史馆”--“我的史馆”创建似乎具备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根本在于:教育要回归生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的史馆”创建,它就是个生活化场景:清明寄相思,中秋邀明月,我劳动•我光荣,独处•静思,厨艺、才艺,各种创艺大比拼等都可以通过史馆创建来呈现。
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我的史馆”创建活动,来探索学生综合实践课和劳技课甚或品德修养,科技创新,生涯规划等课程的主题设计更加生活化,游玩化,以及综合性和创造性。
三、史馆创建的教育实践任重道远
无论是做文化,还是做教育,我们都是在“为生命奠基”!
文化和教育都应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并启迪生活。
文化和教育既要扎根传统,更要颠覆传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教材上的四大缺失、争议,这是真实存在的,但不代表着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过去谁愿意来提这些缺失、这些争议呢?谁又会想到这些?
而现在想到这些、提出这些的,恰恰是由存在缺失、存在争议的教材所教育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仍然是成功的,成功在教出了一批又一批敢于站在现实基础,站在实践基础上,而对过去权威、规则提出质疑的人。
教材也好,教育也好,本就该是不断进步的,不是么?否则我们现在仍还在四书五经的之乎者也里度过才对。
另外,对于我们教育当中所承载的价值观,是没有走歪过的,也是足够正向的:
静夜诗,教我们思乡;万里长街送总理等文章,教会我们爱国,还有许多许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教材中的价值观是没问题的,出现问题的,是教的人和学的人,即执行传递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因为要重视业绩,就必须要让孩子们快点成长,成绩好点,至于孩子能不能理解这些教材里面的意思?没关系的,考100分比较重要。
这是老师的业绩,也是家长的业绩--不然家长拿什么跟别人证明自己的孩子很好很乖很有前途?
学的人呢?他们没有体验,他们根本就不能体验到教材中所提到的情和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头他们都没见过,当午?空调房里待着呢!
这又让他们如何从空洞的文字里面体会到真挚的情感,如何获得相应的价值观?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除了教会学生学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我们的学生爱国爱家爱劳动!成为一个正直之人!孝义之人!担当之人!善良之人!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物理老师,我教过80后的学生,教过90后的学生,现在教00后的学生,对比起来我还是喜欢80后的学生多一点,因为80后的学生更能吃苦耐劳,尊敬师长!
现在学生所能接触的人,接触的事物更多了,想要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来彻底改变学生可能越来越难了,因为现在学生从网络上和媒体上,所接触的知识有超过学校教育的趋势!
我们的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了又改,我觉得专家们在编写教材在创新的同时,不能丢掉经典,对于已经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一直沿用?还要创新!就像一场好的演讲!哪怕是第100场演讲,也可以跟第一场完全一样!既然是最好的,为什么要每次都要改变呢?因为现在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品质,真的让人担忧!
怎么样才能教出最好的学生?我觉得可能要全社会都一起行动才会教出最好的学生!
当然是先学做人,后学成才。一定先培养孩子的养成习惯,没有好的养成习惯,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会越来越差,一个坏习惯,很难改变。总之,养成习惯好的孩子,各方面都会优秀!
其他网友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先聊聊释迦佛、老子、孔子三位圣人。然后,找出答案。
憨山大师告诉我们,三教圣人,无不提倡破除我执,但有经世、忘世、出世之不同,有浅深小大之别。孔子如果有我,但为一己之私,何以经世?佛、老子如果与世绝缘,这只是自度,何以利生?应该知道,由无我才能经世<治理天下>;由利生才见无我。
由此可知,无论入世出世,都不能有一己之私,才能成功。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你争我夺,无非是为私利;如果无私,各守本分,争从何起?
说到这里,想必朋友应该有答案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的教育承载着很重的责任,未来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