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能。
道德经通篇都是废话,你读上一万遍,写上十万遍,你能懂的只是文字的意思,也就是废话的意思,其精妙之处是无法表达的。
文字是什么?
庄子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做车轮子的老木匠看到桓公在看书,然后问他,你在看什么书。
桓公说我在看圣人的书。老木匠问他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圣人已经不在了。老木匠马上就对桓公说你看的肯定是糟粕。
桓公大怒,因为哪有人如此捣毁圣人的,所以对老木匠说你要不说出一个道道来,我就杀了你。
于是老木匠就说了下面这段话: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我坐车轮子的技术已经很高了,尺度把握得十分好,我想将这个传给我的儿子,发现其精妙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我知道你读的肯定是古人的糟粕。
《卖油翁》相信所有人都读过,欧阳修写这一篇文章也是想表达知识就是糟粕这个观点,不过入选课文时,编者将最关键的一句话删除了。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你刚看到标题或许你会愤怒,相信看到这里,你的怒气会消了一大半。你看看我的名字叫什么?
知常容。
你读过《道德经》肯定知道我这三个字就是来自《道德经》。我怎么会诋毁《道德经》呢。
我曾经写过一专栏《道德经不是读的而是实践的》,这就是正确打开《道德经》的方式。当然关于《道德经》的专栏不止这些。
不过很可惜,现代人大多将其当作古诗词一般诵读。
这样只会将《道德经》知识化,知识化的《道德经》就只是废话和糟粕。读一万遍,无非是理解《道德经》中的字面意思,真的理解了吗?
肯定没有的。
王阳明说何谓知?知即行,行即知,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为不知也。
读一万遍只是知,这个知是知识得知,而不是知行得知。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句话我相信你能读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能读懂,但你翻开历史,那些能青史留名的厉害人物,有几个真正读懂了呢?
比如韩信被刘邦用计从楚王位置上抓下来才明白“功遂身退,天之道。”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比如霍光权倾天下,可以将刘贺扶上皇位也可以将他拉下来。最后呢?
他死之后,霍家被夷三族。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权倾天下,死后尸骨未寒就被清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说“兵仙”韩信、霍光、张居正他们不懂这句“功遂身退,天之道”吗?他们肯定十分清楚,只是在权力和富贵等干扰之下,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或者已经忘记这句话。
你读《道德经》肯定不是为了记住或者背诵,肯定希望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为顺利。
纯粹的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是要进行考试。
道理讲清楚了,再强调一次,读一万遍能懂的只是字面的意义,但字面的意思终究只是字面的不是你自己的,至于通晓其中的含义,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技术与道之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机械重复当然不能通晓其义。
道德经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表明老子要说的道,用文字表述不了其完整意义,只是借用道这个字来代表他要阐释的对象。
打个比方,一个苹果摆在你面前,你用文字描述这个苹果。别人看了你的描述,会跟你看到的苹果一样吗?即使颜色,你描述为浅红,对于浅红各人就理解不一样。即使你拍张这个苹果的照片,也跟真实的苹果有差别。这就是说老子的想法与表述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提供一部道德经,只是作为入门的参考,要通晓其含义,是要不断向心求证,向自然求证,才能悟道。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通俗讲,是修道育德经。
孔子也修道人,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但孔子自叹弗如老子的高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记载。
故而,读《道德经》可增智开窍,容不得投机取巧,悟性更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只读原文,莫读解释;
二、读中国古文,要避免理科思维;
三、读中国经典,须多亲近自然。
纯属个人浅见,望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越读的遍多,越说明愚顿,读进棺材不清醒,没有慧根读无用。五千言不是道德经,老子用五千言解读道德经三个字意。以俗点化道有大慧根之士。大忍之士。争名夺利之徒只落个俗道不分的大师而告终,名利双收称圣人。
抓不住纲领,只读目,目中有啥'是啥,读五千言俗道不分,理解啥有啥,是啥,啥也不是才是大道。
大道无名,大象无形。小道千千万万,可名可形它的规律。
人为之道,专业人士可名可道。
查老子,尹喜的所为去向可悟道一些道德经的脈络。也就是老子尹喜的意,就是道德经所指之意。
道德经不再读遍数多少,而在行社会道德之事!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正确对待。有的人只需要很少时间领悟其中道理,而有的人会背不一定会做题,经世致用最为关键,而不是机械学习没有消化,只是会背书而已。
二是社会角度。从社会角度解读经书,古为今用,无论是书中为人处事,还是道理都要结合当今发展趋势,融入新的内容,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书中含义应用到社会发展难点,解决问题。
三是科学发展。学会解读道德经,传承道德事,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发展国家个人层面学习,解读而不是背诵。
通晓含义,就是融入生活,不需要一万遍,但需要经常悟,这就达到真正效果。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中国式哲学经典著作,先秦时期,即文化轴心时代,大约公元五世界,由老子所著。
经书,包涵老子哲学(道论)思想智慧,其追问之深邃,思境之高超,非常人所能及。为此,读道德经?是以自己的思想参悟老子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了解思想。
老子思想!具有鲜明睿智的哲思特点,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对于读道德经的人来说,就无声地提出了要求,就是读者必须具有哲思头脑;才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与老子的思想沟通,才会达到读而有得。由此可知!想读通透道德经?具备哲理思维,是必备条件;否则!不能把道德经读通透。
结合问题谈!读道德经,如果不具备哲理思维,纵然读一万遍,只是得到道德经“语句”的通顺,最终不能把道德经的“意味”读通透。反过来说!具备哲理思维的读者,每读每得,反复阅读可以渐进不断地基本领悟“经”的涵义;但很难得到通透,除非有超出或等于老子智慧的人,不过事实上没有。
故此!道德经总是读、总是有符合解决时代问题的新意义,永远向人类奉献思想。至于读多少遍道德经,能够通透意义,读的遍数量,不是读通关键,具哲思头脑,才是条件,只有因人而异,自行斟酌去读道德经,比较适当。
法家是权谋家的学术称呼,而法家的思想来源就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的理论,韩非子在自己的书中,写了解老喻老的篇章,史记也是把法家和道家列到一起,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到了《道德经》对权谋的整体意义。真本书不厚,但是权术思想却很深刻,但是深入研究后,道德经的权谋思想主要集中在三点:
1、和光同尘
中国的类似的老话很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鹤立鸡群等,一个人把自己表现的和别人不一样,就会被人排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身边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你要适应普通人的,熟悉普通人,和普通人打成一片,才能驾驭普通人,才能领导普通人,如果自己表现的不是和光同尘,就不会被普通人认可,自己提前就会被大多数人所排斥。被众多人排斥,也就谈不上有成就,社会上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对普通人了解深刻的人,伟人说过的群众路线就是对和光同尘的深刻理解。
2、物极必反
反者道之动,事物的本质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未雨绸缪,要消灭潜在的政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说不出这句话的,作为权谋家,要明白,你阴的狠了,别人要反对你,你阳的很了,别人要欺负你。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两段之说,这样才能刚好地控制规律而不是被规律控制,所以中庸就是对物极必反的深刻回应。
3、大智若愚
人都不喜欢和聪明人交往,源自内心深深的不安全感,因为聪明人带给普通人的压力很大,光怕别人坑自己,而不知道,所以很多人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心里踏实。处处表现自己的聪明,只会被人当成贼防着,被人防着的话,就很难有所作为,所以大奸若忠,大智若愚,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没有威胁性了,大家才会接纳你,你才能有所作为。
道德经之所以称为经典,也是因为把自己伪装成比普通人笨点,然后深刻的和理解和使用普通人,这样的人在再掌握事情的发展规律,这样的人会不成功?因此,权谋网认为:伪装自己,理解别人,知道规律,这就是道德经的权谋内涵。(此信息来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下一篇:最近贾平凹是不是得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