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专利,专利,提到专利,相信这个高校老师,研究生,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少专利,为啥呢?
因为专利很有用处,比如这个研究生可以申请奖学金,本科生可以加分保研,高校老师呢,可以奖励,职称晋升都少不论,不少高校都是一个专利一万块钱。
以前不少高中生申请专利,可以参加自主招生。高考能降几十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当天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整体的4成多,连续7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量中国也居首位。
不过,中国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专利,都是为了骗取奖励,骗取自主招生资格,骗取保研资格等等。
目前这一点,国家已经意识到了。
2019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工作的通知,明文说:不得以论文、专利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依据。显然不少垃圾专利,在中小学阶段就是为了骗自主招生资格。
今年,教育部继续对垃圾专利亮剑: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出了《关于提升高等院校专利质量促进转行应用的若干意见》
明文提到: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大幅减少并祝福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
我对这个政策表示支持,不少专利实在是太垃圾了,而学校为了专利数量,也是给学校,研究生们摊派,你要是博士没有一项专利,就不让毕业。副教授没几项专利就不能申请晋升教授。
而不少重点大学推免生,专利都可以加分,因此滋生了买卖一条龙服务。
总之,我支持,垃圾专利,就该亮剑。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其他网友回答:为教育部等三部委发文: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在我看来这是大势所趋,是对高校专利申请乱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然。
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专利申请的大国,高校学术专利排名增长迅速,但量并不能反映质。1、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整体的4成多,连续7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量中国也居首位。
2、2018年中国的学术专利排名首次有4所大学进入前十,分别是中国的深圳大学(3)、华南理工大学(4),领先于哈佛大学。清华大学(7)中国矿业大学(10)分别排第七位、第十位。
从上述两组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的大国,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仅追求量而忽视质的问题。对于专利来讲,如果最终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专利便没有价值。
高校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就是要将创新与科研回归本质,去除功利化思想观念。1、高校对教师职称晋升一度与专利挂钩,拥有专利越多者优先考虑,并且每一获得一项专利至少要奖励10000元,如此一来,当然会让很多高校教师特别热衷于搞专利研究与申请,因为利字当头,结果大家都纷纷这么做时,实际上就把专利当成了功利化的工具资本。
2、专利已经渗透进高校自主招生,有些家长非常清楚自主招生的猫腻,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搞到专利,以孩子的名义去申请。当然这里确实不乏有学生真是自己搞创研,靠自己的真本事获得了一项或多项专利,但是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家长背后操作而得。
3、本科生靠获得专利来保研,研究生靠获得专利获得奖学金。当专利了成了一条学业的便捷通道时,当然会有很多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去获得专利。因此,从这些所谓的利益面前,高校专利申请实际上早已经不是“纯净水”。
结束语:科研创新应该是干干净净的,绝不能功利化,很多人早已有共识。现在教育部等三部委下狠心停止对高校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实际上正是为了让专利不再成为饱受非议的玩物,而真正回归到朴素的现实中来。因此,当文件出台后,绝大多数人都欢呼,唯有少数人哀叹再也没有从前的捷径可走了。
其他网友回答:真经在高校工作,也曾与地方专利局的工作人员有过深入交流,对专利的情况比较了解。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要求高校取消的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真经对此举双手赞成。
早在2018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这四大经济体的总和,目前已经达到了美国的9倍。虽然说,科技专利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但中国的这一数据,已经完全失真,中国的民用科技,比上面任何一个经济体都要差一大截。
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专利的转化率太低。2019年,作为专利第一大国的中国,专利转化率只有2%。有官媒曾发文《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就指出,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是为了专利而专利,没有任何实际经济价值,即“灌水专利”。而绝大多数灌水专利,都来自于高校。
真经对此深有体会。7、8年前,我们学校的发明专利非常少,只要企业不提要求,老师自己是不会去写的。为了增加专利申请数这一指标,科技处还制定了专利的奖励办法。但这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那点钱大家看不上。
直到2012年末,学校开始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在科技处的要求下,我们在职称条件中加入了专利的要求。而且,当时学校规定两个专利可以顶一个省级科技奖。大家都知道,专利的难度哪里比得上省级奖呢,但当时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是稍微降低一点参评门槛,另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家写专利。
职称果然才是高校的第一指挥棒。政策出台后,老师们开始疯狂地报专利,甚至连教外语的老师也申报专利。那几年,学校的专利数以每年50%的增长率在增加,没用到5年,就做到了全省第二,全国30几名,写进了科技处的功劳簿上。
然而,这些专利里面,90%以上是没有转化的,其中大部分根本没有转化的价值,能在自己实验室里用用就不错了。确实也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专利,甚至获得过全国优秀专利奖的专利,也因为老师们时间不够,并没有与企业成功对接。所以,实际上,绝大多数专利证书都成为了废纸一张,或束之高阁,在评完职称后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从前年开始,学校再次修订了职称条件,取消了专利的要求,这几年,专利数出现了骤降。但意外的是,一些有价值的专利反倒不断涌现出来了,学校近年来参加国家重大项目,获国家重大科技奖励的次数也多了。科研的质量明显上去了。
相信真经学校的经历同样也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有的学校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有的学校目前还在坑里。从对专利态度的转变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校并不是专利的主战场,专利也不是高校的主要指标,淡化专利数量,提高专利转化率,真正加强产学研融合才是王道。
另外,站在高校人事管理者的角度,真经也总结出一个道理: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工作本来就是一种奖励,喜欢做的人自然会去做,根本不需要其他奖励和引导。加上其他奖励,只会让大量并不热爱科研的人进来滥竽充数,制造大量文字垃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未来,高校更多的奖励应该在教学上,而不是科研。
你们觉得是这样的吗?
其他网友回答:专利、专利,首先强调“专”,然后才有“利”。
倘若只看到“利”,而忽略了“专”,或者不够“专”,那就失去了“专利”的意义和目的。
专利申请本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可近年来,却成了某些大学获得荣誉的武器,他们往往只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正因为如此,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希望解决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突出问题……
高校要以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高校专利实力一百强榜单(部分)
华南理工大学排第2名,电子科技大学排12名。
但在“国内高校科学与技术贡献100强榜单”中,华南理工大学却下滑至第19名,电子科技大学下滑至第25名。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
说句实话,在各高校全力冲刺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免有些高校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只注重专利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老穆希望通过此政策,能扭转这样的局面!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2>打击“垃圾”专利,提升专利质量及成果转化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近日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如下:
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文件,就是因为过去高校教师申请专利就会有奖励,并且至少能获得万元奖励。这引发了大量人员的钻营,申请许多“垃圾”专利,堆积在那里供外人观看,而很难转化到实际之中。
申请专利之自我感悟谈到专利,我也谈一谈自己帮助公司申请专利的一些感受。
大概17年8月左右,申请一个书法格子的专利,本意是帮助书法练习者在练字提升练习效果。请代理专利申请的公司协助申请。
官方收费500元,代理费1075元,合计1575元。如果是在高校申请专利还将获得10000元奖励,那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在公司就得公司自己掏腰包买单。细算一下差价,这利润率达到500%以上,所谓利益动人心,自然会有人借专利申请的名头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结束语教育部等三个部门重磅出击,封锁“垃圾”专利的钻营之路,让真正有科研能力的老师积极投入到科研之中,产出更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其他网友回答:教育部终于发声停止高校对申请专利进行资助奖励了。以前一个项目散装申请几次专利,一个专利学校奖励上万,分几批赚钱的乱象终于要得到遏制了。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人趋之若鹜。高校也是一样。我朋友的老公是某大学的教授,他说高校现在都是这样的。一个专利奖励平均大概10000左右,然后一个技术研发出来,不是说就注册一个专利,而是这个技术对A有什么作用,算一个专利;这个技术对B有什么又算一个专利。
也就是说专利都是散装的,一个技术分到个4万块钱都很正常,他们学校最高有拿到七八万的。就算扣掉专利申请费,利润也很可观。而他们学校学术核查还算蛮严格的。
高校对申请专利资助奖励,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多搞科研,多出成果。经是好经,但被念歪了。我们在申请专利这块已经变成臃肿不堪,尾大不掉了。
根据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6日发布《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说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
相比之下,北美占世界总量的19%,而欧洲占10%。
我们如此庞大的专利数量,却并没有转化成成正比的技术成果,说明这个专利水分很多。这也不难理解,大家都是冲着专利资助去的,可能做得时候都没想过这个专利能应用到什么上面,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专利研发的目的一旦偏了,结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欧美的大学也好,企业也好,就绝对没有这种为了注册专利而去做研发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他们是靠将专利应用到产品上,再从产品的利润上来赚钱的。
这就决定了,只有一个东西研发出来能挣钱,欧美的大学、企业才会去研发。或者这个东西暂时不能应用到产品上,但前景很好,他们也会花力气去研发。
现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完全冲着钱去,而且是只要申请专利就有钱拿,申请专利的门槛还极低。低到一些父母,都开始给孩子申请专利,用来当高考的时候争取自主招生的筹码了。
申请专利的门槛低,还可以挂几个名字,这导致了一些家长就有了操作空间,甚至可以花钱买专利给孩子申请大学。
专利和论文,都是高校科研团队追求的方向。但除了名和利,搞科研的人还要有德。不然就会出现紧急关头,别的不顾,先发表一篇论文或者先申请一个专利再说的情况了。
现在教育部叫停专利,减少了前端利益驱动,大家就不会一股脑儿去研究一些没有应用意义跟经济价值的东西。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如何将专利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利益上头。
这么做应该能遏制学术造假,制止高校科研学术的学术不正之风!
其他网友回答:我有个同事去年跳槽到专业代理代理公司去了,成了一名职业专利代理人,工资一般,但是提成非常高,他告诉我现在最喜欢申请专业的就是国企和高校,一般情况下当地的科创管理部门都会对当年申请的专利给奖励。尤其是高校教师,他们一个研究项目可以拆分称N个专利进行申报,最后拿到的资助也是可观的。
看看中国高校目前的专利申请量,都在你争我赶,但是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些专利技术有多少是能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又有多少是被企业购买进行产业化的?这个数据真的是为数不多。
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外观设计专利,真正能推动科技进步的只有发明专利,这是基础性的突破。而其他大多数专利由于与产业化需要脱节,或者市场本身就有替代产品或者说更合理的产品,这些专利实际上都是闲置没用的,每年还要花钱续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取消对高校专利申请的资助是对的,我们的科研和经济发展必须要落实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
总的来说,基础性的研究本身就有项目经费,不必再把精力花费在专利申报上,即便需要申报也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性,先谈应用再申报也不迟,这样的话本着谁来产业化谁负责支出的原则。
大家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好,本来就不该有这样的奖励!
专利是用来干嘛的?保护知识产权。能申请下来专利,就应该是有用的东西,别人还没有只有我有,而且,能给社会带来生产生活的便利。
不奖励专利,是不是就是不重视科技发明呢?非也,取消了奖励,才是真正地重视科技发明。要是对社会有用的专利,是完全可以转化为产品和社会财富的,专利者无需奖励,定会以某种形式,得到知识产权的变现。
再说,即使是奖励,也应该奖励在专利确实推动了科技进步,便捷了人民生产生活,在这之后,才应该获得奖励。而无法转化的所谓专利,再多又有何用,不过是顶着专利之名的垃圾罢了。
奖励专利带来的另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在大学里形成了一种奇葩的考核方法,就是把专利跟硕士博士是否可以毕业联系到了一起。有专利,不管是否垃圾,都一路绿灯。这种唯论文,唯专利的现象,真的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跟唯论文一样,唯专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反应,论文可以买,专利也可以买,于是,又一条盘剥博士们的产业链形成了。这真的很可悲!
现在国家出手治理了,这非常值得欢呼,正本清源,未来可期!
其他网友回答:2月21日,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文《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里面提到了,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
我看了下,对现在的乱象估计有点作用吧?
我国专利一年申请140万件,占全球专利申请量的40%,比美日韩三国加起来还多。我们国家最多的高校一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年,美国最多的高校也就是200多件/年。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曾经在专利局工作,业余研究物理,研究出了相对论,光电效应等等。我想,如果他要到中国专利局来工作,估计没空来研究,天天加班都加班不过来。
申请专利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多,在高校,评职称,算工作量都管用,还有奖励,一个专利,学校奖1万块钱。会写专利的人很有本事的,比如某某技术对A有什么用,对B有什么用,对C有什么用。这是3个专利,就拿到3万多块钱的奖励。
在公司,也管用,写了各种专利,就可以到科技部当成果申报,作为高新技术成果减免企业所得税。
对中学生也管用,自主招生,如果有一个专利,也是加分项。
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专利就这么好写吗?
专利分3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的专利不好弄,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还是很好申请的。于是,中国一跃成为专利大国。
现在大学的工作也是有绩效的,各种打分。科研看起来很难打分,但经过不少智慧人士的设计之后,大学的科研也是可以量化的,最大头的就是SCI论文、顶刊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各种科研成果、奖项、专利数等等。
为啥有了论文,还需要有专利呢?原因对于基础学科,理论学科来说,论文是重要指标,但有些工科学科不好发论文,可以申请专利。因此,专利也作为成果的一种纳入统计。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北大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单单是北大,大部分的高校也许情况差不多。有院士说,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缺乏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创性。也许,大部分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独创性,但是,你也不能瞧不起中国的科研工作者。
中国是应试大国,大学的教授们当年都是学霸出身,最擅长的考试。对于科学领域的无人区,可能茫然失措,不知道干什么好,但对于具体问题,而且知道什么样的回答能得高分时,这是非常擅长的。
因此,只要教育部设立一个考核指标,各个大学都能给你玩得溜溜的,甚至把它玩坏了。比如,评价学校科研能力有专利这一项,那么,学校就鼓励大家申请专利呗。
《若干意见》里面除了学校不鼓励专利申请的资助和奖励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措施,主要原则是质量优先,注重专利的转化。希望到5年之后,到2025年,部分高校专利授权率和实施率达到世界一流高校水平,把成果转化的绩效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
怎么说呢?也许这个政策对遏制乱申请专利数量有些用吧。不过每次看到到2025年,或者到多少年,我们就应该达到世界一流,类似的这种话,我就想,我们还是把教授当作学生来看待啊,他们永远是在做题,而不是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我想起美国著名科学家费曼的故事。他原先在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后来加州理工把他聘了过去。他去了一段时间很痛苦,觉得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来,很对不起加州理工。他们系里的大佬跟他聊天,说让他不要有心理负担,科学研究就会有这种风险,招聘人的责任他们负。费曼放下心后,又开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有爱因斯坦,到了后期之后,按照世俗观点,他没有研究出什么成果出来。但他闲着吗?没有闲着,一直在科学的无人区里跋涉着。这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常态。如果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结果,尤其在很短的一个时间维度内,那这个成果会很大吗?大家敢于冒险做大事,考虑大问题吗?
我是持悲观态度的。
其他网友回答: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以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
由重量到重质的改变意见的出台是一种导向的改变,以前因为专利跟老师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项目结题等多方面挂钩;对学生来说,也是跟奖学金评定,学分认定,甚至保研升学等政策挂钩,因此而出现了较多未申请专利而开展的科研项目专利申请完以后便被束之高阁,并没有完成实际上的科技转换,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投入,最后服务的却是个人。
新意见的出台,并非要停止对专利的支持,而是改变支持奖励的方式,比如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这样有利于杜绝简单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高校要以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
无法转化,低质量的专利配不上更多支持这次针对专利支持的若干意见,可以说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重要转变,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个人的发展也由于个人的贡献密切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论文专利的数量,缺少了技术含量,实际上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不出任何贡献,自然也就配不上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