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法墨稀了第一笔洇,第二笔就拉不开了,出白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笔洇,除了已经提到的墨稀的原因,还有几个原因可能导致洇墨。一、蘸墨过饱。二、用笔迟滞。三、按笔过深与持久。四、所用纸张吸墨性强。生宣、熟宣、半生熟宣纸,三者之中,吸墨性能最强的是生宣,其次是半生熟宣,最后为熟宣。这里,使用生宣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半生熟宣,因为它们容易造成洇墨。五、墨没有调好。练习书法,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写前先行调墨。说到调墨,就需要试墨,即先在同样的纸张上试一试墨,如不理想再行调试,直到满意为止。如果墨质很差,亦可考虑换墨。上述“第一笔洇”的原因,不排除单一的原因,但多个原因复合影响的可能性较大。
第一笔洇,第二笔就拉不开了,出白了,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笔洇墨较多,以致第二笔笔毫含墨不足甚至枯竭。其次,还有墨质问题。有的墨时间长了会沉淀,形成小颗粒,从而容易造成出白。再就是砚池要及时清洗,不然时间久了,余墨渐干,砚池内的余墨会生成小颗粒或结块,这也有可能造成出白。
其他网友回答:你说的这种情况,问题极有可能出在毛笔上。
墨色的变化与笔、墨、纸、笔法都有较大关系。
1、笔
好的毛笔以动物毛为主,能蓄墨。而差的毛笔,尼龙含量高,动物毛少,不蓄墨,笔一落纸,墨即往下流。
2、墨、纸
纸分宣纸和书画纸,宣纸由稻草和青檀树皮制成,书画纸由龙须草制成,二者纤维性质不同。
在宣纸上写字,水跑得快,墨跑得慢,所以墨色才有变化,笔画交叉处也可看出笔画的先后顺序。
而在书画纸上,水和墨速度一样,墨色变化小,墨色发灰,无光泽,笔画交叉处看不出笔画先后顺序。
3、笔法
中锋用笔能很好地体现立体感,用笔的疾徐也与墨色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用笔力要控制得住,笔要提得起,笔一落下,墨汁便迅速沁入纤维,渗化开来。
故运笔贵在灵动,不可凝滞,稍一迟疑,即点画模糊。但过快则形成枯笔,太枯太燥,就如草木枯萎,毫无生气。
用墨有两种方法:
1、往墨中加水稀释,边加也试,直到调到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浓度为止。
2、一碗墨一碗水,先蘸墨后蘸水,或先蘸水后蘸墨,前者墨色由淡至浓,后者墨色由浓至淡。
从题目来看,第一笔洇,第二笔干,很明显这是笔蓄不了墨,笔的尼龙太多,笔太差,赶紧换笔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你说的这种情况,不单是墨淡的原因,还有使用的纸和笔运行的关系。
会洇的纸,生宣和半生宣都会。只是生宣洇的更开。这是因为生宣良好的汲水性。墨淡里面的水份自然就多。毛笔落入纸上,笔毫里含有的水份很快便被纸面汲去,所以在写第二笔时笔毫中的含墨量已经很少了,便会出现枯沙的飞白。
墨汁的浓淡要根据个人的书写速度来调试。速度慢的人,墨汁要稍浓一点,速度快的人,就要淡一点。楷书浓一点,行草书淡一点。原因是墨汁里含有胶质,浓墨胶质就多,下墨不畅,快速的运笔就会枯焦,影响作品的质量。
浓淡的掌握是个人的习惯形成的。掌握在不伤墨色,运笔顺畅的基础上最好。初学者对生宣的掌握很难,最好用半生宣书写。毛边纸的汲水性和半生宣差不多,价格低廉,用于平时的练习。经济条件好的话,用宣纸就省去了将来创作作品时的适应过程。纸质的不同,对书写的习惯是很大的。所以不要轻视书法中的每一个环节。笔、墨、纸,古人还要加上砚。我们现在大多数使用的是墨汁,砚台便不是太讲究了。
宣纸的质地和墨的干稀,心中一定心中有数,生宣吸水性强,墨在稍干一点,就会产生这样效果,只有熟练掌握,才得心应手。
其他网友回答:与每一环节都有些关系吧,首先可能是笔蓄墨不足,或者笔心还没开,再者纸张吸墨太快,墨没研磨好等等都有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你买到的墨质量看咋样?如果有些墨时间久了水分挥发后可为浓细粒状、需调和适量的水、充分搅匀、让其自然氧化和沉着若定时间(约15至25分钟)、用一块你写的宣纸先试写一下、看效果是否理想、再写书法作品、。另外、宣纸对写字功久者要选半生宣、因为写字是要有一定速度和节凑的。另外建议少加一丁滴白酒、试试看、运笔会流畅一些。欠字写成(久)了、补正。下边附自习书、印、领取大家宝贵意见!
这是写字经常遇到的问题。出现类似问题要考虑墨的兑比,在正式书写前尽量先找同类纸张试一试!至于出白除了考虑墨稀之外,还要考虑所用纸张的材质,生宣、熟宣、半生熟在吸附能力方面是有区别的!此外运笔速度不同,也会导致纸张吸附不用!初学者建议用六七分熟宣!
其他网友回答:墨,纸的配合会影响情绪!水要少调,宣纸生熟差异特大!提前要做好试笔!
其他网友回答:墨稀宣纸出白比较正常,墨汁参适量的水是可以的,但我们也得选对纸张,熟宣、生宣、半生宣和半熟宣的纸张写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常见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调墨就可以了,练习书法,调墨是必须要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