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有非议,既要博大也要精深,那才是“王道”;而在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绝大多数人并非“王者”。说到底还是要有选择的。
要我做选择,我选“精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特长的一门把它学深学好。没有别的原因,我没有能力在所有领域做到“精深”,能有这个能力的人寥寥无几。现在确实是知识爆炸,门类越来越多,科别越分越细,各学科的融合、交叉、渗透越来越紧密,要学好一门必须要知道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可是又有谁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到精深呢?
题主的问题其实已经点明白了,就是如何找到“博大”和“精深”的平衡,而不是强求既要博大也要精深。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学家们已经想的很好了。比如学政治的,主课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下来是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再下来是文学概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上这样的主次结构就是要用更大的精力把专业学深学精,对和专业有相关性的学科也要有所了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学理科的是一样的,而且“专”“副”的区分更明确。所以啊,“术有专攻,学有专业”,如果有能力的尽可能拓展知识面,那也是专业精深的条件。
从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方面说,精深比博大更有用。既然难以两全,是做一个泛泛的全能者还是要一个某一方面的高手,道理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明白的。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学医的,充分了解人体的每个细胞组织结构功能功用喻为博大,能充分掌握某处功能障碍生病并得到相应的高效治疗可言精深。博大是基础知识,精深是专业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治局部不忘全身,调全身重视病灶。正如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君臣佐使用药。因此博大与精深犹如人体的机体与器官,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一个人即要有广博的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精深的学术的一面,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成为栋梁之才。如果只选其一,只能是残缺不全,难有成就。
其他网友回答:人人都要学好,官家也学好,教师也要学好,科学家也要学好,学生也要学好,农民也要学好,男的也要学好,女的也要学好,儿童也要学好,就是爱国家,爱人民,爱家庭,爱社会,爱集体,爱厂子,爱山水,爱粮食,爱动物,爱一切花草树木,特別是空气,活着的一切离不开它。
其他网友回答:博大与精深看似是一对矛盾,但是它们之间是高度统一的。博大的必然精深,精深的必然博大。小溪流没有河流那么博大,也必然没有河流那么精深。江河没有大海那么博大,也必然没有大海那么精深。
同样地,学术也是如此。我经常看到,许多的学术人,只一心一意在自己专业或方向的一亩三分地上辛苦耕耘,也发表了不少的学术文章,但是仔细看看或研究一下,其实很多都是无的放矢,或者无病呻吟,或者勉为其难而已。这是为何?因为自己钻进了学术的牛角尖,看问题,得结论,做论述,就是一种八股文体,或者老调重弹,蜻蜓点水,见识肤浅。没有多少时间,所谓的学术成果就成为垃圾堆里垃圾。但这些所谓“精深”的专家其实就是老百姓眼中的砖家。一些成为央视某个栏目的常年嘉宾,说来说去有多少独立深刻的见解?有些评论没过多久,就被现实打了脸蛋。特别是听说鉴宝栏目中,一些多年的古董评委,为了一己私利,信口开河,能把现代仿制的瓷器等,说成是价值不菲的古代文物,更是丧尽天良,没有一点人性可言。
有些中国文化土壤里长大的人去了美国,都做成了大学问,有的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涉猎广泛,见解深刻,可以说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博大精深。现代大学里为什么大师没有了?因为都是名副其实的钻牛角尖的专家或砖家,如同盲人摸象,越摸的多,感觉尾巴越像是绳子,耳朵越是扇子,腰部越是墙。很多大学教授自己一点都不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如何教育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又如何能做出独立深刻见解的学术成果?又如何能够做到“精深”?
当然,博大与精深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时候,自己既不博大也不精深;当自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时候,自己博大不足,但精深有余。当自己能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时候,自己不仅精深而且博大了。它们彼此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启迪,相互匹配的作用。就像前面所举的小溪江河大海之间的关系一样,博大必然与精深相联系相统一,狭小必然和肤浅相联系,相统一,相匹配。所以,在评价体系上重视形式大于实质的时期,那些职称上去了,却未必就是博大精深的大师。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有可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例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是著名的例子。在中国连院士都评不上,但一下子就一鸣惊人了。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这意味着中国终于打破了中国人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魔咒,改写了中国在诺贝尔科学奖领域“零”的记录。想想,屠呦呦坐了多年的冷板凳啊?屠呦呦如果不懂得中华传统医术中的知识,能够想到青蒿吗?能够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并成为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吗?!
博大精深应为一成语,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博大精深出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博指 多,广,大: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博物。知道得多:
大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
精 指细密的,与“粗”相对:精密。精细。精确。精制。精读。精选。精心。精研。精雕细镂。聪明,思想周密:精悍。精敏。精明。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东西:精华。精英。
深 指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相对:深水。深山。深邃。深渊。深壑。深海。深耕。深呼吸。深藏若虚(把珍贵的东西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知识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深居简出。从表面到底的距离:深度。深浅。。水深三尺。久,时间长:深夜。深秋。深谋远虑。
博大精深 谓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多用于抽象事物。 清 王士禛 《分甘余话》卷上:“﹝ 李紱 ﹞‘五经’文二三场皆刻程文,悉博大精深,殆有万夫之禀。” 王棻 《答王子裳书》:“国朝学派,远胜前代,故其诗文博大精深,无体不备。” 秦牧 《蜜蜂的赞美》:“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
其他网友回答:博大。就是指涉猎的知识很多而杂,基本上是面面具到,广泛,别人不知的,他知,也可以说是一本指导书,但是对每一个深奥的问题却不是很精通,很深入的了解。
精深。一般是指对一个项目或一个研究的对象,精通了解,也很详细。
如让选,选博大。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喜欢涉猎广泛,与人交流知识面也很广。有料呗。
其他网友回答:永远要记住生命是有限的,一开始我们需要博大,体验生命里的种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要,路径,走位,然后才是精深。
当然所谓的博大和精深都是有限的,都是比较而来的,博大的过程可能就是知道自己的天赋和热爱,精深的过程也是某种变现的过程。
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总是对新知识有足够的好奇,但是都是浮光掠影;犹如总是谈恋爱,从来不结婚,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你是懒得看的,你已经爱上了寻找,不停的寻找,答案,对你是毫无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通过自己浅薄的理解能力,捉急的智商,让自己打到了高潮;但是,当你放下书本,下一秒依然身不由己的浮沉和悲欢。那种智慧,有个毛用。
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丰富自己,也不是为了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丰富自己情感,自撸素材,而是为了能最优化的变现自己的欲望,所以,读书并且思考里面的逻辑链,并分析因果,可以帮助现实更好的抉择。 当你特别特别迷恋一个女人,爱的死去活来,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每天干什么已经身不由己了?犹如上了发条的机器猫? 关键是, 你有没有感觉, 你似乎已经被一种情绪所接管了? 身不由己的打电话,发呆,撸管,偷看…… 所以,最高级的欲望,可以直接接管人体的全部,如果真的热爱,那么,所有的技巧都是浮云…… 找到你一见就疯狂的东西,而不是强迫自己去为什么疯狂。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你经历了无数蛋疼、纠结、痛苦、证明、思考、推断、探讨、验证;最终回到了起点,只是,当你再回去的时候,任何诱发点,都让你很蛋定——因为,你曾经经历过一切,圆形回路。有所求,知不足,故行走四方,无所欲,却贪静,故隐在无名。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7个必不可少的阶段:1、不知道自己是谁;2、通过别人知道了自己是谁;3、自己知道了自己大约是谁;4、渴望脱胎换骨的变化;5、诚实的面对了自己和在一起的人;6、变化路上不停的变回真实的自己,但是永不放弃对理想的描述和渴望;7、千锤百炼,1~70年后恍然大悟,真正开始。单纯的说这个社会,只要你活着,就会进入各种人群的思想场;你会被各种繁杂的信息输入搞的自己看到的自己,只是一种包装食品;看起来色香味俱全,打开之后或许是腐烂的肉+各种五香面+大量食盐换取的一种口感。
一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道路之所以漫长,一是缺乏智慧去领悟,二是缺乏阅历去读懂,三是充满心障去突破。 聚焦你发展的市场机会,借力你缺少的个人能力,变通靠近最优路径。打造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驱动你明了整个竞争链; 根据你的理想,来重新组织你应该做什么人,交往什么人,远离什么人。根据你自身,来定位你要去哪儿?什么人适合你?什么方式符合你?什么趋势值得利用。 重要的并不是你是谁,而是,你要成为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而首要的是学会分辨内心的声音。因为你内心的声音,百分之九十九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你加入了这万丈红尘,被你的无数教育者引导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后你的一生就犹如浮萍。变化莫测,但是身不由己。你凭借一本书,那么就永远超越不了那本书;因为那本书只是一种象征,一种描述;也是一种束缚;当你在书外看书,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时候,也觉悟了。
博大精深都很重要,合起来就是量和质,也代表着我们生命广度和长度或者说思想和灵魂的深度和密度。话说如果我们思想光辉可以穿越时空的话,就是某种博大做底,厚积薄发,精深为能量,自动自发的裂变。
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也需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
个人观点,打酱油路过,纯属纸上谈兵,意淫…
上一篇:孙过庭的书法价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