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划江而治,是当时魏、蜀、吴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基本相当,但魏在军事、经济方面稍强,缺点是魏的官兵不通水性,船只又少,故曹魏也想统一全国,但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蜀国的军事还可以,但后方的供给方面不如曹魏及吴孙,尽管诸葛亮制定了北伐的方策,在刘备死后也实施了这一计划,也是因为诸多原因未能实现,加之刘禅又不想继续打仗,只想安心守住一亩三分地,缺乏大志,故最终曹魏攻下四川边延地区,下令不战而降;吴蜀政权靠的是水乡,经济发展还可以,训练的是水兵,陆战比曹魏更差,加之吴孙也未有统一全国的雄心的策略,故最终被魏晋所灭。以上综合分析就是三国划江而治的理由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那就得在当时的社会结构特点上来找原因了。
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距分封制社会时代结束的时间应该是不到四百年。
分封制度是,天下一个共主天子,天子下面是五个爵位的诸侯,公候伯子男他们的爵位高,可不代表他们的诸侯国就大就强,当时楚国就是一个低爵位的诸侯国。诸侯国内还会分封成卿大夫士,他们都是有自己独立性武装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的国君,是可以被操纵的,韩赵魏三家可分晋。
到了三国时代诸侯国已被,郡县制取代了,可是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制,就会产生一些世代为官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都是当时的地方豪强,他们影响力不亚于分封制时代的诸侯国。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当时的时代特点,早时的一个世家大族,是一个生产建设齐全的一个微型国家。
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摆脱世家大族门阀政治的影响,采用的科举制度,取代了举孝廉制度,削弱了当时的世家大族门阀政治的影响力,的同时科举制度考取的官员也,失去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没有了治国之前的齐家的从政经验了。科举制度彻底的削弱了世家大族门阀政治的同时,也失去了世家大族门阀对外的抗打击能力了,科举制度选出来的不一定都是政治精英,也有一些书呆子。
在就是宋朝的重文轻武,军政分治,科举制度考选出来的,一些政治糟粕很难成长成政治家。这些政治糟粕除了羡慕嫉妒恨,就不会干别的了。官员的腐败环境!在老的王朝灭亡的时候,很难承担起抗拒外敌的责任!也很难团结同胞形成新的政治团体!
所以元末的朱元璋,才会有机会从乞丐到帝王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