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头条悟空问答的邀请,现代的我们该如何去继承并发展古诗词呢?我想作为一个诗词的爱好者与临摹者,本人对诗词更有一番深切体会,我想简单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承前启后”!
承:即传承,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文明传唱至今,可谓是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中的杰出一脉。
前:即前人,古时的文人,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宋词,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不计其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诗词也以其特有的韵律平仄之美,所表达出来的无限情感与寄托之情,更加让人心旷神怡。时而现实,时而豪放,时而浪漫 ,时而悲壮。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再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是反映当时每一个文人墨客及诗篇的用心及精炼之作。
启,即启发领悟与衔接性。古诗词在千百年来的风雨中留传至今,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所谓取精华去糟粕,每一物质与精神产物都会在时间的刻度里不断的进化与升华。能留存下来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从不畏时光的冲淡与冼涤。
后,即后人或后来者。这便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在传承中去发扬其古诗词的艺术之美,去深切体会古诗词里的意境之韵,感受古诗词所带来文化艺术蕴含。才能让人去喜爱,去传承发扬,不管物质追求在所在社会的比重有多大,然而始终占领头脑的至高点仍然还是需要精神的情感做为依托。而做为文化领域中的古诗词在其中自有其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辟缩影。
我喜爱读写诗词。在学习中读,在学习中写。这就是继承。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诗词分为古体、近体、新体三大类。我觉得不管什么体裁都应加平仄和韵脚方能吟咏悠长。
鉴于″萝卜白菜、各自所爱"的属性,应在创作时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就是发展。
谢谢邀请,回答完毕。
古诗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继承,也需要发展。但怎样继承需要诗人们的共同努力。古诗词中韵律,平仄,对仗是要遵守的,这是祖宗留的规矩,但现代的一些诗人,尤其是喜欢古诗词的诗人很有创意“所谓旧瓶装新酒”一样能写出好诗来。这就是继承的答案。如上海的杨逸明,吉林的刘庆霖等,他们真的诗都很耐读。我很喜欢他们的诗。
要说发展的话题就大了,古诗词流传下来了都是精品,如果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超越很难,但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写出好诗的人不在少数,时代变了,用韵也有所不同,有人用新韵写诗,把平仄也宽泛了,这也算是在形式上的突破。至于内容当然要反映现实生活,我个人认为只要能写出新意来就在进步。就是在发展古诗词。
其实古诗词的简洁,上口,优美,快捷都是自由诗比不上的。我这个人是两面派,新诗旧诗都喜爱。我就是随心所欲去写。也没预设好和不好,只是希望能够有点共鸣而已,给情感找个出口。
以上所言均是个人浅见,谢谢朋友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原创问答】平时遇到这样大而广泛的话题总是绕开不答。今是周日,就简说一下自已的一些浅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为了更标准的理解“古体诗”这个泛称谓,咱们还是按专业的叫法称它“近体诗”为妥。
怎样继承和发展“近体诗”?在当下中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没有统一的、权威的说法。
有的主张:既是写近体诗,就应完全秉承、遵守其格律,凡平仄、对仗、音韵等都须一律循古;有的主张:应革除近体诗束缚思想情感的森严格律,按当今的语言习惯去创作;有的则主张:在遵循近体诗既定格律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变通,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为标准,不强求平仄对仗。
提出相关主张的,都是饱学之士,至少是深爱近体诗,对其继承发展有着热切期望和执著的追求。这些主张自有其理,只所以无法形成定论,说明尚存歧义,都有其缺陷。在此,故不妄议短长,只想就近体诗的继承与发展略陈一孔之见。
一、继承什么?发扬什么?“近体诗”以其特有的平仄、对仗、用韵等严谨的格律区别于唐之前的古诗(骚体、乐府、歌行、古风、赋体),它其所以魅力四射,为古今的人们所钟爱,就是因为特有的这些格律规范。
所以讲继承,就是要继承其平仄、对仗、用韵等基本格律规范。否则便不是继承。继承者,继续传承,不使湮灭之谓也!
发扬则是发展弘扬,推陈出新,实现古为今用,使之不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即要求新时代的“近体诗”作者们学习好、运用好、遵循好平仄、对仗、用韵等基本格律规范,创作出反映当今时代社会生活脉博的崭新篇章。
二、怎样继承和发扬?事物形体是其内涵的外在表现,反之又可以说是为反映其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
“近体诗”格律规范中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基本方法、规则、技巧等是没有时代性的,古人可用,今人照样可用,而且要继承的主要也是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界定平仄音韵是按古音还是按今音?修辞练句是按古汉语语法,还是按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词汇能否入诗?这些恐怕是当今分歧最大而又必须统一的问题。
“近体诗”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形式之一,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之中的,所以,我们继承发扬近体诗不能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故此认为,要继承发扬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格律规则不变;修辞练句和韵律则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语言实际。否则,发展从何谈起?
有的认为,现代语言入诗难度大,因现代语言词组多,运律困难,如任意截取入诗则更难懂。还有的认为,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声定韵会失了近体诗的古韵风味,弊端很多。
站在唐宋诗词作者的角度看,这些话自然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语言环境离唐宋已有多远。谁都明白,诗歌创作不允许任何截取白话语汇凑数,更不允许自造生辟之语,所以,大可不必过虑任意截取之弊。谁也无法否认,任何文学作品,包括完全按古韵格律规范创作的近体诗,都无法抹掉作者的时代烙印,只要是熟谙文学发展历史的,恐怕都不难从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大致区分作品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当代人能完全脱离自身的语言环境,完全去按古汉语规范创作吗?即使能作到,也只是个别专业人员的刻意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为继承发扬近体诗的普遍要求。否则,近体诗就只能裹足不前了。
近体诗的继承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文化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将这株文学奇葩植根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就一定会在新时代开出绚丽的花朵、再吐芬芳的。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如何继承和发展古诗词,笔者认为:
首先,是熟读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篇,做到博学,才能旁证博引灵活运用及创作;
其次,传承古典诗词的对仗、对偶及韵律,这是诗词的基本元素,必须坚持;
其三,是突破平仄限制,不仅要突出句子完整,也要表现句子所反映事物的深刻寓意;
其四,必须是人们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引发出来的灵感,而不是为写诗而写诗。
在诗歌创作中,如果作者能做到以上四点统一,就是比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古诗词。
让真正懂古诗词的人去传播。
我说的懂不是只会背的那种懂,背的再多,即使你把古今所有的诗词都背会又怎样?即使你能把诗词交通注解与欣赏都能完美地背诵并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出来又能怎样呢?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能理解诗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去诠释诗词?需要一个理解的人,需要一个能从作者角度出来理解诗词的人!这样的人会告知世人,学习诗词是为了更好地写,不是背!因为背永远不能达到理解的至高点。
我们要继承发展,所以,我们一定不能用肤浅去解释诗词,一定要用博大精深去解释,这样我们才能激励所有的人去求索,去探求!而用肤浅去解释,迎来日出的只能是更肤浅,更倒退!
其他网友回答:现代人很难写出很美,很有内涵的古诗词,最主要原因应该是与现代教育有关。
因为现代教育有它的现实性,老师们对各自门科都是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定位,成绩。很少有专业的老师去教学生读写学习古诗词,也没有社会环境和氛围可以经常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之一,正常学习就可以了。能否出传世的好作品,我想应该也会有的。最重要的是这种体裁的诗词,无论如何都要有时代的烙印,不然,将来的人会分不清楚是唐宋的还是什么年代的呢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继承:吸收精华,古为我用,古为今用。发展:弘扬国学,普及国学,推陈出新。
其他网友回答:古诗词是祖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历朝历代诗人、文学家无不从古诗词中汲取了精华。大学者王国维老先生说大凡成大器、做大学问者无不学习柳永|辛弃疾、晏殊诗词中的三个境界:其一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一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草民学识庸俗、才学疏浅,在古诗词中汲取营养多多。在头条上发表的诗词、对联大都从古诗词中汲取的营养。当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一尘不变地照抄,应该灵活运用。因为,古诗词韵律与当代相差甚远。但我们还是真心感谢古代大诗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艺术精华。
下一篇:你是如何评价下面的书法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