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应作如何解?
滴滴
11-23
0

《道德经》廿三章,“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说迅疾的风,不过一早上就停息了;急骤的雨,不到一天就下完了。这是因为暴风骤雨的根本依托,是自然所蓄积之“势”能,释放过快的,一则不可持久,二则后果严重,故而自然“希言”。犹如一池春水,流得快,自然干得快。王者之道,亦复如是,穷兵黩武,便是“飘风”;政令烦苛,便是“暴雨”。秦二世“肆意极欲”,“残虐以促期”,强秦立见消亡,足为明证。

煌煌始皇,千古帝王;统一华夏,万古流芳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河上公本作“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王弼本作“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傅奕本作“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崇”通“终”,终也,尽也,故各句义同。帛书本最古,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释义】

“飘”:迅疾,狂暴。迅疾,狂暴。飘风,指疾风,暴风,旋风。形声字,从风,票声,本义是旋风、暴风。《说文》:“飘,回风也。…盘旋而起。”《尔雅》:“回风为飘。”《诗经·小雅·何人斯》 :“其为飘风。”《吕氏春秋·观表》:“圣人则不可以飘矣。”《素问·六元正纪论》:“少阳所至为飘风。”故飘风为疾风、旋风、狂风;飘风骤雨为突然而来的疾风骤雨,比喻不能持久。

“骤”:急骤,猛烈。形声字,从马,聚声,本义是马奔驰。《说文》:“骤,马疾步也。”《周礼·大司马》:“车骤徒趋。”《楚辞·招魂》:“步及骤处兮。”《礼记·曲礼》:“车趋而驺(骤)。”《诗经·小雅·四牡》:“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庄子》:“麋鹿见之快骤。”《管子·小问》:“飘风(暴风)为民害。”《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崇”:通“终”,终也,尽也。《诗经·卫风·河广》有“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荀子·赋》有“周流四海,曾不崇日”,故“崇朝”为一个早上,“崇日”为一日、终日。

煌煌伟业,数载葬送;覆国亡身,千载无匹

【简评】

所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说,迅疾的风,不到一个早晨就停息了;急骤的雨,不到一天就下完了。为什么呢?因为暴风骤雨的根本依托,是自然所蓄积之“势”能,犹如一池春水,流得快,自然干得快,因此释放得过快时,风不终朝,雨不终日,自然之理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人法自然”,自然之道如此,王者之道亦复如是。

“势”者,会意字,从力,表示权力和地位,有势则有力;从埶,有种植义,表示权势是人培植出来的;本义是权力、势力。自然之风雨,为“势”能之释放,飘风则烈,暴雨则骤,而“人法自然”,亦须明“势”,故而为人处世,常须善于用势,“不知势,无以为人也”。有权之人,须造势、用势、驭势;无权之人,须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忧乎失势;平头百姓,期盼“得势”。“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势易而未觉,必败焉。”而具足大智慧之人,则善于造“势”,因此自古及今,洞察时势之人,通常站在道德高地之上,拉虎皮做大衣,以求乎“名正则言顺”,造出巨大的声势来,故曰:“求事之成,必先为势。”

于帝王之道,亦有风雨,譬如穷兵黩武犹如“飘风”,政令烦苛便如“骤雨”,都会快速地消耗帝王之“势”,造成帝王之势与民心之势的此消彼长。平衡一旦被打破,形势即会趋于动荡,此时若有别有用心之人(所谓“智者”也)因势利导,则祸患迭起,危亡立见。秦自唐虞之际受土赐姓,至秦始皇帝统一中华,可谓煌煌大業,至二世胡亥,民怨鼎沸,短短数载,即告灭亡,令人扼腕叹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既殁,胡亥愚极,骊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速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二世的灭亡,在“肆意极欲”,在“诛斯、去疾,任用赵高”,在“残虐以速期”,由此,帝王之势,与民心之势,前者消散,后者陡升,于是乎,秦朝大势已去,气数尽失,大厦倾覆,如河决堤,势若奔雷,无可挽救,煌煌帝国,溃于一旦,千载扼腕,为万世叹,可不慎欤?

自然与社会,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旧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会有阵痛,都会有代价,因此必须审慎、审慎、再审慎,前者有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后者有民心扰动、社会动荡,因此圣人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以“希言自然”。

于修身之道,身体不可过度耗费,否则油尽灯枯,衰亡也就不远了。身体犹如机器,有物质硬体,是谓“躯壳”;有能量软体,是谓“魂魄”。机器需要保养,否则将会故障,乃至报废;身体需要保养,否则将生疾病,乃至死亡。机器使用过度,将会折损严重;身体使用过度,将会油尽灯枯。故而,需养心,需健身。“希言自然”,就要心静如水,就要轻言纵欲。话说多了,伤元气;夜熬多了,耗心血;无知无畏多了,身边人就会众叛亲离;游戏人生多了,幸福感也就踪迹难寻。因此,身心和福德,不可过度消耗,因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诸事记不得,久久为功,还得慢慢来。

人性颇为微妙,易得之物从不珍惜,失去之物念念不忘,可以“犯贱”名之,因为太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吃了碗里想着锅”,一心想着名、利、权、势,常常牺牲了老本钱,犯下遗憾终生的错误。空气和水,污染了才知道宝贵,正如健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以说,要懂健康,游览重症病房;要懂权势,参观重监牢房;要懂人生,品察虫草消亡。是以,人生在世,要修身、修德、修己,惜时、惜衣、惜福,多积功德,少种恶因,方可长葆福泽长远。此足为有权者戒,足为有身者戒,足为众生者戒。

指鹿为马,天下慑服;乱国能臣,报应不爽

高僧为弟子剃度,常云:“汝今能持否?”皆曰“能持”,然身持常有不得已,心却不能持,如心能通、能持、能久,则何往而不胜哉?然而心猿意马者,举目皆是,充斥天地。二师兄好色、好食,故三藏赐名“八戒”,久久八十一难之后,仍然好食,故封之为“净坛使者”,以其仍好食故也,可见心皆之难。大师兄不好色、不好食,然心性好动,虽学于菩提祖师,于斜月三星洞苦修,仍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成佛,“斗战胜佛”。菩提,觉也,慧也;斜月三星,心也;九九八十一,历经劫难多也,三则为多,九则更多,九九则为至多,可见多不胜数也;“斗战胜”,战胜己心也,“自胜者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心;“佛”,觉者也,源自人,而超越人,超越世俗之人,超越欲界众生之人,如此可知,成佛至难,即便如天地所生,蕴日月精华之孙行者,也必须历经劫难,方可悟空,乃至成佛。可谓知之已难,行之更是难上加难了。

人生是一场心灵苦旅,轮回之说,不过是劝度世人,从容修炼,今生不成,来世亦可继续修行,唯静心修行即可,也就是“尽人事,顺天意”,久久方可为功,因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道、佛同理,“老子化胡”之说,亦有几分道理,更何况大道同源,皆源自然乎?故入世之法,皆源自然;心内心外,不过两条线而已,如是则有主观,有客观,皆顺其道,以成其德,是谓“道德”。微微数言以飨,诸君意下如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言自然,山河唯美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其他网友回答:

要理解这句话,先了解说这句话或者说作《道德经》这本书的作者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依道而动,顺其自然”。“道”这个词是老子的独创,这是他比孔子还要高明的地方,孔子提出“天地人”三个层次,老子却比孔子多提出了一个“道”,这就是为何孔子向老子请教求学的其中一个原因。

这个“道”超越了天地人三个层次,凌驾于万物之上却又蕴藏在万物的本质当中,是宇宙的本源与世界的核心,老子认为,世界的运转都是依照这个“道”在进行的,因此人也必须依道而动,不能与之作对,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是这个道理,人最终要顺应的不是“地”,而是“道”。而人顺应“道”的最佳方式就是“无为”,也就是不要随意去揣测“道”的本意,不要过分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干涉“道”,要顺其自然,才能无为而治。

这些是老子思想的部分主张。必须在了解这些主张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回答关于老子的问题。回到刚才的问题,《道德经》中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提问者可能是笔误)该作何解呢?


1.既然老子承认“道”的存在。而“狂风不会整天在刮,大雨也不会没有终止的时候”这本身是符合“道”的,而“飘风”与“骤雨”都是具有危害性的事物。可隐喻为挫折与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他意在告诉我们要明白困难只是一时的,总会过去的,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一切,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产生挫败感,这是少数说。

2.另一个角度要从全文来看,全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教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意在强调所谓的飘风与骤雨都是一时的,即使他们来势汹汹,但终究脱离不了“道”的范畴,更何况我们人呢?我们人只能“依道而动”,只能顺应着“道”潜心修行,才能得到“道”的内在支持,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不抱憾终生。

其他网友回答:

<2>我叫知常容,很高兴为你解答。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永恒和持续,力量越大毁坏的也越快。风,雨来自于天地,天地对于人类来说,这是无上的存在。就算像天地这样无上的存在,却也无法维持风,雨的持久的存在。

所以老子后来接了一句话: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连天地都做不到的事情,人能做到吗?

这个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

比如当我们认为某一样东西是对的,我们就会坚持他是对的,甚至认为他是永恒的,真的吗?当然不是了的,何谓自然,顺势而为才是。

第二章就说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你的坚持未必就是对的。

另一方面,有些人强调武力,比如遇到意见不同时,喜欢压服,国与国之间发生争斗,以力量为胜等等。比如周厉王姬胡他看到百姓议论他的得失,别人劝他应该调整方案,结果姬胡不但不听,反而说谁来劝就杀掉谁,而且对百姓更加的严苛。到了最后百姓只能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

堵塞言路的后果就如同将江河堵上,最终至自己于危险之地,因为你的力量怎么比得过江河呢?最后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

大禹的父亲治水用堵的方法最终失败了,大禹治水有堵有疏治理才能成功。

所以老子的潜台词很简单,没有力量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力量是可以持久的,同样也没有富贵和权力是可以持久的。

你得到的越多,你越强大,你灭亡的就越快,秦始皇兵合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南越,最终二世而亡。

那我们该怎么做?

不要用“争”的方式,因为力量强大,或者坚持自己就是对的,就是一种“争“,“争”的结果就是因为你的力量尽了最终失败。

比如你拼命往上爬,终有一天会掉下来的,因为你的力量最终会比不上位置的高度。一个很会爬树的人也不可能爬上天下。郭子仪说你把我王府造的牢固一些,工匠说我只看过王府不变,但没有见过王爷是永恒不变的。

力量会让你迷信,因为力量的确可以带来很多好处。这个“力量”指的是你身上的优势。

你的力量不是用来“争”,而是用来善利万物的。这才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句话,老子想表达的观点。

关于更多的道德经的写作和理解,你可以去我的专栏看一看,我叫知常容。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句话的理解,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搞清这句话的出处以及含义。“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出自道家学派代表作《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之帛书版本。

当然自古至今《道德经》有很多版本,所以这句话有其他表述,比如隐士河上公、东晋玄学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将“暴雨”称之为“骤雨”,而在唐初学者傅奕注解的版本中则是“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

虽然这些表述从字面上来看不尽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大致相同。

其中飘风指猛烈的狂风,至少能把人吹着走的那种;暴雨、骤雨都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日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能将人临城落汤鸡的那种。整句话的大意为:狂风再猛烈也刮不了一个上午,暴雨再滂沱也不会持续一整天。

其次,揣摩老子用“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这句话想表达什么。“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命题,因此老子谈及暴风骤雨等自然现象,并非单纯地聊天气,而是为了揭示其中的“道”。

暴风骤雨等自然现象揭示的天道,就藏在它们的共同特点中:来势汹汹却很难持久。这像极了世人遇事时常常用力过猛,却往往事与愿违,只能止步于此。

比如我们熟悉的成语“揠苗助长”,宋国人为了能快点儿吃上粮食,不顾禾苗正常的生活节奏,在炎炎烈日下费劲力气把它们都拔高,当时看起来似乎长了一大截儿,结果禾苗在还没有结出果实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再比如当代人迫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不惜通过加班加点熬夜等方式,提前透支自己的健康,以致于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老年病,有的甚至猝死了,让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终结在步入老年阶段以前。

由此可见,来势汹汹的事物一般都不会长久,这一大道既是天道也是人道,所以老子在说完“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之后,又借物喻人紧跟了一句“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大意为天地间的事物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间那些事儿呢?如此使天道和人道得以贯通,引导人们立身处世时需从天道中引以为戒。

最后,谈谈自己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发。

认识到这一天道,可以帮我们认清形势及处世。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势汹汹的事物之所以不能长久,只因它们跨越了事物正常的生长节奏,或者省去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必要步骤,注定面对欲速则不达的结局。

所以我们遇到气势汹汹、用力过猛的事物时,不必被它的气势影响,还需拉长时间轴,从更广阔的格局来做应对和长远打算,从而使我们在处世时少一分急功近利,少一分郁郁寡欢,而多一分淡定从容。

综上,“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从字面意思上看,只是在描述某些自然现象。但如果结合《道德经》的核心哲学思想则会发现,老子是在借物喻人启发人们:在遇事时要遵循天道,而非自己的一厢情愿。

作者:高远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廿十三,“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按很多书的注解是狂风不过上午就停止;骤雨不过一天就下完。老子用自然现象来劝诫我们要坚持初衷,狂风骤雨这些恶劣天气不会长久的。

老子用这恶劣气象来比喻人们生活的不平等行为不会长久。大到宇宙的恶劣现象对人类不会长久;国与国不平如列强入侵,人们把他们赶出中国;国家的暴政如商纣王,终走向断头台:社会黑暗团体如传销,国家坚决打击:小到个人的偷、盗、拐、骗等行为,上得山多遇着虎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都不会长久。

你的问题”应作如何解?”很有意思,得认真回答你的问题。要回答无误得从下面四方面思考。

一、是道,就一是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过去,人们认识的改变,知识的增多就发觉很多问题出现,要正确地客观地思考问题,“朝和日”认为要加个“夜”。

二、地域变动。古人的地域不同,名人的语言概括范围相对不同,但他们的观点又不会错,要根据实际客观地把它反映出来。

三、通俗容易领悟。人们大多都是看到古文感觉诲涩,我也不例外,有的现在解读连贯不 是很顺畅,这是难免的。

四、上下通用。有的文章精炼简结,通常只用一次,下句就省去,现在要加上才通俗易懂。

有了这四点要求,回答不错可能会小点。这才是客观公正思考事情,会反是映出名人的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很好的交流,世界友人满意地欣赏名人。话不多说,我就一点一点去讲解。

一、自然现象.现在思想高又要通俗精细,要准确反映古人的思想,又容易给我们理解,就要迎合人们理解,要在“朝和日”上加上个夜字,迎合大众的心思。

二、地域上不同,中国现在最南端是曾母暗沙和老子时代不同,那时代可用上的,现在用不完美 。南方台风骤雨多着呢,台风一吹就是几天。台风吹上几天几夜正常事,我们南方骤雨不止一个上午也有。所以要在“朝和日”旁加多一个“朝和日”。

三、通俗易懂上句的“终”要加个“始”字,始终就完美。使我们更快领悟,欢快阅读。

四、上下通用,这个“朝和日”上下都 可用上,不必区于一格。如“朝日”、“日朝”也能述明老子的思想。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狂风吹不会朝朝夜夜,骤雨下不会日日夜夜。它的寓意为宇宙上一切不平等的事物不会久。也是老子的一切反道的行为不会长久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其实更多是道家老子的一个“比喻”,通过这个比喻,老子告诉我们,不合乎“道”的行为,就如“狂风”和“暴雨”一样,难以持久,而这里的“飘风”和“暴雨”,实则烘托的是这一句话前面的四个字,即“希言自然”。

所谓的“希言自然”,其实与道家《老子》(又叫《道德经》)一书第五章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相对应,以“言”来暗指“指导言行之念头里的私”,这里的“中”是“中虚”。“中虚”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保持一种不盈满的状态,什么不盈满?当然是“人为而伪”的“私欲”不盈满。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希言自然”,即为人处世要懂得“循道而为”,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强作妄为,保持内在欲望的“中虚”,避免“欲望过剩”,做出利己排他之事,继而引发争端。

另外,多说一句,以上的总结更多是基于老子思想于现世的一个启发来进行议论,取的“希言自然”中“言”两种含义的一种,即“语言”,还有另一种含义,表示“政令”,这一点,下面进行议论。

1、“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为了烘托“希言自然”,老子时代之下,更多是说给统治者听的

颜小二还是那句话,大家要理解道家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可能无法一下子读完整本书,但是要理解其中单一的句子,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关于“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为了更具体些,我们来看看上下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为避免长篇大论,中间略去,有兴趣大家可以找来原文深入探究。老子这一章,“言”有两种含义,当言为“人言”时,既表达,一个人在说话做事上,私欲过剩,不合乎“道”将无法将长久发展;当“言”为政令时,则是说君王在发布政令上不合乎“道”,其统治亦无法持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严刑峻法的“秦始皇”,再比如商王朝的商纣王等等。

为什么?老子来了个生动的比方。

飘风和暴雨,是“天”的行为,“飘风”和“暴雨”有啥特点?对万物有“伤害性”。而飘风暴雨是不会持续太久的。所以,老子由此反证,对万物有“伤害性”的狂风暴雨即便是“天”的行为,也无法持续太久,更何况是人呢?

于此,“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内在含义便呼之欲出,是在烘托“希言自然”。也就是说,对于君主来说,如果发布的政令不符合“道”,这便是“多言”,带有“私欲”的“言”,这里的“言”指的是“政令”。带有“私欲”的政令往往更多满足的是君主的一己之私,会给老百姓带来伤害,久而久之就失去老百姓的信任。百姓在不合时宜的政令下过不下去,又不信任君主,那么君主的江山就不稳固了。所以“希言自然”,对于君主而言,才是长盛久安之道。

同时,如果要说“希言自然”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发的话,那么就可以从古代的“为君”,下落到现在的“为人”,这里的“言”便可理解为“人言”。为人处世其实也是一样,我们想要自己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不宜太自私自利,太强作妄为,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度,少说“利己排他”的“话”,合理地“说”,合理地“做”,以避免“利己排他”为“度”去自然而为。

2、理解难点:“希言自然”与“多言数穷”,如何把握“希言”的度?

其实,想理解“希言自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单来说,就是“适度”说话做事。但这样说简单是简单,可这个世界上,唯独“度”的把握,难度比较大,因为这个“度”并非僵化的,它有灵活性和原则性,就像老子的“道”一样,亦是灵活的,但亦能寻到一些规律。

理解“希言自然”,我们最好结合第五章“多言数请穷,不如守中”来理解。

这里的“希言自然”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不说话是合乎自然的(状态)”。但老子的“不说话”,可不是要我们“闭上嘴”那么简单,他是要我们关闭“私心的嘴”。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道家之“自然”,并未否定人的所有欲望,因为人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万物都有本能,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天性。适度维护自己,并非老子所批判的。也就是说,我们理解道家思想,绝对不能将其理解为一门要我们“禁欲”的学问,这就肤浅了。

过度“禁欲”形同枯槁,道家之怡然自得的自然之态怎会是那枯槁之态呢?当是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心境祥和的和谐姿态。要达到这种理想的自然之态,不能禁欲,更不能纵欲。所以,“度”的把握尤其重要。

而这里的“希言自然”,也就是符合“自然”的“不说话”状态,属于让“利己排他”之过度欲望“不说话”的自然状态。

什么时候人便是把握了“希言”的度呢?“守中”的时候。这里的“守中,即为第五章中的“多言数请穷,不如守中”,“守中”讲求“中虚”,“中虚”所清空的,是多余的“欲”,不是极端的纵欲,亦不是极端的禁欲,而是以知足之态,保持内在“中空”的态势,以此解开名利对心里的枷锁,获得清明内心。同时,因为“中虚”态势,做事才不会一味趋利而为,这个时候便寓有“灵活性”了。当欲望装满内在的时候,人其实没有多大的选择空间,其中意味,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小总结

最后帮大家理一理思路,“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内在涵义,更多是烘托“希言自然”。而“希言自然”,就老子那个时代,将“言”理解为“政令”,就有告诫君主切勿发布“过多包含私欲的政令”这一含义,不然便会如“飘风暴雨”一般,君权难以持久。

而从现代的一个处世智慧角度来理解“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所烘托的“希言自然”,这里的“言”为人言,则更多是在说,想要长远发展,就要注意在说话做事上,避免功利太盛,要顺势而为,不说“利己排他”的话,往往能得长远发展。其中道理很简单,功利过剩、肆意伤害他人填满自己无底洞般欲望的人,被“坑”过的人自然会“背对”他,当一个人因为利益惹得世人皆“背对”他的时候,这样的人可能一时春风得意,但长远来说,日子过得不会太顺。

同时,对于“希言自然”的内在含义,结合《老子》一书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来理解,会更透彻。“希言”要注意“度”的把握,但不是叫人“不说话”,也不是叫人“乱说话”,而是叫人以知足的态势“守中”,“合理说话”。而保持利己排他之欲的“中虚”,即是“希言”的度。

所谓“希言”之度的“中虚”,一方面是告诉我们,以知足之心解开名利对自己的枷锁,于说话做事上,更顺应“自然”,营造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势(理想状态之下);另一方面呢,“中虚”之下,属非欲望过剩的情况,利己之欲并不占主导地位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更灵活,选择更多,被欲望充斥的人,往往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所以,将“言”理解为“人言”,从处世智慧上说,“希言自然”以“守中”为“度”,即一方面说话做事避免利己排他,另一反面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情况,不受利己排他之利牵制,找到合适的点,做合适的事,不偏不倚,稳中求进。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其实更多是道家老子的一个“比喻”,通过这个比喻,老子告诉我们,不合乎“道”的行为,就如“狂风”和“暴雨”一样,难以持久,而这里的“飘风”和“暴雨”,实则烘托的是这一句话前面的四个字,即“希言自然”。

所谓的“希言自然”,其实与道家《老子》(又叫《道德经》)一书第五章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相对应,以“言”来暗指“指导言行之念头里的私”,这里的“中”是“中虚”。“中虚”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保持一种不盈满的状态,什么不盈满?当然是“人为而伪”的“私欲”不盈满。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在告诉我们,要懂得“希言自然”,即为人处世要懂得“循道而为”,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强作妄为,保持内在欲望的“中虚”,避免“欲望过剩”,做出利己排他之事,继而引发争端。 另外,多说一句,以上的总结更多是基于老子思想于现世的一个启发来进行议论,取的“希言自然”中“言”两种含义的一种,即“语言”,还有另一种含义,表示“政令”,这一点,下面进行议论。

1、“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是为了烘托希言自然 颜小二还是那句话,大家要理解道家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可能无法一下子读完整本书,但是要理解其中单一的句子,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关于“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为了更具体些,我们来看看上下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为避免长篇大论,中间略去,有兴趣大家可以找来原文深入探究。

老子这一章,“言”有两种含义,当言为“人言”时,既表达,一个人在说话做事上,私欲过剩,不合乎“道”将无法将长久发展;当“言”为政令时,则是说君王在发布政令上不合乎“道”,其统治亦无法持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严刑峻法的“秦始皇”,再比如商王朝的商纣王等等。

为什么?老子来了个生动的比方。 飘风和暴雨,是“天”的行为,“飘风”和“暴雨”有啥特点?对万物有“伤害性”。而飘风暴雨是不会持续太久的。所以,老子由此反证,对万物有“伤害性”的狂风暴雨即便是“天”的行为,也无法持续太久,更何况是人呢? 于此,“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的内在含义便呼之欲出,是在烘托“希言自然”。也就是说,对于君主来说,如果发布的政令不符合“道”,这便是“多言”,带有“私欲”的“言”,这里的“言”指的是“政令”。带有“私欲”的政令往往更多满足的是君主的一己之私,会给老百姓带来伤害,久而久之就失去老百姓的信任。

百姓在不合时宜的政令下过不下去,又不信任君主,那么君主的江山就不稳固了。所以“希言自然”,对于君主而言,才是长盛久安之道。 同时,如果要说“希言自然”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发的话,那么就可以从古代的“为君”,下落到现在的“为人”,这里的“言”便可理解为“人言”。为人处世其实也是一样,我们想要自己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就不宜太自私自利,太强作妄为,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度,少说“利己排他”的“话”,合理地“说”,合理地“做”,以避免“利己排他”为“度”去自然而为。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道家之“自然”,并未否定人的所有欲望,因为人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万物都有本能,都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天性。适度维护自己,并非老子所批判的。也就是说,我们理解道家思想,绝对不能将其理解为一门要我们“禁欲”的学问,这就肤浅了。

其他网友回答: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

宇宙能量的声音是听不到的,等你听到的时候已经是自然了。风不可能刮一整天,暴雨也不可能一直地下。能够刮风下雨的是谁呢?当然是天地,天地是规律规则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没有任何规律规则可依的人呢?

因此,自然的规律是一种能量相对应一条规则,相同属性的能量可以彼此融合,相反属性的能量互相排斥,同类型的合并,不同类型的相争,万物各从其类,各就各位,各显其能,各成其美,这就是自然的生态环境。真理是天地信的根基,而人类连规律规则都没有,拿什么来建立信任呢?

老子以自然规律中风雨不能连续的属性,来比喻规律的相对性,而人类在变化之中,连规律规则都没有就更加不能信任了,所以,天地中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绝对的真理。

其他网友回答:

本章老子主要是反对人为的暴政的。即老子以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都难以持久,来比喻人为的暴政就更难持久了(即“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人乎?”)。

因此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只要“唯道是从”地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观有为的瞎掰乱折腾(其中就包括人为的暴政),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了。

如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无德司彻(即人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等哲理就是证明。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孰为此人者,天地。刮风下雨的是谁在做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做到长久,何况是我们人呢?所以说,我们要将一些比如挫折之类事情看成是常事,平常心去对待。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长跑,长跑其实也印证这句话的涵义,长跑最重要的是节奏和呼吸,把握好的节奏的时候,就会感到舒服。如何把握好节奏则需要有一个时间和距离的限定,控制好速度,顺其规律才是最好的,如果像短跑一样的一直冲刺,这是违背规律的,是玩不动的。还有一个就是喜欢看书的人,经常看到这个速成,那个精编板的各种书籍,都希望于寄托一两本书的内容可以快速去获得成效,知识体系的获得绝对不是一两本书就可以达到的,是长时间积累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做所有的事情是需要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

这句话还给我们另一个角度的启示:就是人生中,当遇到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打击的时候,或者突然如其来的光环和赞赏的时候。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高潮、挫折、低估终将过去,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到自然的规律中来。

相关内容

学会适应环境的作文素材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
05-30
《道德经》存在厚古薄今的倒...
《道德经》存在厚古薄今的倒退思想吗?:什么叫厚古薄今?道德经只不过...
11-23
老子对孔子说:其人与骨皆已...
老子对孔子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那道德经过时了吗?:道...
11-23
为什么在老子之后,再也没有...
为什么在老子之后,再也没有中国人能写出超越道德经的著作?:佛教在传...
11-23
如果读书,你会选择《道德经...
如果读书,你会选择《道德经》吗?:会选择读《道德经》。的我已经买来...
11-23
《道德经》为什么是多人合作...
《道德经》为什么是多人合作的书?:多位无名圣人行迹,老子汇编成经。...
11-23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 如果要去香港之后准备去香港签证在哪里办理?准备港澳通行证去香港签证多少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