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核心思想,以道德经明心,
经本道性,故之所处,对照。
一语破、天开地明为经首。
故老子佛也,道也,
达磨祖上曰,
佛之有三身,化身釋迦牟尼,
法身禅祖,老子也。亦名大仙。亦名佛。
报身老子,达磨祖师也。
故所为三界三花一果,所指三佛一指观。明心见性,正遍行觉!无碍方圆。是为无教辨解,
人之所难,难之所处。
皆因身心小之其私,
私则动与周围,而不能达广大。
故经中一句含其万物旷意。
明为印心方可或。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八十一篇的哲学论述,谈的都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都与道德修养有关。从老子的著说中提炼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者见仁的。但简而言之,老子的核心思想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那就是谦下、不争、虚静、慈善和知足。
谦下老子告诉人们,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争强好斗。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都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也不逞强。就是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骄矜,这是避免祸患、消除纷争的有效方法。与此相反,“自是”“自伐”“自矜”都会招来祸患。要避免祸患就要“勿矜”“勿伐”“勿骄”“勿强”。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也告诫孔子“勿骄”。
不争老子告诉人们,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说他有三件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善于带兵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老子的不争思想就是为而不争,有所为而不争逐名利。他特别崇尚水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德行莫过于水,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最后停留在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他告诫人们要向水学习,多做善事好事,而不图名利回报。
虚静老子告诉人们,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戒备警觉,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谨慎,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浑浊的河水。谁能使浑浊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停滞灵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深知什么是雄强,却能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崇高的道理就好像深邃的峡谷。老子告诫人们,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能宽容于物、宽待于人,能包容万物、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善老子告诉人们,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于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依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自然规律是没有亲疏偏爱的,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不能算是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应防微杜渐、以德报怨,把怨恨解决在萌芽中。待人处事要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不善之人,做到不与人结怨。自己的善心被别人误解,而受到委屈时,也要忍辱负重,像虚旷的山谷一样,默默地包容一切。要做个有德的人,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恩怨置于度外。即使别人做了有损于我的事,我也不计较、不报复,而且还要以德相报,化解怨恨,而不是把怨恨越结越深。
知足老子告诉人们,最大的罪过就是贪欲,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只想得到。执政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也守藏不住;富贵而且又很骄横,那就自己种下祸根。最充盈的东西,它的空间是最大的,就像空虚的一样,其用是没有穷尽的。人要知足,知足者富,知足者乐,“知足之足长足”,知道满足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精神上的富足远远胜于物质名位上的富足。一切祸害都来自于欲望贪心不足。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要不醉心,不趋之若鹜、争先恐后,要适可而止。贪图利禄,得寸进尺,恃才傲物,富贵而骄,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要心胸广大,虚怀若谷,不要满,不要骄,不恋位,永远保持冲虚不盈,知足为乐。
老子关于修身之道的论述,特别是他的核心思想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我们今天读《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思想,就是要善于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摄取营养,从传统的中国文化宝库中博采众长,丰富自己修身齐家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尼采眼中的老子是一口不枯竭的井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围绕这一核心,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1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相反”,一个是“复返”。
《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对事物本身相反相成的看法不是世界本身所具有,而是人赋予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本身没有区别,是人对世界作出判断,确定世界的意义。
第二层意思是,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
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指往复回还,流动不己的生命,流动的世界。
人们不能为相反相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还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2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否定人的积极性,而是说,不要改变自然的节奏,破坏自然规律的盲目所为。这里的自然是老子哲学中重要概念,它并非指外在的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
3 不争的哲学。
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是符合自然无为的生命之道。老子“水善万物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哲学不是弱者的哲学,而是充满了力量感,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4 回到婴儿状态。
这个世界熙熙攘攘,争名夺利,吵闹不休,老子认为,应该追求淡泊,宁静,不为名利所动,做刚出生的婴儿,“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是无知无欲,纯净真实。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本色”的背离,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毒害了心灵,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了,变得“不自然”了。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后世法家,宋明理学,美学,逻辑学,伦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等都受到其影响,其核心思想就是自然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2>老子的核心思想只有两个字【行道】。
行【道】而有【德=得】。
无为是顺【道】而【行】,行而有德【得】。
道道是跟语言无关的,语言来表述道,就已经不是道了。
道也是用来谈论的,谈论的道也已不是道了。
关于道的阐述,层出不穷。
大抵老子想着【非道】的语言来接引人进入道的层次。
道需要自己去悟,但悟了的道,却又没法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就象老子悟了道,但老子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得道,就已经不是【道】了。而真正的道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因为道不等于语言,因为道要基于切身的体验。
道可传而实不可受。可传的是道的语言。
不可受的是要自己去体验的那个真正的【道】,而语言又是无能为力的。
顺道而有德老子多方面阐述了道,但终究什么是道,不得而知。
道生一,一生二,三重万物,这就是顺道而有德【得】,生生不息。
但终究人们上升不到【道】的层次,
因为【道】之不明,就会每况愈下。
失【道】而后有【德】
失【德】而后有【仁】
失【仁】而后有【义】,
其实已经是没有【道】可言了。
问题的发端就在于【道】不是语言能阐述的,而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去体验【道】。
老子的核心思维是【行道】,也就是【顺道而行】,也叫【无为】,这已经就有德了。 其他网友回答:百家思想皆总结为二字:
法家——驯奴:帮君主驯服奴才。
儒家——立人:以人为本。
杨家——唯我:个人最尊贵,一毛不拔。
鬼谷——揣摩: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马屁。
墨家——灭欲:存天志,灭人欲。
名家——名实:白马非马。
道家——顺天:顺应天道。
与孔子主要论人道不同,老子主要论天道。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顺应天道,即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做违背天道之事。
人道之首是亲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天道之首是生生,即人类万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亦循道而终。
哪些是违背人道之事?父母不慈、儿女不孝,丈夫无情、妻子无义,兄长无爱、弟妹不敬。《三国演义》中猎户刘安杀妻,是最违背人道之事。依据儒家思想,《三国演义》中的反一号不是董卓,而是刘安。
哪些是违背天道之事?《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史记》中秦始皇、汉武帝倾尽天下之财,寻仙求长生。几十年前的大跃进,亩产两万斤。
人定胜天者,寻仙求长生的秦皇汉武。人不胜天者,汉文帝是也。我们在回顾一下汉文帝的遗诏:
朕闻,万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万物之理,物之自然也。岂可哀哉!并叮嘱丧事简办。不可以死者害生者。
汉文帝被儒家、道家誉为汉代尧舜。
实践证明。老子的顺应天道,人不胜天的思想才是精华。人能胜天的思想才是糟粕。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家的哲学里充满了辨证的思维。
1、能够洞察通晓人心之理,可以称得上是智慧了,然而只能看到别人,选择性忽略自身的优缺点,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明——看到别人的样子需要用眼,看到自己的样子需要用心。
2、打败别人当然不失为一种胜利,然而好战者必败于战,所谓的胜利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虚妄。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是能够了解接纳自己,同时也理解包容别人的心胸开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说服自己的人心中只有朋友,故能天下无敌。
3、佛学里讲,欲望是万恶之源,一个不懂珍惜的人贪得无厌,纵使富可敌国也无法填平欲望的沟壑。双手捧沙,不过尔尔,唯有撒开双手,才会拥有整个沙漠。因此,舍得是人生的大智慧,唯有放下才能真正的拥有。而知足常乐,怀揣感恩之心,是一个人能够感知幸福的基础和前提。
4、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一个有意义的获得都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志气停留在语言上,只能是空谈,唯有意志坚强,身体力行的践行者,才配称得上强者。
5、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在重大抉择面前,坚决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做一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人。
6、生理意义上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可以永垂不朽。一个人唯有具备了高雅的品格和高贵的思想,他的影响力才不会因为生理意义上生命消亡而消失,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财富将流芳百代,永世长存。
其他网友回答: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有个明确的思路,否则,说了人我都不甚了了。
1、得先知道老子的思想是想表达给谁听的?(人)
2、老子要其目标读者做什么事?(事)
3、老子以什么来回答“做事”的理由?(理)
4、老子还会为“理由”再找出什么终极理由?(道)
简单地说,人做事,是需要理由的;而理由还需要理由加以终极确认的,就是道了。那我们从《道德经》中找出相应的人、事、理、道,就能明白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了。
一,《道德经》是老子讲给未成圣的侯王听的,谈的是有关治国及其理念的相关问题。我把它定位为一本“统治者的治国守则”的书。1、老子的表达对象是侯王(圣人)。在书中,“圣人”和“侯王”共出现了37次。圣人有时和侯王一样是统治者,有时又是侯王的学习对象。书中一些句子的结论性、建议性的语意非常明显,都是指向统治者的,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以“是以圣人”四字为首的句子,总共有22句。其他意思相近的句子还有很多。
2、老子的话题所指向的是国家治理的问题。一是当时最大的疆域,即天下和国,是侯王的活动范围。二是此疆域内的被统治者,即百姓或民。在书中,相关用词的出现频率很大,如“天下”56次,“国”16次,“百姓”和“民”共32次。话题经常就落在诸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以无事取天下”、“正善治”等等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不胜枚举。
二,老子提出,侯王在国家治理方面,要做“以无事取天下”的事。老子生活于东周的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诸侯割据争雄,天下昏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他看到统治者都是为了私利和过于妄为才导致天下纷乱的。所以,老子要其目标读者,即未成圣的侯王“以无事取天下”。涉及国家治理方面的“事”,我简单列举一些相应的做法。
1、侯王要注意提升个人的修为。如为腹不为目。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去甚去奢去泰。还有,侯王要有“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等。
2、政策导向上,行不言之教,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等等。
2、去掉失道失德和致乱的仁义礼,不要滋彰的法令,也不要以智治国。
3、提出“不以兵强天下”,反对战争。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反对兼并。
4、经济上,提倡“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三,侯王会问:“为什么要‘以无事取天下’呢?”老子回答:“是因为‘无为而无不为’呀。”这里谈的是以无事取天下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从两个方面来看:
1、正面的角度,是“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例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还有“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以及“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反面的角度,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例如,“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四,侯王再问:“为什么‘无为而无不为’呢?”老子回答:“终极的理由是道。”1、道,存在于天地中,而且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是一种自动自发起作用(自己然)的机制,有客观性规律性。
2、道,最根本的是没有“为自己”的想法,没有自私的念头,所以道能长生、能成其私!这就是最大的、最终极的“无不为”。老子以其高超的智慧解决了“无为”的初因,同时也以升华后的“私”彻底解决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关系,从而有效避免妄作胡为的出现。
3、老子作了很多论证。他说,道“虽小,天下莫能臣”。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江海为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老子开篇说了句非常著名的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提醒侯王要注意“常道”与“非常道”的区别。“反者道之动”,道无所谓正与反,而“反”的是“常道”,要从已经反了的“常道”中去找出真正的道来,叫“非常道”。《道德经》全书很大篇幅都是在向侯王宣讲“非常道”!例如,“有身”与“无身”;水“处众人之所恶”与“几于道”;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与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等等,不胜枚举。这里,我特别说一下的是,“非常道”是与错误的“常道”相对的正确的道和理,是很好理解的,而不是象很多人说的那样玄妙不可理解、不可把握。侯王是讲求实用的一类人,要的肯定是能听懂的一些道理,而不是来听老子谈玄说妙的!
总结来看,《道德经》是讲给侯王的治国理念和守则,就象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一样,只不过,它多了些原理和依据。我这里用一句话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子向统治者宣讲了“以无事取天下”的治国理念,并以“无为而无不为”和“自然之道”作了深入和彻底的理论证明。要注意的是,这个“核心思想”是涉及“事、理、道”三个层面的,不能以单个层面或其中的某个细分项目,来作为全书的核心思想,否则的话,就是以偏概全了。不过,如果一定要问:“什么是核心中的核心?”我的回答是:“就是道的不自生、不自私的理论!”
虽然,老子讲的“事”是治国的事,但是,对我们普通人也是同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的。就拿我们个人成长的“事”来说吧,当有困惑的时候,同样的是可以到《道德经》里找到“理”和“道”的。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要秉持“处无为之事”的态度,不折腾不妄作,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贵以身为集体、为国家作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我们把握《道德经》核心思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尊师的核心思想就两句话
利而无害
为而不争
要想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对别人不能带来任何伤害为前提,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利而无害,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与别人的利益相争,这是老子核心思想的为而不争。
这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你好,我是不羁玛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应天道,无为而治”。意即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其他网友回答:核心思想可以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话的前半句说出了老子眼中的道的运行模式。道在老子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被前半句话高度概括了。
这句话的后半句说出了老子对道的态度。如何顺道而为,在这里已经被老子坚决彻底地讲的明明白白的了。
老子的三观、追求目标、行动总则、前进动力都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客观认识和主管态度都形象的被这句话刻画了出来。
《道德经》的其它内容,不是教导人怎么做事,为人,就是举例子,讲理由让人明白道。唯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把道和老子本人揉在了一起。
这就说明,《道德经》的其它内容不是围绕这个展开,就是为了证明这句话的合理性。
所以,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