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灭亡,崇祯皇帝依我看能负20%-30的责任。
从朱元璋打下天下,到明王朝的灭亡,一共存在了276年经历了16帝,这个时间也不算短,因为元朝才存在了98年。
一个王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有人管他叫气数已尽。
大明王朝接替了元朝,大明王朝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王朝,对推动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大明时期,有戚继光的抗倭,还有两次抗日援朝。当时的日本的丰田秀吉对朝鲜发动战争,要通过朝鲜侵略大明帝国,明朝出动了军队,进行了抗日援朝,取得了胜利。
如果说明朝的灭亡往前追溯的话。应该由崇祯皇帝的爷爷负有大部分责任。
崇祯皇帝爷爷叫朱翊钧,也就是神宗皇帝。十岁即位,做了48年天下,前半段时间做的还比较不错。后半段时间20年不亲临朝政,在宫中沉侵于歌舞淫乱之中。
而且在宫廷中设置了,东厂,西厂,是一种为皇上服务的特务机关。哪个大臣要敢说真话,直话,或背地议论什么,让他们报上去或是革职为民,或是处以死刑。
在明朝期间,阉党盛行,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可以左右皇上,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
在1616年女真族为首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那拉,成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称汗称帝,都城叫兴京,就是今天抚顺的新宾县,后在1636年从辽阳迁都到沈阳,改名为盛京。
在山海关以外及内蒙古草原进行了整个统治,给明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关外的皇太极政权,从原来四旗,八旗,十六旗,迅速发展到二十四旗,每个旗有7500人。大部分都以骑兵为主。而且训练有素。年龄都在20-25岁之间。身披皮甲和铁甲,可以说是所向无敌。
明朝丢失辽阳和沈阳重镇,也是有原因的。在朱翊钧在位期间,阉党盛行,皇上听从魏忠贤的馋言,给辽东经略史熊廷弼革职为民。熊廷弼很有军事才能,他到辽东以后,整顿军纪,把贪生怕死的副将以下的人,斩杀九人,又杀死腐败的文官七人。辽东的形势大有好转,在那时努尔哈赤,退回到兴京,没敢轻举妄动。
在熊廷弼被贬之后,努尔哈赤一举拿下了辽阳和沈阳,直逼山海关。在山海关外只剩下一个宁远孤城,袁重煥把守。
1620年,朱翊钧病亡,结束了他48年的统治,
给明朝留下一个庞大的,千疮百孔的破船。
有人说朱翊钧的死是有原因的。第一个是贪酒无度,第二个是贪色无度,有一次,他一天就立了九个嫔妃,把他的身体被掏空了。
接替朱翊钧皇位是他儿子朱常洛。这个朱常洛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一个月就死掉了。
接替朱常洛皇位的是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从1620年干到1627年。在位七年。他接一个烂摊子,当时国内以风起云涌,四处揭竿而起。在位七年没有任何起色,就死掉了。
一六二七年由朱常洛的次子,朱由校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到1644年,在位17年,终年34岁。
朱由检继位后,他力争挽救大明的局面。整顿朝纲,打击阉党。但大明帝国已名存实亡,无力挽回局面。
实际上,朱由检已经努力了。但他已无力挽回腐烂的大明庞大的帝国,它的腐烂是通过多少年形成的,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了,一推就倒了。
综上所述,大明帝国的灭亡,不能怨朱由检,崇祯皇帝一个人,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破摊子,他才34岁,没有投降,以身殉国。表现出了崇祯皇帝的刚烈性格,是一个不错的好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崇祯,生于公元1608年。驾崩于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汉族政权皇帝。
有人说崇祯有道无福,不是亡国之君,却承担亡国之实。但最终却没有南迁。最终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但实际上情况却不是这样,崇祯登基的时候只有16岁,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受过任何治理国家的教育,崇祯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做皇帝,完全是因为天启皇帝的突然驾崩,才使得崇祯意外成为皇帝。崇祯就是在灾荒频繁。在乱民和外敌频繁入侵中登基为帝。
崇祯首先是个人能力欠缺。志大才疏。没有识人之名。崇祯一朝名臣良将不少。最能治军的三个人分别是: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但崇祯无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说崇祯刚愎自用,是一点没有委屈崇祯。崇祯求全责备,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功臣良将有一点失误崇祯都严厉处分。他们都直接间接的被崇祯整死。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崇祯如此作为,让朝臣寒心。崇祯天天唠叨自己没有岳飞那样的武将,崇祯不仅有,而且有3个。但都死在崇祯自己的收了。这里面却没有秦桧做乱。清末的时候,慈禧都敢放权给汉臣曾国藩等人,对比之下。崇祯比慈禧差的太远。
再就是崇祯和满朝文武空前对立,文武群臣对崇祯的忠诚度空前降低,而崇祯对朝臣很不信任,如此朝局,如此的皇帝和大臣能够合作那就怪了,但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崇祯自己造成的,崇祯查贪污是对的,但在乱世的时候,应该有度,适可而止。但崇祯却一查到底,他忘了水至清则无鱼”的历史规律。让宗室,皇亲国戚和重臣为国募捐。整个大明朝的官场真是清官啊,一共就募捐了1万多两。而李自成的募集了七千多万两,崇祯地下有知又做合感想?帝与臣子之间关系闹到这般田地真是天下难有啊。崇祯是个脸皮薄、爱面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急躁易怒的皇帝。如果他不折腾的话还好,和他哥哥一样。啥事不管,一切都交给内阁,也许最差也是个偏安。可他偏偏超级喜欢瞎折腾,本来大明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如此折腾。本来还有一口气的大明也给折腾没有了。当时大明必须慢慢来。但崇祯就想一蹴而就,快刀斩乱麻。但凡事欲速则不达。可以说明朝晚期政治已经很完善了。其政治规则已经相当成熟,只要国家官僚体系体系能够按部就班的运作,女真入侵和流民的做乱,先稳住一头,攻击另一头。避免两面做战,还是完全有机会的。但崇祯的性子太急,和性格上的缺陷不愿意慢慢来、才最终导致失败。
崇祯是个勤奋的君王,但国家兴盛和皇帝勤奋与否没有关系。具有识人之明,慧眼识人、又敢于放权用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马基亚维利在《君王论》里说,选择大臣是君王的第一要务。而崇祯恰恰缺乏选择大臣的能力和水平。崇祯临死的 时候说,文臣都该杀,崇祯的泄愤可以理解,但所有的大臣都是崇祯自己选的。这必须由崇祯自己来承担。
明朝的覆灭崇祯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必须承担大部分责任,而且也只有他来承担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明朝末年,危机四伏、内外交困,乱象丛生。这,就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对此,如郎中细究脉理,诊出病源,将调理扶正与化解病疾相辅相成的运用,或许还能够转危为安。倘若要是急于求成,乱下猛药,其结果只能是加速患者的死亡。如果再遇上个医术差的郎中,把打药、泻药、补药等等等等都七荤八素的轮流上,这个患者恐怕就死的更快了。崇祯,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医术不高还渴望药到病除的郎中!
天启年间,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仅仅在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干粗活的老太监摇身一变成了实际掌控朝廷权力、治理国家的九千岁。他凭的是什么呢?
我以为,在一个王朝失去了正常稳定状态的时候,风气也往往会跟着变化,整个风气都变了,人,能不跟着变吗?人变了,就会变得自私、变得没有诚信、变得贪婪了。而随着风气和人的变化,整个大明王朝的凝聚力就会减弱,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在这种情况下,以恶治恶便往往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所以,恶人魏忠贤不仅能够得势,在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万岁的九千岁,还居然在全国各地都有人给他建起了生祠。
所谓生祠,是指给活人建的祠堂、庙宇。给活人立祠奉祀,是表示人们对他内心的感戴和钦敬,您说这人他得有多大的功德才能够被人们如此的爱戴呀!
人还没死,便已经建起了享受香火供奉的庙堂。历史上哪个皇帝做到了?然而,历朝历代皇帝们都没有做到的事,却由一个太监在几年之内做到了。凭此一点,便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状况下,撇弃良心、丧失正直而趋炎附势的行为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了!
而此刻的天启皇帝呢?除了在木匠活中寻找乐趣外,他会去认真的考虑大明朝怎样才能纳入一个良性循环?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吗?在做木匠活之余,他顶多想一下他自己的权力会不会受到威胁?在他做皇帝时期别把大明朝卖了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可令人万万想不通的是:在一个文盲太监的治理下,很多人不仅吃这一套,听从、配合魏忠贤的领导和指挥,大明朝居然还能够正常运转。难怪不少人都怀有这么一个想法,即:如若魏忠贤在,大明朝或许还不至于亡国呢!
崇祯,就是在这么一个时期当上了皇帝。登基之初,便拿下了魏忠贤,这,倒也不为过。但是,下一步清除阉党且扩大化的做法,我觉得就有点儿过了!首先,太监参政,在明朝已经早有先例,且积重难返。其次,内忧外患之际,理应解决威胁到国本、迫在眉睫的主要矛盾,给李自成和后金政权都留下一个朝廷内部团结一心的感觉才是。可是拿下了魏忠贤后本该收手的崇祯非但没有收手,还把当初与阉党走得比较近的齐党、楚党、浙党也一起整治了。而被重新启用的东林党呢,除了官报私仇、打压异己之外,也同样没有把精力用在了治国固本上。面对此现状,崇祯不是及时调整大政方针,改变理念,反而又利用当时被他打压下去的一些人来抑制东林党。窃以为,崇祯的一系列做法,非但没能有效的制止党争,反而却为进一步的党争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
国,是要靠人来治理的,而崇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恰恰是把人都失去了。正因为此,才会出现左良玉拥兵自重、养匪自重的情况。才会出现李自成带兵前来时,一路上几乎都是投降而没有阻挡的情况。才会出现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大臣们非但不组织人马抵抗,反而连朝都不上了的局面。以至于最后身边除了一个太监,连几个跟随、护卫的人都没有了……
“文臣皆可杀!”大概是崇祯皇帝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可他想过没有,他手下的文臣为什么都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难道不是他自己造成的结果吗?!
所以,要我说:断送了大明朝的人,既不是李自成,更不是大清,而恰恰就是崇祯自己。您说呢?
明亡于东林乱政,亡于小冰河时期的天灾人祸,亡于北方鼠疫,更是亡于崇祯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
明末其实还有机会翻盘的,关外新兴的满清已经被压制死在山海关之外,耗死清朝太祖太宗两代帝王,任何大一统王朝新兴之时还没有这么慢一统天下呢,只要拖延下去,时间长了新兴的满清没有了锐气,也只是一方割据势力。
而镇压农民军起义军,有几次机会可以剿杀李自成,却因为各种原因浪费,导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越做越大,李自成进军北京时,迁都机会错过,兵临城下后议和也拒绝了,最终攻陷北京城。
明末的名将相比于其他朝代末世还是很多的,有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满桂、袁崇焕等名将,还有战略家孙承宗,但是崇祯瞎指挥打烂了一手好牌,这些名将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死后朝廷也没有及时厚抚其家人,寒了其他将士的心,李自成进军北京城时,崇祯屡下勤王诏书,南方左良玉坐拥八十万大军拖延时间,吴三桂缓慢进军,最终城破国亡。
封建家天下社会,皇帝个人的素质很重要,可以起决定性作用,明朝之亡外有天灾人祸之因,内有嘉靖万历时的弊端显现,但崇祯的确没有中兴之才,很大程度上来说明亡崇祯帝要负最大的责任。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直到死,都不承认自己是亡国之君,甚至是把责任全部推卸到大臣身上,真的是自欺欺人。
对于大明王朝的灭亡,崇祯难辞其咎。
也正是崇祯连出昏招,硬生生把大明江山葬送在自己的手中。
一,刚愎自用,心性多疑让臣子民心尽失。客观的说,崇祯登基那一阵,还是有所作为的。
知道魏忠贤专权,危害朝廷,崇祯不动声色,暗中布局如何铲除阉党。
当魏忠贤一党被诛杀后,崇祯刚愎自用心性多疑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
冤杀袁崇焕,自致长城。
更换内阁人员频繁,对江山社稷哪有利?
怀疑臣子不忠,君臣离心离德……
这样一来,人浮于事,君臣互相猜忌,哪里能把朝廷搞好?
二,重用宦官,崇祯加速大明王朝的灭亡!崇祯明明知道宦官专权对朝廷的危害。
在登基不久对魏忠贤的诛杀也是非常的坚决。没有想到,过了几年,崇祯也开始重用宦官。甚至是让宦官身居高位,有的去前线监军,有的成为带兵作战的指挥官……
这样一来,不学无术的宦官又成为皇上的座上宾。
这一来,大明王朝的灭亡直接敲起了丧钟。
由此可见: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崇祯的不作为所致! 其他网友回答:写了《李自成》这部鸿篇大作的姚雪垠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尽管许多人对崇祯皇帝有不太好的评价,但是我认为没有崇祯皇帝,明朝不会再延续十七年。起来造他反的李自成在即位诏书中也指出“君非甚暗”。之后的清朝如康熙、乾隆皇帝都对崇祯皇帝表示同情,张廷玉主持编修的《明史》以为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而遭亡国之祸矣”。
在后人的评价中,崇祯皇帝大概是得到最多原谅的末代皇帝了。他自即位以后为了扭转大明的颓势,实现励精图治的理想,因此始终孜孜不倦地保持了勤政的作风。在江山倾覆的时刻,他没有如同宋徽宗、宋钦宗父子那般屈辱求活,毅然以君王死社稷的方式尽了一个皇帝最后的本分。这些行为理当得到后人的谅解,故而保住了他个人的名节。
但是不管怎么说,崇祯皇帝执掌国家十七年,这么长的时间决定他是逃不脱亡国的责任。敝人和姚老先生观点完全相反:没有崇祯皇帝,明朝依然会延续十七年有可能更长,理由就是崇祯皇帝在那些岁月里大多做的是无用功乃至起了反作用。就和我们经常说的,一加一不等于二。崇祯皇帝有哪些错误呢?归纳起来有四方面:
一、始终没有清醒的明了实际情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比他的哥哥天启皇帝倒霉些,关外的满清已经难以应付,关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悍匪也大肆作乱起来。崇祯皇帝明白攘外必先安内,虽然视农民军为心腹之患,但是在关外部署的却是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实际变成两面迎战,最终顾此失彼,弄得内外一败涂地。
二、严于律百姓,宽于待亲贵。两面作战使明朝本已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终崇祯皇帝之世,“三饷”征缴是连年不断,早就油尽灯干的百姓被彻底推向绝境。面对此景,明朝最肥的既得利益群体皇室、外戚才应该为了保卫大明多做贡献。崇祯皇帝对这些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没说过一句狠话,只是严令各地官府催逼人民,还假惺惺地说让百姓“再苦几年尔”。
三、不能明辨是非、知人善任。崇祯皇帝对那些“高级人物”是不错,可都是入了他圈子、招他待见的,结果就是温体仁、洪承畴、杨嗣昌之类的人一个个被提拔重用,要么迫害臣僚、要么变节、要么大言浮夸坏他的事;至于真正一心为国的如卢象升、孙传庭遭遇排挤战死沙场还是好的,最惨的袁崇焕结局众所周知。
四、遇事好虚名,缺乏担当。仗打到后期,钱越花越多、支撑明朝的中流砥柱却一个个倒下,崇祯皇帝知道再不能两面开打了,他便想同满清和谈。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此事,只是办事不密导致泄漏,朝野立马议论纷纷。崇祯皇帝非但没有出来直面压力,反倒把陈新甲当作替罪羊推出去置之死地。遇到这样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领导谁不害怕呀,反正天下是你朱家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咱们躲得远远的。
晚明学者刘宗周在奏疏中批评崇祯皇帝:“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心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可谓一针见血。明朝灭亡是二百多年弊病积累的结果,当然不是崇祯一个人的责任,嘉靖、万历这些不干活的皇帝责任更大。不过作为一个办了那么多错事的“大有为”皇帝,我认为怎么也得有20%的责任吧,80%属于他那些祖宗的。
其他网友回答:朱由检,明思宗。明光宗第五子,生于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母妃刘氏,刘氏早薨。天启二年,明熹宗朱由校封其弟朱由检为信王。天启六年十一月,朱由检出居信王府邸。天启八年八月,明熹宗疾大渐,召信王朱由检入宫,受遗诏命。丁巳,即帝位。年号,崇祯。明主十六世。历时十七年。
朱由检初接帝位,顿朝纲,逐杀魏忠贤、客氏等伙,定逆案,罢黜阉党,起用东林党人。其后因朝臣朋比,复信宦臣。多疑且自信,崇祯三年冤杀蓟辽督师袁崇焕,致使边事日坏。因财政日绌,增派剿饷、练饷,镇压流民起义。屡下“罪己诏”,口惠而实不至。关外清军日逼,内乱日盛,渐难支撑。十七年,李自成率士克北京,自缢于万岁山。
明奔亡路,非一朝一夕之过。永乐帝后,王族夺权激烈。弟兄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明争暗夺,相歼相杀。朝廷大员,明则弃身,暗则同流。从此,明王廷入渊,至灭亡之因。
其他网友回答:崇祯本人平心而论对于明王朝的覆灭只能负部分或者次要责任,因为他是典型的个人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悲剧人物。他的责任主要在于诛杀袁崇焕自毁长城,被清流所裹挟难以掌控攘外安内的主次顺序,再加上个人对于朝中的贪腐视若无睹,群臣误国他却没有好办法加以制止。这都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王朝的崩溃实际上除了举朝皆贪,体制僵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就是清流误国,无视君上的权威。崇祯皇帝勇于剪除了魏忠贤一党,如果是在其他的朝代俨然就是一代明君的姿态,不是周武帝也是唐光宗。但是他在魏忠贤被剪除后,却没有提拔适当的人到适当的位置上。并且深深地为朝中看似清正耿直公忠体国的清流分子所胁迫。这些人以直要君,无视皇帝的权威,但是却对于内政外交非常的幼稚。使得明朝错过了最后与北方大清和谈的机会,致使北方的压力不减,南方的流寇坐大,李自成更是由西安直捣京城,明朝随即覆亡。所以崇祯才会有“众臣误我”的感慨,最后自尽以谢天下。
此外,崇祯皇帝当时的压力也的确很大,算得上是呕心沥血但却始终没有合适的忠臣良将能够在一旁辅佐。古人云“君明臣贤”,现在看来两者是缺一不可。而崇祯皇帝就是缺乏了像于谦一样的能人辅佐,虽然有袁崇焕史可法等人,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加以重用。只能说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国运所致,非人力可以扭转。
其他网友回答:崇祯在位17年,客观地说这17年崇祯什么正事都没干,为他干事的狗倒是杀了不少,但是没有解决什么实质问题,形势反而越来越糟!到最后没有一个大臣再愿意为他卖力,整天跟他在朝堂上吵架讲道理!最后再说一句要他命的李自成当年本来也是替他办事的狗,结果被他以省钱的名义裁掉了,真是讽刺啊!
其他网友回答:祟祯的皇位是哥哥天启皇帝传来的,这在历史中很少见,所以祟祯没有受过完整的帝王教育,又加上自己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对待为国为民的大臣如卢象升,孙传庭说用就用,说杀就杀,就连自己老师孙承宗也常时间不予重用,对大臣好起来是言听计从,怀疑起来是全盘否定,听信遥言,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己至最后无人可用,可见刻薄寡恩,眼光智谋均无人君之相,只有勤政和节俭这种小民意识略有称道。另一方面,祟祯年间天灾不断,处于小冰河未期,这也是天时不在明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