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您邀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老子《道德经》五十八章。它的意思是说,福和祸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转化为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注释:
祸:灾难,坏事。
福:好事。
倚:依存。
伏:潜伏。
与之意思相关或相近的词语:
月盈测亏,水满则溢。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苦尽甘来,居安思危。
谦受益,满招损。
失败是成功之母。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传人落后。
老子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矛盾思维。它告诫人们,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当你处在顺境,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且不可志得意满,忘乎所以,骄傲狂妄,恣意妄为,说不定祸患正在暗中滋生,灾难正在悄悄向你靠近,由福转祸,由兴旺变衰败就在转瞬之间。
君不见,多少豪门巨富,万贯家财,一时间灰飞烟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当你身处逆境,穷困潦倒,陷入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气馁,永不言败,永不言弃,要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咬紧牙关,坚信黑暗就要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只要努力付出,逆境就会转化为顺境。
改革开放以来,多少有志之士,社会精英,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要充分理解老子的这两句话,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
我们生话在和平幸福的时代,千万不要妄乎所以,要居安思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惜当下。
一句话:不忘初心,窂记使命。
理解“祸福”的关隘并不在这句话上,而在下一句“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若以“正”做为“福”的标准,以“奇”做为“祸”的标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时,“正”的标准与“奇”的标准还有区别了吗?
若以“善”做为“福”的标准,以“妖”做为“祸”的标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时,“善”的标准与“妖”的标准还有区别了吗?
所以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言“祸福”之间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老子曰:“至数輿无輿,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言“祸福”不是以“正奇”、“善妖”为标准,天下万物皆是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凡事以“道”作为唯一标准,则事无“祸福”之别,事无“正奇”之分,事无“善妖”之析,天下万物“玄同”而皆是“不仁”之“刍狗”矣!
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第二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差不多的意思。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不妨把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此句的前后文连起来阅读和理解。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译文
国之政策宽松无觉,人民便纯朴敦厚。国之政策严酷烦琐,人民便狡邪诡诈。灾祸中倚藏着福祉;福祉中伏藏着灾祸。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
没有标准参考。正常的变化为荒诞,良善的转化为邪恶。人们为此感到迷惑,时间已经久远了。所以圣人,动作方正而不生硬,语言锐利而不伤人,语气耿直而不放肆,光明正大而不耀眼。
前后文连贯了来看,一方面老子要讲一个规律:福和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一思想也是老子阴阳思想的一个具体化,所有阴阳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相互依存又可以相互转化的,有阳才有阴,无阴便无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不断变化,相互转化。
虽然福和祸只是代表阴阳存在和变化规律的一对矛盾。但祸福又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矛盾之一。老子在讲了这句话之后,又讲了圣人是如何做的,一定有其深意。
一、对于“福和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规律”的把握,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老子以圣人之言行作为参考提出了一个“度”的把握。而圣人就是社会言行的参考标准。这个需要联糸下文才能清楚。
二、老子在讲“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前,讲了国家政策和人民的综合素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变化,既承认政策的作用,也提出了政策的风险。老子甚至没有说为政者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是直接讲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这句话,说明政策会给人民带来祸或福。那为政者就要居安思危了,知变应变,要懂得物极必反;而老百姓呢,也要防未杜渐,知行知止,适可而止,不要忘乎所以,乐极生悲。这也呼应了“度”的把握。
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老子在说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之前讲了政策和民心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没有点明是非对错,但有头脑的人肯定会悟出道道来:社会上纯朴敦厚的人多了,人们更容易获得福址;社会上狡邪诡诈的人多了,人们更容易招致灾祸。那你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你又该怎么做呢?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前久看到一句话,总结得很到位,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得到,就一定会失去不该失去的失去;只有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忍受,才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享受。“福之祸之所依”,如果得到的太多,我们就会骄傲自满,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由盛及衰,“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祸之福之所倚”,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让人卧薪尝胆、披星戴月地不断提升自己,厚薄激发,最终走向成功。我个人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之前是乡镇一名工作人员,有机会调到县级部门工作,基本所有手续办好,却因为某些人的原因没走成,我很是失落,但过了两个月,我参加了州级选调考试,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考核,到州级部门工作。所以,希望大家在逆境时不要悲观,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在成功时要有危机意识,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其他网友回答:问题提的不错,只是引述老子原文上不准确。
典出【老子·五十八章】全文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谜,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闷闷,宽厚淳扑;
2、淳淳,淳扑淳厚;
3、察察,繁多琐碎;
4、缺缺,奸诈阴险;
“其政闷闷”说的是无为之政,政治宽厚仁慈,百姓就淳扑厚道;
“其政察察”说的是有为的苛政,政治繁苛,百姓就奸诈阴险。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和福是相互包含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评价老子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老子的贡献。”
6、“孰知其极?其无正也。”知道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吗?这些对立的事情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对方。
朱谦之:“其无正中,“正”读为“定”。
福、祸不是永远不变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7、“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严灵峰注:“奇,邪也。妖,不善,恶也。”
童书业注:“老子至少已经知道矛盾统一的规律,相反的东西是可以相成的,例如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难”,也就没有“易”;没有“长”也就没有“短”等等。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美”可以转成“恶”,“善”可以转成“不善”。因为每件事物之中,都包含有否定本身的因素,例如“祸”是“福之所倚”,“福”是“祸之所伏”;相反相成,变化发展,所以说“孰知其极”,“正”可以变成“奇”,“善”可以变成“妖”。这种观察事物的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成就。”
8、“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们对这些对立的事情已经迷惑太久了。
9、“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而不割”
吴澄注:“方”,如物之方,四隅有稜,其稜皆如刀刃之能伤害人,故曰“割”。人之方者,无旋转,其遇事触物,必有所伤害。圣人则不割。”
“廉而不劌”
张松如注:“廉而不劌”,此古语也,亦见荀子·不苟篇。杨倞注:“廉,棱也。说文云:“劌”,利伤也。”
“直而不肆”
吴澄注:直而不肆“直者不能容隐,纵肆其言,以讦人之短。圣人则不肆。”
“光而不耀”
吴澄注:“光者不能韬晦,炫耀其行,以暴己之长。圣人则不耀。
把《道德经》中的“福兮,祸之所伏”解释成“福祸相依”的意思是错误的
要搞清楚祸与福的关系,先必须搞清楚福二字的意思。“福”字的文化内涵及操作:人善于以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想改变不让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和行为。例如:一个衣食无忧,健康的人,累了能善于自己做主休息呼吸,就是头脑和身体之“福”。再比如:顾客能善于与让人讨价还价的商家在背地里砍价,商家让利,就是顾客和商家之“福”。
如果人善于以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错了对象,就是“祸”。因此,纳福必须搞清楚“祸”字的文化内涵及操作:人以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不让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和行为。例如:一个衣食无忧,患了病的人,自己做主休息呼吸,不去医院治病,就是头脑和身体之“祸”。再比如:顾客与不让人讨价还价的商家砍价,要求商家让利,就是顾客和商家之“祸”。还比如:一个少年儿童或弱势群众,背地里批评实施犯罪的成人或强势领导,向其表示不同意见(而不是正确地暗暗举报),就是双方的“祸”(可能导致杀人灭口等)。这就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来历。
所以,《道德经·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让人们正确地纳福避祸。可是,长期以来把这句话曲解成“福祸相依”的意思,这是非常错误的。其正确的意思是:人以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不让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和行为是“祸”啊,“福”是人善于以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想改变不让人呼吸、表示不同意见的人和行为,这才是依靠(的二、牛鼻子);“福”是这样善于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抓住二、牛鼻子)啊,若以这样的呼吸、背地里表示不同意见,制约不让人这样的人和行为,“祸”就潜伏下了(详见《解密红楼梦的真味道》)。
那么,怎样铲除祸根? 用“福”字与交换丶票决这一龙的马首解决问题。有人说,村主任选举,五百元賄赂就把选民收买了,投村霸的票,这样的票决能行吗?这是由于主持选举的领导不得票决要领造成的。《论语》说"不愤不启”,意思是:不到人们对装门面的花“卉”式选举愤(字意)怒时,不启动票决(详见《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即像解放初《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一样控诉村霸罪状,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然后启动票决,就是"醉金刚"也会投正义票,不会出卖投票这一生命权的!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我国古代阴阳学说在实践生活中的灵活运用,道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两部分构成,天有阴晴,人有男女,事有好坏,运有盛衰。以佛学解释,则是万法皆空,没有什么不能改变,只待缘到之时。 甲人眼中的福气在乙人眼中可能是大祸临头之征兆,丙人眼中之祸事也许是丁人等待已久的机会。行人憎恶的阴雨是卖伞人的福音。有钱是你的福报但易遭人嫉恨。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道德经”主要讨论的就是相对概念,如“无有相生,难易相成。”主要意思就是指没有多哪来的少,没有大就不会产生小这个概念。相对概念可以互为因果,互为前提条件。福祸相依、祸福相随也是同样的意思,没有了“祸”的定义,就没有了所谓的“福”,祸福可以相互转化。
其他网友回答:福和祸,一对老伙计,一根藤上的二个瓜,是事物能相互转化的两个极端果,它们中,一个使你有所获得,另一个会让你失去一些,它们相依相隨,或喼或现,互相跟踪伴随,从不分离,用你进我退,你现我隐的方式,交替岀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祸是人人都不愿見到的遭遇。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看待它们呢?首先,没有人不願纳福,也没有不願除祸。當你亨受福时,要意识到祸可能岀现,是正常的。而當你遭遇祸时,福对你來说,可能随时岀现。对人來说,福与祸是有范围的,是与當事人相匹配的,福超过范围,祸也就所依了。同样,祸越來界限,也就是能得到福的时候了。永远记住,福与祸,它们是不会分离的。它们附你的身时,是看你怎样对待生活。善意的对待生活,福來也。反之,祸将臨。最后祝願大家,洪福齐天。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哲学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就是说,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通俗地讲,就是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最有说服力的当属《塞翁失马》。塞翁丢了马,是坏事,日后却领回一大群马!变成好事。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腿,好事又变成坏事!官府大规模征兵,年轻人一个不拉,塞翁儿子却因为腿断了得以幸免,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一个人当了官,有了权利和地位,家人和亲友刮目相看,赞叹不已!可是后来却因为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而犯了罪,受到法律的制裁,好事变成了坏事!
再比如一个人因赌博输得变卖家产,妻子离婚!弄得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但是后来痛改前非,金盆洗手,从最小的买卖做起,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最后竟又东山再起,也有了爱人和孩子!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事物不会一成不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教训就是得意别忘形,失败别气馁。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力争让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才能尽量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