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是“人君南面之术”,它涵盖了经国之道、统御之术、修身法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人,是中国思想文化之元祖。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先秦诸子百家,而且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经常说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等,都是老子《道德经》的名言。下围棋、写书法的人都知道“知白守黑”,这也是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的;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这些思想的原创者,都是老子《道德经》。所以曾国藩颇有感触地说:“一日不读老庄,身上就充满酸臭之气。”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分不开的。
《道德经》原名叫《五千言》,后被称为《老子》或《老子五千文》。《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体 ,读起来朗朗上口。《道德经》作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详细阐述了道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一、老子的宇宙观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超越天地、独特而完整的“道生万物”的宇宙观。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是没有意志的,对万物没有偏爱和憎恶之心,不会刻意去帮助谁,也不会刻意去伤害谁,一视同仁,绝对平等,任凭万物自然生灭。老子的宇宙观,是他对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贡献,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三个方面。
在老子看来一切自然、社会和人世中的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诸如大小、多少、轻重、静躁、黑白、美丑、善恶、贵贱、贫富等等,莫不是相反相成、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认为,老子的宇宙观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二、老子的认识论
老子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宇宙论的基础之上的,在宇宙论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据;在认识论中,“道”成为认识的终极对象和归宿。老子认识论的丰富思想,都是围绕着“道”这一轴心展开的。《道德经》开宗名义,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警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名词,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停的发生变化。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这个名词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纠结于名词本身,你永远都无法掌握内在的实质的东西。名词是方便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只有抛开那些表面的名,才能看到里面真正的东西。
2、我们活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
我们每个人依据自己的意志和表象,构造了我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并活在自己构造的“概念世界”里。
老子告诉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概念名相,其实都是人自己主观创设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过分执着这些名相,没有实际意义。可是我们却不认为心中的概念世界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我们坚持认为这个虚幻世界是“真实”的。
人一旦沉迷于表象的世界,就会执迷不悟,为名所骗,为名所累,贻害无穷。
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喜欢”住豪宅、坐豪车、穿名牌、吃盛宴,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喜欢它们所代表的各种概念——财富、高贵、品味、身份、地位等等。网上有篇文章: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面积都是空闲的;一堆工作人员,70%是不专心干活的;一座商城,70%的人是闲逛的;一大叠报纸,70%是不用看的。结论:生活要简单明了。常言道:“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我们为什么很忙,很累,身体不好,总是遭遇坎坷和痛苦,因为我们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被个人有限的认知所困,我们总是想为了自己而做事,如果继续下去,人生就是苦海。
三、老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生价值、目的、意义、道路等观点的总和。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等。老子的人生观就体现在“德”上,主要集中在四个字上:
1、清:干净、澄明、清澈、宁静,心无杂念,无有挂碍,宁静致远。
2、虚:虚怀若谷,谦虚。
3、卑:善于处下、低调、韬光养晦。
4、弱: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道德标准——人生“三宝”,就是“慈、检、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应该是老子人生观的总概括。
“慈”,应当理解为慈爱,无私之爱;
“检”,是检点、检查的意思,要随时随地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
“不敢为天下先”,是不称霸、不当头、韬光养晦。为人谦和一些,遇事忍让一些,在利益面前手伸得短一些,在名誉地位面前退后一些,为人处事时时处处淡泊一点,都应是“不敢为天下先”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老子的价值观
老子在物质追求方面提倡节俭、寡欲、知足常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消除企图心、名利心。
五、老子的治国理念
以正治国,自然无为,以民为本。
老子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座最重要的宝藏,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读出一个不同的“老子”。古往今来,注解老子《道德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本文是自己多年研读《道德经》的一点心得,与有缘人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在讲天道平衡法则。
天道忌满,满则盈,天道盈,盈则败;物极必反。
老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此为《道德经》之魂矣!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主要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进行了精辟的分析。除了能让人拥有一个快乐的心境之外,还能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人以指导,让所有八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完成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去印证人生的真谛。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人生之苍茫,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只有把感悟融于身心,细细品味道德经的精髓,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做事。常道,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做事方法;非常道,自然就是非同一般的做事方法。常道,只能使人处于常规状态。非常道,只能运用不平常的方法出奇制胜。突破平常的思维,以极新、极异的方法去解决难题,才能有所突破,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是古代的思维辨术哲学,看起对世间的事物都写得很全面。天地,人事,物质,特别是对人的处世,修身等等。其实内容却有形而上学的意境存在。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中可以看出,它开始就写得深奥,说明了是玄之妙论。
道德经是用一种非常的臆测起源,以人的处世与宇宙的终极共同存在之间的关系而论理。比如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这种顺遂探讨的范畴来形容,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其实这只是一种孤立静止的片面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只看到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没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没看到事物发展的中间还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整体的因索存在冲突根本性质的变化过程,应该说这是一种不负实际的意识形态而论。
道德经还过分夸大人的意识作用,和人的意识修养,在没有事实面前强调人的作用,强调客观无变的规律。认为天神的绝对精神理论。包括超越世间存在的时空能量,因果因素,以抽象的概念意识推崇道德理论。这些意识理论进入了形而上学的范围。
形而上学是: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德。道是指宇宙的本源,以冥冥的上界统领下界,先有道后才有德。这些现象概念,是指任何事物无法用经验,或证据的情况下,和对人的意识论理都是属于抽象的理论。
道德经根源来于易经,可是易经有八卦,爻辞求证理论。道德经只是以虚淼的意识形态来作为论据,完全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脱离了实现的具体,个体,人与事情的实际物质概念。
现在应该不再可能用古代与中世纪的方式来定义。新的问题不断进入实现,更需要综合社会发展,本质及人的思维进化,和宇宙之间的实质变化探讨而论。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字,生。
生是生非在其中,
前因后果不失控,
已知未知容常德,
呼吸之间道雌雄。
道德经是规范做人做事要有规则,有标准,以善待人处事,有羞耻感,有度有量。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吾認為自然而矣,人與自然界的生物息息相關,不具同情心,終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自身,近年來自各地的災害是最為明顯的寫照。道德經諄諄教誨,耳提面命,但最終在智能科枝的狂瀾下瓦解冰消。
就是对《易经》的阐释,但是又超越了《易经》,因为易经太难懂了。
《道德经》继承发扬了《易经》的思想又加以阐释,“易”及万物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易经》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很多人把《易经》当成能够占卜的神书,但《道德经》解释说“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用林语堂老先生通俗的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珍惜眼前的所有一切“且行且珍惜”。
物理,人心。认知,处世。求是,前行。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讲的是治理国家或国家民族发展最需要抓的重点和民众文化教育的重点。道德经重点讲无为而治,“治”就是治理国家、治理民族,那么,就是告诉人们治理国家民族必须知道抓重点,抓引领国家民族前进的动力。什么是国家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就是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也即不断有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产生,才是引领国家民族未来前进的动力。新的生产制造技术靠什么产生?就是要靠国家和民间深入持续探索未知自然和创新新制造技术的实践作为中产生,这样的作为就是“无为”。为什么?就是因这种作为是在新技术产生之前发生的。人们在无为中,可以发现自然事物的新的特性和新的规律,这些新发现就是“非常道”,只有“非常道”才能产生“非常名”,“非常名”就是前所未有的人造物新名或制造技术的新名。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开篇强调“非常道”和“非常名”的道理。
新的人造物或新的制造技术诞生前是“无名”的,也即新的名之前是“无名”,等同于“无名”产生“有名”,“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言天地这样的大物或大的存在起初也是无名的。“有名,万物之母”并非只强调“有名”是“母”,更重要的强调“无名”是万物之母。“母”就是孕育,就是产生诞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认识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多达數万计,各自都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都是人类无为作为产生的,将来还会产生更多更多的新名,也必须通过无为而来。这就是“无为”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无为探索(为道)发现的道就是决定该自然物形成产生并决定其发展走向的内在,所以老子称道是先物而生而存在的,即“先天地生”。这种深藏于自然物内在的东西既能形成自然物,又能有助于人类创新创造出人造物,甚至有很多人造物是超越自然,也即人造出了许多大自然中原本不存在的神奇物种物类,这就是“人定胜天”的部分。正是这些人造技术和人造物,普遍惠及了人类社会的每个人,这种惠及就是人类技术或人造物对社会成员的恩惠恩德,所以古道文化将自然之道所产生的人类生产技术和人造物称为“德”。在每个世代的最先进最尖端的生产技术和人造物就是那个时代的“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言治政治理国家民族的人首先要把最尖端技术用于探索未知自然和国防军事建设上,这样才能保证保障技术创新源源不断和保障无为事业的安定稳定。只有国家安定稳定,不受外敌入侵袭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无为创新创造的作用。
道德经中提出“人大”,即“人居域中四大之一”的观点,是道文化经过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出的唯物史观。“人大”,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事物进化中所取得的突出地位和作用,人类是主宰自然事物发展进化的一支强有力的劲旅,这种力量与道天地齐。“人大”突出表现在人类深入探索未知自然和创新创造人类制造的能力上,这种力量具有增大增强的无限性和永恒性。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人类在大自然中的长时间的进化,是伴随大自然进化而产生的,这就是道德经中所称的“我自然”。积极主动的探索未知,创新创造新技术不懈怠,跟上大自然进化的速度,“与时俱进”就是“我自然”或“顺自然”。(人类的这种突出能力就是佛教佛观所称的“我自在”。)
人类的这两种能力突出的表现在人手能力上。正是人的大脑思维积极配合人手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实践,才使得人类具有这突出的能力。大脑思维只是辅助人手的作用,不能离开人手独自发挥作用,离开人手就很容易走向空虚,空想。人手是着实务实的,而大脑很容易走向伤害人手挫伤人手积极性的反面上去。大脑、眼耳鼻舌身都是人手的“邻国”,这些“邻国”很容易脱离人手而走向伤手、阻碍人手发展的障碍,“虚”就是“实”的“邻国”,这就是老子道德经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望”就是用目,所见只是外表外色,“闻”就是耳发挥作用,所接受的都是小而虚的信息,对人多无益,“鸡犬之声”是非人之音更是无益。还有“相往来”更是实和人手的“邻国”,对实文化和人手创新制造文化更是有大害而无益,这就是“实国”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至”是最高最好;“老死”即人的一生自始至终;“相”就是仔细观察研究之意。孔子春秋所引领的儒学史笔文化就是“相往来”。还有仁义、礼义、宠辱若惊的情感文化同样是大患。只有认真的“相未来”,积极投入未知自然和技术创新的实践研究,才真正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