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三纲五常说的一种社会秩序,大到社会,小到家庭,中到宗族。周朝礼崩乐坏后,历经两千多年的修正发展予以在中华大地传承。社会纽带得以维系的关键!三纲五常这一套后来断了主要跟观念有关 ,近来以来外来西方思想的传播,商业活动的扩大船坚炮利让国人尤其士大夫阶层一下子开始反思逐渐改变固有的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谁也不服谁,各个省长天天打架,搞得生灵涂炭,这时候,孔老师站出来说,唉,咱们别打了,我们来定下尊卑吧。但是战国时期的大佬,都是狠人,怎么可能你说不打就不打?
到了汉武帝时代,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比较“好大喜功”,就是死要面子,就像“步步高点读机”,哪里不服打哪里,还常常征兵,那么国内肯定容易混乱啊,这时候,董仲舒一看,赶紧献上“改良后的儒学”,汉武帝一看,这不就是我要的“金字塔结构”吗,于是欣然接受了。
君臣,父子,夫妻,听上去很美,也很稳定,但是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比如说,你有一个好想法,想跟县令说说,县令就会“教你做人”。提出尊卑,尊听不进去卑的话,地主老是欺负农民,官员老是欺负百姓,这就叫“阶级矛盾”。
往常有“阶级矛盾”,改朝换代也就是了,然而不幸的是,大清迎来列强的虎视眈眈,于是这种不讲“民主平等和谐”的三纲五常,理所当然土崩瓦解,就是因为不讲群众基础,不让文化的春风,吹到民众中去。
其他网友回答: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也是儒家的主要理论。意在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纲五常也有严重的消极作用,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其核心是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听从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
所以,中国历史是一部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必然会受到时代思维的限制和空间的历史局限。至于说传统儒家,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也就不难理解了。我想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中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纲五常”是人类世界迄今为止,较为先进、科学的社会秩序和人类行为准则的精要。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可否认,至今为止当我们用儒家思想赋予我们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儒家思想的伟大和不朽。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三纲”理念中始终体现着人类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精神。其中,“君为臣纲”体现的是世界各国现行政体“中央集权制”的核心精神;“父为子纲”体现的是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必须具有优良的上行下效的学习精神,和严谨教育体制;“夫为妻纲”这一理念尽管不为现世之人所接受,但是“夫为妻纲”的根本宗旨还是要让家庭和睦。另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句话里,明确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也给君臣,父子之间的义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就是君要有君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三纲五常的真正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于定义了社会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并对社会人的个人行为给予最平等和客观的定义和描述,客观和有针对性的描述和解决社会存在的不规范的现象,定义了人类的基本伦理常道和基本哲学理论,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常(仁、义、礼、智、信)”的理念,是我们世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是做人的原则,以及做一个好人的基本准则。从当今世界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团体间,乃至种族间,国家间等等只要产生矛盾、冲突,基本上都是违背了“五常”理念。
其次,“三纲五常”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是尽善尽美和十分完美,必然存在着历史的烙印和一定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来分析和认识,“三纲五常”所蕴涵的负面问题。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念里似乎还存在着一定的强权、专制意识,缺乏所谓民主、自由精神。“五常”尽管是古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但在现代人的行为约束力上似乎显得非常苍白无力。约束现代人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法律和道德,仅从道德层面的“三纲五常”去管理社会、治理国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其实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则是规范了的道德。对现代人来说,讲究的是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如果陈旧的条条框框太多似乎又变成了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三纲五常”在古代是治国育人方面的好教材,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又存在着封建制下对思想的禁锢和是对人性压抑的消极因素。
再是,我们要弘扬儒家优秀传统,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扬长避短,使“三纲五常”等传统文化富有新的内涵和发展。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以才导致了有人说传统儒家,成也“三纲五常”,败也“三纲五常”的说法。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当积极吸收传统儒家和传统文化的营养,吸取精髓,剔除糟粕,古为今用,扬长避短,切实对“三纲五常”弘扬的正能量的一面进一步加以彰显和弘扬。其实,在当代任何国家、社会如果不能正确应用“三纲五常”理念,大则政体混乱,国之不国;次则社会混乱,民不安生;小则人伦败坏,家破人亡。
我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凡是有关人类行为准则的理论、理念,包括法律法规等,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儒家还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也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管理社会与人的思想的一个方法。绝对的“三纲”必然走向强权、专制;绝对的“五常”也会存在着与迂腐相仿相近的嫌疑。所以,无论多么先进、科学的理论、理念都需要人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要用时代的大智慧,因势利导地应用和实践,让其在社会治理和人文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三纲五常就是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家长也是家里的小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三纲五常表示,领导说的必然是对的。
如果领导是自己打拼上去的,能力高才能上位嘛,倒是有点道理,世袭的呢?所以儒家政治几代人之后就乱套了。
其他网友回答:一、战乱年代,民不聊生。人民急需稳定、和平。
这时,“三纲五常”按个子的高矮,站队排位,君君臣臣、夫夫妻妻、父父子子、主主奴奴……按部就板,上课下课、语文数学、吃饭熄灯……
一派“正规化”气派!
人民幸福安康!
皇帝可就能省下心来,在后宫吃喝玩乐!因为,天下太平!
二、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欲求“永远稳定”,这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不稳定咋能行!
“三纲五常”这个庞大的“紧箍咒”在扣着你那!越雷池一步,都有灭身亡族之灾!“犯上”!这是挂在中国老百姓嘴上的口头弹!又加上父辈的谆谆教诲:
“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过河随大家呀!”
“和为贵!”
“万般皆下流、唯有读书高”
这些书,是什么书呢?五经四书。
读的书越多越透,“三纲五常”的精髓掌握的就越深奥,继之又教育他的后代:“和为贵呀!!!”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综合进步!
读书:
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不是为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不是为了建“长城”!
而是为了做“导弹”!
其他网友回答: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出处】
1、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话释义:什么是三纲呀?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白话释义:五常的含义,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
【例句】
1、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对维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扩展资料
一、三纲五常的近义词
1、清规戒律 [ qīng guī jiè lǜ ]
释义:清规戒律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
出处: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白话释义:元和九百多丈的怀海禅师,开始建立全国的禅林规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和戒律。
2、三从四德 [ sān cóng sì dé ]
释义:意思是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至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出处:春秋战国·佚名《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白话释义:女子有三从的道义,没有其他专门的。就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要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二、三纲五常的反义词
1、离经叛道 [ lí jīng pàn dào ]
释义: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
白话释义:况且本官志向远大、言论浮夸,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2、大逆不道 [ dà nì bù dào ]
释义:原指犯上谋反。现也指罪大恶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白话释义:如今项羽在江南弑杀义帝,实在是罪大恶极。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各种人伦关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统治者应该高度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五常之道。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但是细细看来,在专制之外,它也一样有着虚君立宪的功用。虽然说是君为臣纲,但却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维而已。在“三纲”里,尤其是这个“父为子纲”,引出一个“孝”字。所谓家国并举,忠孝相通。
国是家的扩大,忠亦是孝的延伸。所以在逻辑上,“孝”倒是“忠”的前提。更何况皇帝亦是“天”的儿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这样,就在意识形态上造就了“孝”、“忠”两元分离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三纲五常,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以前老师说我,成也小聪明败也小聪明。真先见之明!
关于联想,成也贸工技败也贸工技。
关于历史,任人评说。只要有人张口说,古人既听不到也不会来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