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分章草、今草(又分大草、小草),为世人留下的草书墨迹只有晋唐事情的二王、孙过庭、他们几乎以行书、今草为主,后来行的大草是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没有名气、当时皇帝不认可就很难留存下来。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鲁公不写狂草,所以我们见不到他的狂草。
颜真卿墨迹真迹,现在还有两件:一为行书《祭侄儿文稿》,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是楷书《自书告身帖》,在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收藏。另外一件楷书作品《竹山连句诗》则是唐代临摹本。其他作品为真迹刻本和其他人的临摹本。
颜真卿善楷书、行草书。他生活的年代,迄今一千三百年。《告身帖》原来一直藏于宫廷内府 。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之后,散出宫外,流落到了日本。《祭侄儿文稿》和《告身帖》两件作品,一直是皇宫内府中的藏品。保存条件比较好,才得以流传至今。
纸质的保存条件十分苛刻。潮湿发霉,干燥碎裂,虫蛀损坏,自然风化等等因素。在民间能存放二三百年的,就已经算是保管的好了。颜真卿的草书作品,在宋代见到的就已经相当稀少了。现存的草书作品,并非没有,只是可信度不高。
颜真卿的书法老师是唐代的狂草书大师张旭,按道理说颜真卿也应该是写狂草的,可是现在流传下来的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主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比如《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等。
也有行草书作品,如《刘中使帖》、《湖州帖》,但是没有纯正的狂草书作品。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颜真卿行草书《刘中使帖》
第一个原因我觉得和颜真卿的学习书法的经历,以及自己的身世有关,他的老师虽然是张旭,但是颜氏家族本来也非常擅长书法和文字学,他的家人也都以擅长古文字著称,而这种家学直接影响了颜真卿的书法,他的书法在王羲之的书法的基础上,加入了篆隶笔意,和北朝刻石书法,和狂草的飘逸不同,他更倾向于古朴和厚重。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和颜真卿的性格有关系,他一生从政,并不像大多数的狂草书法家,大多数狂草书法家都具有很强的浪漫主义情怀,追求自由性格放浪不羁,所以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他都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去可以的追求浪漫,所以在选择书法的主攻方向的时候,选择了更加实用的楷书和行书。
颜真卿行草书《湖州帖》
一个书法家选择学习哪种书体,和他的个人学习经历和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正常情况,就像米芾不学章草一样,每一个人在书法上的追求也不一样,颜真卿不写狂草很正常。
谢谢邀请,喜欢书法的作品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头条号@不二斋。
其他网友回答:颜真卿不写大草,我们自然见不到。
其他网友回答:唐代是书法发展历史的一个高峰期,楷书、行书、草书均出现绝代大师级的人物,从这些大师来看,都有很鲜明的性格特征,我们先来看草书大师,张旭和怀素他们都是好酒纵情的纯粹的艺术家,特别是张旭被誉为草圣,后人对几乎所有书法大家都有褒贬,唯独对他一致好评,可见其艺术魅力。 颜真卿曾几度辞官去向张旭求教笔法,成为佳话,然而颜真卿却无草书作品流传,其原因我想与其身份工作有极大关系。
张旭的草书所作大多都是文学作品,饮酒作诗、放纵疯癫,这是他的性格,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
颜真卿截然相反,可以说他是一个严谨的政客、将军,他的作品多是报告、记事碑文 ,自然是要楷书,人人看得懂,即便是最激情的作品《祭侄文稿》也是一篇祭文的草稿,都不能像张旭那样纯粹的艺术创作。
我想颜鲁公没有草书作品的原因便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