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好恶为标准,则物有亲疏之别;
凡以爱恨为标准,则物有利害之分;
凡以得失为标准,以物有贵贱之析。
凡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则人无亲疏之别。
凡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则事无利害之分。
凡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则物无贵贱之析。
是非同门,善恶同根。故老子曰:“故至数輿无輿,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凡“得一”者,以“道”作为万物唯一标准。
凡“得一”者,玄同矣!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很高兴看到你这个问题: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水流汇聚成湖泊,湖水能灌溉农田,鱼虾能食用,人因湖泊而得生。水流汇聚成洪水,摧毁田地,伤害生命,人因洪水而受害。推动水流汇聚成湖泊的是水性之就下;推动水流化为洪水的也是水性之就下。所以说变化的结果有好坏之分,但推动变化的道(水性就下)无好坏或者说物性无好坏。故而明白“道”是什么的人,不会说这道好,那道坏;说道有好有坏的人,恰恰不明白道是什么啊或者说不明白道的意义所在!是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所以说何来人性善恶之辩?人性乃人身之道,道哪有好坏之别,非要说人性善恶,不正是“言者不知”么?
世间万万千千变化背后,是万千之道在推动。好的结果是道推动产生的,坏的结果也是道推动产生,故称道为“玄同”。“玄”:深远 “玄同”:深层次的共同之处。
能因为结果好,所以认为推动这个结果产生的道与你亲?因为结果坏,所以认为推动这个结果产生的道与你疏?能因为结果好,所以认为道有利?能因为结果坏,所以认为道有害?能因为结果好,所以认为道高贵,能因为结果坏,所以认为道卑贱?是谓“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此句补全了是“故不可得利而亲道,不可得害而疏道,不可得利而利道,不可得害而害道,不可得利而贵道,不可得害而贱道。”
道无贵贱亲疏好坏,唯在人是否善用之。善用道,则能推动事物变化为好结果,而不会变化为坏结果,故言道当为天下贵。
所以第七十九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善”非是善良之善,而是善用道之善也。
何为善用道?从变化的四要素角度讲,明白对应外动与对应道的呼应关系,明白前名与后名的呼应关系,就能以外动驾驭变化,是谓善用道。
至于“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是老子以举例的形式说道之玄同。
“兑”:古人以乾坤巽震,坎离艮泽八字代指八个意象,“兑”对应的是水汇聚于地上这个意象,所以古代“兑”是水泽湖泊的意思。而“门”与“兑”相呼应,“门”指得出口、生路。
“塞其兑,闭其门”说得是道推动山崩或者地震壅塞了湖泊水泽,断了周围生物的生路,这个坏的结果是道推动产生的。
“和其光”:阳光普照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万物因此而生,这个好的结果也是道推动产生的。
“同其尘”:火山喷发,烟云笼罩天空,带来黑暗与寒冷,这些不好的结果也是道推动产生的。
所以说“塞其兑,闭其门”这个结果出现,背后的推动力是道;光之所以生,背后者也是道,故言“和其光”;尘之所以生背后还是道,故言“同其尘”;是谓“道玄同”。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瑾名轩译文:
知道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不知道。
堵塞欲望的孔穴,关闭欲望的大门,挫掉满身的锐气,解除所有的纷扰,和化于光芒里,混同于尘埃里,这就是完全的相同,叫玄同。
(我已经玄同到无影无踪)不可能得到我亲近我,不可能得到我疏远我,不可能得到我利益我,不可能得到我伤害我,不可能得到我高贵我,不可能得到我下贱我。
(我已经没有了亲疏利害贵贱的概念)所以我是天下最尊贵的。
这章主要是讲玄同的,玄同就是不多说,无欲望,敛锋芒,化尘埃,就是无声无欲无刃无形,就是我已经变得无影无踪,人们不可能得到我,也就不会亲近疏远我,也不会给我利益和伤害,也不会使我高贵和下贱,我已经没有了亲疏利害贵贱的概念,我就是最尊贵的人。
凡所预知则阅前后,当今之世学者众多。
可精于专!勤于研者!廖廖无己。
皆断章取义,失之千里。
更为何谈学佛修道。
谨作参考,实乃慚愧,不与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