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不是秀才,那时根本没有状元举人秀才等称呼!不过史学界认为张飞是书法家一事,绝非空穴来风!大量史料证实,张飞的确写得一手好字,略有隶书风格。过去在教育口曾轰动一阵。当时我们没事就议论,演义中不是说张飞出身屠户,家中颇有钱粮。什么时侯又成书法家了?但毕竟真实存在,不是子虚无有。看来演义所说与史实确有不小的差距!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历史是以真实的记录告诉于众,小说作者有时釆用拟人化手段,虚构的方法来吸引读者的主意力,一会儿雲开雾散,天气晴朗。一会儿乌雲密布,风雨交加。《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已粗暴的性格,见风有雨的性子体现,鲁莽而简单。实质他识字不多,能文能武,办事有忍有余,计谋多端,是性子害了对他的好评。
其他网友回答:看小说就是看故事,最讨厌有人死抠小说中历史原型。《三国演义》是“演义”,所谓演义就是史传和野史融合再经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加工就是可以虚构情节再创造了。如果想印证历史完全可以看《史记》《三国志》。另外,从关羽这个人物就可以看出历史和演义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关羽是蜀国一员战将,但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现在的关羽成了和孔子平起平坐的“圣人”。所以,演义就是虚构成另外一个人了,和真实历史上这个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关联。
其他网友回答:科举制度虽然在汉朝有了雏形,但在隋代才完善。秀才、举人这些称谓在张飞所在的三国时期应该还没有。三国时期的人才选拔还是以举荐为主,最多有那种类似“月旦评”式的文人聚会,以诗赋辩论衡量人才。不过张飞是个“文化人”,倒是有根据的。
《三国志》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曹操命张郃领兵进犯巴州。刘备令张飞率卒万人迎击于蒙头(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县)。
张飞在迎击张郃的过程中,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当时他非常高兴,便以石代纸以矛作笔,在八蒙山石壁上,刺凿下这通“立马铭”,以示纪功勉士并兼羞曹军。
铭文正文是隶书云:“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溕,立马勒铭。”
邓拓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一文里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也不少,如岳飞、张飞等”,有位读者看了,去信问说:“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坂坡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人物,怎么也会是书法家呢?”对于这样的疑问,邓拓引了几本古书中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来佐证:
1、吴镇(元代)《张益德祠》:“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意思是:车骑将军即张飞是也,其书法了得。就连三国时,著名的书法家魏国钟繇,吴国的皇像也难以匹敌。
2、杨慎(明代)《丹铅总录》:“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意思是:涪陵有张飞的《刁斗铭》,文字非常工整,是张飞亲自书写的。
3、纪晓岚(清代)有诗赞道:“慷慨横戈百战余,桓侯笔札定然疏;哪知拓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张飞武功万人敌,却不知道宕渠八蒙(也作濛)山崖壁上的美文,也是张飞书写的。
有关张飞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代梁人陶宏影的《刀剑录》。他写道:“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人于吴。”这个《新亭侯刀铭》便是张飞的书法作品。
《蜀中名胜记》第二十八卷中记载,顺庆府渠县(即三国时的宕渠县)有一个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题有:“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立马勒石。”两行隶书大字。这段题字说的就是那次张飞以少胜多,把名将张郃打得大败而逃的事情。据说当时张飞非常高兴,得意之际,便以石代纸写下了这段文字。刘继兴认为,《蜀中名胜记》的作者是明代文献学家、曾任四川右参政的曹学佺,此人当时既有文化地位,又有政治地位,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以上张飞行文写书法的依据是成立的,所以张飞是个“秀才”文化人是成立的。
《张飞:立马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