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怪没有人了解你,还是先问问自己:我用心去了解别人了吗!
我们总说“时也势也”,可是越多读古人书就越发现: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环境如何改变,古人那些对于人心人性的解读,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要比我们现代人更深刻更有智慧。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只是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便捷更加丰富了,却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脱离自然、越来越封闭而变得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对孔孟、老庄这些圣人先哲感兴趣的原因。孔子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用一个简单的逻辑让我们明白: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我们就要先去了解别人。这个逻辑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接人待物的方方面面,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来看待问题。当我们在和他人交流时,怪对方为什么就不能静下来好好听自己把话说完?其实反观一下自己,何尝不也是抢着想把自己要表达的说出来?当我们就某件事与某人置气的时候,其实设身处地想一下,自己在对方那个位置恐怕也会这样做。
很多人说“人越老,胆子越小”,其实是更懂得“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了而已。
我是索彦,喜欢创作、诗歌,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做学问,需要懂自己,更应该懂别人。别人不知自己,没什么好生气的。不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别人没义务来了解自己。自己学问的高与低,与他人有何干系。就算自身是圣人又何妨,难道因为见到了圣人,别人就一定要顶礼膜拜嘛?何况还不是呢!何况连善人都不一定是呢!!自己是自己,人家是人家。别人就是不了解自己、不理会自己,又能拿人家怎样?
自己不知他人,得生自己的气才是。生气的是,为什么自己不能了解他人。
不懂自己,最多浑浑噩噩的活着。不懂别人,太容易被暗下刀子,太容易左右为难,太容易得罪人。
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学问学问,懂自己的同时,也要懂他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用己心在他人的位置上细细思量,这才是学问的重点,这才是一以贯之的学问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说:知我者希,斯我贵矣!
了解我的人越少,那么我就越尊贵!所以不要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
老子又说:知人者智。
能了解别人是有智慧的体现,你既然拥有了智慧,也就不在乎世间的浮名(别人的了解)了。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虑、担心;
“人”,这里的人是指有教养、有文化的人,与“民“的是有明显的差别的。
本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这句话与学而篇第一章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形成了前后呼应。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是个人修养之道,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这句话教导人们的正是求学过程中,应怎样“正其心”。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了解别人的能力。
其实这句话还有不太常见的另外一种解释,关键点就是“不已知”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现在的词义都是主动式解释的。如果是被动式。这样的话,“不患人之不已知”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不担心自己不了解他人”。“患不知人也”一句的意思则变成了“只怕自己不被别人了解”。 理由是认为孔子的一生,到处讲学、四处碰壁,但是其目的就是在推销自己的治国安邦之道,但一直不得志,如何让君王们真正了解自己、重视自己、重用自己才是孔子最关心的,所以,在这里孔子是在强调最难的是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不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无论与别人合作还是交友,你都要去了解对方的人品,诚信如何。如果不去了解就冒然去交友或合作,到时候被骗了都不知道。有很多被骗的案例,都是和交友不慎引起的,有的被骗去传销,有的征婚被骗等等。这些都是前车之鉴,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所以孔子会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至于别人认不认识自己,了不了解自己,那就是别人要考虑的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用担心谁不知道我,担心不了解别人。这个应该就是最容易的理解吧,加入明天要见客户,我们是不是要提前了解一下客户兴趣爱好,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谁让人家是客户呢。
比如说今天的霍金吧,我们对霍金先生有一定了解,人家到了这种境界就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他,他需要担心我不了解坐在我面前或者和我对话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要理解《论语》中的句子,首先要理解他处的年代,和方式的社会。孔子处在春秋末年,想想谁能读书,谁能做官?这话的意思,结合方式的社会就是,在上的人不要害怕别人不懂你,要担心你不懂比你地位低的。方式的社会是有等级的,所以才有礼治,读书不要读死书。
下一篇:出:春风令我题诗绿,请对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