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是什么呢?”楷书在笔法方面,笔画的确就是依靠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过程来完成的,纵观书法史上,经典的楷书佳作在笔法上基本上都是无懈可击的,而这些书家也无一不重视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步骤。
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终于成熟以至于定型下来,我想要回答“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就要分为三步:第一,我们先要搞清楚楷书在起笔运笔和收笔过程中总的要领是什么;第二,以欧阳询楷书为例,具体探讨楷书在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中的要领;第三,以颜真卿楷书为例,具体说明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
第一,要先清楚楷书在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中总的要领是什么楷书的历史悠久,是书法史上影响巨大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伟大的书体,自从被称为“正书之祖”的钟繇楷书开始,经过东晋王羲之的奠定,唐代各位书法家的努力探索,楷书在唐代达到了最高峰,以至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楷书依然是唐楷。
前面我们说了,楷书笔画的呼应不是通过牵丝映带来体现的,而是通过笔画与笔画内在的关系来呼应连接的,楷书的笔画在个体上是相互独立的,要求笔笔不了解,而且要求笔笔都要精致到位,不可出现懈怠的情况,否则就是楷法不精了。
楷书的重要元素就是笔法,而笔法则全部由起笔运笔和收笔三个过程来塑造,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笔画都是先起笔其次运笔最后收笔三个动作完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在楷书的起笔运笔和收笔过程中,需要清楚一些总的要领,来作为楷书行笔的指导。
(1)笔画不可钩描
楷书的笔画要求一笔到位,不可来回钩描,来回钩描就不是写字而是画字了,并且楷书的笔画要求是干净、利索,漂亮,不可拖泥带水,臃肿乏神,因此在楷书的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中第一个总的要领就是不能来回钩描,出现这种情况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学艺不精,对笔画的写法不精通,而是读帖不仔细,没有把要写得笔画读懂。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楷书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欧体楷书中的点画要求都是一步到位,不可来回钩描失去其神髓】
例如我们写欧楷的右点,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到这个笔画的要领是:
“磕磕然如山之坠石。”
说明这个笔画极其险要、俊俏,试想,在写这个笔画的时候我们如果来回进行钩描的话,必然写出这个笔画的神髓。
(2)行笔要坚决果断
我们学习书法,有些笔画的质感是在快速中产生的,书写不熟练,速度不快,那么就会造成笔画乃至字体歪歪扭扭没有神采。
例如我们写“永字八法”中的“啄”法,也就是短撇,如果不迅捷的话,必然写出这个笔画的精彩之处。
王羲之就曾说:
“啄不可缓,缓则失势。”
这就说明写楷书其实也不能太慢,启功先生说要把楷书当做行书写,他本人就是一个实践者,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或者字流利秀美,就没有因行笔太慢而造成笔画失败的情况,整个书法水准也会提高。所以,在楷书的行笔过程中,坚决果断是很重要的一点。
以上所说的“笔画不可钩描”和“行笔坚决果断”两点是楷书在起笔运笔和行笔过程中总的要领,明白了这两个总的要领对于楷书的把握和学习就心中有数了。
楷书的起笔运笔行笔的要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笔法中的一个具体,自然具体的问题就要放到具体的书法作品中才有实际意义,也更加直观明了,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唐代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书法家的作品作为例子,深入分析一下楷书起笔运笔和收笔的要领是什么。
第二,以欧阳询楷书为例,具体探讨楷书在起笔运笔收笔过程中的要领《宣和书谱》称欧阳询为“翰墨之冠”,而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正书”,被视为“楷法极则”,是历代学习书法则不可绕行的传世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就以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为例,具体探讨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以实际书体为例子,就不至于显得空洞。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楷书以险绝刻厉,挺拔俏丽著称,我们以“千”字和“下”字的横画为例来说说其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
起笔:欧楷横画的起笔多为方笔,起笔侧锋入纸,形成一个切角,为整个字的刻厉造势,欧楷虽也有方圆起笔的时候,但多数是方头起笔,这是起笔的要领。
运笔:运笔也就是中间行笔的过程,行笔过程在笔画中属于比较长的一个阶段,运笔的要领就是保持中锋行笔,笔锋不偏不倚,如“锥画沙”在笔画中间行进,使得墨水均匀渗开,不出现粗糙的一面,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厚实俊俏挺拔刚健。
收笔:欧楷横画的收笔与起笔的切角相呼应,二者的形态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起笔和收笔都有切角,并且是平行的。这样更能显得浑然一体。
欧楷横画收笔的要领除了与起笔相呼应之外,还要注意收笔不可重,只比起笔略粗即可。
说完了欧体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接下来我们说说颜体的起运收要领所在。
第三,以颜真卿楷书为例,具体说明楷书起笔运笔收笔的要领为什么要说颜真卿楷书起运收的要领呢?因为为了更加能说明问题,特意选择两种不同风格的楷书进行对比,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说欧阳询的楷书属于瘦硬的风格,那么颜真卿的楷书就属于丰腴一派的风格,一瘦一丰在起运收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
【颜真卿楷书】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还是以颜真卿楷书中的横画为例来说明其起笔运笔和收笔的要领。
起笔:颜体楷书的起笔多为圆笔,也就是逆锋入纸,这和欧阳询楷书明显不同,但是效果俱佳。值得注意的是颜真卿的楷书笔画横竖笔的粗细对比十分明显,一个是纤细一个是粗重,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颜体虽不是笔笔起笔都是圆笔,但是圆笔也是其起笔的一大要领。
运笔:在颜体楷书中,我们能够看到横画都是特别纤细的,所以在运笔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提起笔尖保持力度行笔即可,这也是与欧楷横画运笔不同的一点,学习颜体就应该特别注意。
收笔:颜体楷书横画收笔很有特色,相对于欧体楷书横画的收笔颜体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颜体楷书横画收笔需另起一笔,在横画末尾写出一个方头笔画,这是颜体的特色,也是颜体楷书横画收笔的一个要领所在。
因为起笔运笔和收笔都是蕴藏在每个笔画当中不同阶段的动作,所以,如果没有具体的笔画作为辅助说明,那么谈起笔运笔和收笔就是空谈,没有实际意义了,所以我列举了风格对比明显的欧阳询和颜真卿楷书作为例子,具体分析了其笔画起笔运笔和收笔的要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鼓励和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笔划的奥妙尽在起笔,运笔,收笔之中!
掌握好起笔,运笔,收笔的三个过程自己衔接,你的楷书笔划功力也就过关了!
起笔有时需要藏锋,藏锋的好处在于入笔可以达到你需要的要求,藏锋起笔不是很多,但是在必要时还是不可不藏锋。
行笔就是一个长期磨炼过程,没有什么诀窍,功力到了行笔自然萌把握方寸间的尺度!
顿笔要求分寸,顿得重了会有累赘的感觉,顿得轻就会有不到位的嫌疑,也是种在练。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的起笔有露锋起笔与藏锋起笔;
楷书的行笔需要讲究:轻重缓急;
楷书的收笔要领:提笔下压,回锋收笔。
起笔若是露锋,其要领为:空中落笔,注意落笔角度,再转锋行笔;
起笔若是藏锋,其要领为:空中落笔,逆锋入纸,也须注意入纸角度,再调锋行笔;
行笔要领:按照所学书体的不同,其轻重缓急会有较大的区别,但是,共同点就是:中锋行笔。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的起笔要空中落笔,藏锋转笔。
行笔时中锋行笔,也就是笔尖在笔划中间,不能太慢,不能迟滞。
收笔稳慢收。
要多学卢中南楷书大师的讲解,非常细致。
其他网友回答:有的汉字直接由笔画组成,结构简单不能再分,叫独体字,有的字笔画较多,结构复杂,由偏旁部首组成,叫合体字,而偏旁部首一般由独体字变化而来,归根结底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所以学书法往往先从学习笔画入手。
汉字隶变之后,基本笔画已经形成,很早人们都想到它们的规律性,人们找到了“永”字,八种笔画都有,以其规范,形成了“永字八法”,经王羲之,智永禅师,张旭等人研究传扬,以后各代多有论述,可以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虽有人提出过异议,我以为其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至于笔画书写离不开落笔,运笔和收笔,大多无异议。
一、落笔:
也称发笔、兴笔、引笔、起笔。起笔是写笔画的开始,开一个好头才利于向下进行,所以人常说“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之半。”人们相信善始才易善终,头起好了,易于往下进行,所以王羲之讲“起笔者不下”,起笔形势好、不失节、起点高才行。 毛笔多取逆势起笔,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藏锋起笔,像横、竖、撇、捺多逆锋起笔。露锋也可,像左点、右点、左尖横等。
二、运笔:
也叫行笔,行笔有方向、有缓急、有虚实、有映带、有转折,有滑涩等等,随笔画不同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有一点这里要注意的是“涩进”,即无论哪种笔画用笔不可过快,尤其不能出现滑笔,一滑而过,何来笔画厚重可言。刘熙载《书概》说:“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疾非速也。”我主张“快而不滑,涩而不滞”即是此,主张“运笔常思涩进。”
三、收笔:
也叫结笔、杀笔。 行笔至笔画终了回收笔锋,语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此二句即指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也指写横是终了要向左下回锋收笔,写竖至末要向左上回锋收笔。 以上指不出尖的笔画,若出尖收笔时不能实回(实实在在在纸上回锋收笔)而要空回,不在纸上回在空中回笔,又不落下笔迹为何要多此一举?原来空回就是为了出尖,想想要收笔时提笔收锋向空中顺势画弧的时侯,笔锋逐渐变细,逐渐脱离纸面,笔迹岂不是尖状?所以“提笔收锋,顺势在空中画弧”就是出尖的技巧。 清刘熙载《书概》说:“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可谓要述。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写字不仅仅用手,用指,而是用手腕的力。并且还要用心,用意,用气和用力。气、意、力之和运用于了笔端而已。
执笔技巧与呼吸训练的关系和要领:
拇指与食指两指肚尽力并紧,目的是保持两指的指力及硬度,紧则指硬画硬.由于拇指食指两指肚已经并紧,所以只能凭借两指下面未并拢的指肉的合力与中指的侧面(中指第一关节至甲根中间)夹住笔杆,是轻夹而不要用力挤。
一紧一夹,在书写时几乎感觉不到捏笔.这样一来在书写的过程中,笔锋(笔尖)就会受到纸面的磨擦阻力而转动,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动才能实现中锋与侧锋的交替变化.笔锋能否实现交替变化就在:(拇指食指)同(中指)的夹力(感觉不到捏笔),这时候你会发现笔杆子很乖乖的就斜靠在了虎口上。剩下的任务就非常简简单单了,不断地提笔落笔提笔落笔,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毛笔字来了!
比如,写”撇“的时候自然的吸气,自然的鼻吸而丝毫不用力气,写”捺“的时候,自然而均匀的呼气,深长的气息始终伴随着笔尖的行移,写字毕,呼气止,再开始另一个笔画的一呼一吸,目不离笔,凝神笔锋,气息传递。
书法与太极爱好者
健身书法作品选
其他网友回答:书法的起、行、收笔是一个笔画的完整动作,但不同的书体因为笔法要求不同,也就不尽要求那么严格。楷书因为法度相对严格,其中三个过程一般都要体现。
起笔楷书的起笔分为藏锋起笔和露锋起笔两种。
一是藏锋起笔。又分为逆锋起笔、再回笔调锋和顺锋起笔、再回笔将尖锋藏于画中两种笔法。唐楷中颜真卿多用第一种,欧阳询则多用第二种。
二是露锋起笔。即顺势起笔,笔锋的朝向同行笔方向相反,笔画也多能看出尖锋痕迹。我感觉晋楷,也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小楷体系,多使用露锋起笔。即是藏锋,也是上述第二种方式。
行笔楷书的行笔讲究提按、顿挫,笔画上就会呈现粗细变化,在行笔速度上就会出现快慢的节奏变化,在线条质感上也就会出现滑涩之变。
唐楷的行笔变化很明显,以横画为例,要写出“按——提——按”三段式过程。晋楷因为多是小楷,虽然也有提按变化,但不是那么明显。
收笔楷书的收笔分为顿笔回锋和驻笔回锋两种。
顿笔回锋,是笔画的收尾先顿笔,再回锋收笔,在颜真卿楷书中多写出一个明显的“疙瘩”,欧体、柳体和赵体则含蓄的多。
驻笔回锋,是笔画的收尾不顿笔,只改变行笔方向的收笔方式,没有顿笔的动作。多用于竖画、捺画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胸有成竹再下笔,运笔当有神,收笔当从容。其他书体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起笔慢而稳健,行笔中锋略快,手笔成竹在胸。总之当气沉丹田物我两忘,身心愉悦的投入其中一定笔底生花。
落笔时如何做各种笔画,表现各异书风,其间变化多端,还有像落笔与起笔之方式,行笔之轻重缓急,笔画或字之间的连与断,以及转折。
1、起笔与收笔:
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包世臣称:“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上述诸点,乃起步之大道理,应多加练习.
2、提笔与顿笔:
当你在写作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由提笔与顿笔交互而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所以才说书法写作是提与顿的交替过程。其中又包括更细的变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顿也有轻重之巧。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3、转笔与折笔:
除了上述之提与顿外,转笔与顿笔也需要重视。“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张廷相曾道:“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其中,细分古书所见,折亦可称为翻转,表现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至于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蒋梦麟曾以图形说明,并附诗云:“翻转突折成直角,绞转毫滚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见。
4、方笔与圆笔:
这部份较为复杂,讲求整体的效果。依前面所提过的起、收,提、顿、转、折,在书写时,放慢些许速度,使运笔较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张隆延道:“方笔平直而精严,圆笔委曲而奇诡。”极为称道。
5、藏锋与露锋:
谈到笔锋,可延伸出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诸法,对于笔锋的用法,重要可知。若书法笔中锋无变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锋与露锋最重要。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此句话甚是明白。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则不得中道即为病。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气势挺拔,气韵天成,即得其道。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是学书法一系列书法法的问题的一截,要整体看这个问题。
第一 为什么写楷书,写哪个体的楷书,为什么?
第二 所写的这个楷书和后续的练习,笔法上有沒有逻辑关系。
第三 要知道写楷书的原则。一个笔画和一个字的关系,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一个字与一篇字的关系。(书谱云: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
第四 现在再说一个笔画的问题。(除一篇字第一个字的第一个起笔外。)任何一笔的起笔是从上一笔的收笔开始的。行笔用中锋,竖弯笔的弯处要提笔转锋,以保持转后的中锋。收笔处要做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不可信笔”。信笔伤气,笔与笔之间无逻辑伤气,字与字之间无呼应伤气。
供方家参考,这里多有本不应传之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