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文化了解诸子系统一家。
老子,天子,君子,
孔子,臣子。子民,
学子,儿子,子孙。
见道归圣,圣人传道,悟道敬圣。
君子,得国家所用之人,维护国家人民根本出发。
圣人,不能令学道,悟道,皆凡夫,
谈经说教皆归自欺,欺凡圣。
君子,空谈学问,不作为,等同小人,无志。
人不求真,悟实,皆妄语。
凡夫三天不得食,方知可怜。无妄语。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圣人,在于学识广博,情操高尚。《道德经》圣人在于明道,在于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聖”(圣)和“君”这两个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汉字字义不同。
相同点:这两个字都有一个“口”字,代表动嘴说话。“聖”既有口,但主要是耳朵,且能力超凡者("壬")。这就意味着圣人既听且说更超凡。另一个“圣”是“聖”的异体字,表示对土地神的敬奉。因为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天固然重要,但是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更接近、更直观,因为古人认为,是土地涵养万物,给人以生命。
老子思想中的“圣人”,没有后人附加的“美德”概念,远古时期的圣人,可用部落联盟的酋长作比喻,那时候的酋长在管理部落时,会召集各部落族长一起听取看法,拿出协调意见,然后分头实施。作为酋长,他并没有制定确切的行为规范和“公民守则”之类的行动指南,他只看结果,所以他注重采集各方面意见,这也是古人赋予“圣”字的最初意义。
而“君”的构字形态是一个“尹”加个“口”。原始的“尹”有“矫正”的意思,这个字就意味着,有选择地表态和抉择。古代一国之主,称为“君主”,因为他是发布命令,规范行为,指挥行动,裁定是非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其实就是对“君”这个字的通俗理解。“君”的对应字是“臣”即臣属和服从之意。可见“君”有地位高、具有指挥权的含义。
不同点:圣的主要功能是听;君是表态和指挥;圣显得更亲切随和,似乎没有主观意愿,它的造字形态和意蕴,更像一个温厚而慈祥的睿智长者。
君是动嘴的,且有主观意愿,这个主观意愿表现在表态后的行为实施上,即发布命令,规范行为,指挥行动,裁判是非,更像一个亲力亲为的军事指挥官。
二是道儒两家理念不同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下边分开说。
道家的“圣人”。老子的“道论”体系是“德论”的基础和前提,道尚自然,道本清静,道性无为,自然、清静、无为,是道的基本含义。因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来源于道,以道为自己最高信仰和生命遵循,因此尊道而贵德,法无为,尚自然,守清静。
因为道是清净的,所以是善听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为道是自然无为的,所以去人为,尚自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由此可见,道家的“圣人”指的是体道之人,“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圣人是按照“法自然”不“人为”的自然法则处事做人的,圣人内心宁静,不是为而不能,而是能而不为,具有超凡能力,是能辨音识相者,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洞察并能预见真相的智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
儒家的“君子”
儒家的“君子”观侧重人的德性,“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在《论语》中,君子主要是就“有德”而言的。需要明白的是,孔子所说的“德”是指人伦道德之“德”,与老子所言“顺道而行”之“德”不同,孔子的“德”是人们制定的规范,老子的“德”是“道”在人类社会和人身上的反映,比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君子怀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等,都是人伦之“德”。
当然,儒家之“君子”也要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在孔子看来,即便是一个德性极高的人,如果他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也难以称为君子。孔子云“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小结
总之,不管是道家的圣人,还是儒家的君子,都不是说的“普通人”,都需要修炼才能悟道、成仁。但是圣人赋予了道家“道”的自然无为属性,而“君子”则强调在上下尊卑秩序下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道家的圣人法自然、尚无为、守静笃,儒家的君子则是对其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圣人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偏于先天之性的觉悟;君之是儒家的至高追求,偏于后天伦理的修行。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中的圣人是出世的,《论语》中的君子是入世的。虽然都是都是顶尖级高手,但分属不同门派。假如要他们来个“华山论剑”,估计打个七天七夜也分不出胜负。
其他网友回答:就是一个仁义之别,
老子以得天道者为圣人,
孔子以尽人道者为圣人,
故而一者无为一者有为,
实则皆法天而已,
中国向来主张天人合一,
就是这个道理。
要细论之,
同处大同世界衰微之际,
都想重回旧的世界,
道家求不变乃至其道,
儒家求应变以尽其德,
视域不同而已!
孔子说,不见圣人,见君子可也。
其他网友回答:君子是立德之起点,圣人是功德无量之终点。
其他网友回答:等级不同,对道的理解程度不同。给你一个级别参考。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君子>庶人
其他网友回答:二者参考对象不一样,《道德经》中的“圣人”,相对者是“常人”;《论语》中的“君子”,相对者是“小人”。“常人”和“小人”的区别不言而喻,清楚了“常人”、“小人”的区别,也就清楚了“圣人”和“君子”的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读了吕洞宾的一首诗,人生豁然开朗
仙人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姓吕名岩,出生于唐代,传说他四十六岁时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了仙人钟离权。经过了南柯一梦,吕岩看破了人生,后随钟离权去终南山学道,终于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传说吕洞宾为人潇洒飘逸,写出来的诗也是文采飞扬,清丽绝尘。在他流传下来的诗集里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炼的诗之外,还有许多写景和说理的诗篇。他的许多诗篇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有的还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当今社会,一些诗篇也能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便是仙人吕洞宾写给我们芸芸众生的一首诗。这首诗选自于《吕祖全书》,诗的名字叫做《训人》。
你没有看错,就是训人。身为仙人的他,逍遥世外,游戏人间,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又是如何训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训人
“何事劳劳死不休,为名为利在心头。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机心启后忧。
大地有缘能自遇,凭天付与莫他求。
广行方便存阴德,何事区区作马牛。”
整首诗只有四句话分别阐述这几句话的含义。
我们这些凡人整天把金钱,地位等等放在心上,为了这些累死累活操劳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贫富贵贱,生老病死,得失成败,这些往往并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决定。换句话说,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数的。他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钻营,费尽心机,甚至不择手段。假如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会给自己留下日后的忧患。与你有缘的事和物,你会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赐给你的一样,不需要向谁去祈求。换句话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没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变命运,我们做人只需要广行方便,乐于助人,多做善事,积功累德。那些福报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哪里需要把地位和财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辈子为了这些做牛做马呢?
上一篇:怎么看待鲁迅似乎全盘反对儒家?
下一篇: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