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圣人也会站错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人物,他和孔子、曾国藩被合称为“两个半圣人”,是明朝的第一流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王阳明文治武功,皆有成就。
但是,这么个开了挂的牛人,一生都没有进入过权力中心。其死后谥号为“文成”,爵位为伯爵;而“半个圣人”曾国藩谥号“文正”,爵位为侯爵(谥号按照等级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恭、文成;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相比“曾半圣人”,王大圣人咋混的不咋地啊。要说他的上司正德皇帝是个二百五,不知好歹,倒也罢了;可他的新上司嘉靖皇帝早年可是“神圣不世出之主”,王圣人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职场咋这么不顺呢?
王阳明确实牛,但是没有牛在做官上。明朝政治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结党,直白了说就是,大臣们都要分清楚是哪条线上的,是哪个队伍里的。
王圣人朝中的靠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在他的提携和支持下,王阳明成功处理了“宁王之乱”。王阳明也知恩图报,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一再将功劳归于王琼。
但是,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权力之争,已经势不两立。嘉靖上位,天平倒向了杨廷和。老杨于是积极主动地打压王琼和他这一条线上的官员。王琼被捕入狱,差点送了老命。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能有好果子吃?
其实,嘉靖刚登基时,也知道王阳明有本事,曾下诏让他进京,但杨廷和从中作梗,最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让王阳明不必赴京。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圣人遇到权臣,没处说理啊。
皇帝的爸爸去哪儿了?嘉靖三年,杨廷和倒了,王圣人机会来了吧?没有。
嘉靖一朝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叫做大礼议。事情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嘉靖皇帝应该叫自己的亲生父亲爸比,还是叫蜀黍。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很搞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话要从正德说起,这位荒唐皇帝虽然喜欢“游龙戏凤”,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死后,堂弟嘉靖就捡了个大便宜,由藩王变为皇帝。本来是件大喜事,但是,嘉靖的心情没多久就被杨廷和等一班大臣给搞坏了。原来,杨廷和他们认为,你嘉靖既然继承了皇位,那你就是过继给了弘治皇帝(正德他爹),你就不能要再喊自己的老爹爸比了。但是,嘉靖不干,围绕着谁是嘉靖的爹,朝中大臣分做了两派。
王阳明是哪一派呢?他没有派。准确的说,他没吱声,没上折子,没掺和。但是,文人有文人的毛病,没上奏折,不代表没有意见。他老人家写了几首诗歌,有这么几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思?王圣人说:天下有那么多正事你们放着不干,在朝堂上闹这些幺蛾子,不无聊吗?
无聊吗?大礼议是嘉靖皇帝的一块心病,是一号工程。王守仁如此看待大礼议,嘉靖皇帝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要知道,嘉靖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卯足了劲干的。如果王阳明真的进了京、入了阁,他的大部分精力或许就要花费在皇帝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他亲爹能不能加帝号、能不能入奉先殿等等这些破事,还有无穷无尽的党争和倾轧。
没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没有获得更大的提拔,对于自幼就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来说,未必就是坏事。本来,圣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嘛。
因此,无论对王阳明来说,还是对嘉靖来说,在外面干点实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起码,比他俩撕起来、挠破脸要强吧?
其他网友回答:王阳明不被嘉靖皇帝重用,确实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王阳明是一位心怀家国又足以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是帝王家的大老板嘉靖帝却不肯出大钱买他。若是正德皇帝还可以解释为昏聩无能,但是对于牢牢把握朝堂的嘉靖皇帝而言,这个解释就说不通了。
嘉靖皇帝有多不重视王阳明呢?作为“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王阳明没有同为“一个圣人”的孔夫子那样有名,也没有“半个圣人”曾国藩的官职高。他只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宁王之乱,可是嘉靖皇帝只给他一个“新建伯”的爵位。平定江西的农民起义后,王阳明想回家乡终老,朝廷却迟迟不表态,最终王阳明孤苦无依的病逝在一条小船里。这样的人生,岂止是不被重用,简直是“混的相当不咋地”。
“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阳明先生,上司还是“神圣不世初之主”的嘉靖帝,职场之路怎么能这样坎坷呢?还是那句老话,外因内因皆有之。
先来说说内因。
王阳明确实是一位牛人,但是牛人不一定适合官场,更不一定把心思都放在官场上。他的父亲是状元,可是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十几岁时还单枪匹马到塞外“驱除鞑虏”,甚至在新婚之夜与一个陌生人相谈甚欢,却让娇妻守空房。这些事情都证明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更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
王阳明科举考试落榜两次,但是他没有哭的悲天跄地,也没有觉得给自己的状元老爹丢人,而是笑眯眯的看着身边悲痛欲绝的同窗说:“考不上有什么好丢人的,因为考试失利就懊恼悔恨才丢人呢?”这句话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王阳明豁达,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得失而自乱阵脚。二是眼界宽广,即便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他也知道官场之外还有广阔天空。
这样一位从小叛逆、不把科举考试放在心上的人,怎么可能把全部心思放在官场上。更不要说王阳明还要龙场悟道教书育人。或许在这位圣人心中,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还不如开一场讲座呢。
再来说说外因。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天子,他任意妄为的外表下是颗孤注一掷的心。他认为当皇帝就要听小曲晒太阳嗑瓜子,所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嗑药以求多享受几天生活。他还认为帝王之术在于制衡,就放纵朝臣窝里斗。这样的性格,若是讨厌一个人,只怕终生都不会改变想法。可惜的是,王阳明就是那个被他讨厌的人。
这件事还要从更有个性的正德皇帝说起,这位皇帝没少主持美女选秀,只可惜荒唐一生身后无子,于是堂弟嘉靖光明正大的更进一步。可是嘉靖高兴劲还没过呢,就发现自己的户口本变了。不是变了户籍地址,而是父亲一栏换人了。唉,自己的母妃也没改嫁,这算什么事啊?于是嘉靖坚决不同意换户口本,但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却坚决要给皇帝换个爹,这就是“大礼仪”之争。
这件事中嘉靖皇帝占着人情,杨廷和等人占着法理,可是王阳明呢?他完全是一个悲催的炮灰。头上诸位大神打架,王阳明这个有些名气的闲散人员啥也没说。可是很多时候,不说话不代表能置身事外,谁让你王阳明有名气呢?你交“人气税”了么?
怎样才能把这位“群众基础雄厚”的人搞垮呢?著作等身的文字中,找出几句有争议的太容易。王阳明写过一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思呢?按照杨廷和等人的说法,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皇帝无论管谁叫爹都是小事情,治理好天下苍生才是正事”。这不是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他不务正业么?
嘉靖听到这种说法也气坏了,本来还想着把他弄进京城帮自己站台呢,怎么说也是一位微博加V的人。可是他竟然有这样的念头,这是当朕没有脾气么?既然想为百姓做事,那就在一线工作吧。于是王阳明一直在地方“劳苦而功不高”。
在这件事情中有一个反派人物杨廷和,他为什么要诬陷王阳明呢?这涉及到明朝的另一个隐患:党派之争。王阳明的贵人是兵部尚书王琼,这个人可是实力派,还与张居正、于谦并称为“明朝三重臣”。可就是这样一颗大树,却随着嘉靖皇帝的上位而轰然倒下。他败在谁的手里呢?正是杨廷和。
王琼与杨廷和之间的是非曲直很难说清,事实上,只要与党派扯上关系,想要干干净净的为官也不可能。总之王琼在党争之路上倒下了,他身后的大兵小将自然要遭到清理,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杨廷和在嘉靖面前编排王阳明的坏话,不用掐指算都能想到。
除此之外,王阳明不被重用的原因就是心学。这门哲学令他名声大振,也断送了他的职场之路。当时的主流学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学,虽然朱熹老先生并不是程朱理学的践行者,甚至做出许多自打耳光的事情,但是这门学说却生命力顽强。在明朝只要想当文科生,就必须在上厕所的时候也背几句朱子语录。当时明朝的文臣包括王阳明,都是依靠这些知识才带上乌纱帽的。
大环境如此,王阳明的心学自然有标新立异之嫌,不被主流媒体所容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认为王阳明还是相对幸运的,至少他有吃有喝有俸禄可拿,没有向曹雪芹、梵高那样,牛的一塌糊涂还要为晚饭发愁。
种种原因之下,王阳明的职场之路必然不顺。但也正因为不顺,才让他有机会参透心学的奥妙,而不是在朝堂之上争斗半生,最后泯与众人。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其他网友回答:说点实话吧,因为朱家不喜欢王阳明,注意,我说的是朱家,而不是嘉靖朱厚熜一个人。现在网上大肆吹捧王阳明,快把他吹成神仙了。
在明朝,王阳明活着的时候,他混的只能说一般,当然这是跟他有相同境遇的人相比。同样是平叛立功,杨一清就进了内阁,当了首辅。
而王阳明呢?他担任最大的官职是南京兵部尚书。你以为他是兵部尚书,但其实是南京的,是个虚职,明朝的都城在燕京。
或许你会说,王阳明官不大,可人家是新建伯啊。其实他这个新建伯是真的,但是却没证书,也就是铁劵,同时没有补贴。为啥呢?
因为被朝廷扣下了。
更悲催的还有,王阳明晚年是去江西平匪乱的。他自知时日无多,想叶落归根,结果朝廷不同意,他是抗命回家的,结果死在了半路上,在一条小船上走完了一生。
他是万年得子,这时候他儿子才不到十岁。
那么完成这些原因有哪些呢?
1.心学。王阳明提出心学后,一度被理学打入异端。因为王阳明对朱熹的质疑,对心学标新立异的注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2.派系。王阳明在正德年间是兵部尚书王琼的人,而王琼跟内阁首辅杨廷和势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这样的,好斗且贪。所以杨廷和多次阻止王阳明的升迁。其实如果一个杨廷和也没关系,但其实杨一清也是这个态度。有一次嘉靖问杨一清,王阳明能不能用。
杨一清没说话。比如《明世宗实录》记载:“礼部尚书席书奏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文武兼资、才堪将相。今一清已督三边,守仁当处之内阁秉枢机,无为忌者所抑制。”
3.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杨一清有他师哥,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提携,而王阳明却没有。而且严格意义上讲,王阳明虽然是文臣,但是他干的却是武将的事情,这就导致他使用没能走文臣的路,也因此没能进入翰林。明朝内阁有个传统:非翰林不入阁。
为什么呢,翰林整天在皇帝老板面前转来转去,一回生,二回熟。而王阳明自从被刘瑾贬谪到贵州,就常年在外,如果你是老板,你敢用一个自己见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吗?
俗话说,时也命也,王阳明没入阁,他才有机会完善心学体系,才能读书育人。否则多了个官,少了个心学。
值得庆幸的是,王阳明死后50年,终于进入孔庙,心学被正式认可。
其他网友回答:<2>皇帝不称朕,专注史评与时评
一、先讲前因
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即遭到奸佞太监张忠、大将许泰的陷害,侥幸没有遇害,以江西巡抚的新身份(原任南赣巡抚)坐镇江西南昌,直到两年后,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从湖广安陆赴京继位。
嘉靖即位伊始,就有廷臣推荐阳明,新皇帝本人也听说过阳明的大名,欣然表示要召阳明上京,欲有所重用。
可是当时主政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因为王阳明是他的政治对手王琼(原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所重用的人,对他颇怀嫌隙,而且当时“大臣忌之者众”,他们都不愿阳明来京,于是就以正在国丧期间,不宜宴赏为由,只是改命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以此阻止他来京。不久后,重议“平宸濠功”,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
(王阳明擒宁王之地在江西新建县,故以“新建”封伯爵/皇帝不称朕)
阳明升官封爵,算是对他恢复名誉。可是他一人获封,当年与他一起参与定乱的同事,却多在嘉靖元年由杨廷和主持的考察大典里,遭到黜革或降职处分。这让阳明很不安。
为此他多次上疏辞封,为在平宸濠之乱后遭受冤屈的同事辨洗冤屈,为了发动舆论支持,他还写了揭帖,遍递六部和都察院,为替他冤死的弟子冀元亨伸理。
可是他的请求没有得到理会,阳明便以父丧为由,挂冠而去,从此归隐林下,在家乡余姚讲他的心学去了。他这一走,虽然没有被追究“擅离职役”的责任,但他的新建伯的铁券和禄米,也就不给他了,伯爵成了个空号。
二、再入本题
可见阳明在嘉靖新朝之初即遭际不顺,他自嘉靖即位,就没再去过京城,他与新皇帝从来没见过面,他甚至没在新朝任过事。
可是嘉靖帝却对他有着很深的成见,一个具体的表现是,三年后,阳明守丧期满,按例应起复为官,而且当时不断有廷臣“交章推荐”,甚至要求直接召阳明入阁辅政,可嘉靖帝一概置之不理。直到嘉靖六年,因为广西思、田之乱,动用四省官军围剿,久劳无功,这才在大学士张璁的推荐下,重新起用阳明总督两广军务。阳明到桂后,很快抚定动乱,此时召阳明入京的呼声又起,可是嘉靖帝只是令阳明兼任巡抚,并不打算重用他。阳明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病故,接到讣告后,嘉靖帝竟然令“廷议”阳明的功罪,名为功罪一起议,实际上主要是议罪。
由此可见,嘉靖帝对这位声名日著的“夫子”,完全是没有好感的。
(阳明佩剑塑像/皇帝不称朕)
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前后首辅的影响。
杨廷和对阳明的压制,前面已经说到。杨罢官后,继任首辅费宏、杨一清,对阳明仍然采取“不用”的态度。费宏讨厌阳明,也与阳明跟王琼关系深有关,另外据说阳明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在向朝廷报功时,只字未提到费宏,令后者耿耿于怀。
杨一清与王家本来通好,阳明父亲王华的墓志铭,就出自杨一清的手笔。但是在嘉靖初的大礼之争中,杨一清为赞礼派所攻,难以安位。而阳明与众多赞礼派新贵(如席书、方献夫、黄绾等)交好,他还得到议礼派首领张璁的推荐,由于这层关系,他自然要压制阳明。
首辅的态度,对嘉靖帝不可能没有影响。
(嘉靖帝为人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在他手下做辅臣,很难善终/皇帝不称朕)
第二,阳明在“大礼议”中,没有表态。
嘉靖朝前期的用人标准,就是以在大礼议中的态度划线,凡支持者就重用,反对者必驱逐。当“大礼”之争时,赞礼派中不少人是阳明的好友或门人,而反对者中也有不少他的弟子(如在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事件中受杖刑的邹守益、王思、王时柯等),阳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可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阳明一言不发,态度暧昧。对此嘉靖帝未必不心怀芥蒂,或以为阳明是一个反对者,或者投机家。
(阳明讲学/皇帝不称朕)
第三,嘉靖帝认为阳明“伪”。
阳明归隐后,却未能“清白”,他在正德末年遭受的“通濠”“党逆”以及冒滥军功、纵兵杀掠、私藏府库金银等指责,并未得到洗白。当两广报捷疏送到北京后,嘉靖帝就在给杨一清的手诏里,提到当年江西功次,说阳明素来喜欢夸诈,并由此及于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说到他的学问,几乎给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评价。
几年来,阳明讲学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也遭到很多的批评。在崇尚程朱理学正宗的嘉靖帝看来,阳明心学是“误正学”的伪学。在这一点上,众多当道大臣态度是一致的。如费宏、杨一清都曾阻止阳明入阁辅政,他们的理由也近似,都说阳明“好古冠服、喜新学”。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圣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许妄为叛道不经之书,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称阳明之学“叛道不经”。
阳明去世后,未议其功,先论其罪,廷议的结论是,阳明“学术不端、聚众惑乱”。嘉靖帝遂下诏,停阳明之爵(阳明的伯爵来自军功,按例应世袭),并颁禁学之令。阳明学在阳明身后为官方彻底否定,成了被禁之学。
可见嘉靖帝对阳明的态度,不仅仅是反感,直可用厌憎一词来形容了。(皇帝不称朕答题)
其他网友回答:王阳明既然很牛,有心学理论,又会打胜仗,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重用他呢?
1529年,57岁的王阳明结束广西剿匪后,因为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从小就有的肺疾爆发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浑身长有毒疮,每天只能喝几勺稀饭,还经常呕吐,王阳明屡次写奏折请求回老家养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后实在撑不住了,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近,所以没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准备叶落归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龙铺江面时,王阳明平静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八个字。
那么,很多人会问,王阳明作为一代圣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达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为什么终其一生并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军功和新建伯的荣誉封号,并没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始终未能进入帝国的核心决策层内阁,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为什么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挤呢?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从王阳明的学说找根源,可以归结为:
第一,王阳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释道儒三教合一,其实一辈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当时一统天下的朱熹理学作斗争,尤其心学对朱熹理学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彻底的,这在当时占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看来无异于洪水猛兽异端邪说,自然无法接受,当时的情况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刚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厌恶阳明心学,再加上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阳明的才干,生怕王阳明风头太劲抢了自己的戏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条,对王阳明持否定态度。所以,朝廷里反对王阳明进入核心决策层的声音,始终大于让王阳明进入内阁的声音。
第三,当时赏识王阳明并大胆启用王阳明带兵出征的兵部尚书,在权力争斗中失败,没有能在仕途上再给王阳明以强力的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不过,如此这般的命运造化,可能使得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哲学家,一个“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不朽圣人,这就是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列,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即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各地,远播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并与孔子、曾国藩并称中国漫漫历史里仅有的“两个半圣人”。然而,这样一个不世之才终其一生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造成这个结果当然是有其原因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对王阳明有个基本的了解,王阳明最广为人知的事可能就是教科书上提到的“守仁格竹”了。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不过他的生命里并不止这一件“出格”的事情,他还曾在新婚之日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曾在落第之时,说出“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之语…他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潜心学问之人,以至于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是他的粉丝,其曾言“一生低首拜阳明。”
了解了王阳明后再来看这些他没能受到重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礼议”事件的影响。正德十六年(1521),刚刚登基的嘉靖帝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这时候的嘉靖帝想到了两年前仅仅用了35天便平定了宁王叛乱的新晋大臣王守仁。在这件事上王阳明其实是站在皇帝这边的,毕竟人伦即天理,孝顺即天理,阳明先生眼里,帝制岂能大过天理?但是,他并没有对此事表态,因为这个时候表态有邀功嫌疑,这种事情,阳明先生绝对不会做。
然而,有些事并不是沉默就可以对付的。众所周知,当时的明朝有着一个隐患——党派之争。而此时的王阳明正是站在首辅杨廷和的对立面,杨廷和根本没有打算放过他。不巧的是,阳明先生还写了诗来表示对这类无谓纷争的无奈,例如《碧霞池夜坐》中写道:“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等。这便被杨廷和等人抓住了把柄,直接上呈给嘉靖帝。皇帝本对他抱有巨大期待,期待他能支持“统派”,但王明阳的冷漠使之大怒,也就从此与王阳明有了隔阂,不再打算重用他。
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因为当时的主流学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学,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包括杨廷和都是朱熹的门徒,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恶痛绝。他们绝对不允许一个“异类”被重用。即使后来杨廷和倒台了,王阳明也依然无法得到重用,因为后来的首辅杨一清觉得皇帝必须遵循理学规范,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会影响皇上,让皇上无法成为圣君。
这些种种的原因导致王阳明未被嘉靖皇帝重用。而对于王阳明来说,未被重用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一生仕途坎坷,王阳明才可以用心钻研心学,才能集大成。就连余秋雨也直言:“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不幸的是他的仕途坎坷,幸运的是他远离了官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成就自己的哲学思想。就像他临终的遗言一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其他网友回答: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圈子不同,不能硬融”。
王阳明的成就可谓冠绝明清,他的学说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和近代史,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
但是在大明正德朝的职场生态里,王阳明的状态是一个只能死干活的“救火队员”。虽说王阳明的入仕方式也没有和别人不同。也曾是弘治年间进士出身,也担任刑部主事。但因为上书救戴铣,而得罪了权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丞,半路差点还被灭了口,若不是王阳明也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可能就牺牲在了电视剧的第一节里了。
但是正是因为他对真理得孜孜以求,使得他无论被放在什么恶劣环境里,他都不抱怨,而安安心心做事;无论怎样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烂摊子,他都能收拾得妥妥帖帖。
因此,“会做事、能做事的王阳明”就永远在做事或者在去做事的路上。因为在贵州的龙场和后来的江西庐陵县呆过,所以王阳明很快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
王阳明被派到南中各地(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去平叛。当地盗匪横行十余年,连州结郡。特别是到任之前就听说,赣县的主簿都战死了,可见形势有多危急。但是这些都影响不到王守仁,他去了以后,仅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把为患数10年的匪患给平了。
按照道理,平叛结束应该得胜归朝,各种封赏。但是由于王阳明太能干,被继续留在了江西。
王阳明在江西,就活该宁王朱宸濠倒霉了。王阳明靠收留散兵游勇和一些渔民,结果就平叛成功了。
按道理获得这样的不世之功,应该加官进爵,甚至进朝廷中枢了。但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正德皇帝朱厚照不但啥都没有赏赐给王阳明,还叫王阳明把宁王朱宸濠给放了,自己来抓一遍,最后把功劳让渡给自己“镇国公朱寿”。
还好王阳明是个不爱计较的人,否则肯定气炸了。与此同时,王阳明也意识到局势的微妙和凶险,称病回家了。估计再主动提的事儿,脑袋都有可能不保了。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正德朝悲催的职场生涯。
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寻找自己的盟友,嘉靖帝朱厚熜果断地向王阳明投来了橄榄枝。但是朱厚照死后,内阁首府杨廷和迎立了朱厚熜。很显然,朱厚熜和他堂兄朱厚照不一样,他更明白王阳明的价值。也更明白自己想要坐稳位子,必须要把杨廷和这帮老家伙扳倒。
要扳到内阁的这帮老家伙们,自己必须要有盟友。但是像杨廷和这种职场老鸟,关系网遍布朝廷,要动他何其艰难?
然而王阳明首先是一个实干家,有能力;而且他这个人有最大的特点,在朝廷内他不结党。但是不意味着,他也是孤家寡人。他在民间开宗立说,拥趸也是何其之多。
要说与杨廷和抗衡,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更何况,在“儿子能不能认自己的亲爹?”这个问题上,王阳明的态度是“哪有不让儿子认自己的亲爹的道理呢?”这就够了。
嘉靖表彰了王阳明擒贼平乱的大功,不准请辞,给他加官进爵,先升为南京兵部尚书,然后逐步又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准予世袭。
但是出乎嘉靖意外的事情是,他投之以桃了,却并未见到王阳明报之以李。嘉靖虽然刻意地将王阳明架到了杨廷和的对立面。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像平叛那样百战奇谋,冲锋陷阵。
王阳明不但没有加入论战的行列,扛起嘉靖希望他扛起的大旗,而且还对“大礼议”颇有微词。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碧霞池夜坐》连杨廷和自己都觉得这个曾经力挽狂澜的牛人王阳明权斗的段位实在太低,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就轻松被自己拿下,留下一脸尴尬的嘉靖。
事实上王阳明不是不懂嘉靖的意思,也不是不会权斗,只是他不属于那个圈子。他们并不知道,王阳明写那首诗时的真实心态。王阳明不是不会权斗,只是他不热衷于权斗。说他对“大礼议”无所谓,那也是不对的。他更不是斗不过杨廷和。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斗赢了杨廷和,嘉靖掌权后,对天下百姓又什么好处?一个热衷于权斗的君王,即便花式玩法,赢了群臣,那又能怎样?照样要输掉民心。所以在王阳明的眼里,朱厚熜并不比朱厚照优秀。
结果嘉靖也因此逐渐疏远了王阳明,还好此刻的嘉靖还没有实权,否则想想夏言的结局吧!
这就像早些年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王阳明还是对平叛的活儿比较感兴趣。嘉靖6年,广西的思恩和田州又发生叛乱。王阳明被授任为两广总督兼广西巡抚负责平叛。嘉靖7年11月,王阳明因肺病去世于归途。
参考书目:《明史·列传八十三 王守仁传》
《王阳明心学全书》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在明代,等级制度很严重,按“公侯伯子男”爵位排序。在明代,文人因立军功被封为伯的只有三人:王骥、王越、王阳明。他活着时是“伯”,死后从“伯”跳到“侯”,在明代,唯王阳明一人。
有人拿他与曾国藩相比,认为曾国藩比他混得好,他们哪里知道,曾国藩只不过是王阳明的“粉丝”。他的阳明心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并在日本发扬光大,出现了“明治维新”的鼎盛时期。他的学说既影响个人,又影响一个国家。
这么利害的人物,明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他呢?各位看官请听有书君为你分析分析:
一、与历史的大环境有关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当时历史的大环境。从明朝建帝开始,理学就被各个明皇帝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除了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全被列入异端。
理学是科考的唯一内容,全国上下才子想要有所建树,必须先接受理学。理学在明朝制约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不能有思想,只能做一件事:实践理学。
理学的门徒遍布天下,他们对理学的狂热到达疯狂的地步,动不动就会被当众庭杖,屁股开花。这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对人们的心理最具有震撼效果。
而王阳明的心学 是后起之秀,为理学信徒们所不齿,反对心学的人多如牛毛。王阳明后来的弟子虽说也有很多,相对于理学信徒就是九牛一毛了。
坐在朝堂上的那些官员,肯定不愿意再起一个异端学说,特别是朱氏皇族,更不愿意别人来否定他们,反抗他们。
二、与王阳明的性格有关王阳明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从小对于发家致富的事不感兴趣,一心想当圣人。性格耿直、充满正义,又不愿同流全污。这样的人不合群,好不容易谋得一官半职,也没有拉拢几个在朝朋友,特别是位高权重的朋友没有。
朱厚照当皇帝,发生刘瑾风暴时,王阳明为忠义之士蒋钦上书,结果受到刘瑾打压,被投入锦衣卫大牢。好不容易出牢,也是发配边疆。要不是他机灵,性命差点儿不保。也正是这些磨难,让他在贵州龙场悟道了,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到晚年,王阳明自己更是淡泊名利,不愿意处于政治漩涡之中,他只想专注于心学的传播中。
三.与政治斗争有关。1. 第一个人是杨廷和
刘瑾与王阳明有仇,毕竟是在朱厚照时代,这里有书君就不说他了。在朱厚熜时代,反对王阳明的第一人就是首辅大人杨廷和了。
朱厚照风流一生也没留个后人,他死后,杨廷和想方设法拥立只有十三岁的朱厚熜为帝。在朱厚熜还未进京时,杨廷和就把王阳明的贵人王琼排除在外,以莫须有的罪名清除出中央集团。这样王阳明彻底没有后台了。
当初在江西剿匪时,王阳明不停给王琼写信报捷,信中只字不提内阁,杨廷和这位首辅面子上过不去,就此已结下仇怨。
再加上,杨廷和是地地道道的朱熹门徒,绝不容许王阳明这样的异端存在,防患于未然,他不愿意王阳明进京,更不愿意王阳明进中央集团,怕王阳明的思想影响小皇帝,不利于他的掌控。
另外,杨廷和在思想修为上和王阳明也是水火不容,所以他坚决不会让王阳明进京最后一个隐秘原因就是王阳明与王琼关系非常密切,当初打击王琼就是政治目的,他担心王阳明进京后皇上会重新重用王琼。那他不是白干了吗?
2. 第二个是张璁、桂萼
朱厚熜在张璁、桂萼及王阳明的弟子支持下,取得了“大礼仪”胜利。事后,张璁、桂萼得到重用,但张璁、桂萼都不是王阳明的弟子,并且对王阳明心学抱有成见。那些真正服膺王阳明心学的人,都没有登上权力之巅,权力核心对王阳明而言,遥不可及。
后来,因为广西叛乱,张璁、桂萼为了补过,虽推荐王阳明任两广总督,也是希望达到他们自己的政治目的。张、桂两人也是竭力淡化王阳明的重要性。
而且,桂萼希望王阳明去广西后,收服安南国,王阳明并没听从他的意见。桂萼老羞成怒,王阳明死后,还要削去他的“新建伯”爵位。
3. 与杨一清有关
杨廷和下台后,杨一清被重用。王阳明与杨一清曾经算得上是半个朋友,可是杨一清在“大礼仪”后得到重用,担任内阁首辅。他怕王阳明因为功高而挑战他的地置,他总不可能给自己培养一个敌人吧。
再则,杨一清也是理学信徒,视王阳明学说为异端。悲催啊。
4. 与最重要的人物朱厚熜有关
杨一清、张璁、桂萼这些人都只是在这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王阳明得不到重用,最最直接的原因是与朱厚熜本人有关。
在当初朱厚熜登基之时,因为根基不稳,处处受到杨廷和的压制,自己有麻烦,没办法的朱厚熜在寻求外援时,才想到了王阳明。他这想法也是对的,对于朱厚熜“大礼仪”事件,王阳明虽没明说,但他是持支持态度的,他认为朱厚熜的行为是致良知,良心所为。
可是,朱厚熜“大礼仪”胜出后,他很快摆正自己的立场:王阳明不能来京。当时有许多人推荐王阳明,都被朱厚熜以各种理由推了回去。就连当朱厚熜的秘书都不行,他的秘书只能是一帮炼丹道士,不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
俗语说:同行是冤家。朱厚熜曾接受过儒家专业教育,他自认为自己是儒家知识分子,时不时要推出自己的思想,加上那一群阿谀奉承的人的吹捧,他真以为自己不可方物,还出书立传。
当然,他只不过是在朱熹理学的框框里依样画葫芦,但他绝不容许别人也能画葫芦,他对王阳明羡慕嫉妒恨。对王阳明的心学和人都不待见,怎么可能让他进京进中央集团呢?
但是,人生的苦难都没能奈何王阳明,自他从明朝锦衣卫监狱里出来后,一切在他看来都不是苦难,苦难反而成全了他。
平定江西,广西剿匪,这一切只不过是他自己在格物,在检验自己的心学。
“四句教”是他对自己思想最好的诠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去恶是格物。
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探索成为圣人的路上,最终成为圣人。在他死后多年,又被追加成“新建侯”,可这一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早已淡泊名利。正如他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这个人心浮燥的年代,我们要学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凭良心做事,才是我们做事的准则。王阳明的心学,在新的浪潮下,散发出它耀眼的光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网友回答:王阳明的仕途和海瑞很相似,海瑞是大清官,很得民心,王阳明有能力,学生遍天下,但两人都远离权利中枢,终身不被重用,两个能臣皇帝不知道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用,因为海瑞很倔,王阳明很狂,两个都不是听话的人,两人威望很高,杀又杀不得,只能弄远一点凉着。
江西吉安的阳明书院。
随便讲几个人,以前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有个叫毛润之的,他看了王阳明的心学后大受启发,写了篇《心之力》被他老师杨昌济看到了,大加赞赏,觉得此子堪大用,把女儿杨开慧嫁给了他;浙江也有个叫蒋志清的,看了王阳明的书后,万分崇拜,取了王阳明的书籍里一句话“大中至正”改为自己的名字,叫蒋中正;再往前一点,1905年带领着日本打赢了沙俄的东乡平八郎,东方人第一次打赢西方,举世界之哗然,别人问东乡平八郎打赢的秘诀是什么,他拿出了随身带的腰牌,上面有七个字:一生俯首王阳明,我靠就是靠这七个字打赢的。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的名气太大了,太多人崇拜、研究他,近代是这样,现代亦如此,在王阳明时代的明朝,更是趋之若鹜,他是中国历史上心学集大成者,开创了阳明学一派,建立阳明书院,并在各地讲学,学生弟子无数,为当朝偶像,就这样一个有才学的人,皇帝当然知道,而且还是朝廷的大臣,不仅如此,在军事上,王阳明曾平定江西动乱,把流窜各地十多年的匪徒剿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他又前往福建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仅一个月就宣告结束,再立奇功,总督两广时又去广西平叛,匪贼听说王阳明来了,打不不打直接投降,就这样霸气。
浙江绍兴的王阳明墓。
这就样一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虽然官至二品左都御史,署理两广,又封新建伯世袭,但一生都在南京朝廷游荡,在外地迁来调去,从没进过北京权力中枢,没有真正被三朝天子重用过,这和他处事风格有关系,得罪很多朝中人,其实文治武功后,年轻的嘉靖是要调王阳明入朝的,但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给阻止了,当时朝廷党争严重,王阳明是王琼这一派的,跟杨廷和是死对头,王阳明功劳很大,招到很多人嫉妒,所以在杨廷和在任,王阳明入京路被堵死,可惜的是两人在同年去世。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先生邀请! 王阳明老夫子曰: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请仔细读读王老夫子这几句话的含义,就不难发现距今几百年,人类倒退的速度相当惊人,几百年前王老夫子就将教育小孩子的方法讲到如此精湛,这也只是几句名言,尚存大量经典名句,咱这些后人真是愚蠢至极。
至于嘉靖皇帝不重用王老夫子的原因只有一个,嘉靖皇帝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怕王老夫子罢了,自古圣贤的心性都是相通的,都能做到承上启下,延续传承文化基因,何为圣贤?圣贤是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内圣贤外,绝不亵渎袓宗,绝不亵渎经典,绝不忤逆,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术不正是绝对读不懂文化真谛的。
这也是制约文化创新的致命缺陷,国人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学少少就扮代表,口出狂言根本就读不懂先袓智慧结晶。谢谢!祝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