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的利弊:
宗族旧时有名门望族。世家大族。人口多、分支多的豪门大族。人口少、小户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大家族或大姓人家,古人重视门第与门风、皆以先祖功绩为荣耀、族中子弟继祖先精神,将家发扬光大,重教兴学。建词拜祖,造谱留根。是具利也。不过,宗族文化其弊大于利。大族所立的族规、族例是对族内强势者的保护、对弱势者的欺负。我是出生于大族家庭,自小已目见耳闻族规族例文化之怪现状。
旧时大族领导层有五老五委之分,五老者乃族中强坊中之族老为凡事有决权力,其公、檢、法权力集中五老。五委乃执行而已。其族规族例是不公年的,事例有三:
其一:族中有一强势者杀死贫困户一人,族老判决只赔钱,不用偿命。
其二:1943年大饥荒期间、一贫困者偷南瓜两个,抓捕抢斃、立即执行。
其三:族中一大地主、共五房太太,其长子刚满十八岁,患民国时期绝症肺痨。临终前三天,为了冲喜,娶年轻貌美女子拜堂成亲,三天后、一命呜呼,为其守寡,后因逃走被抓捕监禁而死。大族之族规族例是不公平的。
中国历史上显赫名门望族对普天下贫苦大众是不公不利的。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伟大领袖毛主席高呼!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显赫名门望族已消失数十年了!
其他网友回答:宗教文化是一副很好的麻醉剂。
信仰宗教者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对宗教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信仰;还有一累类是社会底层特别是文化浅的人,他们对宗教是一种近乎于迷信的崇拜。
既然有这样的群体信仰宗教,我以为是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的!
其他网友回答:宗教的利弊
自古以来宗教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更替上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凡事都是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在这里我就以天主教为例: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自明朝时就沿用的名称“天主教”,已成为正式的中文代名词。其正式名称为“公教”或“公教会”,在基督宗教的所有教会之中,罗马公教会也就是罗马天主教的人数是最庞大的,全世界人数有11.3亿,占世界总人口17%,目前天主教会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会中最为庞大的教会。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世人面前十分公正,圣洁的宗教,却是发动了震惊世人的九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由于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持续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这是一场残酷的宗教战争,当时的封建领主和贵族骑士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领地,有的甚至是为了成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对当时处于弱势的西欧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有的甚至是种族清洗,但是同样的当时的十字军东征也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种接触为欧洲将来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唯一一次胜利的东征,参加这一场东征的大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的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随后占领了耶路撒冷,进城后杀了7000人,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东征却不再是教皇发起的了,它是由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的率领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当时的土耳其人击溃,使得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计划也落空了,所以这次远征也因此失败。
随后的十字军第三次到第九次东征全部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场长达200年的宗教战争中有无数的士兵,儿童,妇女惨死。其中法国,罗马帝国,英国具有国王或者皇帝在这一场战争中死去。
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战争伴随社会的革命。带来新的格局。
而由宗教发起的战争更是十分的残酷和无情的,种族清洗时刻都会发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带给人们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生活的动力,所以宗教对人们有弊也有利。
其他网友回答:“宗亲会”组织是海外华侨宗亲发起的。想当年侨胞先驱们怀揣一本家谱,漂洋过海移居异国他乡,曾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中,侨胞们需要携手团结,互助互爱的精神,他们为了维护合法权益,于是成立了“同乡会、宗亲会、行业公会、商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
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华侨兴起了寻根热,陆续回国谒祖恳亲、联谊交流、投资兴业,遂把“宗亲会”这个宗族组织模式传到了国内。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宗亲会”和“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性质都一样,也是海外华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种类,具有群众性,其前身是同宗会、家族性的家族会。
笔者自1997年提笔为本族续修族谱来,不断接触宗族文化,不断研究源流世系,以及参加N次全国大型的宗亲活动,数年来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慢慢了解了各地宗亲的利与弊。
纵观各地宗亲会圈子里的人,各种差异化也就慢慢凸显出来,一些思想矛盾和组织管理问题渐渐暴露,不和谐的音符,影响团结的因素随之显现出来,怨气、失望的情绪不断萌生,参与者的热情也随之降低,积极性不断受到挫伤。
没有加入这个组织的想加入,加入之后的,感觉和想象的不大一样,有违初衷,渐渐失去激情,甚至感到圈子里空气污浊,有种想逃出来的感觉。各地宗亲会似乎面临“兴也勃矣,亡亦忽矣”的命运。
究其原因何在呢?概因加入宗亲会的人员成分复杂,其想法、目的、追求、品位不尽相同。企业界、政界、文化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普通族民等,各自所处不同的阶层,其年龄、行业、文化素质、性格特点、环境条件等千差万别。
在宗亲会提供的广大舞台上,有的人试图利用宗亲巨大资源一显身手,以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有的虚荣心作怪,一心想在宗亲会里捞个名头官衔,以提高身价和知名度;也有的宗亲仅仅为了结交同姓朋友,或抱着借机游山玩水的态度……如此等等。在宗亲会成员中,存在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想法实属正常,也无可厚非,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规则。问题在于,面对宗亲会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却难以产生一部具有约束力的有效《章程》,如果有所谓的《章程》,也只不过是虚拟的摆设罢了,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相当多的宗亲仅仅只是一般性的参与而已,或浅尝辄止,有的冒个泡之后,再也不见了。有些人只愿意分享宗亲会带来的好处,却并无一点实际奉献付出的心愿。
故而,偌大的宗亲会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志、以及可以共同遵循的思想行为规则。致使宗亲会软弱涣散,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原以寻根问祖,联络族谊,开展谱牒文化和宗族文化研究的初衷逐渐变味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互投缘的人、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人,渐渐走到一起了;意见不同的人却渐行渐远;分高低、论贵贱、划圈子,无形中形成了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不同派别,甚至,由于思想认识上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阵营。
最终,联谊性、研究性、非营利性的宗亲会,似乎变成了低级庸俗的名利场。而如今在各地圈子里,出现了多座山头,形成不同阵营,你方唱罢我登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论战不断。
一些趋炎附势的人,跟着摇旗呐喊,形成了对垒骂战,搞得那些不愿选边站队的宗亲们,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过去表现得很活跃、很积极的宗亲们,大都选择了沉默,或低调应对,或潜水观察,或淡然退出。
因为他们感觉进入这个圈子,其实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既没有个人所追求的事业,更没有自己的利益而言;既左右不了形势,也改变不了现状,只不过是看在同宗共祖的份上,本想尽点绵薄之力,抑或参与参与而已,干吗要纠结在其中呢?
其实,如果没有进入这个圈子里也无所谓,全国动辄关联人口百万千万的姓氏比比皆是,进入这个圈子里的人毕竟属极少数。而一旦进入这个圈子,不知怎的,还真有一些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郁闷纠结中,不少老会员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淡出。各地宗亲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那么如何去认可一个宗亲组织呢?
一、是否在政府机构注册或在当地宗亲代表大会投票通过,达到了合情合法性;
二、是否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或进行寻根谒祖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修纂宗谱,寻根问祖活动;
三、是否在当地宗族进行了奖学助学活动、敬老爱族等公益性事业发展;
四、是否以“宗族文化”为内涵进行了凝聚全族人为目标方向,达到弘扬宗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振兴本族的声望,形成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精神群体,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和睦、有亲和力的宗族典范;
五、是否加强了族人的交流、增进亲情、友情以及扩大与各地宗亲联系,促进团结、文明为己任,为各地宗亲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如果没有达到上述任何一项要求,那就对这个“宗亲会”大打折扣啦。还有的一、二十个人成立一个所谓的“宗亲会”,以一个会的名誉去进行个人人身性攻击、造遥中伤人、搞分裂、搞批斗。说土一些,这些会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给当地宗族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给当地抹黑。他们跟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宗亲之情,族体之义。其实成立一个宗亲会,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团结和谐一个宗族,达到振兴本族的声望以及扩大本宗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如果不是,那么就自我检讨一下!有的在会场上拉一个横幅拍几个相片,就自称“某某宗亲会”,还有的甚至更可笑,自以为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宗亲会。非也!非也!
其他网友回答:宗族文化的利弊:
利其实很简单,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找到根,祖先的根本,让我们知道从哪来到哪去?
弊的危害其实也不小,原来我对于自己的家族充满优越感,这个小小的优越感就是弊。还有宗族文化过了就是攀比,再就是有些人利用宗族文化结亲做一些不为社会所接受勾当,甚至有人逾越法律的底线。
其他网友回答:宗教对我们的利弊分析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得进行自我扬弃、自我更新。
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偏远山区教育普及不足带来的缺陷,引导思想上的启蒙,发展成为我们信仰、道德底限的根本和开端,树立乐观、现实、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和淡然处世的人生哲学。另一方面,宗教思想的封闭性、条例性、呆板性导致的禁锢人们思想、误导思想方向、思维刻板、遵循教条主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加重人们的自私心理,功利主义进一步盛行,私心大于公心,整个社会发展成为“物化”世界。应该通过正面弘扬的方式,在一种积极引导的方式下让它自觉克服这种向下的走向,引导它向上的走向。这样的话,从理论上、从实践上,我们在宗教方面的工作,以及对宗教思想文化的认识,就会方便很多。
一、宗教思想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利
(一)、思想启蒙、人生哲理
宗教思想让我们有独立的思想开始思考现实社会中体现的问题和现象,在思想上引导我们起步,特别是在教育普及力度不够的偏远山村地区,宗教思想在思想启蒙上起着重要作用。它引导偏远山村地区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定程度上初步替代了教育,弥补了教育普及不足的缺陷,
(二)、遵从信仰、道德底限
宗教思想从带给我们一定的思想启蒙之后,便在我们的心底生根发芽,告诉我们要有底限,尊重生命,呵护自然,为长远发展做贡献。从此,因为宗教思想的根深蒂固,便产生了信仰。所谓“信仰”是指对某种超乎人可以直接把握的观念或理想的信奉、持守和追求。而我们所信的观念就称为信念,这种信念有超前性或超现实性的,也就是有“未知”、“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我们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清楚“共产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坚信”,所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一种信仰。如果可以对它精确论证或者预测的话,也就不是人们常说的“信仰”了,而是一种必然,一种现实实际的环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有个生动的比喻,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属于一种超前性。这种信仰包括政治信仰、群体或者说社团信仰、文化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不同层面。
曾经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但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信仰还是有的。这种信仰使相近的人形成了团体,并使团体具有凝聚力。具体来讲,政治信仰是以一种政治的理念或理想来吸引人、团结人,使信奉者为这一理念的未来实现而奋斗。与政治信仰相关的是政党的建立与发展,它要求成员对它的信念忠诚、坚贞,并准备为之奉献和牺牲自我,所以这种信仰是强调一种自我奉献。社团信仰是某一个群体的信仰,因为它的特殊性而构成了一种或者公开或者隐秘的社团组织,这种组织成社团的行为是强调它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并因为它与其他人不同,或与它的外在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样形成在社会中的一块隐蔽的地点,有着复杂的
存在或复杂的影响。
文化信仰则是相关人群或民族对它的文化传统的一种缅怀、信守和圣化,由此就构成了文化理念,或者说称之为民族之魂。而宗教思想,正是这种氛围,成就了一种信仰。信仰,让我们心中有了一个奋斗的目的,有了一个做事的方向,有了一个心灵的归属。无论我们走到哪儿,信仰就带到哪儿;无论我们做什么,信仰始终告诫我们,要有人生道德底限,要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三)、重视现世、活在当下
宗教思想注重重视现世,活在当下,除了佛教遵从来世今生,强调今生善来生缘的观点外,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都遵循活在当下,以现世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现实,把当前做好,克服困难,愉快生活。
例如道教遵循破茧成蝶-超越自我的向往、认识你自己、自然之美、无为之境、生死如昼夜、忘记聪明才最幸福、相忘于江湖、吾生亦有涯,其知也无涯等人生哲学。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子启发我们,哪怕你是一株冬日里的衰草、一棵草原上孤独的树、一个身体残疾心灵痛苦的人,也要看守住自己的心灵之月,既要认清自己“井底之蛙”的局限,又要有大鹏展翅的宏大胸襟。这样,很多问题可能就不会像想象的那样艰难。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磨难,视为电玩游戏中的关卡,超越它,这样苦恼也许就会变为乐趣。
人对自然的态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自然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栖息之所,还是被人欣赏的对象。但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并不是像镜子一样简单的反射,而是在反射中关照自身。在中国道教的思想中,有一个“坐忘”的境界,那就是把聪明才智抛弃掉,除去心智,返璞归真,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庄子的思想中,形体是精神的寄托,形体随时间而变化,但精神却可以超越时空。一旦形神相离,形体的所有牵挂与痛苦都会消逝,逍遥快乐就开始了。
宗教思想强调重现世,淡生死。只要心灵飘逸自然,悠然自得,便可以放下苦痛,享受逍遥自得的快乐生活。不谈来世享受今生禁苦,只求当下快乐幸福。宗教思想一定程度上打开人们的心结,鼓励乐观面对生活,快乐享受人生。
二、宗教思想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弊
(一)、禁锢思想、误导方向
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普及不足的缺陷,但是,宗教思想里面的某些思想却禁锢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维度。例如,宗教思想里面认为的封建神学、伦理纲常、男尊女卑、教权至上、权威至上、苦修禁欲等思想,则不利于人们打开思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宗教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伊斯兰教在中国使十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逐渐趋于伊斯兰教化,它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融洽也给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动力,但是一旦它被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用为“民族分裂”的旗帜或掩护,则不仅会给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损害,而且也会使伊斯兰教本身蒙上浓厚的阴影。例如,在南疆及其他一些穆斯林少数民族地区,伊斯兰教如果被具有离心倾向的势力所利用,就势必造成其宗教、民族问题上的张力,阻碍它的发展。在这个地方,也存在宗教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和影响问题。
宗教思想如果利用不当,则必给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带来很大
的负面影响,禁锢人们的思维,误导大家的思想方向。
(二)、注重利益、私大于公
宗教思想强调活在当下,重视现世,就必然一定程度上导致享乐主义盛行。进一步则滋生腐败,崇拜功利主义,利益至上。而宗教思想的大面积覆盖和进一步脱离实际的发展,则加重功利主义的传播和强化,鼓励人们只注重利益,追求物质,而不顾现实实际中人的价值,仅仅只注重物,则必导致出现物化的世界。因而,大家只注重物化的价值,不关注人,随着时间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将变得更加自私,人人只顾自己得利益,人人只追求物化的世界,则导致大家的私心大于公心,整个社会和谐秩序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教条主义、循规蹈矩
宗教思想都遵循固定的模板教义,按照条例来实行宗教管理,势必导致宗教思想在发展运行上产生教条主义,循规蹈矩,不思进取。
三、结语
一方面,社会跟宗教是个双向互动的主体,双方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宗教是不断地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变化的社会产生的宗教自然也是有变化的,不能说完全跟过去的一样。尽管某个宗教有它的传承,但是这种传承在解释上是有区别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是不断循环前进的。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得进行自我扬弃、自我更新。如果是从正面上对宗教有一些肯定的评价,有一些正面的表述来谈宗教,实际上也是促进宗教自觉地扬弃自己宗教中间的一些糟粕,使自己的发展能够有一个良性深化。应该承认宗教在实践中有许多内容是跟传统的封建迷信有着一些关联的,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我们不能靠行政命令去制止它、去禁止它,而是应该通过正面弘扬的方式,在一种积极引导的方式下让它自觉克服这种向下的走向,引导它向上的走向。这样的话,从理论上、从实践上,我们在宗教方面的工作,以及对宗教思想文化的认识,就会方便很多。
其他网友回答:宗教的利弊:
我这里以佛教举例: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有上千年历史,完全中国化有三个特征:1、去西土极乐净土。2、不坐禅(定慧双修)3、不读经(红尘修炼)。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儒释道文化一直影响着国人。
佛教的积极意义:
1、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人都是金钱至上,信仰以无足轻重,让人的内心越发空虚,佛教的文化的适当介入有利于和谐的社会发展。
2、佛教的目的是灭苦,它认为人的本质是苦,通过无常、无我、无自性来破除我执,对人心发展有促进作用。
3、佛教或者几大宗教最终都是导人向善的,这点是很值得推崇的。
佛教的弊端:
1、佛教所构建的世界观是宏大而唯心的,很容易与原有价值观产生冲突。
2、容易产生消极避世的心态。
3、很多是因为遇到重大挫折才选择宗教(至少国人大多如此),把他当做一门药,解救自己的良药,只是一个精神上的依托,并不能客观的认识。
其他网友回答: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份,是孝耕文化引伸,亲情邻里的组成,长幼辈名称由来,拜念先祖发展而来的祭祀等,经朝历代而传统而来,对今的社会是好,它于是社会中的组成。
其他网友回答:
南北地形差异
为什么南北宗族文化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一方面可以看看地图,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很少,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朝廷的统治,这样朝廷的手就可以伸得很长,触达家庭单位,这样宗族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而南方正好相反,丘陵为主,丛山峻岭,沟壑纵横,相互之间的交通都很困难,这样朝廷的统治触角很难到达基层。权利讨厌真空,所以基层就发展起来别的势力,不是黑社会就是宗族。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北方战乱频繁,不断地打破原来的统治结构,这对于宗族的发展又是一个巨大的制约。相反南方战乱比较少,即使有战乱,也有不少偏僻的地方能够免于战火,这对于宗族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宗族文化的利,则是增强以血缘为扭带的向心力,从而促进团结。宗族文化的弊端,则是狭隘的宗族观,从而由此产生的姓氐矛盾宗族戒斗(具体表现为先人留下的山场田产等)。当今之时,应扬长避短,合理调控,并在法律条文上有所制约,让宗族文化更好地为当今之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