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所以有必要结成社会的形式以实现自身发展,说到底就是每一个人适当放弃自己早先动物本能般的自由,以换来社会的一定约束力,只有这样,社会才具备把每一个人的能力聚集在一起并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
孔子之前的时代是这样,孔子的时代也是这样,今天及今后数百年还会是这样。
至于西方鼓吹的绝对自由是资产阶级当年推翻封建阶级的思想工具和后来欺骗、压迫工人阶级的政治迷魂汤,不要说两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劣迹了,仅凭他们这几个月的“抗疫”闹剧就一目了然了。
其他网友回答:任何一个即将倒台的封建王朝,必定搬出孔老二这尊“亡灵”,绝对没有例外。始作俑者孔老二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到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以及后来南宋的“三纲五常。”都是即将倒台的封建皇帝,忽悠老百姓的手段。这些儒家教条前赴后继,一脉相承。目的是从精神上麻醉劳苦大众。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证明,没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相信过孔老二,也没有一个大人物会遵守“仁义礼智信”。都是骗人的鬼话耶。
其他网友回答:仁,对权力而言,自由对大众而言。天地仁德,万物才能自由。
其他网友回答:“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知道人生是不自由的,所以当然就没必要浪费心力去讨论它了!——看看你所谓的“自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美国是怎样“助纣为虐”的你就知道儒家的先贤是多么有智慧了!
其他网友回答:西方有“耶和华”,中国有“昊天上帝”。西方有“逻各斯”,中国有“道”,西方有“国王”,中国有“天子”。
自由的定义西方人的自由如何定义?康德说:"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想不做什么就不去做,这才是自由。
还有一个定义。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意识和行为。
仁和自由矛盾吗?在中国,仁就是自由。所以,儒家“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仁的美好在于:脱离自我,人才得以自由。
在西方,自由被称为人权。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第4条,1789年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他看到了现代人将自由、真理和幸福割裂带来的危机。
疫情爆发期间,意大利政府要求居家隔离、封城,记得意大利人(好像美国也有人)为了“自由”而上街抗议,后来弄得无法收拾,更多人染病,有很多感染者不治身亡。因医疗资源有限,65岁以上的老人难以安排住院治疗,造成人道主义灾难。
自由不应该以破坏关系为代价孔子提出“仁”,并给出定义,是在公元前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而西方对“自由”的定义则出现在十八世纪。
时隔2000年,孔子从脱离自我(克己复礼为仁)的角度,回答了“自由与真理和幸福一致性”这个问题,真是非常的智慧。
当代人张扬个性式的自由是脱离他人,让社会不断的“原子化”,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乃至变异,落入萨特所言“他人就是地狱”的悲惨境地。
所以我认为,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语境中讨论自由,应该注意:自由不应该以破坏关系为代价。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不需要老百姓自由,他们自然也就三缄其口了。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古代中国不缺自由,缺的是秩序。什么时候最自由?当然是乱世了,可以自由的杀人放火,可以自由地被杀,可是这种自由是病态的,所以需要一种理论与改变它。诸子百家面临的问题就是这个自由太过了的情况,那时候提自由就是何不食肉糜了,儒家成为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最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当时提自由就是一种愚蠢的问题。而且就算是现在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美国那一堆枪击案,法国的游行抢劫,看上去是自由了,但是你喜欢吗?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但却是依照孔子向往的周朝的大一统制度而制定的。所以要克己复礼。
周朝的封建统治体制就是等级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周礼。
所以,儒家所要维护的是等级制,而等级制是没有自由的---------或者说,等级制下的自由也是分等级的。
所以儒家是不可能提出自由的观念的。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现在的很多是怎么理解“自由”这个范畴的?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
自由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就是我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西方最初推崇的自由是什么?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
很快罗兰夫人在走上断头台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在过度地强调自由之后,很快就会演变成——自由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有些人只是单纯地这么理解,而有些人却是刻意去这么解释。当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儒家并不是没有提出过“自由”,而只是在提倡有限度的“自由”。孔子提出过“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在说任何的“自由”都不能违背行为规范。
所以儒家更多的是在强调人们要遵守行为规范,而不过多地去强调个人的自由。
儒家这么做更符合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只要是群体组织,就有自己的群体规范。任何在这个群体之内的个体,都要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
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从最初的动物本能,逐渐演变成公序良俗,最终形成了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除非你是一个隐士,远离人类的社会,不在这个群体之内。但是自从法家开始占据主流之后,这种人就不被统治者所喜欢。隐士也就因此成了五蠹之一。
法家用赏罚来约束世人,让世人来遵守行为规范。
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当有些人用奖赏也诱惑不了,处罚谴责也不害怕,总之就是驾驭不了他们。那么法家就要把这些人给彻底除掉。
所以并不是儒家不讲究自由,而是法家最终限制了自由。在这个问题上,儒家又背了一次黑锅。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仁”主要是针对统治者和权势之人提出的,而自由则是适合所有人的;仁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的,而自由的大部分含义只存在于理论上或理想中。仁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而自由的受益者是个人。
仁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则是围绕仁展开的。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
仁者,人也。——《中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一切生命的中心,蕴含着中国人之三观。仁者,阴阳相爱有生亦即男女二人相爱有生。爱是“仁”字基本字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弟子颜渊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回答:克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制(克己复礼)。颜渊又问:具体怎么做呢?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将“仁”由个人修养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强调“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作为统治者要宽厚对待百姓,让百姓富足。孟子的这种“仁政”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其进步意义。
自由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Liberta)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
从社会学意义上,自由是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
从政治学意义上,自由是人们有权选择自己赞同的执政者,也有权不选择自己不赞同的执政者。
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相对的自由是指:人类在必然的约束条件下(法律,道德,生态平衡等)能够去做任何事情。
在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中《人权宣言》中,自由的定义是:“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另一个最有影响的诠释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
“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John Emerich Edward的统计,“自由”的定义有200多种。
“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受制于外力。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自由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人,不破坏或消极影响社会,不损害国家及民族前提之下。
许多自由是有代价的,有前提的,例如一个人拥有持枪的自由,也就拥有了更多被枪杀的可能;生存是所有自由的前提,对一个饥肠辘辘随时可能饿死的人,或一个身处危险生命会随时消失的人来说,讨论或给予其他任何珍贵的自由,都是毫无意义的奢侈。
自周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没有奴隶社会,整体而言没有自由的缺失。而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南部,都是标准的奴隶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奴隶,由此自由是奴隶的人生梦想,是整个社会需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