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说到书法习气这个问题,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过爱好写字的朋友,让其纠正,有的朋友很听话,就按照我教他的办法去写,用了几年时间就把毛病改掉了,可有的朋友不听话,到现在还是改不过来,把本该写得高雅的字,最终写成俗字了。
那么,习气从何而来?
习气是从不临古人的“法帖”而来!
习气,又叫书者“不良习惯”。怎么纠正自己书写时的不良习惯,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临帖。学书法,临帖是硬道理!可这些话有的人就是听不进去,结果是学书法多年,硬是停留在刚开始的水平上,这叫“原地踏步”。多年来,有的成年人一说临帖,就觉得很没面子,担心别人说他还是小学生的生的水平,他认为只有小学生才临帖,我已是几十岁的人啦,再临字帖,别人笑话不!这就是有些人的学书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书写中的不良习气满满皆是,也就是道内人称的"俗书"和“江湖书体”。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临古帖,没有从古帖中得到传统法帖的精髓。
建议热爱书法的朋友,学书,必须先学习古人的东西,必须要学传统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纠正写字的不良习气“习惯”!
其他网友回答:所谓习气,其实就是书法家一些不好的习惯性动作在纸上的反映。
宋代的苏东坡,习气就很重,他的字被笑称石压蛤蟆。明清书家习气更重,甚至王铎这样的大家,我们也可以找他的错。
此如王铎写“路”字,最后一笔用力一甩,就养成一个习惯,凡是到了最后一笔,就用力一甩,甩得很长,这就是问题。
网上有很多名家,写字时无缘无故动作就要多一下,多得过分了,就是错误。
写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动作,这就是习气,久而久之,成了错误,自己却不知道。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中的习气是指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无意间形成的故有模式在书法作品中一成不变的具体体现。这种习气是书法家在临摹学习中因思维僵化,不知变通而将技法生搬硬套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模式,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就是缺少必要的变化。这个问题的区别还在气韵上,无论字形点画如何雷同只要气韵上迥异,也不属于习气。习气就像我们的习惯那样,一旦养成就可能积习难改,千次一面。
如这俩幅作品,可以说就是习气较严重的作品,我们看“游人”和“渡”的捺画的形态还有作品中的横画的起笔收笔处的形态即如此。这类作品工艺性强,装饰味浓,看似富有新意,但不耐看,也经不起推敲。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具有艺术性的书法,虽然点画线条也有其基本规律和程式,但在具体的字中确实因势生形,因所处环境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只有在印刷体或美术字中才有类似的情况,同样一个字无论出现在任何的地方都一模一样,这样的作品或许非常精美,富有秩序节奏以及规范严谨之美但缺少必要的活力,没有活力,艺术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优秀的书法作品是非常忌讳习气的存在的。兰亭序中的“之”之所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也就在于变化。
上为《九成宫》中相同的字。
下为《集王圣教序》中相同的“之”字的不同写法。
我是江上人书法初学者,请您多多关照!何为书法习气,又是怎么来的呢?现在人学书法各式各样的习气是通病。临摹也许你很难发现自己有习气。但是自己创作,这种习气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临摹你是按照人家标准学习的,习气不是那么重。自己创作你有没有习气一看便知。如果是习气少不多这幅作品还是可观的。神采也是不错的作品更耐看也更有精气神。要是习气多习气重,写的作品就不耐看了,也无神采了。因为毛病太多了能好看吗?
当你看见一幅作品时感觉很美,那么这幅作品习气一定很少。看这幅作品的布局,笔法,技法技巧能体现一个人的功力,才气与对书法的感知能力。好看的作品基本功肯定是高的,如果不高他这些东西是做不好的。这些东西处理不好作品也就不好看了。
所以书法的习气就是对基本功不扎实,才行成各种各样的习气。要想去掉这些习气还是要苦练基本功。当你的基本功够深了,这种习气也就少了或者没有了。所以基本功才是书法的关键所在。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各种各样的习气是没有办法去掉的。基本功就是书法的死穴。你自创的书法完全可以体现出你的基本功。好坏也就一目了然了。有人不会欣赏书法,不知道怎么样欣赏书法。就从基本功欣赏才是最有效的最真实的。这些东西它骗不了人。当然了不懂书法的人欣赏还是有困难的。
学书法基本功必须要扎实,这才是王道。你我共勉吧!我是江上人感谢您的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每个圈子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词汇,习气,是书法圈儿里恐怖指数最高的词汇,没有之一,远超过江湖、美术字、刻板等词。这里所限定的范围是书法圈子,当然包含有传承、有技法,也在主流专业人群中形成的群体。
江湖这个词特指没有师承、没有法度甚至连临池功力都很差,偏偏以书法家身份在外晃荡的特敢写、也写得特不靠谱的毛笔字。 美术字特指师法不纯、点画结字板正平均、缺乏气韵和创造性美感的那一类字。 刻板指的是临池深度远远不够,故而并没有完全学习到所学书体的精要和大部分知识,导致点画和结字缺乏穿插错落以及临机变化,更谈不到节奏、气韵。确切讲,以上三个词套谁身上,那么这人其实已经不能算书法圈儿里的人了,当然,书法圈儿里也不乏其实传统根基坚实但到了一定阶段就扩大尺度的去追求背离传统审美和传统技法的毛笔表现方式的人,这些人被称为丑书家。
记得老先生说过:学书最恶莫过于习气,一旦沾染,终生不得脱。
那么习气到底指的是什么?
某种点画和结体的定式不分作品、不分格调的惯性出现,且并不符合传统笔法和审美趣味。习气的两种来源:
1、错误的理解某体的某一种表现形式,然后不分合适不合适,一概套用,并且过度、过分和过于迷信。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钱南园的颜体。颜鲁公诸多碑帖中对于各类点画做出了非常丰富的探索和创作,然后在各种探索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意识留存下自己认为正确的形式,抛弃掉丑怪无稽、过分和违背笔法运转规律的点画写法。
这些被抛弃掉的或者根据需要偶一为之的点画形态,被钱南园加以定型并且夸大表现,同时还掺入柳、欧的某些结体和点画形态进行侧锋改造。如正字的上下横同宽、气字最下左点、歌字右捺的丝袜肥小腿、天字又捺的骨质增生型、地字竖弯钩的夸张鹅头、有字右方横折竖钩的尖锐耸肩……不可否认这些写法都曾以较为宽博柔和的方式在鲁公作品中出现过,但不幸的是,被后世学颜者加以规律化、规范化并且极尽夸大之能事,让探索变成了丑书之源,让中庸之美变成了违背法度的奇形怪状。
2、单纯将书法中笔法、结字、局部节奏和整体风格中个人化的某种嗜好理解成了个人个性和书法风格。
这一类在江湖书法中比比皆是,就不举例了。
资深书法大佬有没有这一类习气?太多了。 张X的这种夸张的耸肩、硬拐、破坏平衡的飞白和轻浮得毫无意义的牵丝几乎贯穿他的所有作品,使得他的几乎所有作品看上去同面貌、同气格、同味道,失去了作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性。事实上,具有不必要的习气的大书法家举不胜举。
怎么来的?一言以蔽之,临池深度不够、传统理解不够,就搞点别人没有的花头反复表演,试图“谎言一千遍就是真理”。很不幸的是,张、刘、田、任、苏这许多位都在公众中至少暂时性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大众的书法审美是非专业性的,在很多结合政治平衡术和商业包装力的强大攻势后,这样的习气就被标榜成高大上的个人风格。
对于初学者,习气应竭力避免之。
书法是一生的事,每个阶段都处在不停地向古人学习、向法帖吸收营养从而在最终找到属于自己又符合传统的技法和形式感。一旦有了习气,这种学习将会有意无意被阻断,临帖无效、吸收失灵,进入不停地自我复制的境地。
一生学书尚且不够,何况半吊子呢?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什么是书法习气,又是怎来的?
书法习气,是为不自觉不经意露出的惯性,系个性之体态,有贬义之嫌,习气,为俗不可耐,啰嗦之属性,一篇讲话文稿中,重复啊字为多余,字中多此出现相同的笔赘,则与同质捺笔撇画不一样,此类为笔法使然,如颜体之挑就有味道,频频有道,笔笔无多复,而习气之笔为毛病之疵。
出现人群,江湖体多于规范书体,也有初学常带于自己的习气,经过一段临帖,会自然形成改变,属于无丰腴之故,往往执笔运笔不臻熟而导致。
江湖体几手全有此习气,违背法之度,会出现自造类象,且有夸张之意气,无法度之造物,给人乏味,予人嚼蜡,通称大习气。夸大之笔画,或直下于弯曲疙瘩体,或类似动物状。颇有滑稽脸谱,属于涂抹,于书于画,不伦不类。痛恶。别扭。
那么名人是否也有习气,草之缠绕,有法则不怕乱麻,无法则有迷蒙雾水。不知所云,不见雲烟。更不见墨翰之韵味,傅山缠绕有法度,从裕有余。而常人法不及而随意气绕来绕去,且行且有败笔之赘。
文徵明蝇头小楷,古人评其起笔切锋视为习气,然而今天看来包容或开放此笔法,有之简洁利落。有味有力有劲道。
一般情况古人所创之成熟体,于当时为人认可,今人楷模之,无论怎么,只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之属性,皆可列为法外之法,是谓新创之功献,丰富书艺,故不能列为习气,而正传于创新,耐赏,耐得住考验。
因此习气为书之大忌。也是书法中的常见,常见油滑习气,弄巧反拙习气,装象之习气,等等,般般学书者皆经历过的习病,仅仅是习炼中不断摒弃习气。丰腴而近法技,逐渐走向书艺正航。
以上浅谈,期待同仁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我来说几句:1.习气就是自己的与书法不合拍的笔法,章法,行气,风格,流派。2.形成的主动原因,临贴少,学习的范围小,自己的东西太多,行家一看,就会说习气重。3.但是,习气一定要有,没有人写出一模一样的书体,风格,因为习气一定程度代表你个人的特点,也是你习书保留特色的部分,如果大家能接受,那就是创新!取优秀习气,去劣质习气!
其他网友回答:我的习气听了你别生气。我写字怕被字给咬了,便套着手套写字。'
上一篇:怎样才能练好行书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