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圣人、孺家学派创始人孔孑缘何说了一句骂人的话?
大家都知道,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政治家,而他的职业呢?一位实实在在的教书匠。
他拥有学生三千多,其中较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自古“严师出高徒”,老师体罚或恕骂学生很正常。
这不,在孔子的诸多学生中就有一位叫宰予的这个人,他虽聪明却懒性十足。他当着老师授课时多就常睡大觉,这引起了孔子的不快!
某一日,讨论课是关于“父母逝去,守孝三年”的命题。孔子说:守孝三年是应该的,更是一种风俗礼仪,得人人遵之。
想不到,天资厉害的宰予不这么认为,还声嘶力竭地反驳道:孝,挂念心上,没必要守三年,何况这三年里又能做多少事?!
像这种课堂上的当面顶撞和对质,让孔子很尴尬,也没了颜面。同时,他又找不到其它好办法去对辩,只好气不过地重骂了宰予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从此以后,宰予有所收敛,然这句“脏话”被流传千古,为何?
其实,老师骂学生很正常,孔子之所以怒对宰予,源于他这个人爱耍小聪明,不好好学习,常无理与人对质。
一个不虚心请教和学习的,就如山间里腐朽了的木头,即使你利用了它来雕花刻字,最终也是不经久耐用的。
所以,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很恰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宰予这个人不学无术,将来肯定没有什么大用。
由此可知,孔子这一语中的“脏话”便被记录到了《论语》里,渐而流传千古,不失为一句富有哲理的警言!
总之,不只是针对学生,老师会常用孔子的这句“脏话”,相对于普通大众也是如此。如某某人,当他(她)烂泥扶不上墙时,别人会随口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其他网友回答: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乃孔夫子、孔圣人是也。但当众骂大街的孔子,一句脏话可以流传千年,最后竟然成了至圣名言,你们可曾听过?
提起孔子弟子三千,我们会想到七十二贤。在我看来有这样一位圣明渊博的老师教导,座下的弟子不更该积极上进,勤思好问吗?
不,有这样一个人,有幸得孔子的口吐芬芳。他脑子超级灵活,口齿伶俐,特立独行。
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孔子也不例外,他对这个学生寄予厚望,觉得他假如能潜心学习,肯定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这位引得孔子恨铁不成钢出口骂人的弟子宰予登场了。
下面请欣赏他的高光时刻:一日,孔子想考考宰予,便问他你对父母离世守孝三年有啥看法。
我猜着大多数人会从一些前人古言中找事例,然后再子曰这样做怎么怎么好。
嘿,也许情商高的弟子猜到了老师的用意,甚至大致猜到老师的看法,然后小小迎合老师,得到老师青眼相待。形式吗,人情世故呀,咱要知道。
嘿,但这宰予他典型的智商高,但情商我觉得不咋地,他的脑回路不同于一般人,直接就说自己反对三年的时间用以守孝。
孔子一听,也不怎么高兴,那不是直接拆台吗,但为人老师,还是要问问学生的真正想法。
宰予的解释:老师,三年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也会耽误很多事,时间太长并没有啥好处。他还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
表面的孝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也不是简单的表面形式来展示的。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哪里少呢!
但要知道:在古代,忠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按照礼仪,父母去世,儿子应该回乡守丧三年,如果未满三年,就会被认为是不孝。
对于孔子来说,不遵守最基本的礼仪就是个不仁不义的人,不配称为是君子。所以你有没有了解到什么?
但身为三千弟子的老师,孔子他老人家心态不好也得好,学生糟心的时候,拍拍胸膛,明天还是需要服务的一天。
你可以不同意我,但不能不尊重甚至忽视我,宰予小剧场又双叒叕发生了一件事。
明媚的阳光照进芬芳扑鼻的杏坛,孔子尽责的教导着一个个潜心受学的弟子。摸一摸自己的胡须,对这个学生说一句‘吾与点也’。皱一皱眉头,因人而异的说着不同的教导的话。
但阳光照进的历史,不只是孔子,还有缺席的宰予。孔子疑惑这个聪慧的学生去了哪里,便派学生去寻。
结果回来的人说着宰予还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还’字,我知道宰予要出事。孔子得知后,当然非常生气,一寸光阴一寸金,光阴似箭的道理,宰予真是白学了。
但孔子为人师以德育人,有着超高的自我修养之术,身为君子,他努力控制内心的怒气,该忍得要忍着,他忍了。只能对宰予无奈的说了一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如果一天,有老师这样讲,那就是在告诉你。你这腐烂的木头,已经没必要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此外也不知道还能骂什么。
嘿,对于孔子来说,他实在容忍不了宰予公开翘课,虚度光阴。孔夫子是真是被气坏了,这样一句‘朽木不可雕也’被弟子们老老实实收录进了“金句大全”。
孔子他老人家也没想到自己批评宰予的一句话竟然传到了现在。以后学生们再听到这句话会想起当时的宰予小剧场吧,有着圣人光环加持的一句话,其实有很多韵味的。
千年尚且弹指一挥间,不注意,不珍惜,你的一辈子更会光速似的流逝。再也听不到那一句曾含着关心最后带着遗恨的‘朽木不可雕也’。
嘿,珍惜当前,比什么都有必要。
宰予小剧场:宰予这个人有点不爱死读书,他对于读书没多大兴趣,所以因此常挨孔子说教。但他独立思考、绝能言善辩,是少数的爱正面刚孔子学说的弟子,其实这种质疑精神挺值得现代的孩子们学习的。
在孔子死后,恰恰就是这个‘坏’学生,在一片对孔子的质疑声中为老师辩护:
“我的老师比尧舜还要伟大!”
其实他爱自己的老师,正如两人分离后孔子晚年思念他一样。
宰予是“孔门十三贤”之一,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沂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予”。
这就是那个让孔子喜爱却又头疼的弟子,在历史中,依旧鲜活如初。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公冶长》中记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转成现代文是这样的,“孔子说,‘一块烂木头,你还可以用来雕刻出什么东西吗?’”
孔子用“朽木不可雕”来形容一个人的没法改造和无可救药。一向温柔敦厚的夫子,在《论语》当中,这句话说出来真算是最重的了。
夫子是山东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把这句话用现在的山东话来说,肯定非常有趣。您不妨用鲁西方言说一说下面这句话,“宰予,一块烂木头,你还能指望着雕成什么好东西吗?”喜剧效果是自带啊,呵呵呵。
(网络图片)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历来被世人视为道德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往往被信徒奉为准则,对后世的影响极深。在很多人的眼中,孔子素以温文尔雅、仁慈宽厚著称,生平从不会说脏话,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比如,孔子当年曾对弟子宰我说了句脏话,并且还成为后世的“口头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宰我,本名宰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据史书记载,宰我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起初深受孔子的喜爱,在跟随老师周游列国期间,曾经被派往齐、楚等国出使。跟无条件听从老师教诲的颜渊、闵子骞等人不同,宰我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辨能力,一贯坚持“不唯书,不唯师”的学习态度,经常就某些问题跟孔子辩难,并为此屡屡触怒老师。
比如,宰我对孔子提倡的所有人都要在父母死后守孝三年的做法很不认同,声称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么许多事业都将荒废,极不利于社会安定,所以为现实考虑,人子只需为父母守孝一年即可。孔子听后很反感,所以在在宰予离开后,便当着其他学生的面痛骂他毫无心肝,不配做人子(详情见《论语·阳货篇》)。
宰我不仅反对为父母守孝三年,而且对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仁”也不认同。按照孔子的说法,“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根本法则,在世界上无所不在,但凡是君子,必须要追随仁者,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修养。对此,宰我在跟老师辩论时,曾给后者提出一个两难问题,声称如果有人欺骗仁者说井里面有“仁者”,那么他该不该去下井追随呢?
孔子自知是圈套,只好跟他“打太极”,回答宰我说君子会去追随仁者,但绝不会陷入危险境地;君子可能会被欺骗,但不会像他说的那样受愚弄。孔子的回答看似巧妙,但意思却很勉强,根本无法说服宰我(“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见《论语•雍也篇》)。
放在今天,宰我这种“不唯书,不唯师”、独立思考的精神,很值得肯定,但在讲究尊师重教、服从权威的古代,却往往被视为“异端”,不免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责难。孔子对宰我的辩难不厌其烦,不满的情绪日积月累,终于在一件小事上对他怒飙脏话,将他骂得狗血淋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孔子某日上午在给学生授课时,发现宰我没有在场,经过向其他学生询问后,得知这家伙正躲在宿舍里睡懒觉。孔子作为当世君子的楷模,一言一行都极重修养,此前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脏话。这一次,孔子或许是因为离奇愤怒,所以竟然当着学生的面大骂宰我,令颜渊、子贡等人大惊失色。
原来,孔子在对宰我一顿数落后,突然飙出两句脏话,声称宰我就像一块腐烂的木头,不值得再雕刻,又像是用粪土建成的墙面,不值再得涂抹。总之一句话,宰我就像冥顽不灵的“垃圾”,他已经彻底绝望(宰予昼寝。孔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见《论语•公冶长篇》)。让孔子没想到的,他用来痛骂宰我的这两句脏话,此后竟能流传千年,成为世人痛骂自己或他人不争气的“口头禅”。
关于宰我的结局,史书当中说法不一。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记载,宰我后来出仕齐国,官至临淄大夫,最终在与权臣田常争权的斗争中失败被杀。对此,孔子感到非常羞耻,认为宰我败坏了他的名声。不过,经过唐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贞的考证,被田常所杀的临淄大夫并非宰我,而是阚止,只因为阚止、宰予的字都是自我,所以被后世混淆罢了。
不管宰我最终的下场如何,也不管孔子对他有多排斥,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从秦汉时期开始,宰我便名列“孔门十哲”、“孔门十三贤”之中,不仅获得配享孔庙的待遇,还在唐宋两朝被追封为齐侯、临淄公、齐公,并在明朝获得“先贤”的称号,受到天下士子的膜拜,真可谓名流千古、死后哀荣。
史料来源:《史记》、《左传》、《论语》
其他网友回答:朽木不可雕也!
这句话来自孔子。
孔子是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有一次,孔子正在上课,却发现他的弟子宰予不在,就问其他学生。
原来宰予正躲在宿舍里睡大觉。
孔子生气极了,联系到宰予平常的表现,脱口而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意思是说,木头朽了没办法雕刻,粪土做的墙没办法涂抹。
《论语》里记载,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此后,朽木不可雕也就流传下来。
现在好多老师遇到学生不听话,不肯学习,都会说这句话。
记得我教学时,有一个学生及其捣蛋,不肯好好学习,他的家长就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块朽木,恳请老师悉心调教,让朽木出一个章材。
章就是图章,刻自己名字的。我当时一听这话很震撼,家长对孩子给予的希望真是太感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从此以后,我更加严格管理学生了。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脏话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很多弟子跟随,鼎盛时期弟子达到三千人,其中有著名的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天资聪明,思想活跃,也爱好学习,但就是对孔子的观点经常质疑和反驳。
孔子崇尚礼乐,认为父母过世“守孝三年”是天下人都该遵守的礼仪。而宰予提出质疑,认为守孝一年就够了!
他说,先生追寻礼乐,守孝三年那就啥事也不能干,那么三年不习礼,礼仪必定会毁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定会败坏。一年里庄稼种下又收割,守孝一年就够了!
孔子批评他“不仁”,然后宰予又发驳论说,如果告诉一个仁者说,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是救还是不救呢?救吧自己会死,不救吧又被说作见死不救。
孔子责怪宰予的提问不好,有戏弄人的意思,对宰予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也就罢了,但这个宰予又好上课睡懒觉,孔子规劝批评了很多次,宰予答应好好的,但一上课又照睡不误,气得孔子对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意思是烂掉的树木没法作雕刻的材料,脏土的墙壁没法在上面涂抹粉饰。
孔子的这句气话,如今老师们家长们都拿来用,一个听不进道理学不懂知识有错总不改的笨人或俏皮捣蛋鬼,大家就会说“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宰予的大胆质疑而不盲从并非错误,这是能独立思考思想活跃有求知欲的表现,应该加以支持和鼓励。
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乖乖生,而是栽培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勇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者。
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同时也发挥出了教育的价值!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其实孔子是个挺耿直的汉子,从《论语》中一些孔子的言行,我们大概就能看出来,孔子要是生气了,也是会“爆粗口”的,比如,他曾经说“乡愿,德之贼”,再比如他也说过自己的老相识“老而不死是为贼”,再比如,他曾责骂自己偷懒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些在后面细讲。
就孔子的生父生母的“基因”来看,孔子大概率不会是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样,一副文人先生模样。要知道,孔子当年17岁的时候就独自仗剑走天涯,孔子本人属能文能武的“血性汉子”。
1、孔子的勇士父亲,坚强母亲---少女与大叔的爱情故事要知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可是远近驰名的勇士,书中记载其“勇力闻于诸侯”。而且,叔梁纥老当益壮,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和十五岁左右的少女(孔子母亲)“野合”生下了孔子。
不过,关于孔子母亲为何要与大这么多的叔梁纥结婚,争议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就我个人看的鲍鹏山版《孔子传》来说,里面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母亲选择可以做自己爷爷的叔梁纥结婚,还生下孔子,从书中的视角来看,大概是“少女爱大叔”的意思。
六十多岁的大叔何以吸引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大叔有大叔的魅力。
关于叔梁纥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有一个特点“勇猛”,这种“勇猛”属于浑身散发代表力量之男性荷尔蒙的那种。据记载,他曾经在战斗中为了给手下士兵争取时间,徒手托举住城门。古代那城门的重量可不是开玩笑,能够徒手撑住城门,这无疑是大力士了,后来的孟子还夸赞叔梁纥就是《诗经》中描述的那种和老虎一样威猛的人。
同时,我们知道,叔梁纥托举城门,不为别的,为的是解救手下将士,说明他作为力大无穷的“将领”不说,还颇有风度,这可不就是少女眼中的“魅力大叔”吗?
而十几岁的少女敢和六十多岁的魅力大叔结合,并且在叔梁纥死后,她一个女子,独自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小孔子去异地生活,孤儿寡母,世道也不算太平,艰难可想而知。而孔子还是被教育得这么好,可见孔子的母亲,是一个坚毅而伟大的女子!
所以,无论是从孔子“牛气哄哄”的武士父亲,还是从孔子刚毅敢为的强大母亲来看,孔子大概率和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无半分武士气质的慈爱老先生,有较大差距。孔子是慈爱的,但眉宇间,一定有其刚毅,甚至是耿直的武者气息,孔子本身就属于文武双全的存在。
2、孔子“爆粗口”事件什么样才算是“爆粗口”呢?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孔子以“贼”,来表达内心的鄙夷。
比如,孔子曾经毫不客气地说,“乡愿,德之贼也”。
这里,孔子没有说“不仁”,而是直接用“贼”来形容,还是“德”之“贼”,可见孔子是无比鄙视“乡愿”的了。
啥是“乡愿”?通俗来说,就是乡里乡亲人人都说“好”的人。乍一看,这种人没毛病,但是细细分析,却是“和稀泥”的典范。“和稀泥”的人多了,那么大是大非的界限就模糊了,乡愿为了不得罪人,可以“以是为非”,也可以“以非为是”,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长此以往,必定败坏风气,可不是孔子嘴里的“德之贼”吗?难怪孔子以“贼”称呼。
再比如,孔子曾经对着自己的老相识就是一顿狠批,他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曾有人望文生义说孔子这句话是不尊重老人,其实不是。
孔子这是在说原壤的坐姿太随意,没有规矩,不讲礼节,这无疑会给后辈留下一个坏的榜样。
在孔子眼里,带坏后人的老人,是需要狠狠批评的。所以,为了避免原壤以后给后人做一个坏榜样,孔子才狠狠说原壤是“害人虫”。可见,孔子本人也是一个“当怒则怒”的“直脾气”。
前两句孔子的“粗口”相对不是很有名气,后面这句,就可以说是朗朗上口了。孔子曾经说自己的弟子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句话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当我们把老师气得七窍生烟时,老师可能就要气呼呼地说上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至于孔子为何说宰予是朽木,甚至是“粪土之墙”(够难听了吧),原因在于宰予这人嘴巴比较甜,会说话,一开始把孔子哄得特别好,孔子很欣赏他,觉得他聪明能干,可以成材,于是对他寄予厚望。结果日久天长的相处之后,孔子发现他喜欢在大白天睡大觉,因为宰予嘴巴上的“勤奋”和身体上的“惰性”,这让孔子有点恨铁不成钢,便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这句话。
其实这背后,也有孔子对于宰予的“爱之深,恨之切”了。毕竟一开始,孔子可是将其也打算把其培养成自己的“得意门生”,可是没想到,聪明伶俐的宰予却这般懒惰,难怪孔子大失所望。
3、孔子本人不是文弱先生,还颇有武者风范,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画像其实是后人心中理想的“至圣先师”通过上面的议论,我相信应该足够颠覆大家对孔子之“文弱先生”的初步认知了吧,一个十七岁就仗剑走天涯的意气少年,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刚毅气质呢?要知道,孔子的父亲属可凭借“勇力”闻名于诸侯的大勇士,而孔子的母亲,更是年纪轻轻就独自带着三岁的孩子,孤儿寡母于异地生活,还将孔子教得文武双全。有这样强大的父亲母亲,儿子怎么可能没有一丝刚毅气质!
而从《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多次“直言不讳”,他“当骂则骂”,也不和人藏着掖着,比如他毫不客气地将人人都喜欢的“乡愿”形容为“德之贼”,若是放在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喜欢的一个人,孔子则十分严肃地说“模棱两可,不分是非,这人是德之贼”。能这样直接的人,会那般“文弱”?不会的!
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画像为何这般文质彬彬,难以找到一丝武者气息?那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千年发展,儒家的孔子已经被“理想化”了,画中的“孔子”是后世文人墨客心目中理想的“至圣先师”,虽然是以春秋末期之孔子为蓝本,但是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二者差距较大。所以,在议论孔子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孔子本人和其作为儒家理想人格之间的距离,可能在理解孔子思想上,能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喜欢请点赞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主要是现在的朽木好好雕一下就成千上万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