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本身就是写字。只不过,有法的写字,比无法的写字美观漂亮。
同一幅作品,因审美取向不同,得到的结论截然相反。抛开现代的流行书风不提。就以古代书法家的作品为例。柳公权的书法,大家好评如潮,却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贬斥得一文不值,认为柳公权书法是“丑书恶札之祖”。米芾的书法造诣大家不用怀疑。他的官职就是书学博士。(与今天的博士学位不是一回事)他对书法的研究,即便是在古代也是第一流的。
柳公权的书法也不是浪得虚名。楷书四大家之一,并被认为是把唐楷写到了极致的书法宗师。米芾为什么要说柳公权的书法为“丑书恶札之祖”?因为看着不顺眼。
喜欢或不喜欢,不是一定要有合理的理由。在大家看来,米芾的评价简直就是胡搅蛮缠,完全没道理。但他就是不喜欢,你能说米芾不懂书法?
王献之的书法,被世人所共知。但在李世民眼中,却像”严家饿隶”,如隆冬之枯树,笔踪拘束。李世民难道不懂书法?如果他的身份不是皇帝,他肯定会有一个“书法家”的美名。唐太宗的书法,在帝王之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不喜欢王献之书法,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是书法风格的审美取向,没有合理的理由。
再如颜真卿的书法,喜欢他的人,把他的书法列为唐代书法之首。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其”形痴体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懂与不懂能解释清楚的。
书法在当今社会,存在严重乱象。不少人看书法不看字如何(或许不会看),而是看头衔,是书法协会的吗?是局长吗?是会长吗?如此云云。形成了写字人不安心写字,而去追名逐利,搞身份,搞头衔,为的是卖个好价钱。殊不知书法艺术是要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要全身心投入,要达到痴迷的境界才能得到真谛。看看现在多少大师的作品能和古人比,又有几人作品能传世,我觉得目前的书法水平还不如古人。因为书法的标准太多了,因为没有权威的标准(往往是谁在位置上,谁是标准),形成了像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的局面,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真正的写字人是有个性的,不为所动,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
就是评论的人表达的不一样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同样一道菜,全国人民去吃,都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根据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你对菜的评价也会不同。用到艺术作品上来说,不同层次的认知,不同立场,不同角度,都会造成不一样的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审美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判断。欣赏书法作品受其成长环境 ,个人修养 ,受阅历以及专业知识的影响。不过,书法作品首先要符合大众审美的基础,继承传统又要创新,才能发扬光大。
其他网友回答:是的,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审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来自于日常的经验,看的某一类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这个就像我们味蕾,它是有记忆的,我们小时候一直吃某一样食物,味蕾就会产生记忆,长大了就会觉得这样的饭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法。
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的口味都不一样,一顿饭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书法作品不一样,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同。
我高中刚学习书法的时候,把写的字拿回宿舍给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顿,他认为我写的太细了,根本不叫书法,他经常跑去老年大学书法班玩,见到的都是那些大爷写的粗重的颜体,他就认为那样的才是好的,楷书就要写粗一点,写胖一点。
但是,由于他接触的书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知道其实不管是粗还是细,并不是评价书法的标准,无论粗还是细,都有好的书法作品,颜体可以厚重,瘦金体可以瘦硬。
从这个也可以知道,个人的经验未必是对的,这决定于你看到的作品的质量的好坏和数量。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书法总是有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审美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标准。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书法的标准就是古代留下进来的经典的书法碑帖,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仅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你的审美的经验就未必是对的,做出来的好坏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你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同一幅作品,欣赏能力有别,大抵分几类。
一类属于初学者,刚刚开始学书,对书法有感性直观的评价,一类是入门学帖,而渐入书境,那么有一定书法基础,故能说出书法的笔意及法度如何。一类是从事书法专业,系统学过理论,则有知其书之优劣或书之优劣理由。一类是书法评论家,具有识读书艺之妙美,且给予书面评析,水平或高或低,根据自己的学识学养阅历诸多修养高低有关联。一类是具有鉴赏鉴别之博识,理伦高,历史学厚,属学究类,一般是馆长馆员。或专业教授、学者、作者。
由此可知,大部分皆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居多,而少数用心者,钻研者且有知其妙美所在。事物是辨正的,朴实无华评语为最妙,而繁冗之评语有时过头为俗,有时具影响力大的书家,话都具质朴简单,並非语言駕驭不佳,而是返朴之言为寓哲理其内。有实无虚,越简越明,愈冗愈暗,书之艺,一如其它艺术一样,心领神悟,不可尽言,而意会万千,丰富多彩。
因此无论欣赏层次高低,能够一分为二评价,理性引和,雅俗共赏,不可偏颇,雅俗之间有关联依存且可以转化,道家之哲学。事物之变化皆在“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故欣赏就是热爱艺术,追求生活之美。
同理
一个人
有人说好看
有人说不好看
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