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未知生,焉知死?"这恰恰表明了孔子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人生观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懂不要装懂。要认认真真做学问,要老老实实办事情。在生的时侯还有不知道的事,怎么会知道死后会发生的事情呢?他不像有些人,故意装神弄鬼,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让人去捉模,更让人去猜测。更让一些人拉大旗当作虎皮,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曲解,去误读误判。
孔子这种严谨的治学思想,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说明了孔老夫子的現实观念,任何事只有在現实基础上多加努力,认真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做事才能达到想达到的目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故言“是知之",大智者愚,底调恳干恳学谓之明智,只有不断上进,才具有作为。
其他网友回答:这两句话,都出自于《论语》,这部书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言行的书。
【0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大致意思就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其实孔子这句话已经表明孔子的观点,就是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02】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出自《论语 先进篇》第11则,这一则里,季路先问鬼神的事情,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然后又问死,孔子又曰:“未知生,焉知死?”大致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表明孔子对待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其他网友回答:严格说,这两句话都不能算是孔子的人生观。而是方法论,是孔子教导弟子达到儒家倡导的“仁”道的方法。“仁”,才能说是孔子创立的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进而,儒家给出了通往最高目标的途径,就是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怎么能够真正学会,学懂的方法。
而“不知生焉知死”更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立场,提倡学生们去钻研自己能够获得的知识,对于那些达不到,无法获得的知识,孔子给出了很明确的知道,即“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个极好的问题,提问者似乎已经洞穿了孔子儒家学说的天机!
孔子,一个脚踏实地的实用理性主义者!
我们常说儒家是入世的,而佛家与道家哲学是出世的,中国人就是经常游走于出世和入世之间。
儒家学说是扎根于现实的,它的立足点、着眼点和最终的价值追求,都在这块现实的大地上。儒家始终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现实的人生上面,也就是说,人生的最高幸福和最高境界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理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在这个中庸之道中,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注重现实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精神。
儒家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所以,中国人总是在最平凡中的生活中体验道德生活,体验大道。这一点禅宗的“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中国儒学的核心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实用理性主义精神,那么它追求的是现实的、有用的有价值的生活,追求的是不偏不倚的“过犹不及”的中庸生活。就拿学习来说,一般人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我不懂装懂,似乎自己什么都知道,第二种是干脆什么也不想懂,糊弄过去算了
。这两种倾向都违反了儒家的实事求是过犹不及的思想。所以孔子批评自己的性格急躁的弟子子路,并告诉他,真正的生活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要是知道了就说知道了,要是不知道,就不知道。你自己要反思自省。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这一点,道家的老子也一直强调,人要体会大道自然,一定要认识自己,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孔子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圣经中也有类似一句话,耶稣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否则你将会被审判”。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就体现了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的区别。儒家不是宗教,他没有神的崇拜,他们崇拜的是立于大地的人,所以知道不知道,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反思。而基督教则说,你要是不实事求是,就会受到上帝的审判。一个是以现实为中心,一个是以神权为中心,中间的差异一目了然。
其实,这也说明了儒家特别是孔子的鬼神观。孔子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实用理性主义者,他对于搞不清楚的事情,从来不妄下结论。
比如他对人性的善恶,没有下结论;对有没有鬼魂,也不擅自下结论,他采取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也许鬼神是存在的,也许鬼神是不存在的,这都不要紧,我们在祭祀的时候,就当他们存在一样就好了。
这种做法就叫“祭神,如神在”。这是一种极为理性的现实主义的态度,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鬼神要是不在,那也就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鬼神要是在,反正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祭祀他们了,也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
生而为人,我们要把所有的奋斗所以的努力,都放在现实的大地上,至于那些搞不懂的彼岸的事情,干脆不理就是了。这种思想叫做“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所以,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生死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死亡是一件我们谁也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死亡之后,是否还有灵魂,是否还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既然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都是未知,那么把人的精力放在未知的东西上面,那就是浪费时间。
而生的意义生的价值,我们如何过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则是非常明确的。人生的最终意义是成为圣人,做不到的话那就做个君子;人生就是要努力,要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奋斗。所以说,活着的意义是好好地活着,至于死是什么样子,你根本不需要着急,等你死了以后,就知道了。
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实用理性,他的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行事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这两句话都是孔子对子路说的,但不是同一个时间和地点。第一句见于【为政篇】,第二句见于【先进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主动告诫子路的话,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做人做事做学问,要坚持忠诚老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不要装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作知道;理解就是理解,不理解不要装作理解。能够始终坚守这种原则是有智慧的表现,因为这种坚守看起来简单,真正能够一以贯之的坚持到底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有完全彻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与实事求是相反的就是“强不知以为知”的弄虚作假,细心观察,这类现象很常见:为了自我表现而不懂装懂,是虚荣;认知错误偏偏以非为是、以错为对,是固执;为私利歪曲事实掩盖真相,是欺心;不辨是非、不明所以而人云亦云,是愚蠢。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活得正直,假如某个人热衷于邪门歪道而没有遭受灾难,只不过是由于幸运而已。所以,一个人要是能克服了虚荣、固执、欺心、愚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可以算得上有智慧了。
“未知生,焉知死。”是子路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孔子回答他的话,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告诉子路要活在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人活在世上,身边的事有许许多多还弄不明白,何必费神去想死后的事呢?
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得道的老和尚,有人问他,你得道之前干什么?和尚回答:砍柴、担水、做饭。那人又问,得道之后呢?和尚回答:砍柴、担水、做饭。那人笑了说,那你得道不得道不是一样吗?和尚回答:得道之前,砍柴想着担水,担水想着做饭;得道之后,砍柴就是砍柴,担水就是担水,做饭就是做饭。
可见,古往今来,简单的道理,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悟得深、悟得透。
其他网友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在教育子路。
不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搞不明白,就要去搞清楚死的问题,这属于本末倒置。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做为一个教育家,回答学生的提问,具有启发性,这才是夲题的核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焉”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你要知道,就要学习,这才是你要努力的!
总括一句话:老老实实做学问,不要弄虚假!
“不知生,焉知死?”
连人的生命从那里来的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死后的事情?
这是一个逻辑思维的导图。
由以上得知,孔子的思想是人夲思想,
以人为本,推断事理。
古往今来,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
辨明复杂的事物,悟出简单的道理,历来是做学问的大课题。
因此学习就是悟理!
上一篇: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需要解释吗?
下一篇:如何平衡生存与金钱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