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书法体系中有碑尚骨,贴尚韵之分,一般来说,临写魏碑的目的也多是为了加强习书者的笔力,加强书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这是因为魏碑的很多书法多是镌刻在石头上的,这样的书法先有书家在石上书丹,然后再有刻工镌刻,由于镌刻的原因,其书法的入笔形态多为方形,三角形等,这样的形态就增加了习书者练习的难度,而它的入笔,行笔,运笔的动作和节奏都有别于帖学的,能够使学书的人在书法练习中获得“骨力”,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民国时期海派书法大师沈尹墨的故事,沈老在二十几岁时就以文学名动海上,有一次他用自己的诗文写了件书法作品,并把它赠送给了一个朋友,这件作品恰好被陈独秀看看了,陈见诗文尚可,但书法实在不佳,便快人快语的将沈的作品批评了一顿,后来,这事传到了沈的耳朵里,沈也不气,而是登门求教,于是,陈独秀告诉沈尹墨,如果要改掉从前书法的毛病,可以从魏碑入手,通过魏碑的学习,可以改变以前笔力浮弱的毛病,后来,沈尹墨在魏碑上锐意进取,终于成了一代大家。所以,学习魏碑的人,在学习其他书体时,总会留下魏碑骨力方俊,清健,雄强的影子,由于魏碑的风格是有书家和刻工的共同创造,其用笔如将军入阵,刀砍斧劈的痕迹较重,故而习者多写的俊厚,沉涩,这些都可以影响到其在书学中的创作,加上魏碑多为楷体,字字独立者多,有些创作者就巧妙借鉴魏碑的风格入行体,从而写出了新的面貌,这也是可以说是魏碑对其他书体的影响吧!
其他网友回答: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以原帖法形势意书写。二是遗貌取神,三是取其一点或自己掌握最熟练的部分,包括单字字形。
通常情况下会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魏碑书法最具体典型特征的内容如方笔,结构中宫紧密,骨感,甚至刀刻斧凿痕迹,气韵也可能要雄强一些。注意根据临摹练习者多对所学书体掌握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来决定。掌握的越熟越精准,创作时汲取了元素就相对丰富一些。一般情况下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所学原帖的元素,都是自己理解最深刻最精熟的部分,就是那种已经熟到随意挥洒而仍然表现出来原帖的那些元素和意韵。
前面第一种情况比较普遍。比如《张黑墓志》的书法家。也有如孙伯翔的魏碑,就就是一切法、势、意都源于魏碑书法。
三是仅取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一具有典型特征的东西。这种情况多为在创作自己的书法或者不属于魏碑书法风格的书法时汲取一些魏碑元素来调节弥补自己书法中的不足之处。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如于右任。还有一种如欧阳询,就有在汲取魏碑技法或神韵的基础上化古为我,融入自我书法中的,这恐怕是最高级的最智慧的方法了,而且是如泥牛入海已经不见其迹。
魏碑用笔大起大落的作风,表现在执笔运动时,提按轻重幅度大,关键在下笔居高直落,迅起急收,空中运用。由于当时人们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手腕自然悬空。今人学习过魏碑的,一定会留下这些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