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服,早服啬之谓也。
早服啬者,思想上早日接受“道”是天下万物的唯一标准。
农夫掌握了种地的自然规律,就可以尽可能多地获得收获。同样的道理,人君若是能掌握社会规律,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理,达到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啬者,农夫也。
农夫祈求好的收成,不论其思想上如何去祈祷神灵,在现实中都要遵循季节安排农活。老子的思想很明确,凡物皆是以“道”作为唯一标准,人亦无例外。退一步讲,无论你的思想多么专注自我意识下的主观意志,而你的行为却应该像农夫一样遵循“道”。
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尽早依从天道,积德扬善。
(图片源自网络)
我这也是从关注对象、文化问答达人微妙玄通冰激凌的问答中发现的问题。
“早服”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意思就是“早顺从道”。
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①,夫唯啬,是谓早服②;早服谓之重积德③;重积德,则无不克④;无不克,则莫知其极⑤;莫知其极,可以有国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⑦,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⑧。
[通释]
治理百姓对待上天没有比不做更高明的了,只有不做,这才叫早早地顺从道;早顺从道叫重视修养遵从道的品德;重视修养遵从道的品德,就没有不能承担的大任;什么大任都能承担,就没有谁知晓他有多大的本领;没人知晓他有多大本领,能靠这一点统领国家;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就能凭它长久存在,这就是深深扎根巩固基础长久生存因而让人能长久看见的道理。
[注释]
①治人事天莫若啬:统治百姓对待上天没有比不做更高明的了。事天,对待自然。事,侍奉,对待。天,指自然。啬,音sè,爱惜,收敛。《说文》:“啬,爱濇也。”《礼记·郊特牲礼》疏:“种曰稼,敛曰啬。”《仪礼·少牢礼》注:“收敛曰啬。”“啬”就是只收不出,是遵从自然而无为,即不付出少付出,不做少做。
②夫唯啬,是谓早服:只有不做,这才叫早早地顺从道。夫唯啬,只有做到啬。夫唯,相当于“只有”,“正因为”。啬,作动词,做到啬。早服,早早地顺从。服,从,顺从。“服”后省略了宾语“道”字。
③早服谓之重积德:早顺从道叫做重视积累德性。重积德,重视积累德性,重视修养品德。积,修养,积累。德,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参见第二十一章注释①及该章[解读与点评]。
④重积德,则无不克:重视修养品德,就没有不能承担的。无不克,没有不能承担的大任。克,能,承担。
⑤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不能承担的大任,就没有谁知晓他究竟有多大本领。莫知其极,没有人知晓他的能力极限,即他的能量无法估量。其,不确指代词,他的,指守“啬”之人。极,终极,极限。
⑥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不知晓他有多大本领,能凭此统治国家。可,能。以,凭。“以”后省略了宾语。有,占有,掌握。
⑦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掌握治理国家的道,就能凭它长久存世。有国之母,掌握治国之道。之,助词,的。母,指“道”。
⑧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是深深扎根巩固基础长久生存可以看见的道。深,使……深。根,树根,引申为事物的源起或根基。《广雅·释诂一》:“根,始也。”固,使……稳固。柢,音dǐ,树根的底部,引申为事物的本源或基础。《说文》:“柢,木根也。”《尔雅·释言》:“柢,本也。”“根”与“柢”均为树根。“根”指树根接近地面的部位,为浅根;“柢”指树木深入地底的根,为深根。久视,长久可见。
[意义归纳]
本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道理。
[考辨]
对“长生久视”之“视”有训诂者多释义不通,或过于抽象似未解释,只有丁四新有“目视”一说。通俗点说“久视”是“长久视看”,谁看?他人。
[解读与点评]
“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本义为收敛,只收取,不放弃、不付出。收取什么?收取上天的赐予;不放弃、不付出什么?不放弃上天的赐予,不付出忙忙碌碌。北方方言中有一个形容“啬”的词叫“抠”,继而生发出词语“小抠”“抠抠擞擞”。所谓的“抠”“小抠”“抠抠擞擞”就是不舍得付出钱财,最“抠”的就是向外舍时“一毛不拔”,向里收时“雁过拔毛”。当然,“治人事天莫若啬”之啬,不可“雁过拔毛”,真能守住“一毛不拔”当是上乘之“啬”。“啬”就是“无为”,就是“不做”。“啬”当然包括节俭,不搞排场,不铺张,不搞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庆典,不搞一餐若干道菜肴,不一天换一套衣服甚至一日三换,不三天五天换一块手表戴,不三天五天换一部汽车开,不一天换一个高级手袋,不置备若干套豪宅……
“治人”和“事天”当为并列关系。有此能事者,当为统治者,即“人主”。“治人”与“事天”以“啬”为原则,这是“治国安邦”之方略。
“治人”之啬,表现为“其政闷闷”(上一章),就是不多为,不妄为,不胡来,不制定那么多规矩,不搞那么多形式主义,不劳民伤财,就是不频出政令,不搞花样,不搞政绩工程。
“事天”之啬,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就是敬畏自然,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不移山造田,不把地下挖空抽空,不做破坏环境的事。
治人事天之“啬”就是不做,即“无为”,即不刻意为之,就是不去主观干预,而是遵循客观规律。做到这些就是早服。 服,从也。服,就是顺从。顺从什么?顺从“道”。为什么要“早服”呢?“早服”就是及早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不做无谓的对抗。只有“早服”,才能在灾难来临之时有备无患。
《韩非子·解老》:“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罹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道理以称早服。”这种解释十分正确。可惜韩非子也没有跳出“众人”的怪圈,“罹于患,陷于祸”,死时才四十七岁。
第二十一章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从“道”而来,只有“早服(道)”,才会“积德”。早早地顺从,顺应规律,顺从“道”,当然是重积德了。积德,与百姓说的“行好”“行善”的“积德”只是内容上有些差异,其表现的意义实质应该是一样的。这里的“德”是循道而行之“德”,“积”是修养过程,“积德”就是第五十四章谈到的“修德”,“积德”就是不逆天,不逆众,就是顺从。
“无不克”之“克”,可以释作“能”,可以释作“承担”“担负”。“无不克”就是“无不能”,就是“没有不能承担的”。
“莫知其极”就是不知晓他有多大极限,不知晓他有多大本事。少做乃至不做才会顺民心,顺天意,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好的了,秩序稳定,环境清静,天下安定,达到这种“无不能”的程度,谁知晓他有多大本事,这样的人当然可以统治一方,统治天下。
不做少做,通俗些说就是不折腾、少折腾。而去做的人常常做不好:扰民、坑民,违背民心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对此老子要反对,有识之士当然不耻。从“早服(道)”到“莫知其极”的过程,也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
“有国”就是有一方领地,“有国之母”的“母”即第五十二章所言的“天下母”,“母”乃“大道”是也。“有国之母”实质是“有国”加上“尊道”。
道本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品之无味,搏之不得,但是它以变化了的物象形式显示它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可视的,比如一个人,他活着,就会经常出现在周围人的视线中;他活得长久,人们就能长久看到他。“长生”,所以能“久视”。“母”这个“大道”就是“长生久视”之道。
其他网友回答:先补充一下完整的语境:“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治理人民、从事天道,莫过于俭啬。只有俭啬,才能早日从事于道。
“事天”,即以天道来行事,也就是“治身”、“治己”,跟“治人”相对。《孟子·尽心章》:“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可为佐证。河上公同样也把“事天”解为“治身”:“治身者当爱精气不放逸。”
啬,爱惜,有而不用之意,无贬义,跟67章所说“三宝”当中的“俭”同义。
服,从事。《说文解字段注》:“用也。关雎笺曰:‘服’,事也。”《道德经》23章有“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之语。
关于“早服”,任继愈先生作“早备”解,说“服”通“备”,陈鼓应也采此说。个人觉得不妥,还是采用“服”的本义更合理。因为前文说“事天”,后文说“早服”,也就是“早事”(早日从事天道),前后文的逻辑性相当一致,理解成“早备”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其他网友回答:“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我们要像农民吝啬粮食种子那样早作储备,才能先得天道为民致福。“啬”取储备种子乃致新生意,“早服”就是指先行修身养德,然后才能够生机勃勃。有了这样的治国之道,就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苗秧啬种”是农耕文化的情节,“早服”就是“种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