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历史是很有必要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认同和传承从大的方面来说,学习古代历史就是培养我们的认同感,维护我们对天下的认知,就会自觉维护天下统一。比如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风俗也不同,接受同样的古代历史教育,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是有一天相遇了,不会觉得陌生,为什么?
有句话说的好:上述五百年,我们都是亲戚,同在一个华夏。
相反如果我们学得古代历史是不一样的,那就算我们整天工作在一起,彼此也会觉得有很大差异,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古代也有出现大分裂时期,有些分裂甚至长达百年,为什么最终还是能走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历史就是共同的认知。
我们再看越南、韩国等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的国家,为什么他们写历史要拼命与华夏历史切割,一些与中原的交往史改的面目全非,或直接删除。其目的就是给国民一种割裂以形成对本国的认知,而不是对华夏的认知。
俗话说欲亡其国,必改其史或灭其史,让其国民变成无根之人,不对天下认同,自然就解体了。因为传承不一样了。从天下统一来说,学习古代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二、对自身很有帮助提问者说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发生在古代的事情,更多的像是轶闻趣事,时代不同,也不会出现同样的两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用。
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有误的,因为事情的确不可能重复发生,但人心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任何变化。
我曾经写过一个专栏《读史记明规则悟道理,做职场赢家》,就是通过读《史记》去为自己的职场提供帮助。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举专栏中的一个例子吧:职场新人脱颖而出需要什么条件?
年轻人最在意的自然是职场突显,有些人很有能力但职场上混的很失败,如果你看完《史记》中的几个人物的经历你就会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抱怨了。
比如韩信你说他能力差吗?
为什么他在项羽这一边不受重视到了刘邦这一边还是不受重视?
因为他缺少一个有份量的伯乐。当他遇到伯乐萧何之时,韩信就被刘邦重视了。事实上韩信跑到刘邦这边遇到过一个伯乐,这个伯乐叫夏侯婴,可惜夏侯婴份量不够,不能让刘邦对韩信有足够的重视。
同样陈平从项羽那边跑到刘邦这一边,当陈平被重用时周勃等人向刘邦进言说陈平这个人品不行。同样当韩信任大将军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向刘邦进言说韩信不成?
这同样还是伯乐的份量问题,举荐陈平的伯乐叫魏无知,那是刘邦偶像的后代,份量怎么能和刘邦最信任的萧何比呢?
你肯定知道伯乐的重要性,但你看完《史记》会更明白不但需要伯乐,而且伯乐的份量对你的前途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代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个小故事就是人际关系交往史。
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该怎么去面对,破局等等,这些史书中都有。
比如我还写了:《读史7:怎么预判上司主持事情能否成功,从两位古人身上可学到方法》、《读史4:遇到诋毁怎么应对最妥当?西汉陈平的方法堪称教科书》等等。你只要真读透了,那你自然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取前人之所长,避前人之所误,这就是读史中又一个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学习古代历史的意义在哪里?
答:孔子把书籍分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然里面还需要细分。后人把古籍分成:“经、史、子、集。”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还是孔子分得更好一些。为什么?因为他有民众教化“礼、乐”的存在;有军事“射、御”的存在;有全民乐趣“书”的存在;有科技“数”的存在。这表明孔子的眼光确实更长远一些。
比方《左传》吧,按照后人的说法,这本书应该放入“史”类。但为什么会放入“经”类?因为这本《左传》,不但集六艺于一身,更重要的还贯穿着儒家的思想。不要以为儒家思想是空中楼阁,它是对中原历史有典籍以来的概括和总结,这种总结都是前人圣贤们自己说的,还不是孔子说的,孔子只是把这些思想叫“儒”,所谓“儒”者,顾名思义:指人生一世,人人需要明白的道理。
说到历史,从太史公《史记》开始,鲁迅先生说得最是明白不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如果没有一种思想的统领,相当于在说是非,这样,自然而然会产生文过饰非的存在。说句老实话,“历史人物”都是我们的先人,后人有什么必要去论是非?
真正的历史,应该反映当时时代的全貌,包括,事情的起因,演变;当时提出各种建议?如何取舍?这种应该脉络清楚。因为,历史的记载不仅仅是为了已经过去的事情,更是为即将会发生的事情,让后人有一个更完善、更全面的考虑与考量。不是为了揭以前的丑,而是为了避免以后的丑。这样,就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古)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历史才是活的,有价值的历史。敬奉!2021年7月6日
其他网友回答:人性是相通的。所以,可以观察历史存在着相似性和重复性。
我们当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处境。当下,也许我们是在面临新的问题,不确定要如何解决。但是,在历史中却可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可以从古人身上学习如何为人处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感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个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真正有意义的,是我们透过历史,去感悟“道”,并且以“道”来指导当下的为人处世。
比如说,当下的国际局势,就很像周朝的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以和平为主,但局部会有争斗。我们要如何发展呢?就可以参考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如管仲就是很值得学习的对象。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处境。历史中也都存在着值得学习的对象。比如自己,就可以向孔子来学习。
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历史始终是最值得学习的。因为我们当下,就源自于历史的发展,没有历史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且指导当下。
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学历史确实重要,可现在的历史根本就没有翻译和整理,经常要求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有什么意义,对现代有什么影响,......都是要求些莫名其妙、框框格格、阳春白雪的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传承和发扬,比较吸收和吐故纳新,作为镜子与时俱进,价值无量。
其他网友回答:学习中国古代史学传统,除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外,还有利于我们增进学识和修养德性。关于这一点,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就曾这样说过:“青年人学习中国历史一是可以增长见识。二是可以学习古代那些杰出人物的高尚品行。”
的确,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学习中国古代历史首先是能让我们增长见识。这些见识作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作为中国人如果我们对自己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们正是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中,得以了解我们国家何以称“中国”,何以称“炎黄子孙”,孔子何以被尊为“至圣先师”。我们也是通过对古代史的学习知道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楚汉的刘邦与项羽是如何争霸中原的,曹操、刘备、孙权是如何三足鼎立的,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怎样开创的;知道成吉思汗是如何驰骋九州,其孙子忽必烈又是如何建立元朝的;知道康乾盛世是如何出现的,以及郑成功又是如何收复台湾的。我们也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仓颉造字”、“助纣为虐”、“胡服骑射”、“合纵连横”、“天人感应”、“绿林好汉”、“挟天子以令诸侯”、“垂帘听政”、“变法维新”等词有着什么典故,有着什么含义,等等。我们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臂如,对我们的祖国“中国”的认识,只有通过对整个古代史的学习才能有较为深人和完整的理解。
我们知道“中国”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它基本上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远古时代的国,规模大都很小,若干人口聚居的邑就构成了国。中心邑称为都,其余的称为鄙,鄙的耕作地带称郊。郊之外,还有一个相当广阔的未开垦地带叫野。如果国与国毗邻,则各国对野的利用权就加以划定,这样国界就包括野在内。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这样的国曾经是很多的。所以古籍上常有“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战国策·赵策》);“古有万国”(《荀子·富国》)等等说法。后来出现了一些中心国家,如夏、商、周三代所建立的国家。这时“中国”是指这些国家。从秦开始则出现了统一的国家。这些沿革不绝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号,直到清朝,还可以听到“我大清天下”等说法。19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疆域也已奠定,所以这时西方各国的入侵,已完全是外国的侵略,和古代的与“蛮夷戎狄”的斗争性质完全不一样。这时,具有近代国家意义的概念—中国,就开始正式形成了。
由此可见,我们正是从历史的学习中理解“中国”这一神圣范畴的:我们这个国家从黄帝算起,已有5000多年历史,我们的列祖列宗,“萃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把广囊的国土开发出来,从秦开始又把它置于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统治之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愈益频繁。疆域国界,经过各朝的开拓逐鹿,到清朝时已基本奠定:它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南包括南海诸岛。在这个范围内,各族人民已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及至近代“公天下”的思想日益浸润滋蔓,那种“朱明”、“大清”等家天下的说法愈来愈被摒弃。
又譬如,我们也正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台湾目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知道台湾和祖国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长滨文化、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遗址代表着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明,它们证实着正是台湾早期原始居民和大陆移民共同创造了这些文明。从此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台湾也曾几度被外敌人侵与占领,但台湾人民为反抗外来殖民者的侵略,进行了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英勇斗争。1652年9月郭怀一起义是台湾人民反荷起义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到1661年郑成功率军2万5千人,分乘船舰200余艘,从金门科罗湾开航,浩浩荡荡驶向台湾,终于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此后又有数以万计的沿海百姓相继移人台湾,为台湾边防的巩固和本土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也可以从台湾称谓的历史演变上得以证实。台湾在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我国早期的文献中有“夷州”、“流求”的称呼,后来,又有琉球、小琉球的别称等等。明代嘉靖时,有人将台北高山称为鸡笼山,后来逐渐变成台湾北部沿海的通称。明清时期,大陆沿海商船去台湾南部沿海贸易.商人们称当地海湾为“大员”。后来才逐渐转音变为“台员”、“大湾”、“台湾”的。1683年清政府在其地设台湾府,这时开始,“台湾”逐渐成为全岛的统一名称。
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也还能使我们在做人的德性方面有所增益。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对古代那些俊才伟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德性的了解,能自觉地敬仰和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德行品行。臂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历史可以增进爱国主义情怀,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德行的学习而实现的。
其他网友回答:五行里礼在中为大,六艺里礼乐,位一二还是最大,大学就是礼教,制。
其他网友回答:学习古代历史是为了看透人性。只要看透了人性,古代以及现代的那些鼓吹的所谓“仁者爰人”、“乌托邦”、“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之类的华美约言就不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大公无私的人没有,假公营私的人不少。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基本如此。这是司马迁从历史中得出的对于人的看法。
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
理欲极強利欲极弱,为真理得以畅行、正义得以伸张者是极少极少数。
多数常人是理欲和利欲强弱程度相当者。这些人基本上就是为个人活得好点而拚博。
理欲极强理欲极弱者也是少数。这种人多在政客中。为实现个人名垂千史的野心而无恶不作。如希特勒打着为民族、为国家的旗号发动战争;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对内同样打着为国家为民族的旗号、对外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晃子发动侵略战争。这种人是人类中的最大恶人。
总之,读史可以让我们认清人的本质,进而知到自己应该怎样活。
上一篇:如何学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