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仅就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学作一下探讨。
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教多少你学多少,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学到的知识永远少于老师,这极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可能实现。这就需要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一一实行启迪式教学(或叫启发式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最基础部分可能需要灌输,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启迪。从整体上看,这也属启迪范畴。
启迪,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地感兴趣地去学。其次是把获取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
关于感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投入,这一点也很重要。设想一下,如果学生对教师非常厌恶,教师讲的课他还能听进去吗?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是说,会学不如好学,学好学不如乐学。所以如何启迪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由会学上升到好学,进而上升到乐,这是进行有效学教育的前提条件。
会学指的是学习方法,好学指的是学习态度,乐学指的是情感体验。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上对学习过程有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才能够说,完成了教育对孩子心灵的启迪,给孩子找到了引领自己,不断完善,发展,成长,提高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常常关注孩子学习的显性效果,不仅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于重要,而且以图通过知识的灌输,简单重复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实际上是舍本求末,事倍而功半。所以教育是启迪而不是灌输。
谢邀!
教育这个词意义很深奥,对学校来说应该是灌输和启迪吧!
老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但条件有限,很多时候都是在灌输学生学习知识,需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但是教育教学是有任务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就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他懂不懂。
如:语文课,每篇文章都是选的名人名篇,都是很好的范文。一篇课文最多三课时讲完。老师通过教学,教给学生大声朗读,做到不错字,不破句,熟读课文记住文中的好词佳句,可是学生宁肯化钱买《小学生作文选》他也不好好学习课本文章,有多少学生学以致用?特别是第二节课老师分析文章,教给孩子们阅读理解方法。可有多少孩子认真学了?不认真学考试时阅读理解不会,丢分很多。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有记人记事的,可怎么让孩子写《我的妈妈》让孩子《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不会写?
老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都在灌输,不管学生学会学不会!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育人,启迪学生做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好人。语文任课老师做班主任,这是有道理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名人:雷锋、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等等英雄人物。还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语文老师通过教学,启迪学生向这些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启迪学生学做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爱人民的人!
在这次疫情面前,真看明白了一些人!有的人把钱捐给美国,不捐给中国!还出狂言:中国缺钱与我无关!请问:你是哪里人啊?有的名星,在国内挣大把的钱,生孩子做月子时一天费用三万!但国家有难,她成了局外人捐几十万。当然捐款志愿,不能强迫!有难时才见真情啊!
从小就拍电影、电视剧,没有上过学,没有得到教育的启迪!不懂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结束语: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是灌输但更重要的是启迪!
我是语文萍,一个教育战线的老兵!
(图文原创)
其他网友回答:二者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而是并列交叉递进关系。知识灌输是打基础,是开启智力的准备工作。如小学的识字教学与算式的演算,只能依靠老师灌输。而启迪与感动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展开的。启迪与感动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是启动思维的立足点,也是得以感动的基本材料,不然就是胡思乱想。有经验的老师多是这样子走过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教育是一把打开灵魂出窍的智慧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