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所谓押韵,就是同一韵部,也就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句的固定位置上,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的偶句的末尾处,既压在句末的一字上。
押韵,是诗句必不可少的创作要素。从古代的诗经,唐诗宋词,到现在的诗歌,都很讲究押韵的。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能朗朗上口了。
谢谢邀请。诗词押韵一般是押在每句诗词的末尾一个字上。押韵是为了朗诵起来朗朗上口,听众也能听出其中的韵味。古诗词押《唐韵》,《平水韵》,现代作者写诗词一般都选用《现代新韵》。
其他网友回答:律绝的由来及押韵概念
整理编辑:诗词轩
首先说一下,格律诗是在南朝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了更为简便的“粘对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
小贴士: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1.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
2.诗的句式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3.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
4.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
而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是当时的一种文学形式,南朝梁陈间的诗人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第十卷中汇集了当时的五言四句小诗,他将之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句式的诗标为“古绝句”。
小贴士: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 宋之问、 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
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 杜审言、 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定型后的绝句,每首四句,每句都是五言或七言,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的格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诗的某几句尾字要用相同韵部的字,一般称为押韵;
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三是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也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本文由诗词轩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我们着重讲解关于韵和押韵的部分。
何为韵
韵称为音韵或声韵。是指汉字发音的声、韵、调,具有抑扬顿挫感的和谐声音。
何为押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何为韵母
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汉语字音中声母、字调以外的部分。旧称为韵。韵母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三部分组成;按韵母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普通话中共有39个韵母。
a o e ai ei ao ou an en ang
啊 喔 鹅 哀 诶 凹 欧 安 恩 昂
eng ong
亨的韵母 轰的韵母
i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ong
衣 呀 耶 腰 忧 烟 因 央 雍
u ua uai uan uen uang ueng
乌 蛙 歪 弯 温 汪 翁
ü üe üan ün
迂 约 冤 晕
分类
普通话韵母共有三十九个,数目比声母多,系统也比较复杂。
按结构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有鼻韵尾的韵母叫鼻韵母);按开头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四呼”。
开口呼 韵母为a、o、e、ê、 er、i(前) 、i(后)或a、o、e开头的韵母
齐齿呼 韵母为i或i开头的韵母 如 iou、iao、ie、ia
合口呼 韵母为u或u开头的韵母 如 ua、uo、uai、uei
撮口呼 韵母为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 如 üe、ün、üan
所有韵母中,除鼻韵母的韵尾是辅音外,其他的音都是非鼻化元音。非鼻化元音的发音要点是软腭始终上升,堵住气流的鼻腔通道。如果软腭的位置不好,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中泄出,发出的元音就成了鼻化元音。在普通话中,鼻化元音只有在儿化音节中才会出现。
这个韵母的知识,我们一般都在小时候读书时学习过,要掌握并不难。但是,因为历史原因,我国在五十年代推行过俄式(苏联)教育。加上那个时代入学年龄有很大的参差。所以,大约在1940—1960年代出生的很多人,接受的是俄式教育。以至于这个年龄段的朋友,每写一首诗,都要拿着韵书或汉语字典逐字对照,困难不是一丁点的大。
在历史长河中,押韵这个艺术形式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不管是文人雅士的诗词酬唱,还是下里乡人的粗口俚语。不管是歌舞戏剧,还是标语口号。都可见到押韵,这个艺术身影。下面,稍举个例,以辨其形:
举例:
注:韵字一般放置在偶数句的末尾,或每句的末尾。以下例文中标色的文字都是韵字。不同颜色,表示韵部有变换。
1.诗经
◆关关雎鸠(iu),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知我者谓我心忧(iu),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投我以木桃(ao),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2.汉赋(有转韵、换韵)
◆洛神赋 曹植(节选)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ong),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ue),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u)。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
3.乐府歌词(有转韵、换韵)(ing、ong和eng的韵尾都是ng)
◆木兰辞 南北朝·南北无名
唧唧复唧唧(i),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ing),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ong),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eng)。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an),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ou)。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古风(有转韵、换韵)
◆古诗十九首其一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i)。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an),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5.汉 柏梁体(每句都押韵)(ui、ei和i的韵尾都是i)
陆机《燕歌行晋》:
四时代序逝不追(ui),寒风习习落叶飞(ei)。
蟋蟀在堂露盈墀(i),念君远游恒苦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
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双鸣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泪不晞。
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
6.南朝 永明体
沈约《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i)。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7.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o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an),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an),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8.宋词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u)。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元曲(en和un的韵尾都是n)
◆[双调]大德歌·冬 关汉卿雪纷纷(en),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un)。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10.俗语
◆龙游浅水被虾戏(i),虎落平阳受犬欺。
◆千学不如一看(an),千看不如一练。
◆好鼓一打就响(ang),好灯一拔就亮。
11.绕口令
◆六十六岁的刘老六(ou),盖了六十六间好高楼,买了六十六篓桂花油,养了六十六头大黄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老罗拉了一车梨(i),老李拉了一车栗。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力。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12.童谣
◆天上雪花飘(ao),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宝宝(ao),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
◆公园里,花儿开(ai),红的红,白的白,花儿好看我不摘,人人都说我真乖。
13.顺口溜
◆感情深(en),一口闷;感情浅(an),舔一舔;感情厚(ou),喝个够;感情铁(ie),喝出血(ue)。
◆身体不要太累(ei),面容不要憔悴,吃饭不要喝醉,买礼物不要嫌贵,花钱不要心碎,见到mm要后退!
◆酒杯一端(an),政策放宽;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
14.三句半
◆喜看奥运东风共(ong),欢声笑语一重重。五星红旗看更红,太激动!
◆二零零八奥运会(ui),中国人民怕过谁。暂时落后不后悔,奋起直追!
◆精彩节目下面有(ou),诗歌朗诵小合唱。保证你们看不够,拜拜喽!
15.广告语
◆要想皮肤好(ao),早晚用大宝(大宝sod蜜)◆肚子越来越小(ao),感觉越来越好(碧生源减肥茶)◆钻石恒久远(an),一颗永留传(钻石)
16.流行歌曲:
◆(最炫民族风)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ai),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弯弯的河水从天上来,流向那万紫千红一片海。……
17.现代诗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ai);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ang);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ao);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18.地方戏曲
◆京剧穆桂英挂帅 选段
佘赛花:【西皮摇板】我杨家保宋朝曾经百战(an),【流水】奋勇疆场把敌歼。老令公在两狼山前身遭难,最可叹众孩儿一个一个血染沙场把身捐,才保得大宋锦江山。到如今门庭冷落鼓声断,【摇板】白虎堂静悄悄剑锈刀残。
……
◆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为救李郎离家园(an),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婵娟。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为了多情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
◆沪剧《鸡毛飞上天》选段
从前有个小姑娘(ang),她真想背背书包上学堂。
怎奈她三岁亲爷死,家中无钱又无粮。
全靠一个老母亲,帮助人家汏衣裳。
省吃俭用积点钱,总算能够上学堂。
她静静坐在课桌旁,心里的高兴说不象。
可是老师常常罚她立壁角,只因她身上穿的是破衣裳。
上课不满一个月,那校长更是狠心肠。
因为她学费未曾付清爽,就推出她学堂的大门墙。
……
19.铭文(馨,古时候韵母为ing)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ing)。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20、口号、标语
◆顽强拼搏(o),超越自我。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i),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每天诵读几分钟(ong),日积月累多轻松。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押韵,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而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有更多的讲究。
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安排:
律绝押韵,就是在一首诗的某几句的句尾,用同一个韵部的字做韵脚。一首律绝共有四句。其中:
1. 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必须押韵,且以押平声韵为正格。
2. 第一句的尾字如果和第二句的尾字同声(一样是平声或仄声),那么必须和第二句一样要押韵,且最好用和第二句尾字同一个韵部的字。如果用了不同韵部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
3. 第三句的尾字不需要押韵,且由于律绝正格限用平声韵。所以,如果第二、第四句尾字押平声韵,那么第三句的尾字限用仄声字;反之,如果写别格,就是第二、第四句尾字押仄声韵,那么第三句的尾字限用平声字。
另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一首诗,如果有三句是押韵的,那么第一句的尾字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需要注意的是,出入群不能同时出现,即第一、第四句不能同时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且孤雁格主要出现于七言诗中。
小贴士: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在古诗典中只述邻韵用于首句,惟当代亦有很多人用在尾句,则将此格命名为‘孤雁入群格’,以分别古人首句用‘孤雁出群格’。
关于韵书
为了便于诗词创作,古人将相同韵母的汉字归类汇总,将常用汉字按韵母区分,分为若干韵部,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如平水韵一书共有108个韵部。于是就有了韵书,而后根据韵书写诗押韵。
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另外,填词(宋词)有《词林正韵》,作曲(元曲)有《中原音韵》,北方戏曲有《十三辙》,现代诗词有《中华新韵》。
一首格律诗内所用韵字,必须使用同一韵部的字。但是因为时间的变化,朝代的变更,古往今来,汉字的书写形状虽然没有很大的变化。在汉字的读音上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古人作诗使用的韵书,上面有很多我们用现在的读音来算,并不是相同韵母的字,归为了一类。而我们读来应是相同韵母的字,分归两类,甚至多类。
所以,我们在读古人诗词时,当以古人的韵书为参考。而在日常写作中,即可沿用古人的韵书,比如写诗用《佩文诗韵》《平水韵》等,填词用《词林正韵》。也可以使用《中华新韵》写诗词。但是不要一首诗词里出现有些字是出自平水韵,有些字又是出自中华新韵的。至于词谱,可以使用《钦定词谱》《唐宋词格律》等。
更多诗词相关知识,尽在诗词轩头条号,赶快关注获取哦!
其他网友回答:诗是一种用高度概括凝炼的语言,充分抒发人的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休裁。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简炼精当,音律和谐婉转。
诗,又称为诗歌。起源于古人类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后发展成具有一定音律要求的乐坊诗歌。起初,诗歌不分家。由于有些诗的韵律不符合曲牌的要求,于是,把合乎曲的诗称歌,不合乎曲牌要求的称诗。
押韵,又叫压韵或叶韵。把韵母相同的字归纳到一起称为韵部。把相同(或相临)的字按一定的要求放到诗歌的某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称为韵脚,将同(或临)韵母的字放到诗歌不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位置叫押韵。韵押得恰当的诗歌读(或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顿挫悠扬的音律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易于记忆和流传。
古体诗对押韵的要求没有严格的要求,相对宽松。人们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押韵的诗更易于朗诵(或吟唱),易于记忆和流传,因此,押韵便成了写诗不可或缺的一环。后来,有人发出了“无韵不成诗”的感慨。
一首好的诗歌,首先要语言凝炼,通俗易懂,具有高深幽远的意境,富有真切充沛的情感。这些是诗歌的灵魂。如果再把韵抻得恰到好处,那就锦上添花了。因此,写古诗时,人们习惯地有意无意地要压韵。
其他网友回答:诗为什么要押韵?这句话相当于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爹妈是中国人,我们生养在中华大地上。本来挺简单的问题,可要刨根问底,答起来也是挺复杂的。
诗来源于歌,歌产生于人类有语言之时。人是社会动物,人要征服自然,必然需要分工协作。特别在需要多人集体活动才能完成的劳动中,便产生了铿锵有力、有强烈节奏感的劳工号子,以利共同使力,完成工作任务。这些劳动号子慢慢演化成歌,或为劳动,或为祭祀。文字产生后,这些歌便被记录下来,流传下来的姣姣者,便成为诗,广为传颂。
当时的人虽不知什么叫押韵,但知道为了一定的功用,这些叫‘’诗‘’的东东,必须句式短,便于记忆;有相同的韵脚,才能产生节奏感,以便传唱。诞生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就具有这些鲜明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汉以后产生了五言古诗。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一些优秀的文人在梵文的启发下,发现了声母韵母的关系,由此在隋时,由陆法言主持,诞生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韵书《切韵》,并在唐以后形成了体例完善和成熟的格律诗。
这以后,官方自有所谓的阳春白雪似的格律诗,民间也自有自己下里巴人的打油诗和山歌诗。这些叫诗的东东,无一例外的都具有朗朗上口的韵脚,也就是能押韵,虽然押的是各自不同的韵。
进入新文化运动后,这些文化旗手们大多反对旧诗,倡导新诗。但他们倡导的新诗,能流传下来的,无一例外仍具有语言精炼、节奏强烈、朗朗上口的韵脚。如胡适的: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刘半农的: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上的云彩。
而那些名燥一时,让人不知所云的西方派的现代诗朦胧诗,在热闹了一阵子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为何?因为在中华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血管里、基因里,人们对诗歌的认同早就有了不可替代的定式!
有些人自己号称才追司马、子建,写出来的东东如何如何,可连诗歌最低、最起码的押韵都不会,也敢号称某某某体,招摇过市,进而登堂入室,自称某某某家。那么有文采,那么学富五车,可还不比大字不识三箩筐的民间山歌手,随口唱出来的朗朗上口、有韵有味?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诗要押韵的原因了,真心不希望在中国人(孩子们除外)心里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中文名: 押韵
敬邀!承蒙何老师的厚爱,有点儿盛(剩)情难却,人家答的阅读量高达1万多人,现在邀我答吧,恐怕没人看了,但是古诗词的格律我不懂,在这我就说两句跟我有同样水平的同盟好友们,文学爱好者们,有时看到加我粉丝的盟友们,10好几付对联都没有几个阅读点赞的还在那坚持,(含褒义)我感动的眼泪流了下来,对诗词的痴迷跟我一样,一知半解还要爱,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我就即简单易懂白话来表达一下吧,我感觉诗词深奥其绝,变化多端,不是我这点儿学问能阐述的,古时候的诗词没有押韵的不是也让人读的赏心悦目。尤其是今天改革一切都在变,说不定哪天腾空出世一个不用押韵就能抓住人们心的伟大诗人,
上一篇:求下一句,一遇红颜心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