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知道什么是原则,变或许就是唯一不变的法则。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度就是法则。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
这句话本身容易误读误解《道德经》!
一,《道德经》的内容 : 通用本道篇37章,德篇44章,共81章。简言之,道体德用 : 道体之道,指宇宙万物之本体本原本源及总规律; 道,又分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和人道(人之道为而不争)。德用之德,可谓按道之规律去践行: 最高之德即“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与“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道德经》的主题 : 大道包容宇宙万物,亦即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宇宙万物之来龙)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乃宇宙万物之去脉)。
三,《道德经》的智慧 : 道法自然之终极真理 ;上善若水之“三德七善" ; 道观天下之“五修层级"(修 : 身、家、乡、国、天下) ; 阴阳冲和之众妙之门 ; 虚极静笃之修身要妙 ; 功成身退之人生绝窍 ; 人道天道之天人合一(人道合天道)…
四,《道德经》的活用 : 道法自然之“大词小用”,即融会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该干啥就干啥(该积极就积极,该消极就消极) : 如该读书就读书,该工作就工作,该成家就成家…
五,《道德经》的影响 : 发行量已超《圣经》居世界第一,美国顶级哲学家威尔杜兰专著《世界文明史》中说: “或许,除了《道德经》,我们将焚毁所有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去寻找智慧的摘要”。
六,《道德经》的学用 : 这部五千言的真正的汉字文化经典,亦即凤毛麟角之圣人元典,是值得终身反复学用的经典。“酒逢知己千杯少”,“书除经典半句多"!
七,《道德经》的误解 : 仅局限在“有原则"和“无原则”的概念里,不仅立意太低,更是作茧自缚!不利于学用《道德经》。
简单而言,老聃教人,应尊道贵德,即遵守宇宙的最终之本原的运动规律,相比之下,一切的一切,都是次要的,都可以放下,得了大道以后,一切的一切,该有的都会有的。但为得大道,必先修大德,修大德非仁义之属,而要超越自我,解放"不我"。所以说,老子要求人们遵循宇宙万物都必遵循的最高的终极原则,放弃个人之间的小是小非。大原则管小原则,总原则管大原则,终极原则又管各个方面的总原则。据此观之,一个人必须首先有崇高的科学信仰,有理想,有大志,有道德,其次,还要懂科学,有技术,才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就有了谋生的本事了。这就是做人的正道,光明之路。
其他网友回答: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国人说我们古代没有哲学思想体系!其实,道德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外国人研究几代人都不可能到达其高度和境界!原则,用外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观解释,就是方与不方之别!原则,用中国古代社会科学《道德经》的境界来解释,就是:方与圆的关系!
所谓圆,人们普遍解释为圆滑、就是没有原则!其实圆在《道德经》里的概念,已经超越出了圆本身的意义!它不仅已经囊括了方的全部、而且已经升华到圆的内涵而且超越了圆!
举一个例子:天人合一!这个观点所阐述的原则,就是人与环境相处的最高生存原则!就是:人是环境的所属物!而不是工业革命解释的环境是人的所属物!
工业革命的原则是改造环境来适应人的存在!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原则是让人的生存来适应环境!
最后总结:工业革命是破坏环境,而《道德经》是保护环境!
只是,中国乃至人类现状已经全部融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改变,回不到《道德经》里的精髓啦!
所以说,《道德经》所坚持的原则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所谓原则的起点,是向两个不同方向背道而驰的两个原则!要讲哪一个原则更符合人类发展生存,我觉得还是《道德经》里所蕴含的原则更加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只是按照现在的现状来看,要想回到《道德经》所坚持的原则已经基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啦……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我是公子小白。
很高兴能够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
关于“道德经到底是说人要有原则还是无原则?”应当从《道德经》中的“道”来加以理解。关于“道”的界定《道德经》中的“道”,大概可以有三个层次的划分,即:形上之“道”;自然之“道”;与社会人生之“道”。
一、形上之“道”是心灵外驰的极点。老聃形上之“道”的设定,有如下三个特征:
(1)实存性。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2)万有之源。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3)万化之归。如:“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第三十二章)
很明显,以上三个方面都可以说是是非实证性的直觉结论,不可以作真理解。它是心灵向外延伸的极致。
二、自然之“道”是对自然世界运动变化的信念。同样也有三个特点:
(1)对立统一性。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第二章)
(2)相互转化性。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
(3)循环往复性。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三、社会人生之“道”是人生智慧的极点。它也有如下特点:
(1)贵柔、守雌、谦下、不争
(2)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3)致虚静
(4)慈、朴、俭、……兹不备举,请参阅《道德经》。
大凡这些品质,在人生、社会的层面上均可被表术为“德”。
总之,上述三个层次是对“道”,亦即所谓原则之概述,形上之“道”为自然之“道”设定了一个起点,而自然之“道”又为社会人生之“道”打通了一条向上的理路,而“道”的实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社会人生。
所以,“道”的焦点与归宿是生命之“道”。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乃是生命的智慧,它不同于知识,那是向外求索的结果,它是生命试炼所得的生存之妙门,它与生命同在,已超越了有限的学识;得“道”,乃是生命原则的获得。
以上是个人关于此问题的一点点拙见,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也很有新意,应该说道德经老子讲的就是原则问题,对人的原则就是遵从自然,尊道贵德,尤其重要一点是,人要知其常,方可以做到明。
其他网友回答:变化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真理。
我们在生活中是要有弹性的,一切事物皆不是非黑即白,它是有灰色地带的。
《道德经》等十四章
无状之状:…其上不嬓,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说明“道”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
总之,“道”乃一体之“道”,却又能够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变化都是本源于“道”的。
处理事情是否应该有原则的前提,在于你这个人的底线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基于这个底线再去看事情。
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凡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当下有原则对未来有力,那就遵守原则。如果当下遵守原则,对未来没有利,就可以放弃或者是变通原则。
上一篇:写作入门书籍有哪些推荐?
下一篇:把头条账号做好,有哪些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