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现代人的科技成果去套司马迁
其他网友回答:看到题主的问题,就知道题主的问题在哪了,自信自己读书多,却不动脑子!
禅位制肯定存在,因为当时的难题是如何生存,而不是怎么捞权、捞财,只有保证存活后,财产有了剩余,人才会产生私心。
至于题主说的财产留给自己儿子,你可知上古什么时候有的财产剩余?当时的生活环境,活着都已经很难了,还财产?
三代禅让确实有疑问,但你怎么敢明晃晃的指责为假的?尧舜禹告诉你的?拿着后世人所谓的“人性”来迎合上古的人?
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放到现代这不是大傻子是什么?可这就是春秋战国的风气。
春秋(西周初期)打仗,根本死不了多少人,因为打仗的都是贵族,哪怕被俘虏也不会有性命之忧。至于其他的辅兵,那根本不算人。
我想题主是那些会笑话宋襄公的人,可你知道这是当时战争的惯例?早几年的齐鲁长平之战,齐国这边要进攻,可鲁国就是不击鼓回应,齐国愣是没法进攻。没错这就是曹刿论战的故事,放到春秋中后期,齐国早就直接碾压过去了。
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不能等同视之。
至于沙丘指谋,可能为假,也可能为真。题主认为是假的,无非是赵高、李斯密谋怎么会让第三人知道,是吧。
但题主你不想想,这么大的事可能仅仅靠赵高、李斯完成?广而告之不可能,但他俩怎么也得有三五个亲信吧,掌控朝堂,逼死扶苏,光靠赵高、李斯怎么可能完成?
所以这事的真假是不定的,还有类似项羽说的一些话,可能让一些人听到,也可能是谣传,但题主怎么敢一口咬定是假的?秦始皇、项羽告诉你他没说过么?
至于汉王夺兵符,我不知道题主在质疑什么,姑且解释一下吧。
汉王刚刚经历一场大败,威望、势力大损。反观韩信则是一场场胜利。权力是一层层传递下去的。举个简单例子,皇帝管理天下,靠丞相,丞相管理天下靠属吏(六部都是从丞相府属吏分出去的),属吏掌管具体职务。
皇帝不会直接命令丞相府属吏,而是下命令给丞相。
放到刘邦的境地,他不知道韩信大军里有多少人是忠于自己的(肯定有一些,否则刘邦进不了韩信大帐),他只有在韩信反应过来前,抢先把众将聚集到一块,不给韩信反叛的机会。
若刘邦直接找上韩信,韩信一刀砍了刘邦,剩下的人哪怕再忠心于刘邦,也不会有反抗韩信的心思,毕竟刘邦人都死了。
就这么多吧,随便写写,题主随便看看。
其他网友回答:《赵世家》的赵氏孤儿,子虚乌有,实际上是晋景公消灭了跟他关系疏远的赵氏嫡系,把家主地位转给自己的亲外甥赵武,什么奸臣都是虚构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中是有很多错漏之初。是因焚书坑儒所至。却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炒作。鄙人详尽解析:
一、《史记》中并未记载鬼谷子活了二百多岁。弟子遍布纵横、兵家……
明清时期的演义小说《孙庞演义》中称:孙膑庞涓求学于鬼谷子。
演义小说不是史书,是可以虚构。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唱空城计。史实上,唱空城计的是赵云。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事实上斩华雄的是江东猛虎孙坚。
所以,《孙庞演义》中记载的孙膑庞涓皆求学于鬼谷子,是不足为据的。
据《史记》记载:孙膑庞涓俱学兵法。并未言其师承于谁。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行踪轨迹。二人十之八九师承自儒家大师吴起。
鬼谷子应当与孙膑庞涓同时代,二人应年长于鬼谷子。鬼谷子比孙庞二人年轻三十至五十岁。
二、《史记》中的错误和疏漏。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宋。根据《左传》记载:并非燕惠公,而是燕简公。
《陈杞世家》记载: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实,孔子是卒于陈湣公二十三年。
《郑世家》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据《左传》记载:郑桓公并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在诸侯世家中,年代有个别之处错乱。尤其是齐、魏最为严重。
《史记》中六国史十分简略,且错乱严重。是因焚书坑儒所至。
由于秦始皇焚毁六国史书。司马迁编写六国史,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口耳相传的历史有两大特点:一不够详尽。二年代错乱严重。
三、尧舜禅让。
《史记》中,尧舜禹汤千古的历史,是司马迁抄录自残存的28篇《尚书》。
对于尧舜禅让之时。韩非子批判法家的尧舜篡逆说,赞同尧舜禅让之说。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秦尚未统一天下。各种史书都尚存,韩非子都可以读到。
读书为学,目的是增长学识。不应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更不应捏造事实,胡言乱语。
其他网友回答:《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为了完成父亲交代的任务,即便身体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依然坚持完成这部鸿篇巨著。可是说史记耗费了太史公一生的心血。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他的文直白,每件事都会核对。不会虚构事实,也不会隐藏坏事”。唐朝的文学大家,韩愈也不吝赞词,称司马迁的文采是最好的。即便擅长讽刺文的鲁迅也是对司马迁推崇备至。
作为史书杰出代表,会招来很多人的质疑。对文中很多错误的争论一直没停止过。为了修改司马迁书中的不足之处,很多书籍应运而生,比如《史记索隐》、《史记集注》、《史记志疑》等。
古代很多历史书,在二十四史当中,《史记》无疑是最成功的,后来很多学者发现《史记》存才很多错误,据不完全统计高达1000多处。
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中,考古学家也是发现了大量的当时文字记载,其中有一本帛书,名叫《战国纵横家书》,真本书里面记载的事情都是关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历史,书中关于张仪和苏秦的记载和《史记》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书中所说这二人并没有在同一个时代活跃于政坛,但是《史记》所说的确是他们二人是同时登场,互为对手。
其他网友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一下《史记》。欢迎有实力的大家来拍砖、砸鸡蛋。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
《汉书》作者班固的评价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简单翻译就是《史记》这本书,文意直白,事实清楚无误,不声张虚实,是按照事实写的。
结果就是《汉书》直接抄袭了《史记》半本书,就差一字不改了。就这样,《汉书》还是被后世盛赞。
给《史记》挑错,难。说一下禅位的事情。
1、三代禅位或许是假,但是五帝本是一家
先说一下五帝之间的关系吧。很多人没有读过原书,就贸然提出问题,其实有点可怕。二手的材料有时候会掩盖一些真像。
三皇五帝有几种说法。我们就按照采用《史记》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是五帝之首,也就是我们华夏族的老祖,黄帝一生有25个儿子,我们中华民族多子多孙的传统可能就起源于此吧。
黄帝老祖的正妃是嫘祖,嫘祖只生了2个儿子:玄嚣(青阳)和昌意。玄嚣生了蟜极;昌意生了颛顼(高阳帝),颛顼就是第二个“五帝”也就是黄帝把位置传给了孙子。
颛顼帝之后,黄帝的另外一支也比较争气,蟜极生子帝喾(高辛),颛顼传位于高辛,高辛就成了第三个“五帝”。帝喾与颛顼也就是堂叔侄的关系;
帝喾先传位于挚,挚能力不行,于是尧继承了帝位;尧是第四个“五帝”尧与挚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同父异母。
最后一个“五帝”舜,舜的祖上就颛顼帝的儿子穷蝉。为了能够使得舜继承帝位,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三代禅位最后一个人是大禹,但是大禹父亲是鲧;而鲧的父亲就是颛顼帝,大禹也是黄帝的后代啊。舜与禹也是亲戚。
关系见下图(借用别人的,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通过以上的人物关系梳理,不知道还有人怀疑禅让制;所谓的禅让制,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内部相互推举有能力的人来承担领导,所谓的帝,个人感觉更像一个大家长。
2、《史记》挑错漏,不亚于吹毛求疵
《史记》的作者一般是指司马迁。司马迁的家庭背景是可谓源远流长,如果仔细追溯可以上到黄帝。
《太史公自序》说,司马家族的祖上在黄帝是就负责掌握天文地理直到周代,周代的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时失掉官守,成为了司马氏,负责掌握周史。
后来,离开周到了晋,开始四处分散,有一支迁到了秦国即司马错,司马错很有名,平定了蜀国,为秦国统一厥功甚伟。司马错这一支就是司马迁家族。
太史公的家学渊源深厚,其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朝的太史公。
费时甚久。不算用于写作的时间。在写作这本书之前,太史公司马迁,就用了很长时间,在全国各地游览。最南至云南,浙江杭州等地,山东、河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比很多现代人都有去的地方多。
司马迁公元前104年开始写作史记,前后一共经历了13年,披肝沥胆,数次删减,废寝忘食,写出了这部史家的绝唱。
所以,这样的人,这样的一本书,有人来挑错,个人不得不佩服。
为了解答这个题目,特意上了知网,发现敢写《史记》纰漏的文章,寥寥无几。即便有一两篇,立马就被人批的一无是处了。
3、《史记》已不是原来的《史记》,即便有错,未必就是太史公的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了,后人就行了篡改。褚少孙撰写了《龟策列传》,也有说刘歆冒充司马迁《史记》。所以上文说,《史记》作者一般指司马迁就是这个意思。
三国志也间接记载了汉武帝删除《史记》的事情。原文有这样的一段话:“王肃回答说:‘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当然,汉武帝删《史记》有待商榷。因为《史记》自所以流传后世,全靠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晖。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的传记里说:“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如果按照班固的说法,宣帝的时候《史记》才公布与众,那么汉武帝就没有删改《史记》的可能了。改也是后来的事情。
4、私密的资料如何获得
古代的时候,尤其是皇帝这样的特殊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文字记载的。如《大唐创业起居注》,明神宗的《万历起居注》等。有些机密资料外人无法看到,但是作为太史公,肯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资料。
成语董狐直笔,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古代杀史官是被人诟病的一件事情。修改历史也会留有骂名。读一下《宋史》就知道,为了给自己正名,宋太宗费了多大的心思。
其他网友回答:当然有,仓颉造字以前文字少,都是靠口口相传,刘帮出世天生异象,斩白蛇都不可信,楚王葬马也不可信。孔子世家说孔子是私生子,孔子没父,必贫困怎么上学的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百粤天话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史记》中存在错漏或者说是相矛盾的地方应该是不少,由于篇幅有限,我只拿其中一处来作例证,大家可以找史记对比看看,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出。
请大家看从《史记》中原文的记载:
1.《史记·赵世家》:“十一年,王召公子职於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
2.《史记·燕世家》:“燕哙三年,……。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於子之。”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上面《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是在赵武灵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15年,赵武灵王把在韩国为质的燕国公子职召唤到赵国,就是要把他立为燕国的燕王,让老将乐池率领军队护送公子职回国就任。
另外上面《史记·燕世家》记载,燕王哙三年,即公元前318年,(燕王哙的其中一个儿子就是上面赵武灵王派乐池护送的公子职)……(燕王哙在公元前318年,听信苏代的建言,把燕王让给了国相子之),(所以)子之以燕王的身份行使国事,而哙常常不来听政,就成了下臣,国家之事全由子之决定。
“三年,国大乱”,就是说子之执政燕国三年了,第三年即是公元前315年,燕国出现大乱。“燕子之亡二年”就是子之死后两年,那就是这第二年是公元前313年。
“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那就是在公元前312年,燕国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
综合上面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15年派乐池护送公子职回国,立为燕王。而燕世家中这一年正是子之行国事第三年,燕国出现大乱。赵武灵王正是看到了燕国乱才送公子职回国为燕王,而燕世家中到了公元前312年成为燕昭王的人却是太子平?这公子职又去了哪里了?
《史记》中在赵世家中说立了公子职为燕王,燕世家中为燕王的却是太子平,这不就是互相矛盾吗?
可以肯定燕世家中的太子平不是燕昭王,而真正的燕昭王就是赵世家中记载由赵武灵王派出乐池护送的公子职。
如何判定?1.应该是子之当了燕王,自然引起了太子平的强烈不满,所以应该是他联合他人一起对子之进行攻击,所以记载为大乱,在大乱中应该就死去了。正是太子平已死,才引起了众公子争位,赵武灵王才拥立公子职为燕昭王。2.从后来燕昭王以乐毅为将伐齐,乐毅应该是护送公子职回国即位的有功之臣乐池的后人,燕昭王职正是对乐池的感恩才大胆任用乐毅。
3.公子职的母亲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的父亲也是秦惠文王,乐池曾经也在秦国为相,秦昭襄王为公子之时就是在燕国为人质,这就表明当时秦国是力顶这个外甥的。
所以说这个就是其中的一个错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