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从个体来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仁:仁,爱人。它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
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但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选。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义原指“宜”,既行为适会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智同“知”,属于孔子的认识论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顺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苦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主导,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形成儒教文明圈。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三个支点,它们都是治心的学问,但儒家主张入世,后二者主张出世,所以儒家是主流,而佛家、道家只能成为补充。
秦朝崇法抑儒,二世而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以降,历朝统治者都以外儒内法、王霸兼用来统治百姓,处理对外关系。儒法都可治世,但儒家还可修身治心,故儒家的地位牢不可破。
在集权社会,儒家主要用作治民愚民,但其“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也有积极效用,最典型的成果是王阳明和曾国藩。
“精髓”,有两种用法,一指精要核心,二指精华。本文侧重探讨儒家文化的精华。
儒家文化的精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五常”可作现代阐释,每字都值千金,仍可成为现代公民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如仁,仁者爱人。仁爱是有差别的爱,由爱父母(孝)、爱兄弟(悌)、爱子女(慈),到爱亲戚朋友,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到“物与民胞”,形成差序格局。这种仁爱思想看上去不如墨家的兼爱、佛家的大爱、基督教的博爱境界高,却是合乎天然伦理的、最合理也最容易施行且不会引起纷争的爱,它直接奠定了国人的情感样态和心理样态,并且很容易升华出“为公众服务”思想,没有太多违和感。
又如“义”。“义”有两种解释:义者,宜也;义者,利也。合而言之,“义”就是要做对别人、对集体、对国家有利的事。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友善显然是一致的。
又如“礼”,同样可以作现代阐释和转化。“礼”的实质是尊重别人,包括谦敬用语、先人后己、必要送礼等,这也是维护和深化人际关系的必要举措。
又如“智”,挖掘智能,开启智慧,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事实上也是最大的道德。易卜生说,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把你这块材料打造成器。可以作为证明。
又如“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实在是我们的精神面孔。和今天倡导的“诚信”一脉相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班固的“五常”衍生出朱熹的“八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义”,至今仍是韩国国民基本的道德信条。
二是儒生八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仍是学子和国民应奉行的人生使命。“格物致知”自不必说,事实上,我们习惯于接受知识应用知识,探究新知还远远不够。“诚意”可以和特长兴趣、职业和生涯规划结合在一起,“正心”可以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这显然十分有意义!至于修齐治平可以根据能力和职业不同有所取舍,但仍可以成为每个人的理想。
还有“内圣外王”,通过“五常”的横向修养而成圣,通过“八要”的纵向修为而成王,如棋王、舞王、歌王、茶王、厨王、油王、菜王、猪王等,也是让人向往的人生境界。
还有其它一些,如学习之道、教学之道、交友之道、修身之道、强心之道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难以尽述。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中庸这三个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是董仲舒吹捧出来的儒家代表,愚民的代言人!
其核心″虚伪"″吃人"宗旨为统治阶级扫清异己障碍?
危害是致使一个民族,民智不开,墨守成规,愚昧无知,国家颓废,贫穷落后。。。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虽有合理部分,但核心内容是腐朽没落的。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是克己复礼,其方法论是用最经济的手段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对于儒家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孔子,一辈子都在为文化,呕心沥血,虽然孔子在世时,其学说不为世人所理解,但后来为世人所接受。
“礼”,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是世界任何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礼,经过岁月的慢慢打磨,最终造就“礼仪之邦”的泱泱华夏,而与动物界分别开来。
“仁”者,爱人。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的终极目标,无不是在教化人们向善。《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几千年来,在仁爱文化熏陶下,用大爱无疆的行为,平安地渡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这样大的自然灾难。
“中庸之道”,磨炼着华夏每个人的人格,提升着每个人人格完美,最后打造成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是世界其他任何文化无法比拟的。
当然,儒家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难免或多或少的负载了许多不好的东西,但这瑕不掩瑜。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算是精髓。它与道释相互交融,形成社会主体文化,为执政者的需要提供理论根据。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文化就是把仁义礼智信寄托在统治者身上,人民只有温良恭俭让的份。彻彻底底的奴才文化。
上一篇:有人说中国人好为人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