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这两个概念才行。文化是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较深的修养和修为。知识所有领域需要人去学习的内容。一个是修养修为,一个是内容,不用再说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文化主要指人们获得的精神财富,运用语言文字和艺术手段来表现。而知识只是认识和经验 并不一定用语言文字和艺术手段来表现,例如不识字的人他在实践中得到了某种经验获得了某种认识,但并不需要用文字或艺术来表现,他自己知道就行,过也是知识。
由此看来,文化是知识的语言文字及艺术表现,高于知识,包含有知识,但文化不等于就是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试答一下 (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于知识呢?)。 我认为:文化与知识;知识与文化有时候是分不开的!因为文化是知识的升华;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很多人把文化与知识或把知识与文化等同看待是不正确!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推动着历史社会向前发展,它是由知识到文化升华的文化知识。因为它就象高山大海一样存在着!我们今天看到古人的文化知识,学起来仍感津津有味,是因为它的知识文化与文化知识太渊博了!
如果要把文化与知识分的更清楚一点的去说,我始终强调了`文化是知识的升华;知识是文化的载体' 两句话究竟是什么呢?本人观点是:学习别人的文化就成了自己的知识,自己把所学知识能够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文化。別人学你的文化就是知识,能够使用便就是成了文化。
结论:学知识是学别人的文化;学了不会用叫知识;学而能用之叫文化知识。文化传承叫知识;知识升华叫文化。知识是水,文化是鱼。
谢大家釜正!
文化是涵养,是行为处事的方式方法。知识是饭,转化成文化,必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当然,"饭"吃的越多,促成文化的积累越厚。但奇怪的是,个别有知识,甚至个别高知,行为作事,却逾距失礼甚至于触法犯罪。如此,叫他缺或没文化,不冤吧?
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谈文化,似乎有此奢侈。但他们的家教,言谈,社会交往中所体现出来的礼让,同情,爱憎,尊孝,以及敬业诸类,以知识论似乎不大合适。褒义曰:有涵养。贬义叫:沒文化!
这是我对知识,文化,理解的差异。您同意吗?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于知识呢?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但是又不是对应这些事物的实体,而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又可以称这种概念下的实物为这种概念的文化。
很玄乎吧?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以及衍生出来的实物。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从字面上来看,所谓“知识”,就是“知道”了“见识”。这是人类通过自身探索发现了客观存在的见识学问。这些见识是一个一个发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相对于“文化”,更多的是包括了物质世界的现象、规律,当然,也包括了精神世界已知的各种法则。
那么,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界的知识大于文化,还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以及衍生物(文化)大于知识呢?
知识属于文化我们对知识的判定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这个东西是否有用,属于务实范畴。这也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称文化范畴的学问为“无用之学”的缘故。来自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要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文化则不一样,有科学文化,同样多的是不科学的文化。很明显,文化的范畴覆盖了知识。
文化包含了务实的知识和务虚的感性内容。个人文章以诗词知识和赏析为主,就用诗词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称诗词格律标准为知识,虽然被很多当代诗人认为是“无用之学”,但如何学习平仄格律就是知识点,大家可以去学习,也有很多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来学习这个知识点。格律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这就是知识。
但是诗词的意境呢?如果我们只是学会了格律知识,写不出带灵感的好诗,很显然,咱们还是没有真正进入诗词文化的殿堂。而意境这个东西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典型的务虚。虽然从读者的角度可以进行赏析,但是这种赏析说穿了也是凭借个人经验、阅历、情感的积累,才有可能比较接近地解读诗人的内心。可还是经常理解错了。
这种意境就是诗词文化,包含并对应诗词的格律知识。
这只是举个例子,实际上知识和文化就是虚实之间的关系。知识属于文化,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
知识衡量文化我们形容一个人文化高低的时候,是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呢?
因为物质文化是共同创作的,只有所有者不同,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自然就不计算物质文化,而只看这个人的精神层面到达了什么境界。而这个境界无法与现实对应量化,最终相对最客观、最容易得到大部分承认的就是这个人知识量如何。
我们又只能把对文化的评判从虚无落到现实中来。
书读得多知识就丰富,就是有文化,文化高。没读多少书,知识面狭窄,就是文化低。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又可以片面地说文化等于知识。
这就是世俗的“以学历论高低”,但是我们通过前面一大段分析,再来看被我们平时批判得很多的这句话,会发现不无道理。
类似的还有“门当户对”之类俗语,即使只是最朴素的知识,也是浸润在大的文化氛围之下的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有用的知识。
总之,文化务虚,知识务实。知识理性,文化感性。文化包含知识,却无法量化,只有依靠知识来给文化以标准。
知识丰薄和文化高低必然是正比关系,只是这其中的比例系数是个玄学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于知识?我认为文化与知识是相依相連的,因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含接的,如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地理知识,人文知识,饮食知识,诗歌知识,书法知识等等…。个人见解。
其他网友回答:谈文化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中国的文化大体三个阶段:一,历史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化三大基石: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二,革命传统文化。三,现代先进科学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本身就是包罗万千的知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于世,其根本原因就是使这些“知识”源远流长,从未间断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知识也随之更新和发展,于是文化又带来了新的革命。
在21世纪,中国文化已进入现代先进科学文化新阶段,中国人不仅要学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知识,最终实现强国梦!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不等于知识,但是它们间有内在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文化首先是人化,其次是化人,是人类社会文治与教化的综合体现。人类学家兰德曼有句名言:“人是文化的生物。没有与人无关的文化,也没有与文化无关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也就不会有文化。文为天文,化则融合。“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文史、文饰,也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经史道德等,“化”是教化、风化、教育、感化的意思。文以载道,化之万物。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就是指用礼乐制度倡导正气、教化百姓,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生生不息、持续强大的基因,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能和价值。
文化不等于知识,更不是学历文凭的代名词。文化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所形成的结果,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自然、经济、政治条件中,文明融化进血脉、深入到灵魂的东西,是人类生存、演变和发展的精神背景以及文明化合的结晶,是深入人骨髓的学识涵养和体现人生价值层次上的行为准则,以及人类世代相传的思维习惯与生活行为方式以及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共有的价值观与处事态度,是人类社会一切文而化之的东西。
文化包罗万象,涵盖万物,是人类精神、道德、思维、艺术、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可以从人们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是作家梁晓声所说的“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从人文的角度解析,文化是人类道德的外延和生命的承载,是现实生活中习以成性的善、自然而然的美、出言不恶的雅、正大光明的理、真心实意的情、不折不扣的义、一如既往的诚、无约而束的信、众生平等的爱,是人类社会爱恨情仇的总根源和决定一切的内驱力。很多时候,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会让人的思想更丰富、内涵更充实、选择更高级、做事更自主、力量更强大,让人变得生活更有趣味,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文化:人类长期发展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
知识: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关系、规律形成的认知和理论。
通过对上述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我们基本可以清楚文化和知识的关系和区别了。
1、文化相比于知识,其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它不但包括精神文明,而且包含物质文明。由此派生出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制度文化、道德规范……,再往细分,还有茶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之类,难以尽述。
2、知识的外延小于文化,知识包含于文化当中,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说建筑文化,不但包括建筑知识,而且包含建筑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比如戏曲文化,不但包括戏曲内容和知识,而且包括舞台、演员、灯光、背景等。
3、知识需要客观性,文化可以允许主观性。比如说地球,它本来是圆的,你不能说它是方的,这是知识。但是文化可以发挥主观想象,比如说宗教文化,估计没人见过耶稣,但是信仰者相信。再比如一幅画,绘画技巧属于知识,但是画什么那是画家的事,综合起来就成了绘画艺术。
4、文化和知识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知识,比如说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知道了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这就形成了知识。道人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这也形成了知识。反过来,知识可以指导文化发展,并且形成理论,不断传承和更新。
5、再说几句题外话: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可能学到了很多书本知识,但是综合素质不高,很难算作一个文化人。比如我认识一个生物老师,语言粗俗,行为粗鲁,待人接物缺乏礼貌,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再比如我认识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不但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而且懂得为人处事的很多大道理,给人感觉他反倒是个文化人。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综合修养,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时代新人。
我们先看几个日常用的成语,文以载道,文过饰非,文从字顺,化茧成蝶,化为乌有,化腐为奇,从这几个成语来看,文就是文献,文字,修改,文章的意思,化就是变化。百度百科给文的定义为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故文即为符。给化给出来的定义为化,是汉语词汇,读音为huà和huā,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变革,革命。如:《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
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范围包罗万象,所以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或者定义,就如同哲学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也很难有统一一致的定义。
余秋雨先生在查阅了两百多个定义之后,概括为“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对于这个定义我比较认同,因为我对文化的定义也大致如此。
以前研究企业文化,探索了一下文化的定义,研究的时候从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认识这种历史上先民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从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认识人们的饮食习惯,从三湘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百越文化来了解不同地域的风情,通过这些用文化冠名的事物定义文化为被大众认同的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规范。所以文化就是思想,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就是行为习惯,文化就是大众的价值观,世界观,于是和余秋雨先生说的集体价值观大体相同。只要有人类活动,就会有文化,所以要把文化包起来,那就这样定义文化,文化就是人类一切被大众认同的精神思想的总和。
先秦文化就是流传下来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湖湘文化就是湖南地域人民共同认可的思想上的规范和意识形态,饮食文化就是大家在吃饭上共同的意识形态。所以文化就是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被大众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许你说行为习惯也是文化,但是意识形态指导着行为。所以文化就这样被定义了。
知识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因为知识是被大家传诵或者明文记录的精神或者意识形态,所以有知识就是有文化,平常我们说一位高学历的人就说他有文化,也就是说他知识渊博。但文化不等于知识,这就如同猪肉是食物,但食物不等于猪肉,不知大家怎么认可。
回过头来从字面意思理解文化就是固定形态的思想意识!
当你说一个人是不是文化人的时候,就只需要看他改变了什么和如何改变的。社会上流行说某人“有知识,没文化”, 其真实含义是某人没有把自身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改变客体的力量,或者说是他没有能力行使文化的作用。这就是针对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文凭,但在实践中无法体现他所本应具备的教养、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人而言的。文化一定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化。 文化根源于人类的创造能力,文化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让自己如鱼得水一样地生活其中。人类的活动与创造不外乎两类:生产与生殖。目标也只有两个:生存与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还包括了知识、智慧、情感与信仰的传承、交流,即文化的延续。其实,每一个生长在人群中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通过自己掌握的文化与自然进行交换,利用自然、改变自然。也就是说,咱们中国人都是有文化的,再也不是饱读诗书博取功名的人才叫有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文”与“化”放在一起使用的文献,是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指武》中的这样一句话:“凡武之兴,不能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对某个客体采用文的方式进行的改变,是相对武力转化而言的。相传周朝《书·禹贡》有曰“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故有“揆文奋武”之说,亦即“揆文教,奋武卫”。可以说,无论是武化还是文化,其目的都是对客体进行改变。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是把“文化”与“武化”相对应起来使用的,武化是用武力的方式进行改变,文化是用非武力的方式进行改变。
从古到今,中国文化不断地与其他文化邂逅、对话、冲突、融合,我们生活其中的中国文化不仅不再是古代的文化,而且在不停变革着,文化意识在不断加强。目前,中国的百姓不缺文化。城市居民开始关注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养生文化,说明我们在找寻平凡的日常的生活中的一些价值与意义。在农村,既便小学毕业,随着外出务工的脚步和迁徙地的变化,耳濡目染也接纳、吸收了不少城市文化,继而开始文化意识的更新和认同,从重视文化学习到技能更新。国家也开始注重政治文化、道德文化、风俗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倡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高层也在为国家和民族寻求精神力量与发展方向,旨在引导人们从文化意识到文化认同,最后转向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人写书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想,甚至将书中内容按照宇宙秩序罗列。学术界或学者们将其表述为文化观,也就是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与态度。
曾经有一位智者,他教导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制品,要把碎片装入垃圾袋,并用笔在上面写道:「里面是玻璃碎片,危险!」这样,捡垃圾的人就不会划伤手指。
喝饮料之后的矿泉水瓶子,也倒空拧紧,这样方便废品回收者的收集。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上厕所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
扔垃圾的时候,要想到下一个收垃圾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