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远不代表你没有人情味。这种疏远只是表露出你已经成熟了。以前幼稚的时候以为大家都是一个爸妈生下来的,就应该是一个大家庭,都应该相互帮助礼让。但是现实生活中你自己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没有人会包容你,没有人会再把你呵护在翅膀下。所以你自己必须坚强地去面对。
其他网友回答:俗话说得好;有妈家就在,没妈家就散。耳闻目睹加之感同身受,豪不夸张地说老话没有说错。遥想当年妈在老少亲热欢乐多,那时节无忧无虑虽苦心甜。一晃儿,当我自己的孩子大了,记不清何时妈走了!妈妈不在整个家就散了,甚至兄弟姐妹的亲情渐渐地疏远了…有时感觉自己孤苦伶仃,这时候就是最想妈妈的时候,此刻,两鬓斑白的我想起一件惭愧事,有一年春节因为一小事,二十多岁的我和妈妈犟嘴,把妈妈气哭了,不等妈妈打我就跑了,而今多想我不跑,让妈妈好好打我一顿…可悲可叹的是妈妈走了,已是;门后空留教子棍,堂前再无唤儿声。两鬓斑白的我,只能泪眼仰天长叹;呜呼哀哉…
其他网友回答:在这世上,人到中年怎样做人的理念己成熟,做到感恩父母,孝道双亲,让父母活好最后那一天。兄弟姐妹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家和万事兴。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多联系沟通,多来来往,多帮忙互助,多宽容忍让。少指责埋怨,宽容不冷漠。余下的,就随意而安吧!
其他网友回答:常言说得好,"父母在则家在"。一旦父母去世,家里面就缺少了中心,特别是结婚后各自成家的子女们,回家的机会少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逐渐地兄弟姊妹们之间的关系就淡了,这是生活中的常态。
要改变这种状态,那就是兄弟姊妹们之间要有一定的往来。如逢年过节聚一聚,经常打电话问候一下。兄弟姊妹之间有困难和问题互相帮衬一下。我想如果这样做到了,即使兄弟姊妹的关系不如父母在时那么亲近,至少也不至于那么陌生和冷淡。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也不是所有的家庭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就不来往了,我家兄弟姐妹共五人,父母过世后我们常常会聚在一起,大家轮流做东请吃饭。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人生病了或是家中有事,大家也会聚在一起共同面对,有钱出钱有力的出力。与父母在世的时候没什么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我有空的时候会经常去兄弟姐妹家走走和兄弟姐妹一吃吃饭,谈谈话,平时打打电话,就不会那样疏远了。
其他网友回答:过好自己的日子吧!
有时,有血缘的人还不如朋友。
这就是现实。
也许年纪大了。
还会记起曾经的血缘兄弟姐妹。
到那时再续前缘念亲情。
人到中年,父母双亡,兄弟姐妹日渐疏远,自己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必须做好自己,父母是子女团结和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婆家儿女姊妹仨,我们88年结婚的时候,公婆就60岁了。公公也是刚刚退休后不久,在农村老家与婆婆一起打理二亩七分多地。那时公婆身体还好,每逢过年时节,我们子女都赶回老家过年,与父母团聚。我们都尽自己所能,购买各种各样的年货。一家人团聚,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父母更是付出万般辛苦,为儿女准备各式面点,乐此不彼。那时公婆在厨房挑灯夜战、互相配合,喷香四溢的忙碌场景我一直记忆忧新,也为父母勤劳朴实的品格深深感染!三姊妹各有家庭,也有各自的小缺点和丝丝的自私掺合着,但公婆一身作则,默默付出的敦实和憨厚,这种稍有的不和谐都能包容、谅解了。在公婆家一起过春节已成习惯,并坚持了很多年,兄弟姊妹皆能团结相处。
其次是父母年老,儿女当应担当,团结友爱更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和安慰。随着公婆的年岁越来越大,我们也步入成熟、担当、责任的年纪。每逄年下节日,公婆已无往年的精神和体力来操持全家大小的饭菜,更没有好的记性准确记着儿女的口味,他们在一天天老去,且无能为力。我们也因常时间在外,不习惯寒冬天气大灶的烹饪,就说服公婆,春节了到我们儿女家过节。公婆还是很明理的,听从子女的安排。那些年,我们也一直坚持着在春节一起过节的习惯。父母看到儿女们如此团结,心里也安慰和踏实。
再次,父母远去,物事人非。但良好的家风传承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努力着向好,不计较各种欠缺和遗憾,相互包容,团结友爱。
现在公婆已远行多年,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铭记父母的教诲,长联系互相问候。在老家的小院里栽种绿色疏菜。回老家时也是满目清新,回忆满满!每年的春节或者国庆长假,兄弟姊妹三家还能相聚一起,共叙亲情。
我们都在变老,时间终会老去,有时都不及一声招呼,说没就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父母留给子女的宝贵血脉,也是父母留给子女的唯一牵挂和眷恋,当子女者更应珍惜!也是我们为人者最起码的品德修为!不居小家何以能大家呢?少点自私、少些指责埋怨,多点宽容、多点包容,兄弟姊妹还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