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学生这样理解,人生在世,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社会与人们有仁义理智信美好交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受人尊敬欢迎,在他人的心中念念不忘!要做人群中的导师,不做众人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道德礼念常在心,与和谐社会发展相辅相承,经常要学习,更换旧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提高道德素质观念,所以大德不逾闲。但〔人无完人,亦无亦金〕,就是说人一生再好都有缺点,这是很难免的,中国有句古话〖当道者迷,旁观者清。〗,但事后知首自己的错误,必须改正。固然我们的人生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前进!这就是说人啦!决没有十全十美,否则不会社会存在。又所以说,小德出入可也!
谢邀请!《论语》一直被奉为国学的圭臬。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个人倒很欣赏王小波的一些言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与西方几百年的文明史相比,中国人喜欢务虚,而西方人喜欢务实,中国历史中成就更高的是社会科学而非自然科学。
并非道德问题不重要,而是说,大是大非和善恶有时候是可以自明的。过多的纠结于道德问题,以及如何划分大道德与小节之间的区别,还不如去想和做一些更实在的事。
“如果以为学会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么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__王小波
“可以这样说,学会明辨是非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__王小波
其他网友回答:语出《论语.子张》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
作品注释① 大德:与下“小德”相对,犹言大节。小德即小节。一般认为,大德指纲常伦理方面的节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风,礼貌,仪表,待人接物,言语文词等。 逾:超越,越过。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限制,界限,法度。
译文:子夏说:“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
《论语. 宪政》 孔子和子贡分享了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当初召忽和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先入齐国做了齐桓公,逼死了公子纠。召忽跟随公子纠而去,而管仲却没有死。管仲是没有仁德的吗?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凭借武力,是管仲的功劳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吗?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没有死,还做了齐桓公的宰相辅佐他。孔子答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百姓现在都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可能我们还是批头散发的。难道都像小老百姓一样被小的礼所约束,死在沟里也没有人知道。
孔子结语: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其他网友回答:本人不学无术,第一次见到这句话,在没有查究其释义之前先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做人要有底线,要有原则,在大是大非上要坚持原则,不能逾越底线,而在小问题上不能太苛责,如果在小问题上太苛责就显得有点太挑剔太作,或者做事也寸步难行,不便执行!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举一个例子,比起我这才疏学浅的概述更形象一点。有一个非常有气度的女孩,很讨男人的喜欢,每当有人提出和她合影的时候,她绝不假清高,敞开双臂,满足你的要求,如果有人想单独约她出来,对不起,你不是姐的选择,姐不和亲人以外的人单独约会。
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大事如执法丶孝道不可逾越分际,小事可有出入,如礼过恭,丧过哀,养过丰。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大的节操要守住一个底线,小的节操不要在意太多。
笔者觉得,这是儒家的规矩说!儒家,特别是先秦时期的儒家,自己制订了一些规矩,来做为儒家的立教之本。
而这两句话,应该就是在说节操方面的规矩,其中的大德要有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便不是大德啦!这里要求大德行的人,要有底线,不能逾越,是名望大的人的一种约束,毕竟大的德行影响太大,一旦逾越,会对后期的追随者留下不好的例子。
小的德行,就不要那么计较了,第一,小的德,层次不那么高,比较接地气,就别要求那么高啦。第二,在鼓励人人多做小德,毕竟这种事情,人人可做,如果要求太高,反而不好,会让做小德的人望而却步!
其他网友回答:直解:大节上不能逾越界限,小节上是可以有出入的。
大节:即儒家所谓忠、孝、仁、爱等伦理纲常。
小节:即儒家礼仪、礼节、形象、言辞等。
那就是说在忠孝仁爱这些事上是不带商量的,在礼节言辞这些方面有些不合规矩是可以的。
子张在《论语.宪问》里有一段和孔子的对话恰当的诠释了:大德不逾,小德不拘——
子张说:老师您说,像管仲这种人能不能算是仁呢?他本来是公子纠的顾问,但是后来齐桓公弄死了公子纠,管仲没有忠于公子纠而死,而是又做了齐桓公的顾问。
子张这明白着有点刁难老师的意思。
孔子摸了摸胡子说:管仲做了齐桓公的顾问,协助齐桓公成就了大业,拯救了那么多黎民百姓,这是多大的功劳啊。要不是管仲,保不齐你我现在还都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呢。这叫大德不逾,小节不拘,懂么。
所以,大德和小德也是因时因事而论。在拯救黎民百姓这件事面前,一个顾问忠于他的主子就是小德了。我们今天也常说:做大事,不拘小节。
其他网友回答: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儒家重视个人修养,但并不苛求,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体现了其原则性与权变性相结合的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别人达到完美,不仅不现实,也没有什么意义。纵使是圣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凡事都要有所取舍。如“嫂溺,援之以手”,按照当时的观念,“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礼,也是一种德,救人于水火也是一种德,但是这两者放在一起是有矛盾的。你坚持了一个就必然违背了另一个,这时就要有所取舍。伸手还是不伸手,这里有一个权衡,是救人重要,还是维护个人小德重要?人命大过天,自然是救人一命更重要,这样成全的是大德。由此可见,不论是要求自己,还是评价他人,都要从大处着眼,不犯“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毛病,也不犯因小节而否认别人大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