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朝代中,超过三百年的,确实很少,也就是周朝、汉朝、宋朝(当然了,这里所说的朝代,是指在二十五史范围内的朝代,不包括周边的少数民族及其他一些中华民族的边沿国家建立的朝代。另外,夏、商国家的格局还没有定型,也不考虑进去)。为什么超过三百年的朝代很少呢?
(西周军队)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王朝更替的原因。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一般都会经历五个时期:初创期、发展期、鼎盛期、衰落期、灭亡期。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个时期的情况,也就知道中国古代的王朝,为什么少有三百年以上的了。
初创期。一般都是有一个非常有亲和力和有远见卓识的君王,天下的贤才俊士发现他以后,纷纷跑来依附他,拱卫他。最后他在一众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打败十八路反王、天下诸候,统一天下。统一天下还没有完,一般还要解决功臣的问题。很多功臣居功自傲,觉得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而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又会再次造反。于是开国皇帝还得有一番处理功臣的过程。除了功臣外,开国皇帝的儿子们又会争夺继承权,然后又有一番大斗。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作二次洗牌,当二次洗牌结束以后,国家才会稳定下来。
(汉朝军队)
我们观察周朝、汉朝和宋朝,会发现,周朝和宋朝,对功臣的处理是比较好的。周朝完全分封制,宋朝杯酒释兵权。汉朝这两样都没做,是采用杀功臣,但杀得比较干净,所以都有利于向前发展。
发展期。发展期其实是很考量皇帝的,发展期主要的作用是恢复被破坏的生产力,让国家走入正轨。比较而言,汉朝和宋朝的发展期是做得最好的。汉朝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廷不折腾,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给老百姓发展生产的时间。秦朝和隋朝是最不懂得这个道理的朝代,秦朝大肆劳役老百姓,隋朝三征高丽大肆打仗,所以把自己给打败了。宋朝第二代君王宋太宗、宋真宗也和辽国打,但很快就收手,开始转向文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鼎盛期。物质财富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王朝就会进入鼎盛期。进入鼎盛期的皇帝,常常会做两件事,一件就是往外打,比如汉武帝开疆拓土,称霸天下。这种做法只要不把国力耗费得太厉害,还是有成效的。还有一种就是贪图享乐,比如唐朝的玄宗。这样往往会引起天下大乱。唐朝本来是有机会王朝超过三百年的,但是,因为玄宗贪图享乐,结果安史之乱后,便出现一系列变故,最终自己把自己折腾完。所有鼎盛期后,都会迅速进入衰败期。
(宋朝军队)
衰败期。进入衰败期的王朝,常常会有一些办法延续王朝命运。比如出现中兴之主,进行改革和修复,这样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王朝,在衰败期间,都有好几次中兴的时候。不过,汉朝、宋朝、周朝却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们实行了迁都。不管是什么原因迁都,他们通过迁都后,确实也实现了国家超过三百年。
灭亡期。王朝灭亡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一是国内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严重,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来造反。一是外族入侵。或者是两者内外夹攻,王朝因此走向灭亡。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为什么有些朝代长,有朝代短了。
其他网友回答:
归根到底是统治者本身。都是从得民心到不得民心转化结果。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历史实践的真理。
其他网友回答:在华夏的历史中,从秦朝统一天下开始,中国的封建王朝就没有超过300年的。
秦朝二世便亡,仅14年;西汉约209年;唐朝存活289年;两宋加起来才超过300年,319年;元朝97年;明朝276年;清朝约295年。
这似乎是一个魔咒,一个周期规律,那这又是为何呢?众所周知,历史是有着周期性演进的,在通常情况下为30年小变、100年中变、500年大变。在历朝历代的寿命中总会遇到一个瓶颈导致灭亡,这其中主要是涉及到了三个矛盾而导致的。
其一、农民经济的周期性演变出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随着王朝的逐步发展,地主阶级势力不断的壮大,政府管控能力却在衰弱,流民与日俱增,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农民经济的基础上,如果农民等不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下去必将导致王朝的崩溃。每个封建王朝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会发生土地兼并,地主阶级就会掌握大量的土地会,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发展成为流民。流民不断增加,当数量超过国内人口两成以上时,社会就会变得极度动荡,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在这个时候,新的王朝就会出现代替旧王朝,新王朝会重新分配土地给流民。流民的减少,百姓再次安居乐业,这样事件就成了历史性的循环。
其二、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
封建王朝建立初期,中央权力较大,但到末期,有的地方势力甚至盖过了中央。比如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地方诸侯国可以直接不理周王室的政策;唐朝根本上是灭亡于藩镇割据的形式。后代的王朝都比较遏制地方的势力,比如消藩或剥夺地方的实权等等。
但如果有地方拥有着强势的实权人物,再加上农民经济的崩溃,那时王朝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其三、皇室与门阀大族的矛盾
皇权决定着统治地位,因此皇帝绝不允许功高盖主的大臣存在,比如韩信、蓝玉等。但权力的更迭不会因为皇帝的个人意志转移的,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力运转,权力必然会从皇帝转移到大臣手中。一旦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就会用各种手段来反击,包括重用宦官、任用外戚等。
但朝堂重臣、大族门阀的势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威胁到皇权。这就无法避免的产生某个时代的权臣,这些权臣把持朝政、左右国家政策、架空帝王,甚至还可以控制皇帝的废立。
虽然这样的情况不会造成国家的覆灭,但必定会造成政府效率的低下,一旦王朝失去活力,稍微遇到刺激,变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触即溃,全盘散架。
王朝的寿命就好像有着历史的规律性,如同人的身体机能的限制最多活到一百岁一样,华夏封建王朝就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被限制在300年以内,这是每个王朝统治者的枷锁,难以挣脱。
其他网友回答:根源在,前期励精图治,中期贪图享受,开始腐败,各种违法乱纪丛生,晚期全国腐败漫延,欺压民众,民不聊生,导致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2>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万年不灭的王朝根本就不存在!
为什么不超过300年,因为王朝的制度在50年、100年才渐渐显露出来其弊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那几个主流王朝(秦汉、隋唐、唐宋、明清),他们灭亡的原因皆是如此。
秦王朝享国祚14年。
秦朝是二世而亡,原来的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大一统王朝能够延续国祚只千世、万世,可是没有想到仅仅14年的时间,秦始皇的大一统王朝就覆灭了,曾经被他镇压的六国再次死灰复燃,成为了摧毁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灭亡根源在于制度、暴政。
秦王朝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的灭亡了,不仅仅在于暴政、严苛,还有就是秦王朝是处于一个革新制度,改变国家政体结构的新起点,而这种更替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的。但是,遗憾的是秦王朝等不了那一天。
汉朝享国祚405年。
大汉王朝共拥有29代帝王,汉王朝是外戚政权和宦官政权最为严重的王朝,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时期,就将异姓王废除,仅仅只留下了同姓诸侯王,但是刘邦却不会想到同姓诸侯王又成为了最大的祸害,到了汉景帝时期以致彻底爆发了“七国之乱”。
紧接着后来的王氏外戚彻底覆灭了西汉王朝,而新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在末期有成为了一个宦官和外戚相互掣肘的王朝,尤其在东汉末期,汉王朝已经走在了死亡的边缘。
灭亡的根源在于官宦和外戚专政。
隋朝享国祚38年。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300多年的混乱局面,就曾经分崩离析的势力再次回归了大一统,经过隋文帝杨坚的励精图治,隋王朝恢复了已经被战争破坏的农业经济,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到了隋炀帝的时候,开凿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多年的征伐战争让隋王朝的百姓们苦不堪言,难以承受生活的压力,内政有门阀制度的冲击,外政有农民起义的爆发,而隋王朝的那些贵族恩更是将隋王朝直接踹了一脚掀翻了。
所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暴政,更是那些皇亲贵族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隋王朝的统治。
唐朝享国祚289年。
这个经历了21位帝王的王朝,在大唐初期、中期常见了举世瞩目的大唐盛世,但是盛唐之下的统治却危如累卵,到了唐玄宗后期,唐王朝被各地的藩镇所制衡,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和地方藩镇势力相互抗衡,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对于唐王朝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他让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曾经的帝国也成为了鸡肋般的王朝。
到了唐朝后期,又开始了权臣和宦官的相互斗争,整个唐王朝几乎都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并且这些宦官将皇帝的生命视同儿戏,皇位继承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空谈,他们不仅掌有生杀予夺大权,还将唐王朝的江山彻底葬送。
到了唐王朝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终于覆灭了。
宋朝享国祚319年。
这个经历了18位帝王的皇帝,硬生生的凭借自己是“富一代”王朝的资本将自己的国祚延续了300年,宋朝的战斗力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战五渣”的存在,在身边的契丹、金国、西夏环伺下,几乎已经成为了一头待宰的羔羊。
而宋朝为了避免自己走上和唐王朝一样的悲剧命运,开始了“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但是这项政策也让宋王朝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成为了一个软柿子王朝,300多年的王朝就这样被吊打了一辈子。
元朝享国祚97年。
元朝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建立对于中原民众来说是一场无妄之灾,他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极力的打压汉族民主,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一举荡平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灭亡不仅仅是高压政策,还有战争的内耗和势力的内斗,让元朝的元气大伤。
明朝享国祚276年。
明朝的建立可以说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朱元璋从一个穷苦人家一路开挂,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还将曾经的元朝势力彻底打趴下了,明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明朝的党争却是最为激烈的。
到了明朝的后期,太监和党派的斗争已经彻底将明王朝的中央权力分散,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在辽东地区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政权一直在虎视眈眈的想要入主中原。
明朝灭亡的根源在于党争、外敌入侵。
清朝享国祚268年。
这个由“辫子军”组建的新兴王朝,它是我们最为了解的王朝,但是曾经因为“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大面积的血腥屠杀也让国人没少惨遭杀害,清朝在大众的眼中好像就是腐朽和没落的,但是清朝却是古代王朝中领土面积最大的王朝。
清朝灭亡的根本在于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在这种时代和制度的冲击下,清王朝走向覆灭已经是必然了。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朝代从建国的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到财富积累、中央集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贪婪使统治阶层不再顾及民生,为了维护封建帝国的统治地位,对民众的不满则制定了一糸列强制措施。随着社会矛盾的不继积累,人民生活的穷困加剧,封䢖制度的腐朽残暴,朝代更迭就到了水到渠成的必然时刻。至于不到三百年,或许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吧,或偶然又或必然。总之,一切制度或政权,一旦不重视人民的苦痛哀乐,是不会长久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伟人的话永远是真理。
这就是兴亡周期率,每个朝代都会经过兴衰始乱,循环不已。
大的朝代,一开始总会有一两个英明的皇帝,在第三代开始,会出现一些社会危机,如果这时候,有一个英明的皇帝出现,这个朝代就会度过这个难关,进而可以沿继两三百年。但再英明的皇帝,也无法将一个朝代带出三百年。一百年之后,社会开始积重难返,社会在依靠惯性,而不是创造力在前行。到了最后时刻,无论当时的皇帝多么英明,都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
唐宋明清都是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内在的原因就是社会的流动性,阶层的活跃性。
在朝代的一开始,往往是大乱之后,社会重新洗牌,社会提供了大众一个重新自我定位的机会,你是草根,但有可能成为开国将军,就算你是普通农民,也有可能重新获得土地。在每个朝代的开始,都会发生均田的机会。这等于重新组织了社会,使社会再度充满了活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逐利性就会导致土地向少数人集中,资源也往少数人集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开始变坏,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时候,这个社会就如同得了癌症一样。
有时候,外表还看不出来,看上去,好像精英还很多的,比如明末,东林党的人个个都很有才,说话又好听,看起来大明人才很多嘛,为什么后面灭亡了呢?这就是因为精英固化了,都是这些大地主家的。
这种固化的阶层使得社会失去了活力,变得僵化,社会效率降低,协调性、重组性变差,所以人家清朝十万大军就征服了大明,就是因为人家的社会效率要高。
我在历史中发现,历史上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当发生一件事情时,虽然看起来很险恶,但总能够逢凶化吉,以朝代来论,朝代之初就处在这个阶段,比如唐初,突厥那么强大,但因为唐初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尽管碰到突厥的一次次挑战,兵马打到了渭河边,但依然能够顺利的解决,因为参与其中的社会因子,都在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明初宋初同样如此,清朝也是,三藩之乱发生时,清朝看上去危机重重,但其实很顺利就解决了。
而到了临界点之后,发生一件事情时,往往就会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最终变得不可收拾。我们前面聊过,清朝亡于一个烟头,明朝亡于一只鸡,其实一开始都是小事,但因为社会活力下降,任何事情在面临选择时,都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明末时,很多事情发生时,看上去局势还在大明手里,大明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避免亡国,但最终都朝着亡国的方向去走。
那么,这个历史临界点在哪里呢?
现在看来,这个临界点就是寒门能否出贵子。如果一个社会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这个社会就是朝气蓬勃的,是充满希望的,是能够面对任何挑战跟偶然事件的。而当一个社会寒门不再出贵子时,尽管社会看上去依然繁荣,但已经是暮气重重,离最终的死亡,可能也就差一个导火索吧。
其他网友回答:在《三国演义》的卷首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自秦以后,西汉享国210年,东汉195年,可是两汉之间隔了一个王莽的新朝,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三百年好像是封建王朝的魔咒,除了两宋勉强熬过了三百年,其他封建王朝无一列外的都倒在了三百年这个关口上。
其实明朝如果算上南明也超过了三百年大限,但是清朝成为了全国性政权,南明在历史上连半壁江山都没有,只是割据形式存在。
或许有人会说,再往前追溯,商朝享国五百余年,周朝更是八百年,这该怎么解释。这正是我要说的农民起义问题。
在秦朝以前的政权更迭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内部自行解决,由于民智未开,君权神授的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并没有反抗意识。
到了秦朝,随着陈胜吴广的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后很多王朝的灭亡都是由农民起义推动的,比如王莽的新朝亡于绿林,黄巢动摇了大唐国本,元明两朝更是直接亡于农民起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根本原因,之所以会有反抗,除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以外,更关键的是农民的生存极限问题,在封建体制下土地决定了一切,小农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和平时期随着人口激增固有土地无法满足粮食需求,所以在开国初期民生凋敝人口减少恢复生产比较简单,到了中后期都会进入到土地兼并,贫富差距加大这个局面,当百姓的生存面临威胁,反抗也就应运而生。
这个稳定的周期一般也就一百多年,但是很多王朝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纠错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兴”,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可以延缓衰退,但是无法背离这个根本趋势,所以在三百年大限上,很多王朝都倒了下去。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例,他并不是亡于内部的反抗,两宋也勉强熬过了三百年大限,不是说宋朝没有出现土地兼并问题,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相对比较放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抑兼并”。
这样做首先取得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其次变相提高了生产力,失去土地的农民改为租种,相对提高了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且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价发达,农业占据的比例稍微降低,矛盾并没有凸显,同时宋朝不断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内部矛盾被外部矛盾掩盖,才会造成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
总结起来看,三百年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轮回,经济发展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其他网友回答:抛开政府官僚变的腐败不堪的因素不说,其实这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结构所致,这是中国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特有的性质。在先秦以前,夏商周三代每个王朝都超过了三百年,就连周朝的哪些诸侯国也都超过三百年,燕国、楚国、齐国都是八百年,秦国五百年,赵、韩、魏三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成,也存在了二百五十年,并且六国都是被秦国灭掉的,否则活的更长。难道它们的政府官员不腐败吗?非也。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地方上再也没有自治权,权力全部收归到皇帝一人手中,这就决定了皇帝一人的好坏就决了整个国家的命运,而各级官僚全部成了皇帝的打工仔。这与夏商周三代有了本质的不同,夏商周三代的各级官僚都有封地,是靠封地过活的,而封地是自己的,并且世袭,因此就会精心治理自己的封地,对封地上的子民也会拼死剥削。而秦以后的各级官僚成了皇帝的打工仔,是靠薪水过日子,那么他们管理的州、郡、县是皇帝的,不是自己的,管理再好也是替皇帝管理,所以他们就不会百般爱护,因此能捞就捞,能贪就贪。
每个王朝开始阶段,战争频繁,人口非常稀少,因而每个人分得的土地就多,所以这个时候人地矛盾根本不突出,象唐初实施均田制时每人授田30倾。只要皇帝不好大喜功,不频繁使用民力,一般社会都是向繁荣发展。而且王朝初期各级政府机构属于草创阶段,官员一般较少,也没啥功勋子弟和闲杂人员,吃皇粮的人比较少。同时,经过长期的开国战争,很多反动势力都被打掉了,经济也倒退很多,日子都过的比较坚苦,官员也不敢为非作歹。
经过开国初期的稳定后,王朝便会迎来一段和平时期,这时候既没外战也没内战,便全力发展经济,人口也增长很快,这就是所谓的治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但是治世过后,各类社会矛盾就出来了,首先是既得利益集团不断壮大,功勋集团他们的子弟增多,官僚也不断增加,各官僚机构的人员都塞的满满的,秘书、司机等闲杂员也安排的众,这样吃皇粮的人就增加了很多。
而既得利益集团又把持着国家利益不动,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自己分得的利益变少,便开始垄断权力,兼并土地,控制官场。汉朝的地方豪强、晋朝的世家大族、唐朝的节度使、宋朝的士大夫、明朝的皇亲国戚等,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便开始不断控制朝廷权力,兼并农民的土地。
而这个时候农民的人口也增加了许多,在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下,一对夫妇传到四五代之后,往往是几十口人,那么原来的土地经过不断分家,就会越分越少。再加上有的人不善经营,一遇到灾荒便会卖地,所以便有了无地农民,无地农民为了生存只好去给地主当佃户,或当长工。
而且,封建王朝还有一个士绅不纳粮的政策,也就是有功名的人不用交纳皇粮国税,不用出劳役。这样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纳税的人却越来越少,并且吃皇粮的人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纳税农民占有的土地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王朝加在农民身上的税赋就越来越重。
到了王朝中期,面对朝廷税收的困难局面,便会有有识的官员提出改革,来改变朝廷衰退的局面。但是小改革可以,大改革不行,大改革往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反扑的很厉害,所以改革便会失败,如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
改革失败后,王朝便会陷入死循环,朝廷的威信越来越低,土地兼并越来越激烈,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加在农民头上的皇粮国税越来越重,因此一旦遇到灾荒出现,便会大量的农民出来讨饭,形成流民,达到一定的规模,只要有人一挑头,农民起义便爆发了。
农业生产有一个瓶颈期,粮食增产达到一定时候便不会再增产了,就象现在的农业一样,一亩地达到一千公斤后无论再怎么换种子、上化肥,它也不会再增产了,而古代更是如此。这个时若是靠种地想发财,就必须多占有土地,土地占的多少了,产出的粮食才会多。而偏偏在王朝经过一二百年的长期和平后,人口也增长到很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必须使很多的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为躲避人头税,又会外逃变成流民。所以王朝在发展到二百年时,人多地少的矛盾达到极值,再往后失地农民越来越多,饿死的人也越来越多,加上朝廷官员越来越腐败,最终走向灭亡。
而象欧洲、中东一些大帝国为什么能挺过三百年呢?如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沙俄帝国等,它们最重要一点就是不是农耕文明,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喜好侵略别的民族,从别的国家中掠夺财富,而且游牧民族往往人很少,并且增长缓慢,所以根本不存在人地矛盾,也就没有农民起义。
欧洲中世纪那些城堡国家同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相似,都是封建领主,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世袭。朝鲜的高丽王朝和李朝也分别达到五百多年,那主要是国家太小,人口较少,失地农民根本形不成流民,谁敢起义马上就镇压掉了,因此寿命都比较长。
中国广大区域又多灾,特别是黄河流域旱灾频繁,大旱时颗粒无收,而黄河又是一条害河,下游经常决堤泛滥,形成大量灾民,所以山东、河南、安徽、陕北多是农民起义爆发地。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极好,不光古代中国解决不好这种制度体制上的缺陷,就连中世记以前和其后的多个阶段皆是由兴旺而哀败灭亡,欧洲也一样没走出周期律,很多这种事列,只有英国改革唯新保留了女王的荣誉特权体制。陼着思想文化道德的发展,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言论一出,人类对君王也有了最大的希望和界定,昏君圣君庸君,人能力有大小,刀把子握在手,那个还敢多说话,不到忍无可忍,天怒人怨不会改朝换代,以强大的汉帝国为列,汉武大帝干辛万苦铲除了外戚势力,加强了统治和集权,以儒教为中心思想价值观念,规范着文武大臣的行为,而汉宣帝执政后,为感谢其岳父和许皇后娘娘一家人,大封特封了外戚势力,令它们逐步座大,以至于其生后八十多年后被王皇后侄子,王莽安汉公改朝换代,篡汉立新,其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助纣为虐如孔子后人,大司马孔光仅无动于衷,披着儒家的外衣为乱臣贼子安汉公歌功颂德,进位立剩。制度和国家体制决定了一切,天下为天下人之国,皇帝一姓而传,必有昏庸软弱无能之辈,被权臣悍将挷架形同于傀儡花瓶。,,,,向西晋王朝司马懿父子聪明绝顶,玩弄权势可谓无人能敌,天下第一,陏有强大的基因,确立了位傻皇子继位,祸国殃民一臭万年,立长立贤体制事关国际民生天下大道,152年而亡于刘裕之手。大唐荣耀的唐太宗千古一帝,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和圣德,也因立贤立嫡问题头痛脑热,听信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之言立了李治,不用李恪终成大患,被武氏改周十五年,时也命也,可见君上不明,多骂红颜祸水危国,而唐玄宗更是一位多面手,前半生英明神武创立了开元盛世,后半生,扒灰夺儿媳妇杨玉环,成为千古丑恶嘴脸的代表,有淫靡乱政老眼昏花,任用外族大将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天朝江河日下,军阀混战,形成几十个军阀割据实体,苟延残喘百余年而亡,:想当初张九龄苦劝玄宗不用安禄山但上不听,为后世挖下了大坑,祸害无穷,令人悲苦,皇帝在圣明只是一个人,但天下奇人异事和大贤有才能士确有千百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体制十制度没有限止利衡皇帝为所欲为的体制才是针节所在。大唐差一年二百九十年。二宋相加317年,陼然耻辱也相当不错了。其时大明不应止于276年,它们的帝王,多叛逆怪物的样儿,如果万历小儿有秦孝公之圣明,以张居正之才必为后世的商君伟相,也可大明历久弥新,千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