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行书草书主要承袭魏晋笔法,特别是二王,与赵孟頫相比,字更得方圆之法。文征明是玩笔一流高手,小笔写行书,手腕高抬,笔管垂竖,中锋到底,尤其擅用笔尖勾挑,既圆润又不失刚健锐气。抱庸愚见,文徵明行书丝毫不逊于赵孟頫。
文徵明行草造诣最高,要学文徵明,抱庸建议最好从行书入手,最合适的帖是《千字文》。这是文徵明晚年的代表作品,人书俱老俊朗持重,技之精湛炉火纯青,且常用汉字皆在其中,便于识记临摹,也值得长期临学领悟。
抱庸个见,文徵明行书有三奇颇值学思践悟。第一奇是骨骼丰张。无论笔画简繁,先把字的骨架拉开,手腕十分活脱,方块字特征明显,这样处理的效果,会使单字厚朴庄稳,务使单字结体尽善尽巧。
第二奇是笔尖锐利。高腕、垂管、笔尖勾挑,是文徵明用笔之法最突出的特点。如此用笔的效果在于,八面出锋,极富动感,小微之处可藏洞天。
第三奇是方圆兼具。看文徵明字的结构,外方内圆,全局方、局部圆,在所有书家里,方圆如此深入融渗、相映成趣的,屈指可数。
得此三奇,临写文徵明行书不是梦。
抱庸妄谈。
其他网友回答:有书法天赋的爱好者,喜欢前贤的字我认为,最好別临摹,这样容易落入呆板之中,而要把他的字反复地看,把他的精彩之处记于心中,然后自己再写,肯定有前贤韵味,又有自己的特点,。
其他网友回答:文征明行书的练习,唐代柳公权的楷书笔法基本用不上,要学习文征明行书,当从提高控笔开始。
行书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难点在折转、钩角、连续的笔画连接上。快速,准确的运笔,是确保行书笔画质量的关键。提速,是练习行书的第一步。提速并不是单纯的加快运笔速度。是要对楷书的笔法进行精简。如果你学习的是墨迹楷书,在转化为行书时会非常容易,而从柳公权《玄秘塔》转变,他的楷书每个笔画有起有收,对行书来讲就成了障碍。精简笔画,就要从其他人的墨迹楷书入手。文征明的楷书,是很好的选择。
墨迹楷书和碑版楷书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刀刻的雕饰。在横画和竖画的收笔处,碑版楷书的收笔都有修饰性的雕琢。用毛笔去模仿,大大延缓了书写的速度,降低了笔势的连贯。墨迹则是一个顿笔。没有起笔时的回笔藏锋和收笔回锋。在同样的运笔速度上,省略了这些多余的动作,书写的速度至少提高一倍。
在转化为行书时,笔在空中的运行不能忽视,这也是行书的一个关键。上笔结束,笔在空中不能停留,顺势接下去写第二笔。当这个练习熟练了,游丝引带就会很自然的书写出来。
行书与楷书在毛笔运行上有差别,运笔速度稍快一点,将就左顾右盼,笔断意连,毛笔顺势而行。刚开始不能求多,每次临几个字即可,重点研究用笔特点和规律,认真剖析字形结构,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学文征明、赵孟頫等等均可,关键是学习方法要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文徵明的字基本变化不大,初学者可以从滕王阁序练起,主要看行书的结构和布局,认识字的行书写法。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我并不喜欢文征明的书法。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人云亦云,说句俗话就是喜欢捧臭脚。
我们一开始学习书法都是遵循法度,写着写着,就把法度忘了,或者干脆抛弃法度。
傅山所谓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大多数书法家走的都是这条路线。
这句话害人不浅,当代那些丑书大师们,就是由于效仿这句话,把书法发展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我们看一看文征明晚年的书法。
文征明晚年的书法不适合初学者学习,因为多了些率真,少了一些法度。上面的会、阴、山三个字,笔画瘦弱不说,没有多少力度。毕竟80多岁了,我们不能强人所难。
他的书法在收笔上也比较随意
,我看是有意而为之。还记得傅山说的那句话吧。
看一下上面画圈的两个字
,看字的右半部,我觉得没有写到理想的效果。
初学者,我觉得还应该学习二王或赵孟頫的书法,尤其是赵孟頫的书法,笔笔到位,特别追求细节完美。
我的话是否说到你的心里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文征明的行书分两种风格,一、已《圣教序》笔意为主的小品行书。
二、以黄庭坚笔意的大行楷书。同时代的王世贞评价他的行书说“……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皇庭》《遗教》笔意,形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
他学习过颜真卿的行书,以及苏轼,赵孟頫等人。弄清楚了他行书的特点,从哪入手就看自己的审美了。学习他行书同时,最好兼顾他学习过的那些书家们,起一个辅助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沒必要長篇大論的扯那麼多吧?好像他們都沒看懂問題似的呢?硬筆不同毛筆,你拿個毛筆在那提按扭轉的教人寫硬筆字不覺著很搞笑嗎?建議把你喜歡的他老人家大字的帖縮放到硬筆字大小,原來的小楷直接拿來。真要想深入些的話,從他年輕到老年的一路臨下去就是了。如果覺著工程量太大,那就直接選個心儀的就是嘍!
其他网友回答:文征明的字很好临,笔法平铺直叙,不像王羲之赵孟頫那些圆转曲折多变多样,初学真的很合适入手。
不要以为看着龙飞凤舞好像很难,只要看懂一两个技巧就能写出感觉,这个需要你自己花点时间了。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临写他的作品。临写能够感受作者的起笔,收笔,甚至可以体会当时的心情。我曾经临写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全本,当时我并不知道虞世南的书法被称为君子之书。后来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表述,再结合自己临写的体验,感觉真是君子之书。他的折笔往往带有圆弧,多有谦和之气。这种感觉是临写时感受到了。我想要想更好的了解一个书法家或者书法作品,需要通过临写去感受。当然这只是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