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文字必须要形音义结合才能体现范式的精髓。意义不是定义的。意义来自于形、音以及语境的相与此述。所以可以一字多形多音多义而不混乱。而且还可以一音多字多义而不混乱。这在西方文字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中”这个字。比如读平声时与忠、仲、钟等字同音。读去声时又可与种、重、众等字同音。
中伤与重伤变成拼音以后,便分不清在说那一个了。
中第与种地变成拼音以后,也分不清在说那一个的。
更何况南腔北调的拼音是有差异的。
就是那些要把中文变成拼音的人写的拼音文章,过了几个星期后,居然自己也不知道写的究竟是什么了。于是只好自己放弃。傻傻地撞了一回墙。不过知错能改,还是好的。如果坚持,那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了。
汉字的说法太俗,太装比。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时代还不知有汉。草书、行书流行于魏晋,楷书盛于隋唐,简体字是现代的规范。汉早亡了。
汉字甲骨文感感觉是在说关公战秦琼。辈分时代不对。
中文如中医一样是以中为指导思想的文字。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即典范式样。意义来自范式的相与比述。而相与比述的前提是有一个中正的参照。认识是想对的,只有中正的参照下才有共识,才能获得公正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漢字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文字之一,它屬於表義文字,從象形發展而來。
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所使用的表音文字有所不同,表音文字是以符號記錄口語的音節來進行創造,其符號字母本身並沒有意義!而漢字則可望而知義,只要經過訓練就可很好的掌握。雖說筆畫複雜,但是其聯想造詞和穩定性是有優勢的。聯想造詞是說它具有靈活性,可以重新組合搭配或另造新字,如,最近流行的“內卷”一詞就是新創。又如,在化學或其它學科領域裡,發現某種元素亦或礦物時,可造新字命名,鎂、鈣等就是例子。這就是漢字不可取代的原因,不光是它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是它代表著優秀華夏文明!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飽受西方列強們的侵略欺凌,迅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而令具有愛國情操的知識分子痛心疾首,焦慮不已。他們思攷著中國為甚麼會如此的衰敗與落後,尋找著能使國家富強之道路。其中有一部分人覺得西方國家的先進與強大是他們的文化高級,然而就對中國自身固有的文化產生了懷疑和不認可,失去了自信力。因此偏激思潮波湧而跮,其中之一就是將槍口瞄準了中國漢字,認為漢字難寫難認,導致舊中國大量的白丁,人民沒有知識文化愚昧無知,國家何以振興?而繁難的漢字就是中國通向強盛的障礙!所以提出了廢除漢字的呼籲,近而引來相當人群的支持。一時學界燥動勇於嘗試,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因為漢字有著大量的同音字及類聲字,如果用拚音代替則會造成嚴重的歧義,同樣一箇“xiang”,就有好幾箇漢字音同,如,相、向、象、像、項、想、響、鄕等,你說如果用拚音書寫你如何去分辨呢?大部漢字都是如此,如果是這樣的怎麼能用拚音字母去代換呢?所以,“實踐是檢驗眞理的唯一標準!”拚音化只能曇花一現,廢止是合乎實際的。因為不能走這條路,只好走簡化漢字的這條路了,因而我們現在是用簡體中文,拿拚音標註。
其他网友回答:汉字拼音没推广开,主要原因,一个是不好拼,一个字要用一串拼音字母,拼半天也拼不出来,应该推广一种一看就怎读出来的拼音,再一个是一字多意和一音多字,所以汉语应该是拼音和汉字混合用才行,能用音就用拼音,不能用拼音就用汉字
其他网友回答:民国时期的拼音方案不合理,他采用的是类似于日本片假名的符号,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普通话都不方便。新中国采用英语字母作为拼音字母,分声母和韵母,这样就比较科学,推广也就方便了。