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治世其实挺多的。
宋真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咸平之治”
宋仁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仁宗盛治”。
宋哲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元佑之治”。
宋孝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乾淳之治”。
不过这几次治世,一般不被后世人提起。
比如提到宋真宗,大家第一印象是这人极度重文轻武,胆小如鼠。北宋仅存的一点点尚武风气就是在真宗时期被磨灭殆尽的。老版的教科书中关于他的部分,也仅仅只是他在澶渊之战期间的窝囊表现。
提到“仁宗盛治”,大家一般没印象,因为在教科书里,这一时期的亮点全部都集中在了著名的“三冗两积”上。
这段时间还有“治世”?闻所未闻。
“元佑之治”则被直接忽略,提都不提。
这段时间是“治世”吗?根本不知道啊。
如果必须要提到元佑年间,那必然是提“元祐党争”,提到北宋大臣之间的那些事,绝对不会提到“治世”。
“乾淳之治”最惨。拜宋高宗杀岳飞所赐,南宋所有皇帝都被盖上了软龊衰印记。
教科书上当然也说了南宋的好,比如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对南宋朝廷,则是整段历史被一笔带过,没有什么明君贤臣,有的只是南宋君臣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罢了。
所以总体来看,历史教科书上对宋朝的社会风貌,比如商品经济繁荣,夜市的出现,纸币的出现;对北宋的文化,比如宋词,比如以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三大发明都有较高评价。但对北宋的政治军事评价则都很一般。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人的炒作。
北宋文人喜欢互吹,明明不是治世,却非要吹出一个治世来。再就是还喜欢互黑,明明矛盾没那么大,却喜欢夸大其词,故意把政敌的政绩贬低的一无是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仁宗时期。
其实宋仁宗时期,北宋社会各个方面都相当不错。说这一时期是继开元盛世后,中国的又一盛世,都不为过。
当然,所谓“三冗”,所谓党争,这在当时也是存在的。北宋当时人都承认。
比如欧阳修、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就写了不少奏章给宋仁宗,说朝廷“三冗”严重,别看社会上其乐融融。如果不及时处理,大宋就要完犊子了。宋仁宗听后还真就采纳建议,搞了一场改革,即“庆历新政”。
只不过,庆历新政最后失败了。
而新政失败后,新党和旧党官员之间的矛盾就如同脱缰野马一般,拉都拉不回来了。双方疯狂互黑,宋仁宗时期取得当的一系列政绩最终就被“三冗两积”问题彻底掩盖。
宋哲宗时期也一样。当时北宋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但未能持续。而朝内的政治斗争却影响到了后来的宋徽宗、钦宗时期。这就导致哲宗时期的治世被忽略。大家印象里的元佑时代没有“治”,只有一地鸡毛。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治世”、“盛世”,有几个是完全没有危机的?
西汉的汉武盛世就没有危机吗?还有东汉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以及唐朝的开元盛世等等。其实这些历史上的著名的治世、盛世在当时都是有一些问题的。
只不过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这样,自己人疯狂互黑,而且提出危机之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还是诸如欧阳修、范仲淹这些在历史上名气大,名声还好的人。
大家都喜欢听名人名言,觉得正直大臣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这么一通折腾下来,宋仁宗时期留给人的印象肯定就不是“盛世”,而是政治危机了。
第二方面是民国时代历史学界的炒作。
其实在民国之前,冗员、冗兵、冗费,这个大家都承认;“积弱”,大家也承认。包括北宋人也承认。
但“积贫”的概念,民国之前是没有的。
无论《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都没有提过北宋“积贫积弱”四个字。
也就是说,北宋确实有很多问题,也弱,大家都承认。当时的人也承认。但弱归弱,北宋却并不穷。至少相比于其它朝代,北宋并不是一个“穷朝”。
而“积贫”的概念一出,这就不得了了。这就相当于说,北宋不仅弱,而且还穷,在历史上完全没有任何亮点。
那么,“积贫”概念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据说这个概念最早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出来的。
原话是“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先生是当时的史学大家,他提出这个概念后,其他人自然是深受其影响。到了后来翦伯赞先生编写《中国史纲要》时,也引用了这个观点。原话大致是“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用为参知政事,(宋神宗)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
我们知道,翦伯赞先生当年担任过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等。这可都是后来通用历史教材的范本。
可以说,当年小中大学生学习的教材,就是他负责主编的。他认为北宋积贫积弱,那宋朝在教科书中的评价自然就不会高了。
至于民国史学家为什么要说北宋“积贫”,这说起来就复杂了。
有一种解释是说当年的人反对程朱理学,而王安石又是程朱理学批判了多年的对象。为了反对程朱理学,人们便拔高了王安石的变法。而为了拔高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人们又贬低了宋仁宗时期,把北宋中前期贬的一文不值。(说法有很多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抛开“积贫”不谈。就凭“积弱”和三冗问题,北宋在教材上的评价也不会很高。
因为北宋的“弱”,太明显了,颇有一种“一丑毁所有”的感觉。
南宋就不提了。一个偏安政权,而且统治者没有任何羞耻心。任何一个史学人士都不敢对这种政权大夸奇夸。你敢夸,大家就敢骂你是不知廉耻。
北宋稍微好一点,勉强算一个大一统王朝。
但北宋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北宋在面对辽国和西夏时,过于软弱。丢尽了天朝威严。这其中尤其是与西夏的战和,最为丢人。
众所周知,西夏统治者最初只是北宋的一个节度使,西夏国都兴庆府(银川)原本是北宋的领土。结果北宋愣是给弄丢了,愣是让西夏独立建国了,愣是在中后期被西夏整整骚扰了几十年之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历史教科书上讲:北宋文化繁荣,对周边政权具有很大文化辐射力。
但仅凭这一点,根本无法掩盖北宋的“弱”。
如果这也值得拿出来吹,最高兴的怕是那些毒了。承认他们独立,然后他们回过头来一边骚扰你,一边仰慕你的经济文化。你得了面子,他们得了里子,大家“其乐融融”?
谁要这么写历史,这就不是智商有问题了,而是屁股有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网络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本来就是两回事。互联网很多人是这样:为了吸引关注,故意发些惊世骇俗之论。历史学家公认宋为“弱宋”“文柔”,我就专门说“铁血强宋”,历史学家说唐朝“武功之盛迈于前代”,我就非说唐朝不如宋朝。总之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于宋朝,历史学家的评价总体上是比较公允的:这个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峰,但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成绩都很差,可以说非常之差。
先说说政治。宋朝在政治上以“不杀文官”著称,给人的印象是宋朝好像是对自己的老百姓不错。然而事实上宋王朝对读书的文人很宽容,但对于老百姓是从来不吝于祸害的。举一个例子:
从宋仁宗开始,宋朝的一些读书人不知道为什么就认为黄河会朝着辽国的方向改道,这样辽国会从黄河乘船来攻打汴梁(宋朝叫汴京)——实际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建议人工让黄河改道。尽管有很多大臣反对,认为这会造成黄河决口,但宋王朝对此置之不理,立刻开始了长达50年,跨越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的黄河改道工程。结果是嘉佑元年到元符二年,黄河三次决口,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从此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囊括河南、山东、苏北等大量地区的巨大的“黄泛区”。
大家都知道靖康之耻吧?造成靖康之耻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作为汴京门户的定州,原本是人口稠密的重要军事要塞,承担着保卫汴京安全的任务,在仁宗之前常驻军队就有数万人。但到了元符二年黄河第三次决口之后,当地总人口才几千人。金兵南下包围汴京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原因就在于整个黄泛区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
顺便说一句,宋朝制造的黄泛区,日后也算为自己报了仇。灭亡了宋朝的是金朝,整个金朝的历史就几乎是一部与黄河抗争的历史。成吉思汗兴起之后金朝为什么退缩到黄河一线?因为黄河决口,金朝发动了八百多万民工在修黄河,而整个金朝人口才几千万。不退缩战线,和蒙古人作战就没人了。
说完政治再说军事。靖康之耻不说了,和契丹、西夏的屡战屡败大家也熟悉了,这里只说个很小的:宋朝曾经被越南打败过。北宋熙宁八年,越南李朝太宁四年,越南太监李常杰率军攻入宋朝边境,先后攻陷钦州(今广西钦州)、廉州(今广西合浦)及邕州(今广西南宁),邕州知州苏缄自杀,李常杰“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
说完军事再说外交。北宋外交可以用“脑回路清奇”来形容。还说王安石在熙宁朝,当时北宋有个很为后人所称道的军事行动,就是“熙宁开边”。王安石启用大将王韶,收复了河湟地区。这是北宋对外作战比较少的胜仗之一。但是,这个熙宁开边打的是谁呢?王安石自己说收复河湟是为了夹攻西夏,但北宋打的却并不是西夏,而是河湟地区的一个叫唃嘶啰的政权。而这个唃嘶啰政权虽然是青唐吐蕃的政权,但这个政权一直对宋朝非常友好且尊敬。首先,这个政权常年和北宋有“边市”,在北宋失去了河西走廊的产马地后,是唃嘶啰政权常年向北宋通过贸易供应优质战马和当地著名的瘊子甲;其次,唃嘶啰政权的开国领袖唃嘶啰接受过宋朝的册封,是宋朝的保顺、河湟节度使,虽然一直割据一方,但父子两代都对北宋王朝非常尊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唃嘶啰政权父子都和北宋的大敌西夏有不共戴天之仇,从立国时就不断遭到西夏的攻击,一度甚至被李元昊攻克了政治中心猫牛城,因此在站稳脚跟后,唃嘶啰常年配合北宋的军事行动,从背后牵制西夏。无论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唃嘶啰都是北宋王朝朋友而非的敌人。而和唃嘶啰大打出手的结果,是北宋不得不在河湟地区屯驻大量部队,客观上导致国力的衰退。而且,北宋还来不及消化这一地区,靖康之变已经悄然接近了。
其他网友回答:看了几位师友的回答,觉得很好、很专业,颇受益。受此感染也来凑凑兴,权且作为回答。
在中国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最富的是宋朝,但最弱的也是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自公元960年后赵匡胤立国算起,至1127年“靖康之难”;南宋则承接北宋始于1127年,止于1279年。
宋王朝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就财政收入而言,不仅前面的历代,即便其后的元、明两代都远远低于宋代,清代也只是到中晚期才超过了宋代。并且,由于宋代第二、第三产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只有30%依靠农业收入,剩下的70%则来自工商业税收。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朝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扩大、人民生活的安定与文化的繁荣。到南宋时期,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就有四五个。
但是,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却是胜少负多。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鉴于唐代亡于武人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能打仗的武将兵权悉数收回,然后,交由不懂打仗的文人。“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北宋北方西有党项人所建的西夏王朝,东有契丹人所建的辽国,两国均是军事实力强劲的强邻。宋朝在军事上的积弱导致辽国经常南下侵宋,宋与之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每年向辽供奉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媾和。后来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又虎视北宋。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掳走钦、徽二宗和其他皇室人员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漏网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南下后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建立南宋。南宋与金国隔江对峙,打仗仍是败多胜少。后来蒙古人崛起,南宋与之联合灭了金国,但随后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宋朝是富而不强的朝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教科书与其他人对宋朝的不同评价,教科书上评价很一般,而其他人评价很高的现象?应该这样来理解:教科书是史论、传统论、官方论,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评价,堪为学术研究、探讨。
但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朝的盛衰,富有现实启示意义。在当今国防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军事斗争日趋复杂的时代,富国强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何等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败敌人的进攻,保卫祖国的安全。 其他网友回答:不管别人对宋朝的评价如何,我对它的评价还是不高。
不错,宋朝时,中国的,准确地说是中原腹地或者江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个宋朝被外族打压欺侮的历史。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宋朝可算是比较窝囊的一个了,它没有秦朝横扫六合的气慨,没有汉朝北驱蛮犾的霸气,没有唐朝四海一家的胸怀。龟缩在中原,甚至偏居于江南一隅,苟延残喘。有几个有能力的武将,几个有志气的国人,都被打压,甚至害死。奸臣当道,贤人受害,最后国灭身死,为世人笑。随着南宋朝廷覆灭的,是百姓的在规模死伤。据统计,南宋灭亡,苏杭两地和襄阳城及其周边都被屠城,损失人口约500万。在宋灭亡的过程中共有约20多座城池被屠城。整个灭宋中,宋史记载,除上述三城有明确记载外,其余人口共被杀和因战争而死约近3000万,南方经济遭受重创。
宋朝,这是一个重文轻武、苟且偷安、残害忠良的朝代,是一个对外不能抗击侵略,对内不能保护人民的混账时期。就算是文化上出了几个杰出的人物,经济上有很高的GDP,可是想想给老百姓造成了多大的祸害,就知道是个什么货色了。可是有人偏偏觉得它好,不是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其他网友回答:这些对宋朝评价很高的很多人,是有政治目的的,之所以评价高,只不过是宋朝政治的自由(刑不上大夫,文人无死刑)、经济的相对繁荣(对外媾和,惧怕战争),比较符合他们这些亲西方人士的口味。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导致国人集体无血性。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位于柴氏孤儿,为防武官效法而强干弱枝,使得朝中武将和地方节度使不掌兵权。文人甚至太监统兵,临阵脱逃不予追究,武将取胜反而有罪。为苟安,畏外严内。面对蒙、辽强敌,暂时议和还勉强,而对金国尤其是西夏也一再退让。而对内尤其对武将,因担心皇位不保不惜阴谋构陷网织入罪,如岳飞、狄青等。积弊难返,革新无望。有宋一朝,不乏忠直清廉之士,如寇准、吕蒙正、范仲淹、王安石、宗泽等,但皆因皇帝昏馈而不得重用。范仲淹新政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国家财力、政务得到加强,军事接连收复多处失地,但只因触及了朝中士大夫的利益,司马光等一众文人结党阻挠,致使王安石两遭贬谪流放。
其他网友回答:教科书上的评价更务实。两宋是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底层百姓终日不得温饱,需要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市场上可以买卖人口,甚至还有菜人。
两宋是文官的天堂,百姓的地狱。文官掌握笔杆子,自然美化宋朝,
宋朝的缺点是军事不行,靖康之耻丢尽了脸面,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而宋朝的优点也是不得不说的,几千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个共治时代,政治之开明令人赞叹,文人拥有高度开放的言论自由;经济之发达同样令人向往。
宋朝是富而不强的朝代。教科书是史论、传统论、官方论,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评价,堪为学术研究、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一千年前的宋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繁荣发达的经济文化,但是不仅后来的史学家们不乏批评之声,而且这个被现在人誉为中国历史“黄金时代”的王朝,教科书评价却很一般。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是时空延续300多年朝代的“悲剧式完结”,犹如人们忌讳的、不愿揭开的一个惨不忍睹,血淋淋的历史伤疤 、抑或是不愿提及的农耕民族“痛苦记忆”。
正如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所说的那样:“在很多方面,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年代。后来的世世代代历史学家批评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终于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跨。”
“但宋朝却从960年存在到1279年,长于300年的平均朝代寿命。”他认为宋朝中国“完全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
一、 两宋的科技、经济有多发达?01科技水平领先时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为代表的“四大发明”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罗盘、转桅、水密隔舱、超级远洋大船这类领先世界的大量科技发明得到实际应用。
中国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02商业高度发达,俨然是封建社会的巅峰——“黄金时代”。
宋朝政治开明,经济开放,彻底消除了传统“重农轻商”的习俗,放开了对商业禁锢已久的“禁夜令”,倡导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商业化,促进了商贸业的空前繁盛发达。
北宋写实性大画家张择端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就生动记述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商贸发达状况。
但见人口逾百万的汴京城中高楼林立,商贾云集,酒肆、茶坊、庙宇鳞次栉比;众多门店张灯结彩,各种招牌格外醒目;街市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汴河中满载粮食、丝绸、茶叶等工艺品的大船穿梭往来;商店经营的商品(珠宝、香料、绫罗绸缎、书籍药材等)可谓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商品交易量极为惊人。孟元老在记载皇城东南“界身巷”的金银采帛交易称:“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人孟元老还是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年都城汴京的繁胜: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03对外交流频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兴起。
有宋一代,象罗盘、超级远洋大船这类的领先科技不断涌现,让“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更加繁荣通畅。
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满足繁华大都市之多样需求,宋代把海外贸易放在了头等位置上。
宋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以及密州的板桥镇、秀州的华亭县设置有市舶司或舶务。
举目港口、海上,只见指南针(司南)导航着300多吨的大船巨舰,威风凌凌地穿梭在大平洋、南洋、印度洋,到达阿拉伯与非洲东海岸,把数百种商品运回中国。
当时亚非各国于宋朝通商的竟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有朝鲜、日本、交趾、占城、真腊、蒲甘、勃泥、三佛齐及大食(阿拉伯)等国。
综上所述,一千年前的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科技进步,城市繁华,商业发达,人民幸福,以至于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发出感慨——“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根据年税收总额计算,宋仁宗时期,中国宋朝的GDP占到了全球的50%,人均GDP2280美元,这个数值约等于2006年的中国水平;南宋时的城市化率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约为22%),相当于1980年代的中国城市水平。
二、 北宋灭亡有多惨烈?之一,二帝被俘成为异族的阶下囚,堪称奇耻大辱。千百年来,中原王朝两个皇帝(北宋徽钦二帝)一次性地沦为游牧夷族的阶下囚(战俘),堪称奇耻大辱,亘古未有。
史书称:被屈辱押往金国的宋俘有15000余人(其中皇亲国戚、宗室3000多人),她(他)们五百人分为一组,被女真骑兵象赶牛羊一样肆意驱赶,稍有不从,非打即骂,甚至野蛮杀掉,沿途死尸不计其数,有更多帝姬、嫔妃不堪金兵蹂躏凌辱自杀,死于非命。 3000多名宗室活着抵达燕京的仅有1000多人,不少宗室之女成为金人奴仆,甚至被卖身成为娼妓。
宋人所著的《呻吟语》记载:有个铁匠曾花了八两金子买了一个模样俊俏的娼妓,竟然是亲王的孙女、宰相的侄媳妇、进士夫人。
之二,巨额财富珍宝惨遭野蛮掠夺。
在北宋灭亡的汴京城中,贪婪的女真人不仅勒索、掠夺了上百万两黄金和上千万两白银、上千万匹绢帛,而且将皇宫和国家图书馆的珍玩、古董、书籍拉走了足足1000多车。
之三,“牵羊礼”的投降仪式,让堂堂大宋尊严尽失,无地自容。
宋人记载,公元1128年8月24日,数千名金兵突然闯入二帝在上京的营帐。彼时这里关押着皇帝、皇子、妃子、公主等1300人。士兵们逼迫着他们到了金国的宗庙外,将皇帝和皇后的外袍剥掉,换上民服,外裹羊皮,其余的人,不管是驸马、嫔妃、帝姬还是宗室妇女,全都赤裸上身,只披一件羊皮,手执一条羊皮绳。
金军首先将二帝引入幔殿,举行一种叫作“牵羊礼”的投降仪式(二帝应当将手中的羊皮绳递给受降人,表示自己就像一只羊一样任他宰割。如果对方兴起,还可以将绳子栓在俘虏脖子上牵着走)。看到这荒唐和耻辱的惊悚一幕,想必不少宋人的心中都在暗暗泣血。
三、 南宋朝廷的“偏居一隅”直至被蒙古骑兵团灭,同样留下不少非议口舌。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建立南宋小朝廷之后,国家版图大为缩水,抗金名将岳飞冤死狱中,导致朝中主和派占据上风。
定都临安(杭州)之后,江南地产丰富,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足以满足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腐化生活;北宋灭亡带来的国家痛苦,民族悲哀俨然已被“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所取代,进取北伐之雄心在朝野上下逐渐消弭。
孝宗即位后,曾积极为岳飞平反昭雪,满怀一腔热血,想收复旧河山。奈何大权仍在高宗手中,再加上朝中议和派势力强大,几次曲折之后,导孝宗的北伐雄心也逐渐消磨。从此,君臣上下,不思进取,既没有北定中原的雄心,也没有积极防御的打算,只是一味搜括民脂民膏,贪恋奢华的生活。偏安一隅,以图自保,得过且过成为南宋政治舞台的主旋律和大气候。
忽必烈指挥多路大军,大举推行灭宋战略,一路攻城掠地势不可挡。腐朽没落、飞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已是及岌岌可危。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宋度宗的两个幼子赵星和赵爵一路难逃抵抗,怎奈大厦将覆独木难支。
在元灭宋的“崖山之战”中,宋军寡不敌众,“半日而破,死溺者数万人”。宰相陆秀夫背着末代皇帝赵昺投水而死,南宋宣告灭亡。
“崖山之战” 的黯然收场,使得千百年来以泱泱中原王朝自居为傲的大汉民族第一次整体被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所征服。至此夷狄成为王朝的统治者,沉重打击了农耕民族(中原王朝)的自尊心,甚至冒出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和争议。
四、 宋朝“重文抑武”的沉痛教训说明,炫目耀眼的经济成果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来保护。一个科技十分发达、商贸空前繁盛、引领时代潮流,傲然屹立在十一世纪版图上的强大王朝,却被曾经落后、荒蛮的少数游牧民族惨痛、屈辱式地征服,无数璀璨文明成果不得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汲取。
不可否认,“重文抑武”的国策带来文化、科技、艺术的空前繁荣与经济腾飞,让千年前的北宋经济一枝独秀,傲然成为引领世界的耀眼明星。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宋朝时期的过度推行“重文抑武”,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造成尚武精神的逐年弱化、消弭,国防建设由此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造成边防空虚,甚至有边无防的囧境。
与此同时,炫目耀眼的经济成果,引得入侵者贪婪觊觎,铁蹄征尘四起。面对北方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和犯边冲击,王朝内部血性消退、一味忍让求和,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来保护领先世界的经济成果,最终导致给地赔款、国亡家破。这其中留给后人的教训、镜鉴,不得不说极为深刻,挥之难忘。
其他网友回答:文化和经济大丰收,但军事失败,靖康耻,亡国恨!
其他网友回答:前面多位师友的回答已非常专业,我画蛇添足聊补几句。
人们对宋代评价高,是和宋朝偃武修文的执政观念分不开的,宋一改秦以来崇武尚霸传统而尚文官治理,并开放言论,如宫廷画师张择端可以用《清明上河图》(画谏)市场管理不到位,尽展人文情怀,中国文人画便自宋肇始。所以政治较为清明,“政通人和”是也。至于与教科书评价有偏,是史论与世论偏差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说到这个问题,其实上教科书上对宋朝的评价也没有说的那么差。可能因为一些史学记载叙述。宋朝在我们眼中是一个积贫积弱、冗官冗员、重文轻武、丧权辱国、奸相当道的朝代。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朝代,经济却是很繁荣。咸平三年(公元1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 265.5 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7%,人均 GDP 为 450 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显而易见反应出宋朝的经济实力有多么的“豪横”。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最强的。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教科书中,对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评价也很高。
以下引用原文:“北宋农民对国家负担的课税是相当繁重的,但和晚唐以前按丁口交纳租庸调相比,计亩纳税的办法总是稍好一些。“杂变之赋”也是极其沉重的,但名目和数量在大体上已经固定下来,和五代十国期内的随时随地都会增加无定名无定量的税捐相比,也要轻一些。”
“在北宋,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较前代加多了,矿冶、制瓷、丝织和造纸等手工业部门的发展都十分显著”。
“在农业和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的基础之上,北宋的商业也比较前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从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也能感觉出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比前朝有较大的发展。这评价还能算是一般吗?显然是不能的。
《中国史纲要》首先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而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在教科书中不管编者愿意不愿意,他都有责任要把自己的观点与官方的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这里还要补充一个事实,那就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经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诗词文化,文学造诣极高,从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能窥出宋朝时期的辉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只说宋朝很一般,宋朝时期的这些种种怎么说。显然是不能这么拍板评价的。
在教科书中,宋朝的评价真的不算是“一般”的。
还有我国的四大发明,宋朝就有三,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在宋朝时期有了比较合理的定量配比,罗盘针(指南针)也是北宋时期发明的。
还有宋朝的天文仪器、宋朝的针灸铜人、宋朝的航海技术,在当时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的诗词文化、史学成就也是很厉害。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信我们都是背诵过的。宋徽宗的花鸟画跟瘦金书、《清明上河图》想必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的。这些种种在教科书里的评价想必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好几个。还有王安石变法一直也是高度评价。
为什么会对宋朝的评价弱呢?主要还是在于宋朝的武力太弱,而“弱宋”字样也是这么来的。人们提到的宋朝往往并不是它的经济实力,而是宋朝一些羸弱方面,比如我们熟知的“靖康之耻”。这个我们都是熟知的,金国攻取了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等几千名皇室贵胄,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看待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们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但是我们还要学会自己去多看,加以总结。对于每个人的看法。我们既不必奉之以圭臬,也不必弃之如敝履。以尊重和善意理解前辈,本着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才是后辈应有的心态。
至于如今很多人对宋朝评价高或者低,不同的人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某些连历史常识都不具备的回答,只能理解成作者可能发了某种癔症。
大家对于宋朝时期的历史时期怎么看?说说你的见解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你怎么看美国国会大厦的暴乱?
下一篇:还有什么和辩证法一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