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
滴滴
11-23
0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最开始是不统一的,在春秋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度量工具和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惯。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合,他也有意识地促进天下所有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斤和两的规矩也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再也没改过。

关于这个“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还有着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故事中记载道,当时秦国负责统一度量衡的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丞相李斯,李斯其人极有才华,有了金刚钻才揽瓷器活,在收到吩咐之后,很顺利地统一了货币的规制、量器的大小,还有基础重量单位的定夺。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让多少两等于一斤比较合适?李斯陷入了纠结之中,因为既然两的单位已经定下来,换算起来好像随意一点也没问题,但太随意了又有失考究。

举棋不定的李斯遂去问了秦皇,秦皇不说话,大笔一挥写下几个小篆:天下公平。李斯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他灵机一动,数了这几个字的笔画,欣然决定用十六两作为一斤。

虽说故事是这么来的,但这种历史小趣闻明显有后世编纂的成分在内,没什么科学依据,不可考。

“半斤八两”指的就是一斤的一半是八两了,但这一斤十六两的规矩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比较靠谱的考究听起来也有玄学气息。先说说当时最小的单位吧,秦朝定下的最小的单位还不是两,是“锱铢必较”的铢,铢是所有度量衡单位中最小、也最精确的单位,用于平时一些珍贵物品的称量,比如说中药药材等。

而二十四铢被定作一两,这是根据百姓之便进行考虑的,李斯考虑到百姓经常需要交易的都有哪些商品,再取他们之间的上限与下限分别考虑,最终得出两的称量标准。

这些度量衡都为二的倍数,铢、两、斤都不例外。同理,百姓们常用的斤也是从两上层层叠加计算,最终得出最合适的斤。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也被确定了下来。

普通百姓交易时常用的度量衡就这样得到确定了,而比斤更大的“钧”、“石”则更接近于今天的千克和吨。

还有一种说法,说最初的度量衡,是从当时的量具上产出新意、进而改良的。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天平也叫称,这种民间的称被称为“十六金星称”。由于在早期的农耕时代,商业并不是社会经济模式的最主要成分,商品交换只是人们农耕生活的辅助,所以朝廷为了呼吁人们不要在买卖上下手脚,要公平公正,遂发明了共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并行的十六金星称,如果在商品交换时短斤少两,就会无福无寿、无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其他网友回答:

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这是一个小问题。度量衡是怎么来的,这才是一个大问题。弄懂了小问题,没啥意思。要弄,我们就弄大问题。大问题清楚了,小问题也就清楚了。


度量衡非常复杂,而统一度量衡更是难上加难。

即便到今天,你也不能说度量衡统一了。今天通行的度量衡,称为公制。但公制统一全球了吗?并没有,超级大国美国,就不搞公制,而搞英制。

而且,因为度量衡不统一,还出现过大事故。

上世纪末,美国向火星发射了“火星气候探测者号”。探测者号要在距离火星地面150公里的高度处入轨。9月23日,在正式入轨的这一天,探测者号却一头撞向了火星地面。因为探测者号当时的入轨高度,不是150公里,而是57公里。

而原因竟然是小学生多不会犯的错误。探测器的制造者,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用了英制单位。而探测器的操控团队,用的却是公制单位。因为没有做公制、英制的换算,导致入轨高度出了问题,造成了整个任务的失败。

所以,度量衡的问题,很重要。

在2000多年前,商鞅在秦战国搞了两轮变法。而在第二轮变法中,其最后一项内容就是统一度量衡。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商鞅仅是规范了秦国的度量衡,而远没有做到统一。

度量衡,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现在公制度量衡的逻辑起点,是米。有了米这个基础,也就有了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长度单位为引申,规定4摄氏度下的一立方分米的水,为一千克,也就用了质量单位。其他单位,继续以此类推,再配合十进制,公制大厦也就建立起来了。

但问题是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一小时为什么是60分钟、一分钟为什么是60秒?还有,一年为什么是12个月,一个月为什么又是30天?

都给改成十进制,这多方便?所以,别说度量衡没有一统江湖,就是十进制也没能一统天下。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

但是,确定一个逻辑起点,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这个逻辑起点,其他问题才能讲得清楚、系统的大厦才能建立起来。

米的逻辑起点是北极通过巴黎到赤道子午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那么,古代中国度量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又是怎么确定的?

中国人肯定没法去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既然长度没法确定,那就确定质量单位或容积单位为逻辑起点。反正,只要确定一个就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单位。

但是,古人要比现代人阳春白雪。形而下的的长度、容积和质量,太俗。要玩,咱们就玩形而上的。

于是,“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中国古代度量衡的逻辑起点,是从音乐上的黄钟之律推演而来的。

《汉书•律历志》有完整的记载,其开宗明义就是:《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

那么,从音律怎么推演出度量衡?

律的本义,是指一种像管子一样的定音设备,古人用它来确定绝对音高。后来,音乐水准提升了,律也就越来越细化了,出现了十二律。古代的乐师,会用12根长短不一的管子确定一个完整音阶里的12个音符。从低音到高音,奇数的6根管子,称律;偶数的6根管子称吕,统称十二律或十二律吕。

汉书的作者班固,认为音律系统是一切度量衡的基础,而音律系统十二律中的黄钟律,是整个音律系统的基础。换成今天的说法,黄钟律就是钢琴的中央C,一切都要从中央C开始。

但,再怎么抽象,也总归要落实到具体。所以,阳春白雪的音律,也一定要具体到十二根管子,而中央C的黄钟律也只是一根管子。而这个管子是有长度的。因为是长度确定了黄钟这个中央C的音高。于是,问题还是要归结到具体,就是黄钟这根律管是怎么来的。

但,古人一定要搞抽象,抽象才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才曲高和寡,曲高和寡才会制造距离感和神圣性。而实在没法抽象了,那就编故事。黄钟律,来自神话故事。

传说,皇帝派了一个叫泠纶的人,去大夏以西、昆仑山以北,找到一个叫解谷的地方。在这里,泠纶挑选了一根特别匀称的竹子。然后,从这根竹子砍下一段完整的竹节。这根竹节就是一根天然的定音管,吹出来的音高就定为黄钟。

黄钟律就是这么来的。

然后,以黄钟律为基准音,再按照“三分损益法”,推算其他十一个音高。但这个过程特别复杂。看班固的解释,你就是精通上古语文也得晕菜。所以,还是简单说吧,以黄钟为基准音,也就有了十二律吕的音律系统。但,这个系统的建立,也一定要玩到阳春白雪的高度。所以,各种推演就一定要玩得脱离人间,非要看齐天地。因为天的中间数是五,所以音律有五声,即宫商角徵羽;因为地的中间数是六,所以音律要分六律六吕,即十二律吕。

接下来,就是从音律系统往长度、容积和质量这些单位推演了。

推演的过程,也一定是阳春白雪地玩抽象,抽象不足那就神乎其神地讲故事。作为中央C的黄钟律,实际也是一个长度单位。有了这个基本长度单位,就可以推出容积单位和质量单位。

长度单位,也就是度,容易确定。因为黄钟律这根管子的长度已经确定了。所以,“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钟之长,又云九十分黄钟之长者,据千二百黍而言也”。长度单位都是十进制,一点儿也不复杂。所以,也就不多说了。

而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道具,即秬黍(左传中说是黑黍)。黄钟律管的中空部分,称为龠(yuè)。用大小适中的秬黍粒将龠其填满,正好是1200颗。而这1200颗秬黍粒所占据的空间,就是一1合(gě)。接下来就是十进制推演,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斛。于是,容积单位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比较简单,但接下来的质量单位就一定要复杂了。

确定质量单位,按理说,不会太难。填满黄钟的中空部分“龠”,不是需要1200颗秬黍粒吗?于是,古人就确定这1200秬黍粒为12诛。接下来就是“两”这个单位,一两等于24诛。因为基本单位是12铢,两个12铢是24铢,所以才称一两。

这时候,你肯定要问为啥不是10诛而非要是12诛、为啥不是12铢为一两而非要24铢?

因为古人一定要玩阳春白雪。所谓阳春白雪,实际就是一种对天地自然的隐喻。因为一年是12个月,所以是12铢为基本;又因为一年有24个节气,所以是24铢为一两。

两的上面是斤,这时候该搞十进制了吧?

毕竟十进制更符合演化的机制。我们正好是十根手指,所以十进制成了通行单位。但是,演化论太低级,谁都能看出来的东西,玩起来多没意思。于是,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个奇葩进制,就出现了。

一年有四季,即春夏秋冬;天地有四方,即东南西北。所以,两与斤的换算就要照顾四季和四方。那应该是一斤等于8八两啊?

不行。谁都能想到,多没意思。为啥非要4+4,咱们4️4不行吗?4乘以4等于16,所以一斤就等于16两。这么玩肯定会把人整懵。你不是故意折腾吗?

但不能说古人折腾,因为背后有玄机。

因为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24铢,所以一斤等于24铢乘以16两,即384铢。而384又是一个极为神秘的数字。《易经》有64卦,每一个卦有6爻,64卦乘以6爻,正好等于384爻。所以,一斤等于384铢、《易经》包含384爻,这么一来,度量衡才够高深莫测。

所以,一斤等于16两,可能跟四季、四方没啥关系,就是奔着384爻去的。但是,“律历志”说,跟四季、四方有关系,那就有关系吧。但这个关系很牵强。因为它没搞加法,而是搞了乘法。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没啥关系。

斤上是钧。有了前面的铺垫,你肯定不会再认为一钧等于十斤了。十进制太低端,高端大气上档次就不能玩十进制。所以,一钧等于三十斤。那么,这又是什么鬼逻辑、怎么又搞出了一个三十进制?

一年12个月、一年又有4季、一年还有24个节气,这都照顾到了。还不够,天地有4个方向、《易经》有384爻,这也给照顾到了。那一个月可是有30天的,这个也得照顾一下吧?

因为一个月有30天,所以一钧就是30斤。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必须都得给照顾到,不能厚此薄彼。

钧上是石(dàn),一石等于四钧。因为要高端大气,所以十进制肯定不玩。因为要天人感应,所以一定要呼应天地变化。一石等于四钧,呼应的是一年有四季。

所以,前面说一斤等于16两,跟四季、四方的关系太牵强,道理就在这。因为钧与石之间才是呼应四季的。而这么换算下来,一石就等于120斤,又正好呼应了一年有12个月。

律、度、量、衡,这些很重要。而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还有历法,也就是时间。而古人讲“以律起历”,意思就是从音律推算历法。所以,时间也要从音乐推算。

之前的各种换算,都要跟年、季、月联系起来。而原因就是律不仅要作为度量衡的基础,还要作为历法的基础。

其实,音律以及黄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大家约定俗成了,什么都可以作为度量衡单位。而有些东西确实却没法约定俗成,比如一年有365天。

而之所以搞的这么复杂,就是因为我们人类一定要附加意义。特别是政治思想特别早熟的中国古人。度量衡里面不仅有利益,而且还有意识形态。所以,这就是一个死也不能放弃的领域。于是,各种隐喻和意义也就被注入进去了。

有些事很简单,但可以玩得很复杂。有些事情很复杂,但其实很简单。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规定十六两一斤”,至少从秦汉就开始了,但实际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

何以如此,其中“隐藏”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关于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记述年代之长,涵盖方面之广,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从那前后的全世界来说,也绝无仅有。

《史记》中有“八书”,记载了迄于汉代的“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

可惜的是,他没有讲到“度量衡”的情况。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补上了这一缺憾。

他讲得原话较长,这里直接解释他所说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释了“衡权”的含义。

他说,所谓“衡”,就是“平也”;“权”,则为“重也”。“衡权”连在一起,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也”。

这就清楚了。“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时称“秤锤”。

现在出土的,有战国时的“秤锤”,为青铜所制。

关于“衡权”,《尚书》和《论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大约可以作为开头第一句话的佐证。

班固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他讲,“秤锤”,有“铢、两、斤、钧、石”五种,他称之为“五权”。这五种“秤锤”,在“衡”这个“秤杆”上找到平衡点,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轻重了。

“五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班固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个说得很清楚,不用多解释。

《列子.仲尼》云:“发引千钧”,这是千钧一发成语的出处,意思是用一根头发,挂着“千钧”,也就是三万斤的重物,以比喻万分危急。

那么,一“铢”又是多重?

班固说,一百个黍粒为一“铢”。

其实,不同说法是存在的。

《礼记.儒行》也说,百黍当一铢;《荀子.富国》云,十黍为一铢;西汉刘向《说苑》曰,九十六黍一铢;刘安《淮南子.天文》说,一百四十四黍一铢。

班固一定知道这些不同说法,只有《礼记》的说法与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据,说,确定“十二律”之“黄钟”音准的“管子”,称“侖”,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这就是十二铢。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牵强,黍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为一铢,显然不可能准确。

但是,班固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衡权”的重量,与“十二律”有关,后面要说到,“十二律”又与古人天文观象的成果有关。因此,古人在确定“衡权”的“单位”上,也是与天文观象有关的。

另外,尽管班固没说,实际上,“权衡”一定是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交换有关的。

比如,“秒”,本义是“稻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是长度单位,但同时,又是古代时间单位和容量单位。无论如何,皆于农业生产及交换活动有关。

“黍”,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以其作为重量“基础”依据,也一定是在相当早之前。

相当一根“黄钟”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铢;两根 “管” 之重量的黍粒,就是“两”。

“两”这个字的来历,就是“一加一”。古时,一匹布,长四丈,分两卷,一卷为“五寻”,一“寻”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称“两五寻”——两卷五寻之布。

终于说到十六两一斤了,

“斤”,本义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 “斧刃”锋利之“斤斤”一词,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重量单位的。《尔雅》《毛诗》皆解为“斤,察也”,可为佐证。

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班固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玄乎。

他说,《易》有十八种变化。“五权”的建立,用“合道之义”来确定,用物体来衡量,其余大小的差别,用轻重来分别。他说,“铢”,表示物体从很细小开始,可以明显区分差别。“两”,是黄钟律管的两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铢形成一两,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铢,是《易》二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他还说,“均”,是平均之义,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结果。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正好是万物的表示。四百八十两是六旬周行八节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义,是重量最大的单位。四“钧”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到十二辰停止又从子时开始,正是黄钟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两是阴阳的数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这样,一岁的功劳成就了,五权制也就严格了。

玄吗?确实很玄,但绝非没有道理。

虽然班固似乎在以“阴阳”“五行”理念解释“衡权”和“五权”,但背后,都根源于古人天文观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黄道”源于观象;日周行为“年”,月周行为“月”,日生日落为“日”源于观象;“四时”“四象”“四方”源于观象;“二十四节气”源于观象;“历法”源于观象;“易”变之哲学源于观象;“数术”思想源于观象;“十二律”源于观象。

“五权”及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源于观象。

当然,也与农业生产及交换密不可分,这是生产实践。而观象,则是科学实践。

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哲学、数学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识,都是可能的。

关于古人的天文观象,以及卓越成果,已写了几篇小文,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其他网友回答:

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开始,就规定,十六为两一斤,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直到建国后的一九五九年,才把一斤改为十两。其中度不长度单位,量是容量单位,而衡才是重量单位,所以关键在这个衡上。



大家数一下这个衡字是多少画,是不是有十六画,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但这却不是正确的,只是巧合而已。

秦朝为什么把一斤定为十六两,就要从制定度量衡的官员入手,他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度做为长度单位,采有十进制的换算方式,以尺寸丈为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改变。



再说量,是容量单位,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是以十进制的方式换算,由于科学技术的提高,这些基本已经淘汰了,不再使用。

衡就有点啰嗦了,它代表重量,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他改变了前两种的换算方法,而是独辟新径,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个看起来一点规律也没有,李斯为什么搞的这么复杂呢?




查了许多资料,在孙子算经上有如下记录:

《孙子算经》记载:“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它成书于公元前四五世纪,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 ,李斯就是根据此算经来定的重量之间换算。

其他网友回答:

杆秤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堪称“国粹”。杆秤由几个部件组成:一是秤杆,它粗的一端上有秤毫并且整个秤杆上镶有秤星;二是秤砣;三是秤盘。

秤砣也叫“权”,它是按轩辕星座表意制作,属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杆称作“衡”,象征紫薇星座,“权衡轻重”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

中国传统的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他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制13颗星花,每颗小星代表1两,每颗大星则表示1斤,定为13两一斤。其实这是用勾股定理来确定杆秤称量时的垂直度,以提高称量的精确度,这也是勾股的名称由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秤杆上又添加了“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为16两一斤,进一步提高了杆称精确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为计算方便,国家才把秤统一改为10两一斤)。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秤毫,提醒商人要明察秋毫,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若少给一两就少一颗星,而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福禄寿星直接影响人的福气、财禄和寿命,旧时商业道德讲究诚信为本,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克扣二两,福、禄俱损;克扣三两,福、禄、寿全无。藉此警告商家一定要买卖公平。所以过去民间流传有“秤上亏心损阳寿,秤平斗满是好人”的说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诫我们,要买卖公平,生财有道。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是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过:“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而这个说法已经超越了商市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

一十六两的含义为: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星三台司命,相加起来刚好是一十六两。据《抱朴子》《太上感应篇》等经典记载,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且“算尽则死”。道教在《解结科》法事中,解除人生种种过咎一切冤结,特意有一科解“交易不平”之结。交易之事,既受上天监管,也代表古人公平交易的信念和原则。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中国古人发明的杆秤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⒈作为中国独立发明的传统衡器,杆秤并不比电子秤“科学”性差,它在中国应用了数千年,其社会价值可以说是无所不在、难以言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山里的农户也会为了防止买卖被骗而携带一根杆秤。这证明杆秤还是存在其应用价值,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保留着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衡量工具。

⒉ 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西方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于是在生意中也不为硬邦邦的金钱来往,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⒊它的兴衰沉浮记录了社会生活变迁史。在大工业文明向手工艺文明挑战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国曾以“科学化、现代化、合作化”等理念指导,对传统杆秤及其生产,从意识形态、工艺方式及产业制度上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限制、批评、改造、打击。仅管如此,在电子秤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的今天,传统杆秤仍有一定的群众市场。

⒋中国传统手工做秤的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其中集中了东方人重直观和崇尚简洁实用的高度智慧,也凝结了大量的精巧工艺技术,蕴藏着丰富的专门知识,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科学工艺、历史人文和社会学研究价值,也必然有其未来存活发展的地位。

古人都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神灵有知。人不能做昧良心的事。现在学习西方进制,把十六两一斤改为十两一斤,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其实也破坏了传统文化,使人不受心法的约束,道德滑坡,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的奸商也逐渐多起来。

扩展资料:

考古发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长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战国时期楚墓中。古代,秤锤称为“权”,如《论语.尧曰》集解︰“权,称也。”又《广雅.释器》︰“锤,谓之权。”及《论语.子罕》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宋

朝朱熹集注︰“权,秤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

另古人称秤杆、秤为“衡”,如《前汉.律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另《礼记.经解》曰︰“犹衡之于轻重也。”注:“衡,称也。”因此,秤锤称“权”,秤杆称“衡”,寓意人们做事之前要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除此还有另一层涵义如《礼记.深衣》上载︰“规矩取其无私,绳

取其直,权衡取其平。”这段记载大意是说,符合圆规、曲尺是取其象征公正无私,垂直如墨线是取其象征正直,齐平如秤锤、秤杆是取其象征公平。由此可知,古人视杆秤为公平、公正的象征。

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两,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

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黑心)。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立于天地间,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另外,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如宋朝朱熹〈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词︰“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只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因此,杆秤秤的不仅是良心,还秤出人的诚信、正义,这也正是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并加盖了皇印,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及公平要求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并把秦权作为秤铊形状,并加上铭文印章,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还有一个说法(上面已介绍过)是,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中国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悟空大师兄相邀】!

旧制一斤十六两,俗称【老秤一斤十六】,依据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为13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合为16星,每星代表一两,称为【公平秤】,短少一两【折损福】,二两【折损禄】,三两【折损阳寿】。

上了年纪的老人应该尚能忆起儿时那首关于《秤》的歌谣:

天上星多月不明,

地上人多心不平。

皇帝老倌制戥秤,

只是为了平人心。

【注】戥子用以称两以下的工具,同样以16为进制。





其他网友回答:

看了许多人的回答,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没有那么复杂,无论古人今人都把这事想多了。

其实,人类很早以前是没有度量衡概念的,但是在后来的生产,分配过程中慢慢发现”公平”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例如,两个人打了一头野兽,怎么分配才公平呢?很显然就是一人一半。而这时分配的基数是”两”,于是基本单位就出现了——”两”。

如果参与分配的人更多怎么办?那就继续分配,还是以”两”为分配方法,一直到最后真正达到”两”个人分配才算分配完毕。

可是,老祖宗那时还不懂数学,所以一开始只能用简单的一分为二的办法来分配。二就是”两”。于是古人就认为”两”是基本可靠而公平的度量衡方法。

古人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分配可能需要多次才能完成。于是就有了四次分配的想法,也就是十六两制的来源。

那么为什么是四次呢?因为古人认为三次就是极限了,这是古人认识的限制,现在取四次已经超越三次了,已经非常足够了。

还有一种含义,古人对地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觉得东南西北四方就是天下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所以四次能够满足天下,那就足够公平了。

在古人对认识中,能够”无限”分割为”两”部分的数,只可能是16。

当然还有许多这样的数,可是古人认识不到,或者认为数字太大不便于运算。

所以,十六两制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两”这个字。这个字本来的含义就是两个人分配的意思。

至于”斤”,原意就是砍的意思,或者说就是分配的意思。所以,十六两制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在度量衡方面的体现。至于现在改为十两制不过是为了与广泛使用的十进制相匹配,并没有什么优越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过去的人是很有学问的,怕商家坑人玩枝俩,耍心眼就拿日月星定量,其理由是北斗七星,南斗六郎,这不是够十三两了,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刚好十六两,如你缺斤短俩会遭上天报应,按规定少一两会短福,少二两会短禄,少三两会短寿,以次类推以示后人不要坑人,否则老天是不会放过任何人,

其他网友回答:

1、 正经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规定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先确定最主要的度量单位斤、两,之后再确定其他单位。

2、后来的演绎

十六两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这种说法现在很流行,跟筷子的规格、十二生肖的寓意等一起,用以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外国的情况对比,体现民族自信。但这种说法应该是在道教兴起之后才有的。是古人对秦朝制定的度量衡的一种附会解释。

3、其他说法

说当时李斯在设定重量方面的标准时请示秦始皇,秦始皇没说话,提笔写了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根据笔画确定十六两为一斤。这个说法很扯,出现的时间更晚,应该是近现代才有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丞相李斯接到命令后,很快就顺利统一了货币的规格和量器的大小。

但在重量方面却遇到了难题,一斤该等于多少两比较合适呢?李斯一时没了主意,最后只好去请教秦始皇。秦始皇没说话,只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小篆给李斯:天下公平。

李斯看了这几个字之后,百思不得其解。为避免推行后出现问题而被问责,李斯计上心来,就按这4个字的总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就有了一斤为十六两的规定。

以上故事很有意思,但按笔画数来规定重量的标准确实有些草率。毕竟这不是一个睿智丞相和千古一帝能干出来的事,而是后世杜撰的,没有科学依据,也不可考证。

那么,一斤等于十六两究竟怎么来的呢?以下有几种说法,钰姐在此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有一种说法。古代重量的最小单位是“铢”,通常用来称量中药材的,毕竟中药材的重量一般都比较轻。我们熟知的成语“锱铢必较”即源于此,锱铢必较就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抠门,连很细小的一分一厘都要计较。

而天平可以将东西分成重量相等的两份,古人在实践时还发现将度量衡全都设为2的倍数是最为合适的,也方便计算,因此“两”就这么诞生了。后来古人再从2以上做层层叠加计算,最终规定一斤等于16两。

如此古代的百姓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等交易中就方便使用了。比如一斤平分一半是八两,流传至今的成语“半斤八两”也就诞生了。而八两的一半可分为四两,以此类推,四两的一半则为二两,二两再分就是一两。

如此采用的就是十六进位制,而不是十进位制。有的人还说,十进位制太过普通,按古人的智慧自然会走不寻常路。

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与“对折法”异曲同工。

什么是对折法? 此说法灵感源于木匠打线的墨绳,做法为:对折,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4次。如此联系到1斤的标准,相当于把1斤分为16等份,于是将十六分之一的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由此诞生了十六进位制的杠秤。

古代“一斤为十六两”的规定就沿用到现在,直到1959年国家为保持国际制的一致,才开始采用十进制,改为一斤等于十两。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总体比较浅显,主观性成分比较多,而且也不十分科学。

因此又衍生了一种说法。一斤为十六两看似是一个数学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是古人在文化、哲学等的智慧凝练。

在古代,古人称重用的秤是十六两秤,又叫作“十六金星秤”。这十六金星包括哪些呢?它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如此就组成了十六两金星秤。

有意思的是,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而福、䘵、寿三星则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倘若人昧心而为,短斤缺两,则少1两叫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叫折寿。

当然这只是古时的一种说法,不可对号入座。说到“短斤缺两”,我们倒是可以回顾一下我们的杠秤文化,看看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在杠秤上,我们可看到好些秤星,而杠秤上的秤星是有固定的颜色的,要么白色,要么黄色,而不能用黑色,比喻人们做生意称量时一定要做到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杠秤上第一颗星叫作“定盘星”,杠秤只要选好定盘星,就是一杠好秤,因此被人们比作事物的准绳。杠秤上的绳纽叫作秤毫,指人们在秤量东西时一定要明察秋毫,不能粗心大意。

而秤一旦提起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这意味着在提醒商人要权衡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短斤缺两。

当然,以上的这些都只是古代的一种说法,我们切勿对号入座,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古人之所以有此说法,是在警告世人,做人要公平公正,切勿短斤少两,做出昧良心之事。


还有一种说法,度量衡是由班固从音律中推演而来的,同时也是最为玄乎、最难理解的。个人也比较倾向于这种。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涵盖广泛,但其中“八书”也只记载了“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方面历史沿革及典制,就是没提到度量衡。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律历志》就弥补了这一缺憾,成为我国第一部度量衡经典巨著。

班固在《汉书.律历志》首次提到了“衡权”,“衡”就是“平也”;“权”就是“重也”,“衡权”就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这里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代叫秤锤。

而秤锤又有“铢、两、斤、钧、石”五权,这五权之间的关系,班固规定:“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比如《列子.仲尼》中提到的“发引千钧”,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千钧一发”,意思是一根头发可以挂千钧,“千钧”换算出来就是3万斤,以此比喻事情十分紧急重要。

那么,这些重量单位都是怎么得来的呢?一铢又是多重呢?班固又是怎么从音律中推演出了度量衡的呢?其实,汉代的历法就是从音律上来的,度量衡也同样如此。

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一种叫做黍的谷物,而且要专门挑那种不大不小均匀点的黍,把它们装进黄钟律管里,装满之后再倒出来,数一下一共有多少粒,再拿这些黍做为微调单位去决定各类度量衡的标准。

《汉书.律历志》记载,黄钟律管的中空部分叫做龠(yuè),把龠填满需要有1200颗黍,那么1200颗黍所占的空间就叫合(gě)。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0斗等于1斛,这就形成了容量单位。

(古代的黄钟律管)

同理,铢、两、斤、钧、石这些单位就按黍数量的多少给规定出来了,成了重量单位。其中1200颗黍粒就是12铢。这里“衡权”的重量就与“十二律”息息相关了,也即与天文观象有关。

黍,是我国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用它作为重量“基础”的依据当然一定会更早的。那么,一根黄钟律管的黍是12铢,两根管的重量的黍粒就形成了“两”。

(古代黄钟音律与时间节气)

那为什么一斤为十六两呢?班固的解释就更很玄乎了,关系到阴阳、天文观象、五行等中华文化,确实不太好解释,钰姐在此简单说下,有的内容不便展开太多。

“铢”表示重量很小的物品,与其他物品有明显区别;“两”是黄钟律管2倍的重量,即24铢形成一两,这也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之意,合384铢,恰是《易》两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而十六两形成一斤,就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人们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度量衡)

再有,“均”是平均之意,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表示万物;三十斤为一均表示一个月;四钧为一石,表明一年有四季,重120斤表明一年有12个月,等等。

毫无疑问,班固的度量衡标准根源于古人在天文观象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既是生产实践,也是科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哲学、数学、文化等知识延伸。

古人的智慧的确高深莫测啊,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上仅限于个人理解,中华古文化博大精深,还需不断领会。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相关内容

三十六期存单怎么存划算 按...
理财用户对银行存单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对12存单法、36存单法以及6...
05-26
关于善良的励志古人名言大全
关于善良的励志古人名言大全_关于善良的励志古人名言大全  1、大凡...
05-18
十六岁怀孕去检查要带监护人...
十六岁怀孕的女生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情,这个年龄段是不允许结婚生子的...
04-17
十六岁怀孕打掉男朋友可以签...
十六岁意外怀孕是很尴尬的事情,如果是学生未婚先孕,也无法领结婚证的...
04-17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
古人中孔子韩非子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 -司寇是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
03-28
以下古人中谁曾担任过古代司...
以下古人中谁曾担任过古代司寇一职-司寇是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名,也...
03-28

热门资讯

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 大家好,2022梅雨季节是什么时间,今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开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永久去除口臭,永久除去口臭小窍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
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句圣经名言,圣经箴言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梦里花简谱双手,梦里花简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麦迪逊广场花园打架,麦迪逊广场花园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支付宝卡通支付,支付宝卡通怎么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荷花烟嘴中间绿色的是什么 吸烟... 荷花烟嘴中间的绿色是一根绿线,是烟的香线。这一根绿色的香线,可以提高过滤体系对烟气中有害成分的过滤程...
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 大家好,纪念日歌词陈慧琳,纪念日歌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很难说你承诺了什么。...
世界上最小的比基尼,只是一根绳... 在海滩,随处可见的比基尼美女,堪称男士们的福利,但如果穿的是世界最小比基尼,不知道你会怎么想呢?不过...
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 大家好,小问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cf卡天空bug教学,cf卡空教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