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这话说的对吗?
滴滴
11-23
0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此语,意在告诫弟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真诚坦荡。要在言行上服从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装饰。可见孔子这话,在今天也仍然有道理,但也要看具体情况来。

一、巧言令色讳笑里藏刀,自然流露为好

对巧言令色的理解,我以为有两种 : 一种是被当作计谋时,即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另一种就是自然流露,情到深处时。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别人赞美、夸奖和奉承,但如果带有欺骗性的不良动机,就会招人痛恨。孔子对这种行为就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这和他痛恨“乡愿”一样,谓之“乡愿,德之贼也。”

人们痛恨花言巧语,是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花言巧语的虚伪和丑恶本质,而那些听信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进而遭受事业的挫败。就像《红楼梦》中下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样。

(齐桓公)

齐桓公因管仲的忠谏直言,称霸于诸国,但晚年却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终。管仲在临死之前就曾告诫齐桓公,不要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因为他们不仁、不孝,专会逢迎君主。齐桓公未听忠言,任用了他们。结果呢,齐桓公刚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无诡犯上作乱,让齐国陷入长期的内乱。

巧言令色在鬼谷子那里,这叫“飞箝术”,用不好,离开实事求的原则,一味吹捧,就是赤裸裸的“拍马屁”。而实事求是地夸赞,是一种认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二、身处职场,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

现代社会,人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方法。职场中,也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心怀鬼胎、作风不正、行事诡诈、冷不防就会对那些有损他们利益的人耍点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做不到处处提防,但可以退避三舍。

口蜜腹剑的小人,最会隐藏自己。身上具有一种表演型人格,在平常的相处中很难去发现,所以说这种人非常可怕。虽然平常和你笑嘻嘻,谈笑风生,用各种甜言蜜语来奉承你、恭维你,但背地里却想尽各种办法来阴你。

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你可以保证自己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但不能保证别人也是如此,因此,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绷紧防范的弦,才能真正让自己有效地减少危险。

巧言令色和笑里藏刀的人,一般都工于心计,和别人交往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交往中遇到这样的人,切记不要让他们知道你的秘密和底细,更不要为他们所利用,或一不小心陷入他们的圈套之中。

(曾国藩)

清朝名臣曾国藩,位高权重,在他身边不乏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趋炎附势的人。但他深谙人情之道,若拒绝被人拍马,则必是孤家寡人无人可用,若沉醉于拍马中,不仅会让自己掉进沟里,更会让真才实学的人流失。好在他谙熟中庸之道,因而采用了淡然处之的方法,耳中美言,胸有丘壑,因而一生能做到既不因被人奉承而喜,也不因人谄谀献媚而恼。

三、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被告知,年轻不可气盛,要低调,要懂得隐藏自己,才能保护好自己。这也是《三十六计》中笑里藏刀一计给我们的启示。诚然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人当喜则喜,要保持率真的心态。

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以为率真就是要顺人性之自然,率性就是保持一个人“真”的状态,而避免做作和虚伪。

从心理学上来讲,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没人愿意听假话。事实证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做人做事光明磊落、真性情的人交往。而对于那些苛求完美,从不显露自己的脾气和秉性的人,人们则敬而远之。

因为人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些“趋于完美”,“毫无瑕疵”的人,虽然在为人处事上并未有多少过错,但未免显得不够真诚,他们虽然优秀,但并不可爱。

为此,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我们一定要做到真情流露,说真话,做真事,有情绪也不要过度的刻意去压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是主角,在别人的世界里也许只是龙套。当喜则喜,活出真正的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给与的一切,不要让苛求完美的心,使生活失去原本的真实。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文人,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庾信,就表现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在他们身上可看到最早的理想之风。他们面对政治环境,又不能有所表达,只能转向思想精神上,于是他们的人可爱,思想可爱,作品可爱。

(陶渊明)

率真的心态能提高我们的能力,改善我们的心智。

总之,巧言令色好不好,重在看行动,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重在看是否对人对己有益,所谓“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重在看心机目的,所谓“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重在看是否实事求是,所谓“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重在学会淡然处之,所谓“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重在学会用行动说话,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孔子《论语·学而》,意思是:满嘴说着花言巧语,满脸装着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骗,自己为人处事也尽量不要做到巧言令色之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之心,不要只看他的态度,说话怎样,一定要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判断,知行合一才是核心标准之一,如此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孔子的见解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他的提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十分必要。

其他网友回答: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原文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一种提醒和告诫。孔子意思是,花言巧语,虚假颜色的人,是少有仁爱的。这其实是孔子告诫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靠花言巧语去给自己带来利益,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对弟子们的一种提醒。

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人如果缺失了仁爱,还谈什么礼乐呢?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的《论语》,孔子对仁爱之人的推崇和称赞是发自肺腑的,所以孔子才对“巧言令色”导致不仁有很大的担忧。“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从外在语言和容色上来谈 “仁”的问题,强调“仁”并非是一种外在的华丽展示,而应该是服从于内在心灵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用到“鲜”字,要阐述的是避免一种可能会导致不仁的发展趋势,而非必然性的结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 有了仁爱的品格。

一、“巧言令色”与仁爱的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种对君子的告诫,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了不仁爱,丧失本真自我的一个结果,但“鲜”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巧言令色”也许会让人更具备仁爱之心。“鲜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才不会偏执于一种极端的否定,去用辩证的角度去处理这一关系。“令色”不单单是使自己的言行虚情假意,还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柔和的面色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因此孔子说,我们面对父母老人时,不能出现色难的样子,这时候就要“令色”,尽量使面色柔和。

“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鲜”可以解释为“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我们进行解读的时候,既要对历代的解释有一个连贯性的理解,又要将孔子的理解放到其整个“仁”学系统中去,必须理解孔子“仁” 学的基本内容和“仁”的基本特点。

孔子的“仁” 本质上是谈论道德实践的问题,道德实践包括道德实践的主体和行动。其主体是“以何为仁”的问题,是“为仁由己”的问题;其行动是“何以为仁”,是“允 执厥中”和“中道”的履践的问题。

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道德实践展开,包括主体的德性和中道的履行。主体的德性讲求“为仁由己”,中道的履行讲求“允执厥中”。孔子认为“为仁”是道德主体自己的事情,是别人帮不了的。 “由己”二字体现了为“仁”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真实性。在道德实践中,“仁”是内蕴于心的,是主体真实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的流露。“仁”的道德情感真实性是表现在血缘关系之中的。当樊迟向孔子问“仁” 的时候,孔子回答“爱人”,这里的“爱人”是真实的、真诚的、有差等的,是以“亲亲”为基础 的。儒家哲学现实性就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上,儒家正是以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为逻辑起点。儒家之所以崇尚“孝悌”,就是因为“孝悌”是人最真实的道德情感,是“仁德”彰显的逻辑起点。

二、“巧言令色”对儒学的影响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齐国很受齐景公赏识,他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也很受支持,齐景公还赐予孔子封邑。但是孔子的学说遭到晏子的阻止,认为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齐国实际,会伤及齐国的利益。最后,齐国贵族们一起向齐景公施加压力,齐景公只能让孔子离开齐国。

如果孔子在齐国也会“巧言令色”,相信结局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孔子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尤其不会用“巧言令色”方式去向统治者献媚。孔子把政治理想看得高于一切。孔子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却仍然执著。孔子不反对门人当官,但他反对为做官而做官。做官只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如果做官实现不了理想,那不如不做,所以儒家才有那么多“杀身以成仁”的人士。这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为了“仁”, 为了理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个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以“巧言令色”为上位前提的。

三、“巧言令色”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批判者并没有注意到,孔子不但注重仁者语言的真实性,更注重其作为仁者对信用的遵守程度。如果对“巧言令色”的理解仅仅着重于“巧”、“令”二字上,把“巧”理解为花言巧语,把“令”理解为虚情假意,那绝对是错解了孔子之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汉字的意思绝非只有一种解释。“巧”,可解释为技巧,善巧方便;是善于取巧的意思。“令”,可解释为观察,使之好的意思。“令色”结合在一起,就是观察其颜色,而使其颜色变好。也就是用巧妙的语言而使对方颜色好看。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对方的认可,而“巧言令色”就是协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的捷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别人向你阐述他的观点时,他直白的抨击你原来的观念,你会不会对他有排斥感?你还能虚怀若谷的采纳吗?所以,说话是一种技巧,只有巧妙的使用词语,注意观察对方的态度、脸色,才有可能使你的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古往今来,多少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被贬,我们敬佩他们的勇气,但是他们却有时忽视了说话的方法。进谏的上的是要改变现状,为何不能用“巧言令色”去陈述、去剖析呢?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和角度去处理?这里面颇有可以研究的余地。

孔子本人也不反对美好的言语,关键在于是否源自“仁德”的表达。子贡就很会说话,孔子从来不认为子贡不符合“仁”的标准。孔子在教学时,颜色就是“允执厥中”,温和而不放任,庄重而不咄咄逼人。《论语-子张》中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说的就是君子言色远时严肃可敬;近时温和可亲;听其言,严厉可法。

四、“巧言令色”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和谐社会提倡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中的“巧言令色”有着特殊的价值。小到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大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都要善于 “巧言令色”。家庭成员间,为一些琐事意见分歧时,最佳的解决方案绝不是言辞激烈的陈述和辩论,而是要柔和的察言观色,用巧妙婉转的语言去劝导,以达到家庭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

我们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没有耐心,也不习惯“巧言令色”去与人沟通。不少人不懂礼节,说话伤人。如果换一种沟通办法,多使用温婉柔和的语言,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呢?当然,“巧言令 色”不是要你溜须拍马、虚情假意,而是让你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及心理,更融洽更和谐的与人相处。 “巧言令色”不是圆滑,而是对彼此的尊重;“巧言令色”也不是世故,是对别人的理解。只有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进步,整个社 会才能和谐发展。从这个方面说,“巧 言令色”是对语言的一种高效的利用,是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的一剂良药。

所以,一句简单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背后,隐藏的是孔子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的叹息。

其他网友回答:

和对孔丘的各种冠名相似,实不至、名不归。

其他网友回答: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至理名言,千真万确!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于孔子口中,意思就是说: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的样子欺骗他人。

孔子拿这句话教育弟子,目的就是告诉弟子要真诚待人,和善为本,不要伪装出来一副娇柔造作的样子来哄骗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利欲熏心,早就丧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伪装成和善样子,用花言巧语的手段来骗取别人的信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的卑劣和不耻让人作呕,这就是小人的作风。

而一个人活着的最好状态,就是活出自己的来面目,以纯真质朴的心思修养自己的德行,用最高尚的品德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根本。

人总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动物。

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兢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意思就是说:演戏的伶人涂抹胭脂口红,用彩笔来再现美丽和丑陋,很快歌舞结束,好戏散场,那些美丽和丑陋哪里还会存在。下棋的人争先恐后通过下棋,比个你高我低,一会儿棋局结束,收起棋子,刚才的胜负又在哪里?

唐代,有一个人有一天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完之后在一个走廊下面迷迷糊糊睡着了。

他迷迷糊糊中,好像有两个紫色衣服的使者来请他上车,马车从一个很大的树洞中走去,进了树洞之后忽然晴天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里面仿佛另外一个世界。

他走到一个府衙门口,上面写着“大槐安国”,有人出来迎接,将他招为驸马,他非常开心,被招为驸马之后,生活的井井有条,前后生活了20年,还得到了君王器重,也得到了百姓爱戴,有五个儿子,两个儿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幸福。

谁知道突然有一天有外兵入关,自己的妻子不幸病故,自己的官职也丢失,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正当他大惊的时候,忽然惊醒,这个时候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

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梦中的那一些得失经过,不过都是自己主导不了的人生而已。

人生不过是虚妄一场,所有的胜负又在哪里,在这一场虚妄的过程中,何必用虚伪的面目,来博得自己贪图的利益,对于天地来说,人的手段不过是徒劳无功的幼稚行为而已。

人道对于天道来说,永远是一种渺小的个体,而人却总是拿着投机取巧的手段,企图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后只能在自己错误的言行之中越走越远,坠入欲望的深渊而不自知。

所以那一些巧言吝啬,虚伪的面目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得到的也未必是重要的,更何况这一些行为未必能让自己得到。

所以丢弃自以为是的手段,以淳朴善良的状态修身养性,才有最好的人生。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语出自孔子《论语·学而》篇。意在:嘴上花言巧语,脸上满面和善,千方百计献媚取乖,这样的人中真正仁德的很少。

孔子周游讲学,见多识广,对于识人具有独到见解,值得引以为是。他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是观其言,察其行,不要被一言一事、花言巧语所惑,要综合判别其是否知行合一,内外一致,如此才是识人的正确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孔老先生说的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的人,都是阳奉阴违的,缺乏仁爱之心,是奸佞之人,不值得交,当尽量远离。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对的。孔子的话,儒雅气质高雅……

其他网友回答: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理解必须首先对孔子的仁有基本的认知。学界对仁的解读有很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仁即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第二种:仁即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第三种: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个人观点赞同第三种,孔子的仁强调的是践行,知行合一,说到做到,为人处世要做到诚信。

巧言令色鲜矣仁,表明孔子反对只停留在嘴上,表面违心说一些讨好迎合词语,内心往往另有计谋,这种人很少能做到仁,是不可取的,是被孔子批判的做人方法。

孔子同时也很重视讲话的艺术,在多种场合跟学生交流过。如《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要求讲话言简意赅,表达清楚。《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等等。

相关内容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集_  35句关于孔子经典励志名言集  ...
05-18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 -司寇是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
03-28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出生更早些?:老子出生公元前571年,孔...
11-23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而孔子只被尊称为“圣人”?:老子作文...
11-23
孔子被推崇了二千多年,他到...
孔子被推崇了二千多年,他到底发明创造了什么?:孔子思想体系就是克己...
11-23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见?:孔子五十六岁那年,由大司寇升至丞相...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