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李世民最疼爱宠爱的就是太子李承乾,还有魏王李泰以及晋王李治三个,而且他们的表现都让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满意。
虽然对三个儿子都满意,但是对于李承乾这个太子储君却一直寄予厚望,然而太子似乎沉不住气,或者情商有点低,他居然起兵谋反,这令李世民感到十分愤怒。
太子谋反,源于嫡子之争。
李承乾小时候聪敏好学,仁孝纯深,由此深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
在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称帝后,便立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
他成为太子后,李世民便在东宫设置了崇文馆,意在为太子招贤纳士,随后又让任职礼部尚书的李纲兼任太子詹事,专门负责教导辅佐他,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太子是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在李承乾二十岁前,确实也是按照李世民的期望在做事,对老师尊敬有佳,甚至跟李纲请教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可当长孙皇后去世之后,他的表现就有些不尽人意了,加上足疾再犯,他变得越来越叛逆,李世民怕他从此走上歧途。
于是赶紧派魏徴、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和杜正伦等十位大臣过去进言,劝谏太子不要做不利于国不利于皇家的事。
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论。
这些都是李世民所器重的谏臣,也是有文韬有远见的大臣,李承乾刚开始对于这些人是阳奉阴违,再之后,他就彻底地放飞了自我。
甚至连李世民的话都不听了,这兴许跟唐太宗又宠爱老四魏王李泰有关吧,让他觉得自己太子之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似乎随时会被父皇给废掉。
按理说,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最应该沉下心来好好表现,帮助李世民分担国事,对于朝臣所奏,发表下自己的处理意见。
如此,太子之位便无人可以撼动,哪怕李世民再如何宠爱李泰(嫡次子),也无法让李世民有废立之心。
可他恰恰相反,似乎是破罐子破摔了,不但不听从魏徴等人的劝谏,不仅仅跟宦官们玩得不亦乐乎,还将所在的东宫装饰得极其得奢华,甚至是,他在东宫里还私自养了一个“善歌舞,美姿容”的男宠。
李承乾叫他称心,就跟当下的断背山互喊对方“亲爱的”是一个道理。
不管魏徴、于志宁、孔颖达如何痛批如何地骂他,都没用,只能上疏于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后,更是愤怒得不行,下令直接将这个称心给杀了,就是为了不让太子继续沉沦下去,让他好好反省。
可太子却是在自己东宫中为这个男宠立室又立碑,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甚至让宫女日夜祭奠这个男宠,内心深处,也开始记恨上了他的父亲李世民。
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唐太宗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自此,李承乾与父皇之间的隔阂更深了。
其实,李承乾做什么,他爹李世民又怎么会不清楚呢,那个时候的李世民,看到自己儿子变成这个样子,实在痛心,都恨不得把他废了,另立新的储君。
不过他没那么做,而是让杜正伦、李百药等人对太子进行规劝。说起杜正伦,他也是有苦说不出,规劝太子不成,便将李世民的话告诉李承乾,结果李世民知道后把杜正伦给贬到了谷州做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虽然李世民此刻极为宠爱魏王李泰,甚至愿意把一切最好的都给这个魏王,但却没有要废李承乾这个太子的想法,依旧是希望李承乾能够浪子回头。
为了不让人说闲话,唐太宗李世民加封魏徴为太子太师,目地就是告诉世人,他李世民不会动太子之位的。
如果这个时候李承乾能够浪子回头,知道父皇用心,他一定会痛改前非,踏踏实实地做太子储君,为君父分忧,向少年时对李纲那样,事事向魏徴等人学习请教。
那么,李世民百年后,皇帝必然是他的。
可是李承乾不这么去想,他觉得李世民如今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李泰,是个人都知道这父皇此刻是打的什么心思算盘。
就是培养李泰,等李泰再大一点,就可以完全将他这个太子给废掉了,然后再立这个老二(嫡次子,排行老四)为太子。
加封魏徴太子太师,不过是为了暂时稳住他而已,等时机成熟了,一样要废。
他是这么想,跟他关系好的李治也是这么跟他说的。
不仅他两兄弟如是想,就连李泰本人也如此想。
因为李泰被唐太宗过于宠爱,李泰又完成了一部稿件《括地志》,更是让唐太宗喜欢得不行,加上一帮大臣,如房遗爱等大臣二代们在李泰旁边吹耳边风劝进,他也有了想当太子的心。
李承乾为了不让李泰得逞,于是派人去暗杀李泰,可是事情暴露了没暗杀成。
暗杀失败,他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准备起兵造反。
如果没有齐州齐王李祐那挡子事,或许李承乾还真能成功了。
他本来想让东宫百名死士翻墙,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皇宫,接着就可以效仿李世民逼李渊退位那样逼李世民退位。
可中间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是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发动兵变,结果还没开始就被手下一个叫杜行敏的王府兵曹给轻松捉拿了。
这个事被上奏到朝廷,朝廷让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去调查,经过层层调查,终于发现此事居然跟李承乾有关,于是李承乾谋反的事便暴露了。
李世民看到李承乾如此,气得快吐血了。
虽然李承乾做出如此忤逆之举,李世民也没有杀了他,只是把参与谋反的李元昌和侯君集等人给处决了。
在众臣建议下,他将李承乾贬为庶人,保全了李承乾的一条命。
这时候,李世民又想立李泰为太子。
不过李泰也没能当上太子,而是李治被立为了太子。
此时李泰见李承乾被废,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毕竟太子倒台了,皇位第二顺位人就是他这个嫡次子。
于是撒娇似的跟李世民说,将来他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会亲自杀了儿子,等百年后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本来生他的气,可现在听到他这么一说,于是心一软就答应了。
可褚遂良却看出了李泰的计谋,随后跟李世民陈述了李泰的心思。
李世民冷静下来后,觉得褚遂良的话不无道理。太子刚刚被废,李泰就急着表忠心,李世民怎么会看不出他的心计呢,只怕谋太子之位不是一天两天了。
李世民也不会相信,李泰当上皇帝真的能够杀子传位给晋王李治。
不过,真正让李世民打消立李泰为太子这个念头的是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李泰以汉王李元昌参与造反之事恫吓李治,因为晋王李治跟前太子李承乾的关系非常要好,而且李治呢,也深得李世民的宠爱。
本以为这个软弱无能的弟弟,从此会像他称臣,可没想到李治转头就把他说的话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气得拉着李治就去了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
于是乎,他将李泰废黜,将他降为东莱郡王(此时是从一品)。李世民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废黜了李泰后,李世民又把皇位传给了李治,天天带着李治上朝旁听,培养李治的执政能力和处理朝中要务的能力。
李治当上太子,不是李世民所选,但又不得不立他为太子。
李治虽然也聪敏好学,但是他的表现在李世民看来太过于软弱无能了,什么事都表现得唯唯诺诺的。
如此之人,如何能担得起皇帝重任。
最为理想的人选就是李泰,可李泰身边的都是如房玄龄等大臣的后代,比如房遗爱这类二世子。
李世民知人善用,有知人之名,肯定不会让房遗爱那样的大臣辅佐李泰的,要让李泰当太子,就得另外选人。
本来李泰有个好老师王珪,但王珪却因病早死了,不能再继续辅佐李泰。另外一个就是,李治的支持者是长孙无忌等人。
如果选择了李泰,房遗爱等功臣子弟必然会得到重用,朝廷中的勋臣元老集团和新兴的“二代们”集团,无疑就会产生最为激烈的对抗,这种事情往大了说,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而选择李治的话,皇权交接的过程显然就会平稳很多。在勋臣元老的支持下,贞观路线也很可能得以延续。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册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并非孤例,在古代多数时候,只要皇位继承存在纷争的理由,往往就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而最终胜出的,往往都是背后政治力量更加强大的那个皇子,而不是皇帝更喜爱的那个皇子。
唐太宗如此,万历皇帝如此。
康熙皇帝亦是如此。
写在最后:本来是要说李治的,但我觉得还是先写李承乾和李泰吧,这样子,会让人知道,李治是为何被立为太子的。
其实,我觉得李承乾智商不低,他差就差在情商上。
就如文中所言,他如果不放飞自我,而是好好立功表现,李世民怎么会动他太子之位呢。只要不被废,皇位就是他的,可他一个太子储君居然要谋反,这又没有人逼迫他,言什么反呢,就因为李世民宠爱李泰,就心生忧虑,杞人忧天,自我放弃?
再一个,李泰有些恃宠而骄,智商还行,就是情商跟李承乾差不多吧,在朝臣鼓吹下居然想当太子,他的书算白读了,太子之位是他魏王轻易能去想的吗?
不过,没有他们俩互撕,也轮不到李治当皇帝了,也许就没有永徽之治,也就不会有武周朝。
另外,李治并不是软弱无能,这些都是他刻意装出来的,只不过,在我们看来他所表现出来的是软弱无能罢了。
如果他真的是个软弱无能之人,又怎么会有永徽之治?又怎么会乾刚独断呢!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十万个为什么_家庭百科 » 李世民为什么传位给李治? 李世民立李治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