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我觉得是很有到道理的,练字的过程就是改掉自己的书写习惯,然后适应所临摹字帖的书法家的书写习惯的过程。
其实是有比临帖更好的方法的——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耳提面命,可以随时指导你书写,那当然是最好的,古代很多书法家就有这样的资源。然而,且不说当代没有类似欧颜柳赵这样的绝顶书法家,就算是退而求其次,“明师”也是极其稀缺的资源,所以我们只能转而与古为徒,在古代圣贤留下的碑帖里面汲取养分,学习他们的笔画处理,结构结体,神韵姿态等等。至于能学到多少,这个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临帖的目标是酷似逼肖,写成复印才好。
而且,临帖要在大小上,在格子的位置上,也要一致。
简单来说,临帖的第一目标,就是一致性,不临帖,给你个方格,让你写十个永,一定前后差异好大,为啥?就是没有一致性。通过临帖,把这个字定死了,以后写十个,一百个差异也不大。
关于这样是不是没有自己风格之类的,放心,第一基本做不到写的一样,这是概率统计问题,大概写完全一样的永,要千分之一的概率,第二,有了模范,有了标准,自己的发挥,才有依托,否则就是无根之水。
临帖的第二个问题,是锻炼眼力和手,先说手,如果按自己写,肌肉在舒适区,是不会得到锻炼的,只有反复写的和字帖一样,才发现自己手和胳膊的肌肉,控制笔的行走极难写到位,通过反复锻炼,可以写到了,这个过程有肌肉的酸痛或者手抖,直到控制到位了,手也放松了,控制力也提高了,这时才发现手控制笔写好字,需要不断控制精度变化,精度越高,写字的发挥余地就越大,这个肌肉精度逐渐的控制过程,不临帖大概没有什么其它办法。
再说眼,现代认知学认为,眼其实是脑将眼镜看到的东西成像,书法的奇妙地方就在于,如果你笔尖写到了,眼的成像就到了,手和眼是一起练习和提高的,粗犷的说,不临帖,眼睛的精度可能是1毫米,通过临帖,能到达0.1毫米,书法家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其他网友回答: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常听人说某人的字写得漂亮,某人的字写得寒珍漂亮与寒碜,其根本区别不就在所写的字合不合书法的法则,写字的人有没有相应的技巧吗?
书法艺术的法则和技巧,同现在一般的写字原则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这种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须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现在一般人学习书法又与古人不同:古人一学识(习)字,就是用毛笔学写当时通行的规范字体(或篆书,或隶书,或楷书等),又有先生的“口讲指画”,久而习之,自然有法度可观。而我们现在,一上学学写字,便往往是用铅笔或钢笔写“横平竖直”的仿宋体,字的结体和用笔与传统书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对学习书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有两个任务:一是去掉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二是从头学会书法艺术所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临习前人优秀的碑帖法书。学习书法,也如同学习音乐,不论学什么乐器,开始总要练一些高明的乐谱,拿这些乐谱来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自己演奏起来就会有新的创造了。
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只有反复进行摹仿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如果不临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写字方法和习惯练下去,或者随心所欲,任意挥洒,那么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越练越糟。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学习书法跟学习别的艺术一样,开始总得有个幕仿的过程,从摹仿中去体察、领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种艺术的法则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创作的。
另外,汉字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它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明代谢肇制在《五杂姐》中说:“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谢氏的话不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书法应该有所发展、创新(即后代的书家当写出自己的丰神),而且还说明了这种发展与创新当以继承(即用古人之法度)为基础。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一部杰出的王羲之《兰亭叙》,历代临习者不计其数,至今尚有许多名家的临本流传,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当代一些成就很大,负有盛名的书法家,也都是挥毫数年,临帖不中辍的。他们把古帖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断从中吸取新的营养,写出新的意境。现在有人怀疑学书必须临帖的命题,想走捷径,急于求成,这是很不明智的。现在也有一些书手正苦于传统的东西太少而不得不回头补临古帖的课,这教训当是对怀疑论者的一剂极好的清醒剂。
其他网友回答: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学习,不可能从基本认知开始,学书法也是如此。
碑帖是古人书法艺术的结晶,凝聚着古代书法家对书法的理解与领悟,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捷径,不如此,我们如何去学习书法,难道每个人都要从一无所知开始,自己去重头摸索?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临帖可以得笔法,摹帖可以得字形。临摹就是学习古人写字的方法,并运用到我们自己要写的字中去。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江上人感谢您的邀请!学书法为什么一定要临帖?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习人家经验与方法。如果不通过临帖我们的书法怎么学?是凭空臆想还是任笔为体,这根本就不是在学书法是在瞎胡闹你懂不。
书法只因为叫书法而不叫书写也不叫书字。因为它是有法的。法是什么?法是有规矩的,不是你胡来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万物皆有法,有法天下和。书法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没有法没有约束,你想杀人放火强奸抢劫这个社会不就乱了吗?只因为每个人都遵守法,这个社会才变得安宁和谐。没有法没有约束是做不到这样的。在这个法里面你是自由的。出了这个法你就是大坏。
书法是中国的文化应该传承有序。虽然书法不断演变但还是一脉相承的,依然呼和书法规律呼和书法逻辑的。脱离了这个法,它就会变味名存实亡。今天我们丑书已经脱离了书法的范畴,不能称之为书法了。名存实亡了。有人给它起了很雅的名字叫“艺术书法”。
临摹最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笔法,技法技巧,学习古人怎么执笔,怎么执笔才能写好书法。当你学好了这些东西为自己所用。吸收古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我们写出来的书法依然能一脉相承。依然呼和书法逻辑。这样的文化就会得到传承。在创新的路上总是磕磕绊绊的,不可能一下就成功!创新也要讲方法的,不是胡来的。这不是创新这是践踏。墨守成规可以但不能倒退。当没有规矩了谁都可以乱画,文化不被你玩坏了才怪呢。
从古至今所有大师都是从临摹开始的。没有一个人是另外的。如果你想成为大师一定要从临帖开始。今天的大师可能满大街都是,百年过后你会知道谁是大师,谁不是大师。我是江上人再次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不临帖不能修正果也!古人对于书法的高度已及巅峰了,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所以要想学好书法,临摹古代先贤的字是必经之路,后天勤奋丶天赋丶参悟缺一不可。我也在临兰亭,写的不好,请多提宝贵意见!附上拙字,请指正。
谢邀。临帖就是熟悉毛笔性能,熟练驾驭毛笔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掌握点画和字体结构的过程。每练一帖,有的主张摹得逼真,有的主张写七分象就可以了。但是临帖是必须有的过程。因为这是技能,是必须学习的。绝不是本能,就像婴儿生下来就会喝奶一样。但是临帖只作为拐杖,创作时拐杖就要收起来了。有的人一辈子扔不掉拐杖,这叫书匠,有的人临帖过程较短,就能开始自创,这叫天赋。
其他网友回答:练字为什么要临帖
书法最关键的一点是传承 ,因为书法的最高成就还是在古代,所谓师法秦汉、书宗晋唐,就是说要从古代碑帖中去师承法度,吸取精华,这样在书法上才能有所建树。这样说来,临帖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行书为例,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楷书便捷化的书写形态,古人有“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之喻。行书萌于东汉,熟于东晋,历代出现许多行书大家,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最高成就,代表作有《兰亭集序》《圣教序》等。那我们学习行书最好取法于这些经典作品。离开了这些法度森严的临帖训练,很难写出水平卓然的作品。临帖就是在经典作品的法度框架下反复临习实践,体会领悟其高妙的神韵和气质,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固化,形成自己的审美素养,然后通过一定的笔墨形式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从临帖到创新的升华。所以临帖的作用不容小视。现在很多人学书法恰恰缺少传承,缺少临帖,动笔就写,随意性强,自吹自擂,浮夸飘忽,所以出现了所谓的“江湖体”,这是不可取的。我建议要想真正提高书法水平,就静下心来认真临帖,用心传承,师法古人,融会贯通。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不临帖,按照自己的一套去写,写的有人家好吗?如果有,可以不临帖,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学习人家优秀的地方?
如果不临帖?如何掌握书法的节奏,轻重缓急,如何提高自己的眼力劲儿和用笔的功力?
如果对书法有很好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要知道,想到的东西和写出来的东西是两回事情。如何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企业通过毛笔的轻重缓急,枯湿浓淡来诠释,这将是一个长期实践的结果。这些都是从古人书法精华中提取出来的,是要不断的摸索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临帖是必要的,但不是说临帖就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