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现代文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夫子认为,君子有“怀德”“怀刑”之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
而小人所存“怀土”“怀惠”之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顾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
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述而篇》再论,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他网友回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出自《论语·里仁》。
一部《论语》更像一部谜书,理解起来像猜谜。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先要搞清楚几个词的含义。
《论语》里经常提到君子和小人,而本段话似乎在说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按照孟子的观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司马光的观点,“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徳为小人。”那么“君子”就是懂得道义,道德高尚的人。“小人”就是不讲道德,看中利益的人。
“怀”,是思的意思。
“土”,可以理解为土地,封建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解释成“私利”。
“刑”,《韵会》复古篇云:从刀开声,刭也。从刀井,法也。法规、规则。
“惠”即“恩惠”。
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思考的是德行,小人思考的私利;君子考虑的是规则,小人考虑的是恩惠。”
君子做事以社会道德公义为准绳,以此作为言行的准则;而小人做事只考虑自己利益,对自己有利的就干,不利的就不干,甚至损人利己。
由此,孔子、孟子、司马光对于“君子”“小人”的概念是一致的。
现代人的道德词典里依然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样的词汇。“正人君子”依然受人尊敬,是道德的楷模;“卑鄙小人”依然遭人唾弃,是谴责的对象。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
那么这段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如何理解并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呢?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的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有根基,有志向的去活。君子的根基在于德行,在于公道,在于最基本的遵纪守法。如果这些都无法做到,那么君子就不会被认为是君子,相反的,会被世人唾弃,或者不被大众喜爱。
当然我不是主张大家都做一个被大众喜爱的人,而是应该要做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人。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会做好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不代表我们就要纵容自己本性的自私自利,因为私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是会被无限扩大的,而如果你的心中又没有礼制约束,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君子具备怀德怀刑之心做人要关心德行,做到善良。而行事的时候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会遵守。这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弘扬的文化,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学会以德为先。几千年来的文化影响着华夏子民。从内修德,而从外的话,论语里提到要学会遵守制度和了解刑罚。
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大部分人都会被有效的约束起来。君子在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行为里的制度和制约,这是一种自我的约束,这样做事的风格可以形成做事的底线,而有了底线的人做事才会让对方放心,也让自己安心。
相反的,小人则是更关心自己的私立。对于别人授予的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非常的在意,他们很少去关注自己内心的修养提升或者道德的底线,他们更关注如何满足自身的利益而不是首先把规则和德行放在行动之前。
这样的行事,不仅容易让自己走进误区,更严重的甚至会作奸犯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跨越了法律的禁区,酿成了一辈子的大错。
自古以来,君子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歌颂的一批人,为什么被提倡和歌颂?因为这是一种智慧,是在处事时为他人和社会国家考虑的德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考虑到大局的利益,不因一点小恩小惠就放弃自己最基本的底线,而是持续秉承着道德合一,知行合一的原则。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让许多本是君子的人逐渐成了小人,这是社会的错么?不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君子德行是否能够不受干扰,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潜在的小人是否能够被我们的德行和原则所战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播需要靠每一位君子的努力,让君子的精神可以持续发扬。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早安,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给我个赞鼓励一下吧,每天一个文化问答,和你一起探究中国博大的文化。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语出《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君子心怀仁义道德,小人怀恋乡土田地;君子关注刑法制度,小人想着小恩小惠。
君子怀德,是君子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断地完善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君子讲“仁义”,以仁爱之心,爱家人,爱天下所有众生。人人心中都有爱,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人人有德,善行天下,社会大同,天下为公。
小人怀土,是一个人总是心系着家乡的故土,并没有长远的眼光而志在四方。终其一生守着自己的家园和三分土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其实一个人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之中,有所理想,有所创造。爱家恋家人都有之,但是还应以自己的事业的发展为己任,这样才有人生的价值。
君子怀刑,是君子注重治理国家的刑法和社会的规章制度。治国平天下,既要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又要有着严格的刑罚惩治,打击那些不法分子。以法治国,才能富国强兵,才能有着国家的强大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君子怀刑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有着法制意识,提醒自己遵纪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总是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为了得到小恩小惠,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其实爱财之心人都有之,应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凭勤劳致富,才能心安理得。不义之财,自食恶果。
君子怀德、怀刑,是心中的仁德善良,是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小人怀土、怀惠,是心中只有那点私利,目光短浅。一个人应该有着自己的修为,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感谢题主提出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这句话出自《里仁》篇,是《论语》的核心,精华,重中之所重,它告诉我们,人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实践仁德,如何受人尊重。看看留美高材生,许可馨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你就知道,学习传统文化的迫切意义。这段话有什么内涵呢?还需要返回《论语》中,看看语境,看看孔子在说什么?
孔子在探讨,一个人该如何做事?如何才能拥有仁德,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孔子说,追求富贵是人之长情,但是做不符合道义的事,那我宁肯坚守贫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人,又怎样叫君子。孔子也骂人,如果一个人年龄大了,还没有仁德,那就叫老不死的。
他在上一章说,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强调了修炼学问的人,不死板,很灵活,没有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拿“义”来衡量。譬如刘邦,前期那些多次背叛他的雍齿等人,他都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到了江山稳定之后,就不行了,只有你有反叛嫌疑,那就立马诛杀。因此,不管做什么,要看形势。怎么判断对于错?关键在于义。
拿出“义”的标准后,孔子才进一步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原来,人与禽兽只有一步之差!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思念。怀德,指老是想着人应具有的美好品行。与前面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人,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相照应。小人则老是惦记着自己的土地,土是那个时代百姓最重要的财产,代表私利,这也没有什么,关键在于上面的“义之与比”,不要损人利己就行。
怀刑,对规则,法律有敬畏之心。君子坚守做人的底线,有为,有弗为?小人则不同,总想用小恩小惠钻孔子,为自己谋私利。这就是小人与君子的区别。
结束语:这一章之后,孔子还不放心,又补充道:放于利而行,多怨。做官,经商,交朋友,乃至做人,如果一位考虑私利,而忘了公义,那就会招来无休止的怨怼,而抱恨终身。 其他网友回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通过君子与小人行为的对比,给人以启示:做人一定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君子,不做小人。
1、君子心怀仁德,做事的时候会考虑比较周到,力求做到合理、合法。
君子的内心追求仁德,他能做到客观公正,是非恩怨都分明。如果将“仁”由个人修养上升到治理国家,就是“仁政”,对待百姓要宽厚,并想办法让百姓生活富足。
2、小人只顾自己生活安逸,没有仁德之心,自己舒服就好,从来不管别人,脑子念念不忘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法律观念淡薄,他不会安于贫困的现状,如果长期贫困,他会铤而走险、胡作非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最后只能是走向犯罪的道路。
3、一个有仁德,一个无仁德,一个避害,一个驱利,一个胸怀天下之人,一个心里只有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4、在历史上,君子和小人同时共存的现象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德宗,因为发生叛乱后,用度匮乏,他开始拼命向地方政府索要钱财,江西观察使李兼每月都要向皇上进献财物,称“月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更是过分,每天向皇上进献财物,称“日进”。他们一方面通过贿赂皇上,来保全自己的官位,另一方面又可以从老百姓身上大肆搜刮钱财。这就是“怀土”和“怀惠”的小人。
5、而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一位叫阳城的道州刺史,他就与上面几个小人的做法完全相反,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道州地方多山,土地也不肥沃,老百姓生活很苦,阳城他顶着上面的压力也要为百姓争取利益,他不收百姓赋税,上面多次来催收,他都不见,没办法就把自己关到监狱躲起来,后来,上面来催税的人没办法就回去了。阳城就是有君子的代表,他关爱百姓,体恤百姓,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宁愿自己受苦。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南宸溪的理想!
其他网友回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怪刑,小人怀惠。”
大意是,孔子说:“君子每天想得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小人常想的是自己的田产;君子想的是法度、规范、规矩,小人想的是小恩小惠。”
我们确实是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不是否定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有其价值,但不是人们的目标,人们的目标是做有价值的事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一定要把方向搞清楚。
有修养的君子想法度和规范,意思是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敢有任何的过失,让自己有很好的警觉心,以此来保护自己、警示自己、提醒自己,以期对自己的修养有帮助。
小人不是,他们想的是怎样钻漏洞,搞一些利益,小恩小惠。都是在为自己的私利打算。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只是自私自利的追逐物质利益的小人!
我们阅读经典,应该牢记圣贤的教诲,认认真真地做一个有修养、有追求的人!不断反省自己,有偏差立即纠正,让自己行得正做的端!
其他网友回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节选自《论语》里仁第四
解释: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心中怀有德行,对身外之物并不执着;而小人就反过来,他们想到的是身外物,这个土是表示身外之物,表示利益。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个刑,也可以做为典型、模范,要想到我为这个世间做什么样的榜样,这是君子心目中所想的。小人想的是恩惠,还是以利为中心。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判断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君子为公,而小人只想自己,为私。
由此反映了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我们可以理解为志向远大,品行高尚的人士;小人,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私自利,没有公德的人。孔子这番话,将两种人性进行了对比,但并没有直接评判孰优孰劣,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言下之意非常明确,就是让读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当今社会,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做人做事,心中要有道德律,为官讲官德,为师讲师德,为医讲医德等等,不能只讲求功利,而变得流俗市侩,甚至丧失人格。另外,做人做事还得遵纪守法,要敬畏法则,不能唯利是图,甚至是为了捞取好处而践踏法律,破坏规则。
其他网友回答:这章经文,看似简单,但读懂还真是不易。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恵。"分两步说:
第一步,应明白经文的意思。理解的关键在"怀"与"土"两个字,其它字不会有多大分歧。
怀,蕅益大师的解释是不可告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解得非常妙。君子是不会自夸自吹的,虽厚德,但不显山露水,显得平平常常。小人贪求安逸享乐,伪装得很好,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
土,朱熹的解释是"溺其所处之安"。这样解,很贴切,乡土即家园,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遭难。"将家园引伸为安逸,完全说得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贪图安逸享乐。
第二步,理解经文的意义。蕅益大师直指要害,他说:"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恵者不见有法。"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求享乐,不求名利的。同样,一个贪图享乐,利欲薰心的人,与他们讲俭朴,讲守法,无异于对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