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莺飞草长,正是满春色关不住的时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文人墨客总是对春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春”字也是历代书法家们乐此不疲的创作题材。
下面就由近及远,沿着书法文献,一探古代春色!明 · 文徵明 · 早朝诗
明 · 董其昌 · 岳阳楼记
明 · 黄道周 · 答诸友诗卷
明 · 王铎 · 李贺诗帖
王均写法:
清 · 吴昌硕 · 七言律诗轴
清 · 傅山 · 孟浩然诗
明 · 徐渭 · 唐诗宋词
明 · 唐寅 · 书七律
明 · 王铎 · 弱侯半山园
元 · 鲜于枢 · 示元度
元 · 赵孟頫 · 闲居赋
元 · 赵孟頫 · 俗尘帖
宋 · 黄庭坚 · 花气诗帖
宋 · 陆游 · 怀成都十韵诗
宋 · 苏轼 · 中山松醪赋
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
宋 · 赵构 · 洛神赋
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
唐 · 唐人 · 月仪帖
唐 · 孙过庭 · 书谱
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
倘佯在古人的春色里,醉人的不止是花香,更有墨香......
欢迎网友关注、留言交流!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2>篆书春
书写者依次为:
吴大澄、吴昌硕、吴让之、胡唐、邓石如、钱玷。
书写者或碑帖依次为:
丁敬、《乙英碑》、 伊秉绶、何绍基、《史晨碑》、吴大澄。
书写者或碑帖依次为:
吴让之、吴隐、《孔宙碑》、张祖翼、《张表碑》、李权。
书写者或碑帖依次为:
翁同龢、赵之琛、《辟雍碑》、邓石如、《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
书写者或碑帖依次为:
《元珍墓志》、欧阳通、王敬客、王羲之、《石婉墓志》、苏轼。
书写者依次为:
蔡襄、褚遂良、褚遂良、褚遂良、赵之谦、郑道昭。
书写者:
颜真卿。
书写者依次为:
俞和、唐寅、唐寅、宋人、宋曹、康有为。
书写者依次为:
敬世江、李世民、李倜、杜牧、柳公权、清人。
书写者依次为:
王均、王羲之、王铎、王铎、王铎、祝枝山。
书写者依次为:
米芾、纪昀、苏轼、董其昌、董其昌、董其昌。
书写者依次为:
董其昌、蔡襄、蔡襄、赵之谦、赵孟頫、赵孟頫。
书写者依次为:
赵孟頫、近人、近人、邓石如、郑板桥、陆柬之。
书写者依次为:
愈和、孙过庭、张弼、张旭、张旭、张瑞图。
书写者依次为:
张芝、徐伯清、怀素、敬世江、文天祥、文征明。
书写者或碑帖依次为:
《月仪帖》、黄慎、王宠、王宠、王羲之、王羲之。
书写者依次为:
王铎、王铎、祝枝山、索靖、蔡襄、薛绍彭。
书写者依次为:
贺知章、陆居仁、陆游、陈献章、鲜于去矜、黄庭坚。
个人认为古代大书法家们。写春字有很多种写法和方式,有依地方风情的写法,有根据地方特色去写出风格和气派来写的,还有根据春的意境写出了各具持色好多种春字。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家的“春”大家都见过,我写的大家没见过——
柳体楷书,方寸之间书写铮铮铁骨!
其他网友回答:春,生机的意思,比如春回大地,一问告诉你,从古到今,春字是如何演变的。
春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
吴昌硕的大篆里是这样写的,
清代赵之谦的小篆是这样的,
到了汉代的简牍帛书,和现在的春已经很相似了,是这样写的,如下图:
在汉代的隶书里,和现在的春就基本一样了,这是汉代隶书《乙瑛碑》里的春字。
到了南北朝时期,春字和现在一摸一样了,只是那三横有点长,字体浑厚大气。
草书的春,简化了很多,这一张是章草。
这一张是张旭的大草,如走龙蛇,真敢写啊!
行书里,这是兰亭序的春,清新雅致。看着有点歪啊。
下图是蔡襄的,写的挺个性的
下面是楷书,欧颜柳赵的,按着顺序来的
最后一幅是启功先生的楷书
你觉得哪个好看啊?
喜欢的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其他网友回答:古代书家写春字,不是随便写的,那都是用心在写。
王羲之的“春”在兰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一群文人在兰亭搞了一次春游,玩了一次聚会,便留下风流千古的兰亭雅集。王羲之用心在这个春天里写了一篇日记,记录当天的聚会,一不小心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惜春,感慨时间流逝的太快,而“俯仰之间,已是陈迹”,如今我们在谈论书圣的春,他也早已想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夫,还是活在当下,好好珍惜这个“春”吧。
杜牧的“春”是春情与春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江南的春天总是烟雨朦胧的,连绵不断的细雨总会无来由的让心中充满愁绪,诗人自恃才高八斗,却一生难有抱负,大好的青春就在青楼中虚度。“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这个薄名,竟然无法得到心爱的女人“张好好”。
当张好好被迫嫁与他人的时候,为杜牧写下了“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从此一入后门深似海,杜牧也只能落花流水空余恨。后来杜牧对佳人的怀念,天天想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最后抑郁而死,佳人问讯,悲愤不已,瞒着家人去长安祭拜杜牧,想起之前的爱恨离别,竟自尽与坟前。杜牧的“春”有点沉重。
苏轼的“春”孤苦无比,“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又逢苦雨缠绵,望着漫山啼血的杜鹃花和空中飞舞的白纸,诗人想家了,于是把这份苍凉多情抒发于笔墨之间,挥毫而就写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从此死了苏轼,活了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苏轼的“春”在苦雨中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成就了那个为后人称道的苏东坡。
就奉上这三个春吧,再多脑子就不够用了,我还要去看“春”呢。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其实《春》字最常用的汉字。书法家们要是能把它写美写绝不是易事。楷书还好,因为没什么变化。一幅作品中遇到几个《春》字,还可以写雷同。要是草书作品中《春》字雷同,人家肯定要说话了,每个《春》字要求有变化。才能写出一幅好的草书作品来。楷书作品中出现雷同不显眼,在草书作品中要是出现雷同还是非常显眼的。所以我们平时练习当中要总结,最好能学会写几个不雷同的《春》字。不光是《春》字还有其它的汉字。所以草书学起来,要比楷书复杂一点。
我写的《春华秋实》中的《春》字。字形瘦高与下面的《华》字写的宽,形成对比。注意造型与笔力,才能写出美感来。松紧有度,笔断意连意境十足。《秋》字写的紧凑一点,《实》字写的松一点,宝盖头要写的大一点,就像大房子把下面的东西罩在里面,不被雨淋到。书法看着非常简单,能写好书法绝对不简单。
如我处理《阳春白雪》用了两笔写成。看到没有松紧有度,粗细变化,大小变化。这里的《春》字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与上面用纤丝连接又要与下面用纤丝连接。一气呵成。看上去舒服不舒服。如果你感觉舒服就已经很美了。写草书要注意方方面面,你看人家写的很快,其实人家有这个功力,完全在法度之内,不会出法度之外。出法度之外就是闭着眼睛瞎画了,那是不行的。
《说文解字》里说:春,推也。即春阳抚照,万物滋荣。
甲骨文中,这个字很有意思,像颗小草从地里钻出来,可能在古人眼里,这才是春天该有的景象。
在小篆里,李斯将春字规范了,但大体还是沿袭了甲骨文的写法。
《爨宝子》里,这个春字有特色。
书圣果然是书圣,“春”字一个比一个俏皮,从章草直接写到今草。
不过最实用,雅俗共赏的还是《兰亭序》里的这个“春”。
在孙过庭的《书谱》里,“春”字气象又是一变。
米芾总说自己是宗二王,《苕溪诗帖》里的这个“春”,是否有书圣的神韵?
黄庭坚笑话老师苏东坡的字像“石压蛤蟆”,你看这个“春”像不像顶着块石头?
都说徐渭是书法史上难得的天才,天才的写法就是与别人不一样。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徵明的“春”,飘逸,巴适!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古代大书法家书写的春字,各有千秋令人品味老穷尽,我喜欢的还是这几个→
古代书法家如何写“春”字,下面分字体节录部分如下:
篆书:隶书:
草书:文徵明的春字
行书:
楷书:
不分字体:
附图自《书法字典》在线查,(甲骨文看不懂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