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孔圣人的特殊历史地位,孔门一直以道德文章彰显于世,为国人敬仰。事实上,数千年来,孔门出现了无数为人师表的道德楷模,家学渊源深厚啊。
就像基因会突变,好门风不代表就一定不会出败家子。西汉末年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令人不堪的孔门大学问家:孔光。
孔光是孔子的十四世孙,他父亲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父子俩都是当世今文经学的大家,桃李满天下。孔光出生于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自幼随父进京,跟随父亲读书研学,学问长进很快,很小就名声在外。20岁就做了议郎,拿600石的年薪,相当于今年副处级或者处级干部了。
之后,他被后来的丞相匡衡赏识,在匡衡推荐下,有提升为谏大夫,成为有参议朝政权的中级官员了。一个嘴上没毛的小年轻跟一帮糟老头子议论国政,想想都让某些一辈子都熬不到这个地位的人郁闷死,比如同时代的大学问家扬雄,混到60多岁才混到个中散大夫。
史书说,年轻的孔光刚正不阿,为人正直,即使对皇上也绝不曲意奉承,而是敢言直谏。很快他因此得罪了汉元帝刘奭,被贬为一个小县令。血气方刚的孔光干脆拍屁股走人,摔了乌纱帽回乡当教书先生去了。
可以说,年轻时的孔光一点无愧于史书上对他的溢美之词。
大约在他35岁左右,孔光又再次回到朝廷,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官宦生涯。应当说,孔光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他不光读书好,办事能力也超强,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皇帝让他负责断冤狱,教民风,济灾民,他很快对汉朝的法律制度,典章礼仪烂熟于心。
此时的孔光还多了一份难得谨慎,以至于十几年来,他工作从不出差错,这太罕见了。谨慎到什么程度,史书说他“观旧事品式,明习汉制及法令,凡事守法度,修故事”。
仔细品味一下,就是一切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以此换得不出错。史书上还记载了孔光的一则小故事:某天一家人闲聊,家人问他,温室殿(皇宫内)里都种什么花了?孔光左顾而言他,故意装聋作哑。皇家秘密,不能泄露。谨慎成这样。
此外,孔光还有一大进步,他分得清大小王了:对皇帝的恭谨那叫一个舒坦。但凡皇帝不满意的话,即使不合他意,他也绝不顶嘴。
为此他还有个令人感动的解释:为了自己的名声,让皇帝背上过失,看起来忠直,实则大奸! 跟他年轻时完全相反,“孔大炮”变成了“孔滑头”。
“孔滑头”让汉成帝很舒坦,官帽子一顶比一顶靓,50岁时做了光禄勋,领尚书事,九卿之一,内朝官首领,迁御史大夫(副宰相),可谓步步高升。 眼看就要登顶之际,发生了一件不大的事,一贯谨慎的孔光西糊里糊涂地折进去了。
三、一言落马绥和元年(公元前7年),无嗣的汉成帝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必须要讨论帝国继承人的问题了,那就讨论讨论吧。讨论结果是,孔光发言“不中意”,被贬为廷尉(公安部兼高检一把手)。
大司马王根、丞相翟方进、廉褒、朱博等主张立定陶王刘欣(成帝的亲侄子),“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后者为之子也”,这是《礼经》上说的,尊圣人之教当立刘欣为嗣。孔光相中了中山王,按礼制,“立嗣以亲”,中山王是成帝的亲弟弟,从血缘上来讲是最亲的了,“兄终弟及”也是古人重要的继承法。
从不出错的孔光说错了一句话,坐电梯下楼了。有这么严重吗?一句错话而已,本来就是朝议嘛,没有反对意见还“议”个鸟?按说以汉成帝对孔光的信任不至于此,可但是,贬不贬孔光皇帝说了不算,皇后赵飞燕和昭仪赵合德姐俩说了算。这姐俩收了刘欣的贿选礼,同时收礼的还有王根(不排除朱博等)。
什么玩意!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其实就是合起伙来玩孔光呢!人可悲的不是死,而是死了都不知道怎么被玩死的!
四、三起三落隔了一年,馅饼掉在孔光头上,丞相翟方进死了,出缺了。可能汉成帝对上次耍弄孔光过意不去,决定补偿一下,于是孔光又坐上了直升梯,登顶了。然后,汉成帝匆匆忙忙找他爹去了,汉哀帝刘欣即位。
倒霉催的孔光不幸碰上了一头“千年老妖”——汉哀帝的奶奶,一个粗鄙、浅薄、贪婪、恶毒的老太婆。孙子一上台,老妖婆就不断兴风作浪,贬黜王莽等王氏家族的人,大封她娘家傅氏子孙,欺凌王太后,给自己加尊号......,把个大汉搅得昏天黑地,妖风凛凛。
孔光虽然修炼得足够圆滑了,尤其是对上,从不忤逆。但这等颠倒乾坤的事,再忍还算读书人吗?大义不存,人伦尽丧了。孔光想降妖,但他师傅不是孙悟空。架不住还有朱博这样的“文奸”,没两下,孔光就架不住了。孔光被罢职夺封,归白了。
给孔光的罢官圣旨这么说:辅翼先帝,出入八年,卒无忠言嘉谋,今相朕,出入三年,忧国之风复无闻焉......天下空虐,百姓饥馑,父子分散,流离道路......君无怵惕忧惧之意,对毋能焉。是以群卿大夫咸惰哉莫以为意,咎由君焉......一句话总结:孔光,大汉天下就是被你这个混蛋搞垮的,元凶一个!估计孔光欲哭无泪!
五、变质了好在没多久,也就一年多时间,老妖婆挂了。这期间帝国丞相跟走马灯似的换了又换,没一个中意,刘欣又想年起了“元凶”孔光,孔光再次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王嘉被冤杀。事情的经过有点绕:廷尉梁相在审理东平王刘云的案子过程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感觉这可能是件冤案,于是就下令重审。他的决定得到了尚书令鞠谭、尚书仆射宗伯凤的赞同。
本来这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程序合法,可是汉哀帝刘欣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为啥呢?正赶上刘欣身体不好,自我感觉要挂,他就想:我这儿身体一出现状况,怎么着你们心思就活动了?想换根高枝了?“外内顾望,操持两心”。于是就免这三人为庶民。
几个月后,刘欣病好了,大赦天下。丞相王嘉就对刘欣说,梁相三人还是很有才的,赶上大赦,请皇上就免了他们的过错吧。刘欣心里对王嘉很不爽。
又过了二十几天,刘欣封赏小情郎董贤的圣旨到了,王嘉一点没给皇帝面子,直接把这道混账的圣旨封驳回去了(看起来,西汉末年的丞相也不完全只是办事员角色)。这下刘欣龙颜大怒,下令中朝官们给王嘉议罪。给事中孔光发言说:嘉迷国罔上,不道,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
后来,王嘉惨死狱中! 这还是孔光吗?他的正义感哪儿去了?面对刘欣的公然报复,罔顾事实,残害忠良,孔光竟然充当了帮凶!不管他是否跟王嘉有个人恩怨,在这件事上,他就是帮凶,手上沾了忠良之血的凶手!
刘欣对孔光很满意,于是孔光很快升御史大夫,冠丞相,复博山侯。
再次登临顶峰的孔光开始变得让人不认识了——无耻之尤!从前被他鄙视的董贤与他同朝为官了——大司马大将军。孔光对董贤“雅恭谨”,只要董贤来访,“光警戒衣冠出门待,望见贤车乃却入,贤至中门,光入阁,既下车,乃出,拜谒、送迎其谨”。不知道孔光迎接他爹有没有这么隆重。
刘欣当然更高兴了,立刻加封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 不知道,孔光面对满朝的同门师兄弟和晚辈弟子们,能不能抬得起头。
六、盖棺......公元元年(汉平帝原始元年),孔光乞骸骨,要求退休。大概总是低头上班谁也受不了,挺了这么多年也真难为他了。王莽也没难为他,奏请孔光为太傅,后升太师,归老于第,官属如故。 原始五年,孔光病故,太后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 简烈侯”。
唉,终于死了,读得都累! 这就是一直被称为道德楷模的孔光的一生,我读后只有一个字:呸!
孔光的一生就是步步堕落的一生。年轻的他光明伟岸,正直刚烈,堪为楷模,为人敬仰!
第一次罢官后的孔光变得成熟了,虽有些圆滑,但是也没失掉正直的一面,充满正义感的一面,他跟傅太后的斗争虽败犹荣。
晚年复出后的孔光就变得让人恶心,最后连基本的廉耻都不要了。为了利益,变得可以牺牲一切,忠良的命可以舍,自己的人格也可以舍,这难道就是他说的人臣的本分?是哪个先贤教他的?辱没孔门啊!
对他这样的不知廉耻的经学大家,历史上竟然颂赞不断。这些隐藏在角落里的事实难道没人看到?难道孔门出来的都是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孔光,山东曲阜人,西汉大臣,孔子第十四世孙,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师。
四朝元老:先后侍奉过汉元低、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四位皇帝老儿。
两次出相:成帝,哀帝时担任丞相。
两次被贬:因孔光性格刚直,与汉元帝不和,被贬回乡,收徒讲学,弟子多数成为博士、大夫。后复任。
汉哀帝时被傅太后陷害,再次被贬回乡。后复任。
一次辞官:平帝年幼,傅太后把持朝政,大司马王莽贼心已显,孔光担心有不测,随请求辞官回乡,后病故故里,时年七十岁,朝廷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候!
其他网友回答:请问是孔子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园?还是孔子让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一个二千多年前的拉圾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捧若神灵,多么可悲,可笑,愚味无知。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对历代统治阶级益处颇大,对百姓好处不多,但书生参透其学说,虽束缚思想,但升官发达之途便通了,学而优则仕,是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