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屑,入朝见嫉。同行是怨家,同朝为官,官位职守不相上下的两个人,时间长了争权夺利的情况在所难免。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托孤的两个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如果曹爽不弄权排斥司马懿,事事都尊重司马懿,同司马懿商量,是不是司马懿就不会发动高平陵事变,就不会篡权了呢?我们知道,司马懿的才能功勋是要远高于曹爽的,如果曹爽一直尊重司马懿,事事同司马懿商量,司马懿的地位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抬高,再加司马懿以往在朝中的威望,时间久了,曹爽在朝中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位置,围绕在司马懿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是曹爽及其周围的人所不能容忍的,必定会生法转变这种被动局面,曹爽与司马懿争权夺利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即使曹爽不想与司马懿争,曹魏皇帝、太后及一些忠于曹魏的大臣,也是不能容忍的,争权夺利的局面也很难避免。司马懿居朝多年,深谙政治无情,官场凶险,为自保自然会明里暗里为自己打好更坚实的基础。面对曹爽的一直尊重,司马懿也许会不用发动高平陵之变就能拿下曹爽。从司马懿以欺骗的手段对曹爽和王陵,就可知,司马懿是一个出尔反尔的人;从司马懿尽将曹氏宗亲关闭在邺城,就可知,司马懿有独霸朝政比肩曹操的野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为司马懿所羡慕,曹操能对汉帝挟持,独霸朝纲,为何他司马懿不能?只有拥有了像曹操那样对朝纲的绝对权力,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为政敌所害,才能让自己的子孙安享富贵,一旦条件成熟也才能让自己的子孙代曹魏自立,这一点儿司马懿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司马懿鹰视狼顾的篡弑之心应该早就有了,只不过以前不具备环境条件,只能隐忍伪装罢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司马懿既然身居高位,争权夺利,岂能轻以放手,岂能任曹爽与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即使曹爽不做作,一直尊重司马懿,凡事与司马懿商量,司马懿也不会任由曹爽长久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也许那样司马懿收拾曹爽就更不费吹灰之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2>如果曹爽真的这么老实,司马懿当然不会篡权,历史上他可真是被逼出来的。
曹叡临死前,因为曹芳年幼,特意命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辅政,一同作为顾命大臣。刚开始的时候曹爽认为司马懿是四朝元老,两次顾命,“年德并高”,所以很尊重他,以父辈相待。可以说这一时期两人相处的不错。
不过后来曹爽的亲信何晏等人认为曹爽不该把大权委之于他人,建议他架空司马懿,自己掌权。曹爽听了他们的蛊惑以后,把司马懿明升暗降,提升他为太傅,却夺了司马懿的实权。接着曹爽又任命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羲、曹训,曹彦、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出任要职,权倾一时,司马懿也不得不暂时称病避让。
不过即使此时双方的关系也不算太差,司马懿也没有太敌视曹爽。后来邓飏等人劝曹爽起兵伐蜀以增加声望,司马懿此时不是坐视曹爽失败以后看热闹,而是加以劝谏。曹爽不听坚持出兵,结果大败而归。魏国实力大损,曹爽也声望大跌。
曹爽伐蜀失败以后,能力低下的问题暴露无遗,而且又重用自己亲信,加上迟迟不肯归政给曹芳。因此魏国朝堂之上很多大臣对他不满,认为他祸国专权。司马懿此时出来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为了扭转危局而已,而非篡权,因此才会得到蒋济、高柔、王观等重臣的支持。
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曹爽自己无能又像专权,结果搞的一塌糊涂,逼得司马懿动手而已。如果曹爽老老实实的话,司马懿毕竟也是深受曹丕、曹叡之恩,不大可能自损名声发动政变。
其他网友回答:<2>如果这个前提存在,司马懿会做好良臣,肯定不会篡权。
首先,要澄清的是,司马懿从未篡权,篡权的是他的二儿子的儿子,司马炎。
司马懿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教育的世族子弟,他的志向一直是做朝廷的好臣子,建功立业。
他刚开始之所以不愿意出来为曹操服务,就是因为觉得曹操名分不正。
后来,曹操占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这才出来。
他的父亲,他的哥哥,和曹操的关系都极好。
而他司马懿和曹丕,和曹睿的关系,同样好到极点。
他和曹丕,是一种知己的关系。他和曹睿,是一种叔侄的关系。
他的整个事业,都给了曹魏。
从根本上讲,他一直在维持曹魏这个政权。说他篡权,是冤枉他。
其次,曹爽如果一直尊重司马懿,就不会搞那些天怒人怨的事情。而没有那些天怒人怨的事情,曹魏的政治和经济会大好,人心会继续向着曹氏。
这个时候,司马氏不会起任何不臣之心。
即使有不臣之心,也不会有人响应。而没有人响应,司马氏不会自己作死。
篡权也不是想篡就能篡的,篡权需要掌握权柄,需要有人心所向,需要有帮手。
即便曹爽那样作死,司马懿能在高平陵中取胜,也仍只是险胜,差一点点就死无葬身之地。
第三,如果曹爽只是表面尊重司马懿,司马懿同样不会发动政变。
所谓政治,是最大利益的集中体现。
只要曹爽尊重司马懿,则他不会去动司马家族的利益。面司马家族的利益,才是司马懿的利益根本所在。
正如后面的王朝一样,可以存在和皇族一样有权势的世族,如王与马,共天下。
曹爽只要尊重司马懿,就让允许司马懿家族占据自己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只要这一点得到维护,就把司马懿拉到他的阵营。司马懿不会造他的反。
可惜的是,曹爽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他想动司马懿的奶酪,那么,司马懿则敢动他的性命。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如题主所说样子就是曹爽像司马懿低头,然后司马懿就会宽容曹爽,放过曹魏。然而毛主席说过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在政治上宽容对手那是自取灭亡,向敌人低头并不能够取得宽容,相反是更加严重的压迫。这一点是要明确的。
首先曹爽并没有不尊重司马懿,相反他对于司马家族宽容至极,他只是剥夺了司马懿以及曹魏元老大臣的议政权利,而对于他们都是尊以高位。在历史上曹爽对待司马懿一家都非常不错,首先是司马懿,曹爽对于司马懿只是尊崇其位,然后夺取权利。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爽和司马懿共事之初,曹爽对于司马懿这样的德高望重的曹魏老臣十分尊重,曹爽对待司马懿犹如对待父亲,处理政事都不敢专行独断,而是和司马懿相互商量之后实行。
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
即使是曹爽采纳自己党羽丁谧的意见,自己总领尚书台的事物,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也就是曹魏的国事由曹爽处理,而司马懿只能够放在一边。太傅这一官职已经是人臣的顶峰,在曹魏继承的东汉官职制度里,太傅位在三公之上,属于皇帝之下第一人。等于曹爽名升暗降司马懿。其实对于60多岁的司马懿来讲,这也是一个好选择,毕竟司马懿的年龄也在那里。而且曹爽对待司马懿的儿子都不错:
可见曹爽并没有大规模压迫司马家族的想法,仅仅是剥离了司马懿的权利而已。而在当时也是司马懿自己称病躲在家中,主动退出了权利争斗。
实际上曹爽本人作为魏明帝的辅政大臣,他在曹魏的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威望,尤其是面对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提拔上来的文武大臣,比如高柔,孙礼,蒋济等人。这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曹爽的命令很难下达下去,因为元老大臣可以拒绝曹爽。
曹爽之所以被选为辅政大臣,这是魏明帝曹叡的选择,魏明帝是出于对曹爽的信任,在魏明帝时期曹爽就已经得到了魏明帝的宠信,《三国志》称宠待有殊。而且曹爽是曹魏宗室曹真的后裔,曹真军旅征战多年,属于曹魏时宗室中的人才,但是不幸过早去世。而在当时的曹氏后人里面做比较,魏明帝挑选曹爽也是因为曹爽相比较其他人有才能的原因,另外就是虎父无犬子的眼光。但是作为贵族公子,既无军功,又无资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让其他元老重臣服从。当时曹爽为了清河郡和平原郡的郡解争议,他和冀州牧孙礼发生了争议,最后孙礼被曹爽免职。
也正是出于对于元老重臣的抵抗,曹爽重用了自己的党羽。也就是曹爽的亲信,曹羲、曹训、和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这些人。这些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并列在尚书台,把持选官,并且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李胜出任河南尹,可以说把洛阳给控制住了。就这样曹爽控制了大权。但是为了保住权利,曹爽一度在邓飏等人的建议下,发动征蜀大战,想要建立自己的威望,但是征蜀大战无功而返,反而使得曹爽的威望下降。
可以说曹爽是十分矛盾的,他作为一个贵族公子和曹氏宗室,他作为辅政大臣是需要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亲信,于是他在权利斗争中逐渐取得了胜利,以司马懿为太傅,自己管理国家中枢尚书台,最终司马懿主动退出了,但是司马懿的子孙依旧在曹魏的朝廷里面办事,曹爽并没有压制司马家族。
曹爽对于司马懿的低头并不能够换来司马懿的宽容。这在《三国志》,《晋书》的记载里很明显。曹爽虽然对于司马懿加以尊崇,但是这并不能使得司马懿的野心屈服。要知道曹爽对司马懿的尊崇,优礼有加,并无步步紧逼之意,如果司马懿借此退出政治舞台,颐养天年,保全富贵,并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政治选择。但是司马懿的野心没有停止,这不是曹爽向司马懿低头就可以解决的,事实上曹爽在极大的政治优势下曾经向司马懿低头过。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高平陵政变。
在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坐拥天子,而且他驻守在伊水南面,砍伐树木为鹿角,征发屯田的甲兵数千人为护卫,同时大司农桓范矫诏打开平昌门,带着兵器南奔投靠曹爽。桓范劝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全国其他军事力量支援,与司马懿对抗;又以大司农印绶担保不会缺粮。假如曹爽按照桓范的建议,前往许昌进行战斗,胜负未必可知,毕竟曹爽有天子在手,这才是优势所在。而且桓范还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
但是曹爽不听桓范的建议,最后决定向司马懿低头。他认为自己自己让权给司马懿一定可以还是一个富家翁,结果曹爽交出皇帝,带着人投降司马懿,回到洛阳就被司马懿囚禁,司马懿接着让张当揭发曹爽,最后曹爽被用以谋逆大罪杀死,夷灭三族。其实这就是低头的下场。
曹爽的失败就是曹爽低估了政治的残酷性,要知道司马懿是一个很彻底的政治人物,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一样。司马师在担任曹魏禁军的中护军的时期培养私党,暗中阴养死士三千,整天在密室和父亲司马懿暗中商量密谋,《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司马师和司马懿的密谋居然连司马昭都不知道,可想而知两人的隐忍。司马师的密谋被夏侯徽知道后,司马师毫不犹豫毒死夏侯徽,要知道夏侯徽和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面对妻子,司马师都如此残酷,何况是其他人。
在司马懿和司马师的残酷本性下,曹爽就显得十分天真,他对于对手也只是升迁对手的官职,剥夺权利。又或者是贬低官职等等温和的手段,这样的人面对司马氏父子毫无力量。在桓范逃跑之后,蒋济说智囊跑了,但是司马懿却说"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可见在司马懿眼中曹爽的命运早就注定。
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过家家,你让低头让步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要知道历史上争斗权利的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比如宋文帝被皇太子刘劭所弑,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残,武则天逼杀自己的儿子,这都是父子,母子,兄弟的悲剧,曹爽以贵族公子立身于虎狼之中,低头则是身死族灭。这是政治斗争的本性决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司马懿也会篡权。因为司马懿疑心重重,处处都怕曹爽执政时会杀害他。即使曹爽一一直尊重他,凡事都与司马懿商量,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司马懿还是内心藏刀,最后还是会篡权的。
当然,曹爽所作所为,也促使司马懿篡权行为的早日发生,最后魏统一全国的政权归属了司马炎。
其他网友回答:曹爽与司马懿同为魏明帝曹睿留给曹芳的托孤大臣,在前期也是互相尊重的。曹爽凡事都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因曹爽是曹氏宗亲,对这个后辈以礼让之。
但后来曹爽至少犯了五个错误,才导致被司马懿一举推翻:
第一,曹爽的亲信丁谧认为司马懿很得人心,于是曹爽接受其建议让司马懿出任太傅,趁机削去了司马一党的军权,全部要职改任为曹爽的亲信;
第二,曹爽不听司马懿劝止,出兵伐蜀导致惨败,白白损耗了大量兵力和物资;
第三,曹爽听从何晏等人之谋,软禁郭太后,专擅朝政,屡改制度,架空了司马懿一党的政治权力;
第四,曹爽认为司马懿已无力抵抗,被司马懿尸存余气的状态所骗过;
第五,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没有听从军师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前往许昌谋反攻。
这五点错误说明曹爽不堪大用。司马懿毕竟是居中持重的长辈,如果他能不犯前三个错误,多虚心向司马懿请教,与其团结一心共同扶植幼主,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的惨剧了。
司马懿隐忍多年,推翻曹爽奸党在当时也是顺应人心的正义之举,经过了多年的策划,且得到了郭太后的旨意。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尊重自己的曹爽,即便被评价为鹰视狼顾的他,也是没有理由对其大开杀戒的。至少他的野心不会暴露得太久,以司马家族的智谋和权术,篡权之事只有水到渠成才能运作。而且司马懿是个超级忍者,心态好得可怕,不到时机绝不会轻易出手。站在他的角度,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后世名声,他也会把篡权之事留给他的子孙去做。
其他网友回答:会的,这不是尊不尊重的问题。因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除非曹爽不失误,有能力压制或除去司马懿一家,否则必反。因为三国已形成了,谁势力大谁就可称王的观念。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墨上公子来为你解答。
其实曹爽与司马懿同时作为托孤大臣,一开始,曹爽确实很尊重司马懿,遇事会和司马懿商量,不敢专行,司马懿也认为曹爽是国家肺腑,以礼让之。但是,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
可以说,司马懿从头到尾都没有对曹家表现出二心,反而是兢兢业业,所以司马懿不管从何时说,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篡权。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把郭太后(非曹芳亲母)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可是说,曹爽之后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仗着皇帝年幼,自己又是皇室宗亲,掌权后开始肆无忌惮,祸乱朝政,朝堂上下被他弄的乌烟瘴气,而他自己又没有曹操那样的本事,再说,少帝也不是汉献帝,其实不管从外臣看,还是曹家的人看,此时的曹爽已有了篡权谋反的嫌疑。
而司马懿呢?被曹爽架空后,屡屡被试探针对,更甚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做出装病的举动,最后终于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政变,夺了曹爽大权。
可以说,司马懿发动政变不仅是为了保全自己性命,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司马懿这样做也是挽救了曹氏政权,只不过司马懿就如同当年的曹操一般,曹家完全成为了司马家的傀儡,不知曹操在九泉之下知道后,会作何感想。
我认为绝对不会!因为有前因,才有的后果。
其他网友回答:事必躬亲,下属糊弄不住你 ,下属就不敢造次。我以前一个课长对员工很苛刻,批评教育非常严厉,严厉到 不是看在rmb的面子上 都想跟他直接对恁(当然有好几个这样的先例),唯独对课里面的一个电工师傅他很少发飙,因为他不懂电,电工师傅可以找各种理由搪塞课长,比如要达到什么效果需要买xxx,这样不行 那样行等等。因为课长不懂嘛,而且课长对工作有80个不满意 也只能笑呵呵的
上一篇:黎明前的黑暗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如何用善良对待“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